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三屆廣東(dong) 祠堂文化研討會(hui) 上專(zhuan) 家說:祠堂文化要發展傳(chuan) 承 必須要創新
來源:《廣州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月初九日丙午
耶穌2019年11月5日
彭家祠
羅氏家廟
羅氏家廟門前的旗杆夾
花城文藝風景線
廣東(dong) 的祠堂文化目前仍缺少一種創新的模式,多數仍然停留在“有條件就搞,沒條件就不搞”的狀態下。11月2-3日在英德市舉(ju) 行的第三屆廣東(dong) 祠堂文化研討會(hui) 上,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們(men) 表示,在傳(chuan) 統鄉(xiang) 村生活和村落空間中居於(yu) 核心位置的祠堂,必須認真考慮在當代社會(hui) 經濟環境下的轉型問題,思考與(yu) 年輕人需要、與(yu) 城鄉(xiang) 融合的進程等時代背景相適應的“進化”路徑,以使這些集成了大量文化信息,凝聚著濃濃鄉(xiang) 愁的寶貴文化財富,長期、係統地傳(chuan) 承下去。
“空心”“空置”是老祠堂保護難題
在研討會(hui) 之前,來自廣東(dong) 各地的古建築、民俗、曆史、美術等方麵的專(zhuan) 家學者和有豐(feng) 富實踐經驗的基層文化工作者在英德連續考察了多處老祠堂。其中,建於(yu) 清代的黃花鎮寨山彭家祠因形態獨特,引起了大家的強烈興(xing) 趣。
彭家祠坐南向北。山高約33米,房舍從(cong) 山腳起建至山頂,共分三層,通往頂層隻有北麵一條平均寬1.5米,用石灰石打製成條鋪就的石階路,其餘(yu) 三麵均是懸崖峭壁。首層建有房屋5棟,大門用花崗岩石環砌,兩(liang) 側(ce) 各有一瞭望眼(窗),門額上懸掛一木牌匾,楷書(shu) 陽刻“明義(yi) 知方”,落款寫(xie) 立於(yu) 清鹹豐(feng) 六年(1856年)。二層為(wei) 書(shu) 堂,硬山頂配火鍋耳風火牆,用未施釉的瓦當裝飾,青磚砌築。頂層為(wei) 彭氏宗祠,硬山頂配火鍋耳風火牆,有房舍5棟。整座建築布局巧妙,造工精巧,從(cong) 山腳到山頂不僅(jin) “華山一條路”,而且每層均隻有一個(ge) 小門可通往上一層。英德當地文博專(zhuan) 家表示,這座建在山上的防禦性建築在英德目前所發現的祠堂中“絕無僅(jin) 有”,它對研究英德防禦性建築的構造很有價(jia) 值。
彭家祠1995年就被列入英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隨著古村落、古祠堂文化的升溫,本身特色突出,且周邊風光秀麗(li) ,因而迅速成為(wei) “網紅”。記者在現場看到,遊客絡繹不絕。但整座建築群除了一群當地孩童上下嬉鬧玩耍,整座建築空置,沒有人居住。許多房間內(nei) 落滿灰塵,舊家具、物件散落,有些堆放著舊屋瓦等建材。擁有豐(feng) 富建築拍攝專(zhuan) 業(ye) 經驗的知名攝影師丘勁鋒就表示,這樣非常可惜,除了原有生活氣息不再,也令建築缺少日常養(yang) 護,容易損壞。廣東(dong) 省社科院研究員陳實也表示,老房子應當在平常的使用中維護,如果老村古寨中的居民確實已經不在其中居住,是否可以考慮將房舍以比較便宜甚至免費的方式出租,提供給有興(xing) 趣的人開設店鋪、工作室等,並由他們(men) 來負責日常維護?實際上,包括祠堂建築在內(nei) 的老村房屋的空置問題在各地都很突出,除了人口外流,還有包括村民另立新村造成的老村荒廢。無論怎樣,沒有了“人氣”的房屋,常常陷入加速損壞的困境中,亟待找到更有效、可持續的方式對之加以保護。
老祠堂可建成“鄉(xiang) 村文化中心”
成為(wei) “空白”的還不僅(jin) 僅(jin) 是老屋。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蘇桂寧說,當年他在廣西老家聽到的那些民歌,曾深深觸動他。於(yu) 是不久前他曾專(zhuan) 門回去,試圖搜集那些口口相傳(chuan) 的優(you) 美民謠,但卻發現找不到了,“我問那些年輕人,你們(men) 怎麽(me) 談戀愛啊?他們(men) 說上網用微信啊。沒有人唱歌求愛了,那些民歌自然就失傳(chuan) 了”。2012年,中國的城鎮化率首次突破了50%,建立在以農(nong) 村為(wei) 主的基礎上的“傳(chuan) 統生活形態”日漸消失。許多村中生活的多是老人和孩童,舊有的村莊生活方式、社交模式都改變了。
廣東(dong) 省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主席團成員、廣東(dong) 財經大學教授江冰說,他自己曾經在廣州居所附近的城中村做過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那些進城務工人員的後代大多堅決(jue) 不願意回到農(nong) 村去。50後、60後、70後的“農(nong) 民工”們(men) 在結束了城市的工作生涯之後,許多人還是願意回到曾經長大的農(nong) 村去生活,但對於(yu) 更年輕的一代來說,這不再是一個(ge) 可行的選項。那麽(me) ,作為(wei) 鄉(xiang) 村記憶的載體(ti) 之一的祠堂文化,接下來應該怎麽(me) 走?
