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書(shu) 院教育現代化的理念與(yu) 實踐
——以廈門筼簹書(shu) 院為(wei) 例
作者:戴美玲、杜華偉(wei)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臘月初九日乙巳
耶穌2019年1月3日
摘要:中國書(shu) 院教育在現代化的發展中充分體(ti) 現了新時代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核心精神,不過,在複興(xing) 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複古的反現代化的傾(qing) 向,需要在理念上明確“新舊”、“古今”的調和。廈門筼簹書(shu) 院作為(wei) 現代社會(hui) 建設書(shu) 院的典型的代表,以“舊學商量、新知培養(yang) ”的辦院理念,創新書(shu) 院教育現代化的實踐模式,涵蓋了教學、管理以及特色運營,將經典的教育、組織的運營、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化傳(chuan) 播都轉化為(wei) 現代化的方式,啟發新時代書(shu) 院教育需要讓經典教育對接現實需求、多方辦學形成整體(ti) 合力、書(shu) 院建設對接文明實踐,有利於(yu) 進一步提煉和展示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當代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
關(guan) 鍵詞:中國書(shu) 院教育;筼簹書(shu) 院;教育現代化
新時代的重要特征在於(yu) 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提煉和展示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標識及其當代價(jia) 值和世界意義(yi) 。其中理念是行動的先導,2019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該文作為(wei) 新時代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宏偉(wei) 藍圖,指出新時代教育現代化是對傳(chuan) 統教育的超越,是教育發展理念、發展方式、體(ti) 係製度等全方位的轉變[1],以達到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教育目標。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書(shu) 院作為(wei) 寶貴的傳(chuan) 統教育資源,一方麵傳(chuan) 統書(shu) 院作為(wei) 文物保護單位得以有效的管理與(yu) 發展,另一方麵新建的各種類型的書(shu) 院在對傳(chuan) 統的反思與(yu) 複興(xing) 之中不斷發展,書(shu) 院作為(wei) 中國文化元素重新回到當代人的視野。依據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中國書(shu) 院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目前屬於(yu) 文物部門或者在民政部門正式注冊(ce) 以及以其他形式如公司或者企事業(ye) 下屬機構存在的書(shu) 院超過2000所[2],通過查詢國家民政部“全國社會(hui) 組織信息”,僅(jin) 2017年新注冊(ce) 的書(shu) 院就有170餘(yu) 所,2018年也有超過160所,其中大都以“國學”為(wei) 名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作為(wei) 其主要的運營內(nei) 容。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當代書(shu) 院如何在新時代傳(chuan) 承教書(shu) 育人、以文化人和傳(chuan) 道授業(ye) 、兼濟天下的思想與(yu) 精神成為(wei) 一個(ge) 研究的熱點,不少學者都對當代書(shu) 院的理念與(yu) 實踐提出了一定的思考[3]。通觀相關(guan) 學者的論述以及在實踐之中調研這些書(shu) 院,可以看到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主體(ti) 的國學教育在社會(hui) 實踐中尋找到“書(shu) 院”這一載體(ti) ,創造性的轉化了傳(chuan) 統書(shu) 院這一獨特的中國教育形式,發揮其在培育人才方麵的作用[4],使之成為(wei) 現行教育承載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重要載體(ti) 。
