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祥】一部21世紀的儒家哲學史——張祥龍著《儒家哲學史講演錄》(四卷本)讀後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19-11-20 23:21:54
標簽:儒家哲學史
黃啟祥

作者簡介:黃啟祥,山東(dong) 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發展學院教授。主要研究西方近代哲學、美國哲學(威廉·詹姆士)、先秦儒家與(yu) 法家哲學、中西哲學比較。著有《思想流學說與(yu) 詹姆斯哲學》等。

原標題:一部21世紀的儒家哲學史

作者:黃啟祥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月十七日甲寅

          耶穌2019年11月13日

 

 

 

《儒家哲學史講演錄》(四卷本),張祥龍著,商務印書(shu) 館2019年出版,定價(jia) 313.00元

 

中國哲學的曆史源遠流長,但是作為(wei) 一門近現代意義(yi) 上的學科或者課程的中國哲學史則是20世紀早期的產(chan) 物。最初的中國哲學史著作大都帶有比較明顯的西方哲學史的形式或者可以說是一種西式的中國哲學史。這在當時有其客觀原因。蔡元培先生在為(wei) 胡適先生所著《中國哲學史大綱》寫(xie) 的“序”中說:“我們(men) 要編成係統,古人的著作沒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學史”。雖然這種做法在當時屬於(yu) 不得已而為(wei) 之,但是它難免讓中國哲學處於(yu) 一種削足適履的境地,而且對其後的中國哲學史書(shu) 寫(xie) 產(chan) 生了長期的影響。盡管後來有多種不同版本的中國哲學史,它們(men) 在形式上甚至概念上大都具有類似的特征。現在,我們(men) 看到了一種大不同於(yu) 以往的中國哲學史:張祥龍教授的《儒家哲學史講演錄》。

 

讀者初次閱讀,會(hui) 感受到這套著作的兩(liang) 個(ge) 顯著特征。其一是對於(yu) 哲學的理解。關(guan) 於(yu) 儒學是否哲學的問題,作者采取了不同於(yu) 以往的應對方式。首先,他不是將儒學硬拉進西方傳(chuan) 統哲學的框架,而是要更加原本地理解儒學,使其更加自由地盡性地回返到自己的時代、文本和思想之流中去。其次,他合理地延展哲學的邊界,使其容納當代哲學的新視野,例如生命哲學、實用主義(yi) 、過程哲學、特別是現象學,而且還包括科學哲學(特別是庫恩)、認知科學、人類學等等的新進展和新啟發。在作者看來,“哲學隻意味著對終極問題的邊緣探索,以什麽(me) 方式來做都可以。”由此,儒學自然地是哲學。其二是對於(yu) 儒家哲學的理解。其中對於(yu) “家”和親(qin) 子關(guan) 係的理解從(cong) 而對於(yu) 孝的理解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認為(wei) ,儒學不止於(yu) 文明思想的產(chan) 物,還體(ti) 現了前文明的人類意識特點。占據整個(ge) 現代智人曆史(三十萬(wan) 年)絕大部分的前文明的打獵-采集時期是我們(men) 人性的形成期。那個(ge) 時期最突出的人文特點是,家庭是唯一有效的社會(hui) 結構方式,家族和部落都是其衍生體(ti) ,所以那時家庭關(guan) 係、特別是親(qin) 子關(guan) 係是最根本也最普遍有效的人際關(guan) 係。儒家的全部學說就根植於(yu) 人間的親(qin) 子之愛,“仁者人也,親(qin) 親(qin) 為(wei) 大”。孝因而被認為(wei) 是全部德行的源頭,儒家的禮也以孝為(wei) 根。儒家以此為(wei) 立足點而溝通前文明,並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視野中升華了家與(yu) 孝,使之更加精微。在世界各種哲學與(yu) 宗教中隻有儒家如此自覺地以“家”和孝為(wei) 根本。作者看到儒家的親(qin) 子源頭說的長處在於(yu) 最切近人生,對我們(men) 活生生的人而言最真實,直接可理解;但是在某種意義(yi) 上,這也是儒家的“弱點”,如果家庭與(yu) 親(qin) 子關(guan) 係受到重大損害,它也可能無生存之地。

 

在作者看來,如果我們(men) 不帶有強烈的西方宗教、政治以及西方傳(chuan) 統哲學的偏見來閱讀中國古代的文獻,會(hui) 感受到儒家這種深遠的思想視域,它突破了幾千年的文明時限而進入智人人性的形成期,因而意蘊極其豐(feng) 厚持久。《儒家哲學史講演錄》就誌在顯示這種人性與(yu) 天時綿延不息的哲理以及它在儒家那裏生長出的思想之花與(yu) 哲學果實。正是作者對於(yu) 哲學與(yu) 儒家的這種獨到理解,使得書(shu) 中孔子以及其他儒家哲學家的獨特思想風格與(yu) 哲理意趣都得到頗不同於(yu) 以往的呈現與(yu) 揭示。

 

作者對於(yu) 哲學與(yu) 儒家哲學的這種闡釋,離不開他所理解的現象學。有的讀者可能會(hui) 問,這部儒家哲學史雖然從(cong) 西方哲學史的形式與(yu) 概念下解脫出來,可是儒家哲學的現象學闡釋與(yu) 此前的新實在論式的闡釋、康德式的闡釋、黑格爾式的闡釋、馬克思主義(yi) 的闡釋有何不同?它們(men) 似乎都屬於(yu) 以西方哲學來闡釋中國哲學。張祥龍教授之所以通過現象學的方法來闡釋儒家哲學乃是因為(wei) 現象學特有的精神,即朝向事情本身。他在該書(shu) 中說:“現象學的特點在於(yu) ,它以某種方式突破了傳(chuan) 統西方哲學對於(yu) 個(ge) 別與(yu) 普遍、現象與(yu) 本質的割裂,從(cong) 而產(chan) 生了某種突破傳(chuan) 統哲學理論的、搞哲學的新方法。”“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更合適的理解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新視野。通過它,這在概念形而上學視野中注定了是矮子的中國思想傳(chuan) 統變得富有深意了。”正是在這種新的視野裏,儒家哲學中不能被西方傳(chuan) 統哲學規範或整理的“時”“情”“樂(le) ”等等成為(wei) 領會(hui) 儒家思想妙處的一些入口。

 

我們(men) 從(cong) 張祥龍教授的著作中看到,他闡釋儒家哲學的思想方法並不止於(yu) 現象學,甚至不止於(yu) 西方哲學。在他看來,20世紀西方非形而上學的新哲學開辟出的生命化的、現象學化的和語言轉向的哲理視野,乃至新科學例如意識流心理學、當代人類學、量子力學、人工智能等等的發現,為(wei) 我們(men) 重新理解儒家哲學打開了既古老又新穎的思想天地。同時,我們(men) 看到張祥龍教授對於(yu) 中國哲學的深刻理解乃是他運用現象學方法的一個(ge) 前提,而且他對現象學尤其是海德格爾哲學的闡釋又帶有中國哲學的意味。所以,與(yu) 其說張祥龍教授是以現象學闡釋儒家哲學,不如說他與(yu) 現象學和儒家哲學一起進入了一個(ge) 理解哲學問題的終極視域,在此視域中讓現象學和儒家哲學都如其自身地顯示出來。

 

透過《儒家哲學史講演錄》,讀者會(hui) 感受到一種對於(yu) 儒家的深沉情懷。這是一種對文化祖源的情懷。它不隻是單純的懷舊,更交織著對未來的期望。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