【唐文明】就國家博物館門前立孔子像答某記者問
欄目:天安門廣場立孔子像
發布時間:2011-01-22 08:00:00
 |
唐文明
作者簡介:唐文明,男,西元一九七〇年生,山西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著有《與(yu) 命與(yu) 仁:原始儒家倫(lun) 理精神與(yu) 現代性問題》《近憂:文化政治與(yu) 中國的未來》《隱秘的顛覆:牟宗三、康德與(yu) 原始儒家》《敷教在寬:康有為(wei) 孔教思想申論》《彝倫(lun) 攸斁——中西古今張力中的儒家思想》《極高明與(yu) 道中庸:補正沃格林對中國文明的秩序哲學分析》《隱逸之間:陶淵明精神世界中的自然、曆史與(yu) 社會(hui) 》等,主編《公共儒學》。
|
就國家博物館門前立孔子像答某記者問
作者:唐文明(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來源:作者賜稿
國家博物館門前立孔子像一事引發很多議論。日前任職某媒體的朋友來信問及此事,我對此做了簡單回答。在征得這位朋友同意的情況下,我將我們的通信發表於此,以表達我對此事的一點看法。——唐文明
記者:唐老師,您好。您已知悉,1月11日在天安門東側、國家博物館北門立起了一尊全高9.5米的孔子青銅像。在如此特殊的位置,增加新的“文化符號”,難免不引起公眾輿論的猜測——這是否是一種新的訊號?我們希望做一篇報道,借孔子及儒家文化逐漸被官方體係重新重視,來梳理社會思潮的變化,並請各位學者作出自己的觀察、解析。
以下是我的提問:您怎麽看出現在天安門廣場附近的這尊孔子像?您認為它在傳達什麽樣的信息?
唐文明:您好!在回答您所提出的問題之前,先談一點對提問的感想。提問的方式本身往往包含著一些預先設定的觀念、傾向乃至看法,從而給回答設置了一些方向,這些方向有時有助於回答者闡明自己的立場和看法,有時則相反,甚至隱含著一些思想的陷阱。按照你所提問題的順序,我簡單地談談我的看法。
根據報道,這尊孔子像是國家博物館所立,而大多數媒體在報道時都強調了地點是在天安門,從而使人們對這件事做出了過度政治化的解讀。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頗具代表性的一個偉大人物,中國的國家博物館在其門前立一個孔子像,這很正常,雖然不能否認這一事件從中國的曆史語境來看的確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但亦不宜做過度的詮釋。
記者:孔子塑像出現在國博門口後,在民眾中引發了很多爭議。在幾代人的成長語境裏,孔子曾是被“打倒”的對象,“封建皇權”的精神代言,雖然近年來“國學熱”重興,但對於孔子、對於儒學應該怎麽認識看待,在民眾中並未形成基本共識,甚至可能迥異。同時,“孔子”卻一再成為國家推動的文化符號,比如大辦孔子公祭,孔子學院的遍地開花,直到孔子塑像進入國家核心區域。您怎麽看這樣的反差?
唐文明:我不認為有你說的那麽大的反差。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於丹講《論語》,會有那麽多的聽眾,這當然主要是《論語》的魅力。而這完全是民眾自發的行為,並不是什麽官方行為。這實際上表明中國社會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了新的問題,就是精神和信仰層麵的問題。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傳統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中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
記者您最早注意到中國官方語境裏“孔子”形象的轉變是什麽時候,通過什麽樣的事件?
唐文明:官方語境中孔子形象的轉變與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新一波民族主義的興起是同步的。這與這個時期的國內和國際形勢有密切關係。
記者:在當下的政治、經濟環境下,您覺得儒學能夠發揮的作用是什麽?文化傳統的複興應該通過怎樣的路徑?而在複興的過程中有沒有什麽值得警惕的傾向?
唐文明:從當下的處境來看,儒學的作用首先在於,借助這個偉大傳統的話語和思想,中國人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好地表達自己的生活經驗。長期以來,由於來自西方的思想和觀念太過強勢,導致我們對自己的生活的反思和刻畫要麽是扭曲的,要麽就是處於失語狀態,比如說,對於國人所珍視的家庭倫理觀念,至今我們缺乏很好的理解與刻畫。如果說儒學是一門學問的話,那麽,儒學也是一門生命的學問,實踐的學問。隻要在實際生活中能將儒學的精髓落實下來,那麽,無論是對國人的心靈建設、家庭建設,還是社會建設、國家建設,都將大有裨益。文化的複興不是少數人的事情。文化複興的路徑也不可能被規定出來。文化複興並不取決於官方的態度,關鍵在於民眾的偉大智慧和文化自身的力量。
記者:近期北京和上海的兩會,都不約而同地弱化GDP增長指標,有評論認為在這個時候孔子像出現在國家博物館北廣場,與“經濟打頭”被淡化也有關係,文化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麵。您怎麽看?
唐文明:你提到的這個評論我並不以為然。在國家戰略層麵,文化問題本來就很重要。當然,在我看來,能夠充分意識到這一點,是政治成熟的一個表現。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