一、新時代中國書(shu) 院教育現代化的理念探索
(一)新時代中國書(shu) 院教育理念存出不窮,許多理念有待商榷
伴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深入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強烈的需求以及“國學熱”的推動,當代書(shu) 院應運而生。在當代書(shu) 院實踐和探索中,各種類型不同機製、體(ti) 製的書(shu) 院,在傳(chuan) 承中不斷創新,在探索中勇於(yu) 實踐,湧現出許多富有特色的典型代表,如20世紀80年代文化熱潮中最具代表的學者興(xing) 辦的中國文化書(shu) 院,“學者主持,大學支持,獨立運作,文學為(wei) 主,兼及其他”的作家興(xing) 辦的陝西白鹿書(shu) 院,以儒家文化為(wei) 特色的“民辦公助,書(shu) 院所有,獨立運作,世代傳(chuan) 承”的山東(dong) 尼山聖源書(shu) 院,還有民辦全日製學校性質的北京四海孔子書(shu) 院、七寶閣書(shu) 院等,不同於(yu) 千年學府嶽麓書(shu) 院逐步成為(wei) 湖南大學的一所兼具有培養(yang) 人才、研究學術、保護文物與(yu) 服務社會(hui) 相互支撐的現代書(shu) 院職能,當前分屬於(yu) 不同的管理部門、屬於(yu) 多種所有製成分的多種類型的書(shu) 院想要在新時代中煥發活力,理念上還有諸多需要梳理的部分。
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一些“國學班”、“讀經班”、“私塾”複興(xing) 的同時也不斷出現負麵報道,其中不少這類組織冠以了“書(shu) 院”之名,但教育理念存在諸多的偏差,其中不乏完全複古、開倒車的書(shu) 院,以“國學”教育涵蓋所有的教育或者隻是以“國學”為(wei) 噱頭,做一些名不符實的“欺世盜名”的“偽(wei) 國學”的活動,這些無疑對人才的培養(yang) 與(yu) 教育的未來發展是無益的。2019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地要認真排查並嚴(yan) 厲查處這類社會(hui) 培訓機構代替義(yi) 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wei) ,相關(guan) 情節嚴(yan) 重的,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可見,新時代關(guan) 於(yu) 現代書(shu) 院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無論是在理念還是在實踐中,都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與(yu) 規範。
(二)廈門筼簹書(shu) 院的辦院理念:麵向社會(hui) 、融通新舊
廈門筼簹書(shu) 院位於(yu) 廈門城市中央白鷺洲公園東(dong) 部,主體(ti) 建築麵積1600平米,園區麵積3.8萬(wan) 平米,體(ti) 量規模在現代書(shu) 院中還是比較大的。該書(shu) 院的建設是在廈門市政府規劃指導下,采取“政府支持,企業(ye) 投資,公益運營”運行模式,具體(ti) 由國有企業(ye) 廈門白鷺洲建設開發公司投資興(xing) 建,以傳(chuan) 播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主旨,長期堅持國學普及與(yu) 國藝教習(xi) ,每年舉(ju) 辦“海峽兩(liang) 岸國學論壇”和以中華文化為(wei) 主題的各類學術活動,參與(yu) 地方各類書(shu) 院建設和推廣,形成了一定的發展模式。2017年9月初,筼簹書(shu) 院還成為(wei) 金磚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會(hui) 晤場所以及各國夫人體(ti) 驗中國文化之地。