江冰舉(ju) 了一個(ge) 例子,他的一位朋友在老家的祠堂旁邊開設了一間農(nong) 村圖書(shu) 館,通過朋友圈“眾(zhong) 籌”的方式,籌到了7萬(wan) 冊(ce) 書(shu) 籍,成效不俗。他還試圖以自己的努力重建鄉(xiang) 村記憶,對村中7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反複、細致的訪談,記錄他們(men) 所說的隻言片語。同時在祠堂中設立與(yu) 本村有關(guan) 的名人、軍(jun) 人、大學生、僑(qiao) 胞等的資訊介紹,讓村民了解村落的榮光和曆史。這樣的嚐試也得到了國家文化部門的關(guan) 注。
2015年,廣東(dong) 省文明辦印發了《關(guan) 於(yu) 在全省開展文化祠堂建設工作的意見》,計劃到2020年建成1500個(ge) 文化祠堂,內(nei) 容包含“有姓氏文化、有村史村情、有鄉(xiang) 風民俗、有鄉(xiang) 賢榜、有核心價(jia) 值觀、有鄉(xiang) 村美景”——“六有”。如今距離這個(ge) 目標的達成還有一年時間。
優(you) 秀祠堂文化因素具有當代價(jia) 值也需要甄別選擇
英德市九龍鎮金造村,9座祠堂分布在村中的各個(ge) 角落。當中的“羅氏家廟”據介紹始建於(yu) 明嘉靖五年(1526年)。坐北向南,三間三進二天井,總麵闊4.68米,總進深32.83米,總麵積153.6平方米。門前密布的代表功名的旗杆夾,證明了村中先輩曾有的輝煌。清遠文聯、英德文聯、英德民協等的專(zhuan) 家介紹,目前英德全市有大小規模的祠堂1000多座,較有規模的有76座,在全市的村落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12處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從(cong) 始建時間來看,以清代為(wei) 主,也有部分明代和民國時期的祠堂。絕大多數為(wei) 家族祠堂,名人祠堂僅(jin) 有零星幾座。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hui) 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副主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唐孝祥指出,廣東(dong) 省文聯、省民協在全國最早啟動了古村落的全麵調查與(yu) 評定工作。在近年的“古村熱”中,廣東(dong) 以及全國各地發現了大量極為(wei) 精彩、過去少為(wei) 外人所知的古村落。通過對古村落的普遍觀察就可以知道,祠堂建築是中國傳(chuan) 統村落的重要建築類型,是傳(chuan) 統村落的文化核心和空間中心,見證了傳(chuan) 統鄉(xiang) 村的生存本領、生活智慧和創造才能。在“以人為(wei) 本”的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價(jia) 值體(ti) 係中,祠堂建築同樣是崇宗敬祖的人性空間、契合自然的人性尺度、繼往開來的人性智慧、天人合一的人性追求的具體(ti) 體(ti) 現。祠堂文化的價(jia) 值值得珍視和進一步挖掘。
記者發現,從(cong) 實際情況看,也不乏這樣的例子:老村變成了樓盤,但祠堂還在,在祠堂裏舉(ju) 行的節慶慶典和日常活動也仍然在進行,比如廣州的獵德村等。這令祠堂文化的延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多位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表示,應當深入挖掘祠堂資源的文化積澱,賦予祠堂文化新內(nei) 涵新作用。也就是說,祠堂文化要“進化”,必須要有創新。
陳實建議,可以考慮把鄉(xiang) 村祠堂建設成多功能的文化宣傳(chuan) 陣地,除了慎終追遠的曆史傳(chuan) 承、記憶傳(chuan) 承之外,是不是能把這裏變成村民議事的空間,變成形式多樣的學校、課堂,變成文化娛樂(le) 的場所?畢竟從(cong) 長遠看,隻有讓祠堂建築真正成為(wei) 村民生活、娛樂(le) 、社交的重要場所,祠堂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才不是無本之木。
中山大學中國非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劉曉春指出,現在一方麵是城市居民大量去鄉(xiang) 村旅遊,去看古村落;一方麵是一些地區古村落的不斷消失。實際上,很多人去看的,隻是自己“想象中的鄉(xiang) 村”,他們(men) 的焦慮,隻是焦慮鄉(xiang) 村會(hui) 日漸變成不是自己“想象”的那個(ge) 樣子。在這樣的情況下,鄉(xiang) 村、村落變成了一種被消費的“景觀”,鄉(xiang) 村生活真正的主體(ti) ——村民變成了被“觀看”的對象。這種“鄉(xiang) 村生活”與(yu) 真實是有差異的。這種現象在當前也應當得到關(guan) 注。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