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龍 著《儒家哲學史講演錄》(四卷本)出版暨前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9-11-02 17:21:37
標簽:儒家哲學史講演錄
張祥龍

作者簡介:張祥龍,男,生於(yu) 西元一九四九年,卒於(yu) 西元二〇二二年。一九八二年或北京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一九八八年於(yu) 托萊多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一九九二年於(yu) 布法羅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一九九九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曾任山東(dong) 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中山大學哲學係(珠海)講座教授。著有《海德格爾思想與(yu) 中國天道》《從(cong) 現象學到孔夫子》《思想避難:全球化中的中國古代哲理》《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禮樂(le) 人生與(yu) 哲理》《先秦儒家哲學九講:從(cong) <春秋>到荀子》《德國哲學、德國文化與(yu) 中國哲理》《拒秦興(xing) 漢和應對佛教的儒家哲學:從(cong) 董仲舒到陸象山》《複見天地心:儒家再臨(lin) 的蘊意與(yu) 道路》《“尚書(shu) ·堯典”解說:以時、孝為(wei) 源的正治》《家與(yu) 孝——從(cong) 中西間視野看》《儒家心學及其意識依據》《中西印哲學導論》,譯有《致死的疾病》《海德格爾》《精神的婚戀》等,主編有《西方神秘主義(yi) 哲學經典》等。

張祥龍 著《儒家哲學史講演錄》(四卷本)出版暨前言

 

 

 

書(shu) 名:《儒家哲學史講演錄》(四卷本)

作者:張祥龍

出版社:商務印書(shu) 館

時間:2019年

 

【各卷內(nei) 容簡介】

 

 

 

第一卷《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

 

孔子最深刻地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生存世界。沒有孔子的中華民族就不再是她,沒有《論語》和孔子所編撰五經的中國文化也隻徒有虛名而已。正是孔夫子賦予了華夏世界獨一無二的思想風貌,影響廣大深遠,波及東(dong) 亞(ya) ,引動西方啟蒙大哲伏爾泰,卻不同於(yu) 任何其他文化的思想格調。但是,要真正理解這位中華第一偉(wei) 人卻並不容易,即便對於(yu) 中國人,尤其是現代的中國人,也是一樣。曆史上對於(yu) 孔子一直有這樣三種態度:當感受到其思想的原發魅力和人性-仁性光輝時,被打動得無以複加,發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天不生仲尼,萬(wan) 古長如夜”之歎。其次,當找不到合適的方式來闡發這種思想時,就自出機杼,或借重其他學派,來重構孔學:於(yu) 是先秦有孟荀,漢有董仲舒及今古文學派,宋明有理學心學,清有漢學及晚末之新公羊學,民國至今有新儒學。第三種態度則是,因為(wei) 完全無法感受孔子的妙處,就對於(yu) 這巨大的曆史奇觀痛加撻伐,以確保這無感應的合理性。就孔子的哲理或(廣義(yi) 的)哲學而言,理解的難度更大。研究中國哲學史者在《論語》那裏看不到純粹的哲學,隻看到政治(哲)學、宗教(哲)學、倫(lun) 理學、教育學等,他們(men) 覺得儒家哲學的高峰要到宋明理學中去找,而這理學在他們(men) 的哲理視野中,也隻是西方純哲學的東(dong) 方倒影罷了。孔子是中華文化的試金石,更是中華哲理的試金石,是否能夠領會(hui) 這個(ge) 文化和哲理的神髓,要到這個(ge) 最高峰和極深淵來檢驗,別無他途。孔子不是達到其他山峰的通道,而是哲理的極致所在,其中那深邃原發、質樸絢爛的智慧還有待今天和未來的人們(men) 逐步領會(hui) 。“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論語·子張》)

 

這就是《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的思想背景。在這本書(shu) 裏,作者借助於(yu) 生存-結構現象學的精神和方法,來嚐試跟隨孔夫子那“動無常則,若危若安”的思想足跡,淩波微步般前行。這種現象學方法突破了西方觀念對象化的思維方式,讓思想透入生存脈絡和時機化視域,在詩與(yu) 思的某種交織中開出哲理新境,但又能窮本究源。通過它來體(ti) 會(hui) 夫子哲思,就不會(hui) 以現成框架切割之,以形而上概念塑造之,以科學、邏輯硬化之,而是容吾夫子回到深刻意義(yi) 上的原文,也就是回到原本的人生起伏、時潮語境、詩書(shu) 禮樂(le) 、家國之憂、好學之樂(le) 中;讓《論語》回到上下文,其根得土,其葉得舒,其微言大義(yi) 得以滋生攀緣,開花結果,從(cong) 容展現於(yu) 當今的哲學話語世界。