筼簹書(shu) 院的辦院理念“舊學商量、新知培養(yang) ”,出自朱熹陸九淵“鵝湖會(hui) 講”所留下的對聯“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yang) 轉深沉”,於(yu) 傳(chuan) 統而言,這是源自朱熹的學問態度;於(yu) 時代而言,這也是回應十多年前筼簹書(shu) 院規劃之時對於(yu) 一家書(shu) 院到底能在現在的時代做什麽(me) 的質疑。“舊學商量”視作一種對傳(chuan) 統教育借鑒、吸收的方式和態度,“新知培養(yang) ”是結合當下以滋養(yang) 生命的主旨和目的,兩(liang) 者一致之處在於(yu) 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進行現代的轉化,是“複興(xing) 而非複古”。堅持傳(chuan) 統的未必都是好的,對傳(chuan) 統的弘揚也不能絕對地照搬,但是,沒有學習(xi) 就沒有傳(chuan) 承,沒有傳(chuan) 承就談不上創新。
在“舊學商量,新知培養(yang) ”理念下筼簹書(shu) 院獲得了其他現代書(shu) 院難以媲美的社會(hui) 評價(jia) 。筼簹書(shu) 院成為(wei) 了廈門市民親(qin) 近傳(chuan) 統、熏習(xi)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所,也成為(wei) 專(zhuan) 家切磋學術、碰撞思想之地,可見其兼及普及與(yu) 高端的現代化傾(qing) 向。截止到2018年底,該書(shu) 院已經舉(ju) 辦了十屆海峽兩(liang) 岸國學論壇,上百場公益講座,目接不暇的文化活動,擁有數萬(wan) 名研修學員。需要指出的是,這座書(shu) 院的建設是從(cong) 零起步,“賡續傳(chuan) 統而不忘現代,十年磨一劍,蔚然已成汲古溉今、蜚聲兩(liang) 岸的文教典範”,承擔起發展傳(chuan) 統文化社會(hui) 教育、實施社會(hui) 教化和推動現代公民社會(hui) 建設的職責[5]。
以筼簹書(shu) 院為(wei) 代表的現代書(shu) 院理念應該與(yu) 黨(dang) 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傳(chuan) 統文化發展戰略相一致。十八大以來,各種力量強力介入到書(shu) 院的發展事業(ye) 之中,尤以政府和企業(ye) 的力量介入最為(wei) 明顯,如福建尤溪朱子文化園中的南溪書(shu) 院、南平考亭書(shu) 院、延平書(shu) 院,山東(dong) 孟子研究院中的孟子書(shu) 院等。在此時代背景下,當代書(shu) 院的教育的發展有賴於(yu) 在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精神上做到兼具“新舊”,融會(hui) “古今”,從(cong) 而提煉出中國自身的現代化解決(jue) 方案。
二、廈門筼簹書(shu) 院教育現代化的實踐
筼簹書(shu) 院教育現代化實踐的核心在於(yu) 其緊緊把握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關(guan) 係,在教學、管理以及特色經營上都注重書(shu) 院傳(chuan) 統的現代轉化,具體(ti) 而言:
(一)書(shu) 院教學:傳(chuan) 統經典的現代涵化
在近現代中國教育史上,舊的教育製度雖然被廢止、改革,新的學科也引入到了學校的課程之中,但是如何在現代的條件下,將傳(chuan) 統的道德與(yu) 現代的知識相融合,以宣揚恢複經學地位,甚至保守複古的論調一再出現,“幸好有識之士明白,已經廢除的舊秩序不可能再恢複。但若善於(yu) 利用,新教育製度將足以產(chan) 生富有成效的道德影響力。”[6]現代書(shu) 院的複興(xing) 的曆史基礎也正是源於(yu) 人們(men) 對於(yu) 中國經典中所蘊含的道德、思想、人格等的一種延續。
2009年早期運營規劃中,筼簹書(shu) 院也考察過流行於(yu) 海峽兩(liang) 岸的“讀經教育”,但是以讀經教育為(wei) 代表的上海孟母堂已經被有關(guan) 部門責令關(guan) 閉,其全日製的讀經模式也不為(wei) 筼簹書(shu) 院這樣一所公辦書(shu) 院的宗旨。不過,筼簹書(shu) 院還是認同現代書(shu) 院需要立足於(yu) 中國傳(chuan) 統經典教育,於(yu) 是在成立之初就設立經典學習(xi) 規劃,麵向普通的市民開設多層次的公益課程。從(cong) 2009年至今累計麵向成人邀請學者帶領市民學習(xi) 四書(shu) 、《詩經》、《周易》和《孫子兵法》等13部經典。該類課程注重從(cong) 原文字句講起,以經典原文結合現實思考,並配合“講座”和“分享會(hui) ”等多種活動,解讀“經、史、子、集”,“儒、道、法、墨”等國學基礎知識,使普通大眾(zhong) 更有興(xing) 趣、更能持續地係統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國學熱”的表層深入經典的更深層文化內(nei) 涵與(yu) 精神,比如《論語》講習(xi) 論及論語與(yu) 現代人類的精神文明,《大學》論及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等。
無疑讀經教育主要的受眾(zhong) 是未成年人,如果妨礙到義(yi) 務教育,自然是不可取的。筼簹書(shu) 院主要是利用周末時間,麵向青少年開展國學經典的啟蒙教育。傳(chuan) 承古代書(shu) 院教育家根據生徒身心發展的順序性,按照年齡和能力分為(wei) 不同階次,設定相應的教育目標,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習(xi) 《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笠翁對韻》和四書(shu) 五經概論等課程。
不同於(yu) 一些社會(hui) 讀經機構課程內(nei) 容基本都是以誦讀古代聖賢經典為(wei) 主要活動,筼簹書(shu) 院注重充分利用多種優(you) 勢資源,注重從(cong) 大學、退休教師中尋找富有傳(chuan) 統文化底蘊和判斷力的師資,在進行國學經典教育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國藝教習(xi) ,每學期都會(hui) 開設音樂(le) 、書(shu) 法和武術等藝術類等多樣的課程與(yu) 形式以此糾偏讀經教育的一些偏差。雖然筼簹書(shu) 院注重追求教育的漸次性、連貫性和全麵性,但是想讓學生從(cong) 幼兒(er) 園中班至小學五年級,連續用七年時間修完全部主幹課程,能堅持者還是寥寥。不過在傳(chuan) 統經典與(yu) 藝術及其精神的教學傳(chuan) 播中,需要培養(yang) 學生品德與(yu) 良好的行為(wei) 習(xi) 慣,踐行儒家仁愛精神,無疑需要麵對現代社會(hui) ,學會(hui) 知行合一,達到內(nei) 修其心與(yu) 外修其身的有機統一,從(cong) 而真正通過學習(xi) 提升自己的文化與(yu) 人格的素養(yang) ,進而達到增強當代公民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的“潤物細無聲”式的涵養(yang) 教育之目的。
(二)書(shu) 院管理:傳(chuan) 統組織的現代運營
書(shu) 院作為(wei) 一種傳(chuan) 統的教育組織形式,其運營和管理在目前的文化教育製度中並沒有統一的製度可以遵循,大都處於(yu) 探索之中。現代書(shu) 院的經費、場地、人員、合作、宣傳(chuan) 等等運營問題都需要嚐試建立相應的管理製度。
當代書(shu) 院大多實行公益化運營,所以充足的發展資金就顯得更為(wei) 重要。筼簹書(shu) 院創造性地運用古代的“學田製”,書(shu) 院周邊的茶文化館、美術館等的經營用地即是書(shu) 院“學田”,由白鷺洲建設開發公司負責經營,保證書(shu) 院有足夠的費用開展課程教育和學術研究。同時,書(shu) 院還設有學術交流中心,中心是以國學為(wei) 主題的精品酒店,裝修格調古樸高雅,所有房間均以中國古代書(shu) 院命名,並有關(guan) 於(yu) 該書(shu) 院發展曆史的專(zhuan) 門介紹,成為(wei) 一間海峽兩(liang) 岸書(shu) 院的精品展覽館。該中心既作為(wei) 筼簹書(shu) 院的配套設施,為(wei) 書(shu) 院開展各類學術文化活動提供服務,同時又麵向社會(hui) 開放經營,能夠為(wei) 書(shu) 院提供一定的教育經費。
筼簹書(shu) 院常規的團隊成員維持在5-8人左右,兼有管理與(yu) 教學的雙重職責,麵對一所現代書(shu) 院要開展的教學、學術、文化出版等等事務明顯不足,其解決(jue) 之法是尋求多方麵的合作。除了來自社會(hui) 各界的兼職師資,大學作為(wei) 現代的教學、研究機構,成為(wei) 筼簹書(shu) 院首選的合作對象。在廈門筼簹書(shu) 院的發展過程中,離不開與(yu) 諸多的高校特別是與(yu) 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合作,其中涵蓋了海峽兩(liang) 岸國學論壇、國學高峰論壇等多項大型活動以及日常師資的提供。在筼簹書(shu) 院的發展中,也逐漸與(yu) 國內(nei) 其它院校國學研究人員、台灣及海外學者也建立了密切往來,使之成為(wei) 日常運營重要的人力資源。此外,書(shu) 院還作為(wei) 大學的“國學教育基地”“中國文化教學實踐基地”等,讓大學生能夠參與(yu) 到書(shu) 院課堂教學和文化活動中,既為(wei) 大學生提供了運用專(zhuan) 業(ye) 知識、進行教學實習(xi) 的機會(hui) ,增強了他們(men) 回報社會(hui) 的服務意識,也減輕了書(shu) 院在聘請工作人員方麵的經濟負擔。2017年書(shu) 院與(yu) 《吉林師範大學學報》合作推出“海峽兩(liang) 岸國學論壇”專(zhuan) 欄,既方便形成關(guan) 於(yu) 海峽兩(liang) 岸國學教育的專(zhuan) 門研究,又有利於(yu) 進一步對外宣傳(chuan) 推廣書(shu) 院品牌。