 

 

 

第二卷《從(cong) <春秋>到荀子》

 

這一卷討論孔子晚年和他身後的儒家思想與(yu) 命運,以孔子之後的儒學發展為(wei) 主。

 

該卷想探討的一個(ge) 問題是:儒家在中國曆史上成功的哲理根據何在?要回答它,除了孔子哲理本身的素質,就要從(cong) 孔子晚年一直講到漢代,主要涉及孔子“作《春秋》”和他之後的“七十子”、戰國儒者和漢代儒家。更具體(ti) 地說,前兩(liang) 講都圍繞著《春秋》及其曆史傳(chuan) 承,涉及的主要是《春秋公羊傳(chuan) 》。然後就是曾子、子思和孟子(相對於(yu) 所謂“思孟學派”的流行講法,作者的討論有些特殊之處,首先揭示了曾子孝論的哲理引領性,其次吸收了《郭店楚簡》提供的相關(guan) 思想,再加上讀解文獻的現象學態度,使得該書(shu) 對它們(men) 的理解可能跟一般的講法不一樣)。接下去是荀子。

 

從(cong) 內(nei) 容可以看出,這一卷要探討的是儒家在中國曆史中存在的線索,包括人物和思想之間的傳(chuan) 承、爭(zheng) 論。它力圖回答一些在作者看來是直接關(guan) 係到儒家哲理品質的重大問題,比如上麵提到的那個(ge) “儒家在中國曆史上成功的哲理根據何在”的問題(裏麵又包含許多小問題),同時來探討儒家哲理的多個(ge) 維度。它最終的用心是朝向未來的,要為(wei) 儒家未來的生存乃至複興(xing) 而思考。

 

 

 

第三卷《拒秦興(xing) 漢和應對佛教的儒家哲學》

 

這一卷主要講授從(cong) 秦漢起頭的儒家哲理在重大曆史階段中遇到的重大問題,以及儒家如何應對它們(men) 。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部分:第一部分討論秦王朝統一天下和迅速覆滅的哲理含義(yi) (與(yu) 法家有莫大的幹係),順勢來探討儒家在西漢為(wei) 什麽(me) 能取得“獨尊”的地位,它的思想原因何在。這裏麵,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一個(ge) 要點,作者從(cong) 不同的角度來展示這個(ge) 儒學史中最成功的現實化努力或案例的哲理特點,以及相關(guan) 的另一些曆史背景和哲學學說的情況,比如《史記》、《漢書(shu) 》、《後漢書(shu) 》裏邊關(guan) 於(yu) 秦朝(如秦始皇、李斯、趙高)的記述,還有西漢前半的政治情況和漢初的一些思想家(像陸賈、賈誼)的學說。作者在這一部分深入到曆史的實際情境脈絡中去,運用現象學、結構主義(yi) 和密釋學的方法,注重揭示人在曆史中的實際生活經驗(比如政治經驗、藝術經驗、語言經驗還有宗教經驗)對於(yu) 理解儒家哲理的關(guan) 鍵意義(yi) 。

 

第二部分討論佛教入華和它最後結出的儒家哲理的果子,審察這樣一次跨文明的哲理遭遇(不是西方人如亨廷頓講的“文明衝(chong) 突”)的內(nei) 在機製,探析儒家哲理的新形態(Neo-Confucianism),估價(jia) 它的成敗得失。為(wei) 什麽(me) 在五六百年間,華夏最聰明而又敏於(yu) 終極發問的心靈,會(hui) 首先被佛學所吸引?到了宋朝,從(cong) 十一世紀開始,又如何出現了有意識地從(cong) 道-理上應對佛學的儒學哲理,激出狹義(yi) 理學和心學兩(liang) 大流派(氣學也很重要)?這是作者在這一部分探討的主要問題。

 

 

 

第四卷《儒家心學及其意識依據》

 