(三)書(shu) 院特色: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傳(chuan) 播
傳(chuan) 統的書(shu) 院麵向社會(hui) 進行文化傳(chuan) 播主要是通過出版的形式,雖然此項職能已經為(wei) 現代專(zhuan) 業(ye) 的文化機構所代替,筼簹書(shu) 院自成立之初表現出對於(yu) 此項功能的重視。自2010年3月《筼簹書(shu) 院》創刊以來,堅持每年兩(liang) 期刊物,分為(wei) “院誌”“治學”“論道”“遊藝”“啟行”和“大事記”六個(ge) 欄目。通過院刊,可以使讀者完整清晰地了解書(shu) 院的過去與(yu) 現在。書(shu) 院多次學術論壇匯聚了眾(zhong) 多專(zhuan) 家學者的優(you) 秀論文和精彩會(hui) 講,將這些研究成果收集在院刊中,逐步形成了國學專(zhuan) 題研究的“筼簹文庫”。通過自身的建設運營,不斷地總結其在經典普及與(yu) 當代書(shu) 院發展方麵的經驗,逐步形成了關(guan) 於(yu) 當代書(shu) 院研究的係列思考,完成了“閩南書(shu) 院文化傳(chuan) 承與(yu) 產(chan) 業(ye) 化研究”“廈門筼簹書(shu) 院國學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推廣”等多項課題,傳(chuan) 播了現代書(shu) 院文化。2017年正式出版了中國當代書(shu) 院叢(cong) 書(shu) 係列之一《筼簹書(shu) 院》,該書(shu) 對筼簹書(shu) 院十幾年來的發展做了階段性總結。
書(shu) 院製度消失百年後又以機構的形式重回大眾(zhong) 視野,但很多人並不了解書(shu) 院複興(xing) 的現代意義(yi) 。所以,當代書(shu) 院有必要、有責任通過媒體(ti) 報道和遊學雅集多種形式宣傳(chuan) 推廣,消除人們(men) 對當代書(shu) 院的偏見和誤解,使更多人了解、熱愛並受益於(yu) 書(shu) 院教育。筼簹書(shu) 院通過海峽兩(liang) 岸國學論壇的舉(ju) 辦,日常開辦傳(chuan) 統經典的研習(xi) 班、夏令營及經典誦讀等活動,吸引了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人民網、鳳凰網、廈門日報等諸多媒體(ti) 的報道。每屆“海峽兩(liang) 岸國學論壇”的主題,會(hui) 提前通過報紙、新聞網站和微信公眾(zhong) 號發布,讓更多市民了解並積極參與(yu) 論壇專(zhuan) 題講座。論壇盛況除多家媒體(ti) 報道外,還會(hui) 通過網絡實時轉播,有效擴大了國學受眾(zhong) 群體(ti) 和書(shu) 院的影響力。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的內(nei) 容既有國學知識普及、專(zhuan) 家觀點分享,又有媒體(ti) 關(guan) 於(yu) 筼簹書(shu) 院的報道,還有國家關(guan) 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發展的最新資訊,對於(yu) 普通大眾(zhong) 學習(xi) 經典非常方便實用,當然這也是吸引人們(men) 持續關(guan) 注書(shu) 院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新時代中國書(shu) 院教育現代化的再思考
當前筼簹書(shu) 院這樣得教育現代化的探索不僅(jin) 關(guan) 係到書(shu) 院發展的戰略選擇與(yu) 課程設置,更關(guan) 係到中國書(shu) 院這一文化元素的生存發展及其社會(hui) 價(jia) 值,是一個(ge) 基礎性、根本性問題。古代書(shu) 院教育有明顯的道德教育的傾(qing) 向,強調人文與(yu) 道統的“成人”教育,不是為(wei) 了培養(yang) 沽名釣譽的器用之才,而是要培養(yang) 明理、修身、推己及人的君子人格。當前書(shu) 院教育應當繼承傳(chuan) 統書(shu) 院“傳(chuan) 道濟民、育德為(wei) 先”的德育理念,糾正現代教育功利性與(yu) 技術化傾(qing) 向,關(guan) 注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完善,關(guan) 注公民社會(hui) 建設與(yu) 發展。為(wei) 此,需要在以下幾個(ge) 方麵需要予以關(guan) 注:
(一)經典教育對接現實需求
民族經典有其獨特的魅力,民眾(zhong) 閱讀本民族經典基礎與(yu) 功力應當予以積極引導和培養(yang) ,這也是書(shu) 院教育不同於(yu) 其他類型的機構的核心所在。筼簹書(shu) 院通過以中國經典為(wei) 中心,進行合理的目標設置和係統的課程學習(xi) ,有利於(yu) 民族經典的內(nei) 涵更好地在現代社會(hui) 傳(chuan) 播,尤其對於(yu) 青少年來說,經典教育涵養(yang) 之功顯而易見。在筼簹書(shu) 院中為(wei) 青少年提供體(ti) 製教育之外的經典學習(xi) 與(yu) 藝術熏染,並且努力將此內(nei) 化為(wei) 自己的行為(wei) 習(xi) 慣,有利於(yu) 青少年民族文化自信的培養(yang) ,也為(wei) 他們(men) 將來自覺推進中西結合的現代公民社會(hui) 建設奠定基礎。
眾(zhong) 所周知經典教育與(yu) 傳(chuan) 統藝術熏陶的重要性,當前體(ti) 製內(nei) 的學校也在逐步增加經典的比重,那麽(me) 書(shu) 院教育作為(wei) 補充性的教育,更加需要對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理念進行新的創造[7]。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men) 似乎離傳(chuan) 統經典越來越遠,也使得一部分關(guan) 注內(nei) 心世界與(yu) 自我人格完善的人群不滿足於(yu) 現狀,回歸到書(shu) 院教育所承載的中國教育的重要理想與(yu) 主題——“學以為(wei) 己”[8],追求自我提升,形成對經典的回歸。當前在“互聯網+”的時代,書(shu) 院教育更需要與(yu) 時俱進,形式多樣,成為(wei) 地區傳(chuan) 統文化生活的中心,這樣才更具有實體(ti) 的吸引力。
(二)多方辦學形成整體(ti) 合力
筼簹書(shu) 院在規劃建設之初就得到了廈門市有關(guan) 領導及部門的大力支持,政府對的建設思路在於(yu) 建設一個(ge) 以“筼簹書(shu) 院”為(wei) 主體(ti) 的文化園區。具體(ti) 運營的企業(ye) 通過開展多層次經營有效解決(jue) 了書(shu) 院的運營資金,拓展教育和學術研究規模,提升了辦學層次。同時,吸納普通市民和熱心公益文化事業(ye) 的誌願者,帶動了公民的社會(hui) 參與(yu) 。十八大以來的文化自信建設,一方麵在於(yu)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同時強調發揮市場積極作用以及鼓勵和引導社會(hui) 力量廣泛參與(yu) 。當代書(shu) 院數量上多的還是民辦體(ti) 製。因此,主動贏得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對辦學理念的認同和對書(shu) 院獨立運營的尊重就非常重要。
當代書(shu) 院作為(wei) 新興(xing) 事物,沒有現成經驗可供借鑒,書(shu) 院主持者都是在不斷摸索中前進,因而也走了不少彎路。目前有中國書(shu) 院學會(hui) 、中國書(shu) 院高峰論壇和名書(shu) 院聯盟等多個(ge) 行業(ye) 機構及組織,定期召開年度書(shu) 院論壇。北京市書(shu) 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hui) 還設立了書(shu) 院在線公益項目,建立常年書(shu) 院項目審批機製,對優(you) 秀文化教育類公益項目給予資金、運營和傳(chuan) 播上的資助,這對於(yu) 實現書(shu) 院之間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具有積極意義(yi) 。未來,在書(shu) 院建設與(yu) 發展的係統化、專(zhuan) 業(ye) 化方麵的研究還需進一步加強,其目的也是在於(yu) 實現書(shu) 院教育育人的社會(hui) 合力。