這一卷以講解王陽明心學和陽明後學為(wei) 主,但也不限於(yu) 此,還要探討心學成立的依據。一般說來,類似著作以介紹王陽明與(yu) 他的後學的學說為(wei) 主,當然也會(hui) 談及這些哲學家的生平,但是本書(shu) 作者是以經驗——心學的經驗——為(wei) 主。“什麽(me) 叫心學的經驗?”這就跟現象學有一定關(guan) 係。心學的源頭是人類心靈的原發體(ti) 驗經驗,比如心學裏頭講的“返回本心”、“致良知”等比較特別的心靈體(ti) 驗。作者不僅(jin) 介紹王陽明怎麽(me) 說這個(ge) 致良知的事情,而且更要嚐試著探討這些心學經驗本身到底是怎麽(me) 一回事。如果大家不是把心學隻當作一門學問來學,而是感到心學還有它能夠直接涉及人生的重要東(dong) 西,你有了它就可能會(hui) 改變你的人生,或起碼出於(yu) 好奇,你就會(hui) 關(guan) 注:這種原發體(ti) 驗是怎麽(me) 一回事啊?為(wei) 什麽(me) 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呢?它是怎麽(me) 出現的呢?當一個(ge) 人有這種體(ti) 驗的時候,他心裏發生了什麽(me) 呢?為(wei) 了深化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作者借助了一些當代的研究,比如心理學和現象學。

 

此外,該書(shu) 也不光限於(yu) 儒家的心學,因為(wei) 心學也有她的源頭。曆史上有很悠久的心學傳(chuan) 統,她的最大、最久遠的源頭或淵藪不在我們(men) 中國,而是在印度。所以作者在該書(shu) 裏先回溯到印度心學這個(ge) 源頭,看它是個(ge) 什麽(me) 意思,到了我們(men) 中國產(chan) 生了什麽(me) 影響,再看這個(ge) 影響是不是也波及宋明理學——作者認為(wei) 是波及到了宋明理學。在作者看來,儒家能出現這個(ge) 心學,是有她的來源的,既有中國自己的先秦思想源頭,也有印度心學的源頭。

 

所以,這本《儒家心學及其意識依據》不同於(yu) 一般心學著作的特點就在於(yu) :首先,它是對這種心學經驗本身的可能性、尤其是其意識結構的探討;其次,它還是對心學的曆史源頭——她的曆史的可能性——的探討。

 

【前言】

 

這一套《講演錄》由四部講稿組成,講課和加工的時間約一紀,即從(cong) 2007丁亥年至2019己亥年。前三次授課在北大,最後一次在中山大學的珠海校區。前三部曾經出版,而第四部是初次付梓。

 

“儒家哲學”是個(ge) 有些困難的話題,因為(wei) “儒家”常被視為(wei) 相當日常化的倫(lun) 理學,缺少純思辨素質,而“哲學”如果是以希臘哲學為(wei) 範本,那麽(me) 其基底就是形而上學化的思想追求,與(yu) “孝悌也者,其為(wei) 仁之本與(yu) ”相距很遠。所以就有過將儒家哲學化的努力,比如盡量尋找其中的“範疇”和“形而上”的維度,或者通過哲學的分科而看出儒家的“宇宙論”、“價(jia) 值論”之類的特點。我應對這個(ge) 難題用了不同的方式。首先,不是將儒家硬拉進西方傳(chuan) 統哲學的框架,反而要更加原本地理解她,讓她更自由、盡性地回返到自己的時代、文本和意識的“江湖”(《莊子·大宗師》)中去。其次,合理地延展哲學的邊界,讓它也包括當代哲學的新視野,比如生命哲學、實用主義(yi) 、過程哲學、某類分析哲學,特別是現象學(胡塞爾、舍勒、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列維納斯、德裏達等等);[1]而且還要包括科學哲學(特別是庫恩)、認知科學、物理學、人類學和人工智能的新進展和新啟發。哲學隻意味著對終極問題的邊緣探索,以什麽(me) 方式來做都可以。

 