(三)書(shu) 院建設對接文明實踐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書(shu) 院文化現代化發展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聯係了起來。在政策和體(ti) 製創新上,為(wei) 進一步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把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的重要指示,不斷創新社區治理服務、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廈門市2015年5月起以筼簹書(shu) 院為(wei) 先導,按照“核心是共同、基礎在社區、群眾(zhong) 為(wei) 主體(ti) ”的思路,開展了更為(wei) 廣泛的社區書(shu) 院建設活動。據廈門市社區書(shu) 院總部統計,截止2019年7月,全市累計建成社區書(shu) 院349家(其中農(nong) 村社區書(shu) 院59家),占全市515個(ge) 社區的67.8%,目前運行機製逐漸成熟規範。以筼簹書(shu) 院這樣的傳(chuan) 統書(shu) 院帶動社區書(shu) 院教育和誌願服務協同發展也成為(wei) 當代書(shu) 院教育現代化的一項特色實踐。
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為(wei) 如何在我國獨特的曆史、文化、國情上開創我國教育事業(ye) 發展新局麵指明了發展方向。2018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以廈門地區為(wei) 代表的社區書(shu) 院正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社區書(shu) 院建設、推進社區書(shu) 院與(yu)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相融合,將書(shu) 院作為(wei) 新時代的一個(ge) 重要載體(ti) ,著眼於(yu) 凝聚群眾(zhong) 、引導群眾(zhong) ,以文化人、成風化俗,調動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創新方式方法,以此促進中華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的傳(chuan) 承和發展,這無疑也給當前的書(shu) 院建設指明了更切合時代的發展方向。
書(shu) 院的興(xing) 起與(yu) 發展是新時代文化自覺與(yu) 自信的產(chan) 物,是對現行教育模式的有益補充。書(shu) 院教育的現代化一定要結合當代社會(hui) 實際狀況與(yu) 當代公民的發展需求,合理設置書(shu) 院發展目標、課程體(ti) 係,積極探索有效的機製體(ti) 製,突出自身辦學特色,走出書(shu) 院教育現代化的新道路。未來書(shu) 院教育的現代化在於(yu) 更為(wei) 深入地挖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使其展現出時代風采和永久魅力。
[1]袁振國.開啟教育現代化新征程[N].中國教育報,2019-04-12(01).
[2]賀梓秋.讓古老書(shu) 院活在當下[N].光明日報,2018-12-08(04).
[3]鄧洪波.書(shu) 院學檔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27.
[4]朱漢民.中國書(shu) 院的文化價(jia) 值[N].福建日報,2018-04-09(09).
[5]鳳凰網國學: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傳(chuan) 播獎名單(附頒獎詞)[EB/OL].
[6]郭秉文.中國教育製度沿革史[M].上海:商務印書(shu) 館,2014:147.
[7]陳仁仁.傳(chuan) 統書(shu) 院教育理念的新生[N].中國教育報,2018-04-13(07).
[8](美)李弘祺(Lee,Thomas H.C.).學以為(wei) 己:傳(chuan) 統中國的教育[M].上海: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基金項目]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會(hui) 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古代書(shu) 院個(ge) 體(ti) 品德培育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研究”(18YJA710010)。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立項重點課題:社區教育與(yu) 誌願服務協同發展的現實問題與(yu) 實現路徑研(項目編號:2019CG0237)。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