在世界的各種哲學和大宗教中,儒家或儒學占有一個(ge) 極其獨特的地位,即她不止於(yu) 文明思想的產(chan) 物,還體(ti) 現了前文明的人類意識特點。前文明的打獵-采集時代占據整個(ge) 現代智人曆史(三十萬(wan) 年)的絕大部分,正是我們(men) 的人性形成期。而那個(ge) 時代最突出的人文特點,就是家庭是唯一有效的社會(hui) 結構方式,家族和部落都是其衍生體(ti) ,所以那時家庭關(guan) 係、特別是親(qin) 子關(guan) 係是最根本也最普遍有效的人際關(guan) 係。儒家的全部學說就建立在它之上,“仁者人也,親(qin) 親(qin) 為(wei) 大”(《中庸》),“孝”因而被認為(wei) 是全部德行的源頭(《孝經》)。人類產(chan) 生過的重大學說中,隻有儒家是如此自覺地以“家”為(wei) 根本的,即便在她的最高追求如“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鹹·彖》)中,家也並不缺席(“取女吉”)。但儒家畢竟出現於(yu) 農(nong) 業(ye) 文明,以此為(wei) 立足點而溝通前文明,因而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的視野中升華了家與(yu) 孝,使之更加廣大精微。如果我們(men) 不帶有強烈的西方傳(chuan) 統哲學、宗教和政治的偏見來閱讀華夏古代文獻,就會(hui) 越來越深入地感受到儒家這種深遠的思想視域,它突破了僅(jin) 僅(jin) 幾千年的文明時限而進入智人人性的形成期,因而意蘊極其豐(feng) 厚持久,“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周易·乾·文言》)此套講演錄即誌在追隨和顯示出這種人性與(yu) 天時的哲理江河,觀察和玩味它在儒家哲學家們(men) 那裏澆灌出的思想花朵和果實。

 

二十世紀是儒家文明的急劇衰落期,但也是西方非形而上學的新哲學的出現期,乃至某種繁榮期。正是這些哲學開辟出的生命化的、現象學化和語言轉向的哲理視野,乃至新科學(量子力學、意識流心理學、人類學、人工智能等)發現的助威,為(wei) 我們(men) 重新理解儒家哲理打開了既是新的又是特別古老的思想天地。其中,“時”、“情”、“樂(le) ”、“語言”、“文本”、“潛意識”、“人類嬰兒(er) 的不成熟”等,是領會(hui) 儒家思想妙處的一些把柄或入口。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思想將會(hui) 有更戲劇化的演變,甚至突變,但儒家哲理最背運的時候似乎已經過去。盡管現在也有人在預告人類家庭的滅亡,但這個(ge) 去家過程已經不再是按“曆史發展規律”發動的理想化巨浪,而是個(ge) 體(ti) 主義(yi) 的經濟、科技和社會(hui) 思潮對家庭的侵蝕,雖然也有高離婚率和機器人(在電影中)生養(yang) 孩子所引起的一驚一乍,但畢竟還有讓人類良知在半夜裏複蘇的時間或契機。

 

此套講演錄的主要內(nei) 容跨越二千年,從(cong) 春秋的孔子到明代的王陽明和羅近溪,涉入的哲學家不是特別多,但重要的發展脈絡,尤其是各家的獨特思想風格和哲理意趣,都得到了大不同於(yu) 以往的層層揭示。讀者用心讀過此書(shu) ,或許會(hui) 強烈感到,儒家的哲學生命還遠遠未到可蓋棺論定的時候。

 

最後要說明的是,此套講演錄能夠結集出版要感謝中山大學哲學係和商務印書(shu) 館的大力支持,尤其要感謝責任編輯李強先生、魏雪平先生和王璐女士專(zhuan) 業(ye) 、細致、認真、負責的編輯工作。

 

張祥龍己亥年春寫(xie) 於(yu) 暢春園

 

注釋:

 

[1]其實,這種擴展還應包括東(dong) 方古老的純思想探索,比如古印度的《吠陀》-《奧義(yi) 書(shu) 》傳(chuan) 統,尤其是瑜伽術開啟的意識探索傳(chuan) 統。但由於(yu) 學界裏邊西方中心論的影響還很大,所以就暫時限於(yu) 西方內(nei) 部的擴容。而且,一旦有了這種擴容,東(dong) 方的古代智慧就自動進入哲學的殿堂,因為(wei) 那些邏輯化、形式化和論證化的硬性標準已在此失效了。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