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西昆:承孔子遺韻 傳(chuan) 仁孝家風
來源:寧德新聞綜合廣播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六月十四日甲寅
耶穌2019年7月16日
圖源:寧德新聞綜合廣播
福鼎西昆孔氏,以孔子後裔聚居村而聞名遐邇,有著“江南孔裔第一村”的美名。據《孔氏家譜》,清朝康熙年間,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孔尚榮、孔尚誌兄弟,從(cong) 柘洋遷居福鼎西昆村,此後子孫在此繁衍生息,建孔廟、辦學堂,繼承祖宗傳(chuan) 統。為(wei) 傳(chuan) 家立世,孔家世代提倡“崇儒重道,好禮尚德,讀書(shu) 明理,出孝入悌,克己奉公”。西昆孔氏注重教育,傳(chuan) 承儒家風範,每年村中都有考上大學的喜報。
“北有山東(dong) 曲阜,南有福建西昆。”從(cong) 福鼎市區驅車45分鍾,便來到了孔子後裔在江南的最大聚居地——西昆。古樸的孔氏家廟禁閉著朱紅色的門。頂上一副朱紅色的“至聖裔”的牌匾,令人頓生崇敬。村中2000多人口,有800多人是孔子後裔。仁義(yi) 親(qin) 尊、溫良恭儉(jian) 之風,傳(chuan) 承數百年不息。觸摸著那灰白斑駁的古厝,鐫刻在古跡上的儒家烙印依舊熠熠生輝。孔子後裔如一顆滄海遺珠,落在這座寧靜的山村,生根發芽。
說起孔氏著名先輩孔昭淦,後人們(men) 對他的事跡如數家珍。孔昭淦是孔子的七十一代孫,生於(yu) 1866年。他為(wei) 人耿直,孝順母親(qin) ,撫養(yang) 幼侄。“孔君早失怙,事母能得歡心,弟懦弱早死,撫其子如己出,其庸行巳不可及”,孔昭淦因品德高尚、德才兼備深受鄉(xiang) 人的讚許。
圖源:寧德新聞綜合廣播
孔昭淦寒窗苦讀,參加鄉(xiang) 試卻四次與(yu) 入仕失之交臂。在數次鄉(xiang) 試不第之後,他遇到了伯樂(le) ,當時福鼎知縣聘其為(wei) 鄉(xiang) 土誌總纂,並兼任當地兩(liang) 個(ge) 小學堂的教員。受聘後,孔昭淦全身心投入到了教學事業(ye) 之中。他學識淵博,平易近人、誨人不倦,學生皆“視其為(wei) 泰鬥”,經常主動向其求教,孔昭淦對於(yu) 教書(shu) 育人的熱情也越發高漲。他主張廢除舊的學習(xi) 製度,潛心探索出新的教學方法。後因教學成果顯著,被委任為(wei) 官立高等小學堂堂長、縣視學兼勸學所所長。
孔昭淦教書(shu) 育人深受好評,但他不囿於(yu) 一方講壇,而是心係家鄉(xiang) 經濟的發展,希望造福桑梓,為(wei) 此,他做出了改變人生的一個(ge) 重要選擇——從(cong) 事茶業(ye) 貿易。
道光二十二年(1842),在地處東(dong) 南沿海、商賈雲(yun) 集的福州,由於(yu) 港口欺行霸市、惡性競爭(zheng) 以及官員腐敗等原因,導致許多外地到此經商的人們(men) 屢遭欺淩。“安得廣廈千萬(wan) 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因為(wei) 不忍看到千裏迢迢來福州卻饑寒交迫備受欺淩的同行,孔昭淦萌發了在福州建立福鼎會(hui) 館的想法,並得到了在福州經商的老鄉(xiang) 們(men) 的全力支持。隨後,商界一致推舉(ju) 孔昭淦為(wei) 福鼎會(hui) 館的總理。在與(yu) 洋商茶葉貿易中時有糾紛,孔昭淦巧妙地與(yu) 洋商交涉,為(wei) 後人爭(zheng) 取運載利益做出卓著貢獻。
宣統乙酉年,孔昭淦被選為(wei) 拔貢,當年夏天,被舉(ju) 薦為(wei) 當時福建省谘議局議員。在任期間,孔昭淦沿襲孔家“以仁待人”世代家風,力陳多項利國利民議案,如取廢除婦女纏足等,但一個(ge) 又一個(ge) 關(guan) 乎民生的議案被拖延被否決(jue) ,無數次的堅持換來的都是無數次的失望。西昆《孔氏族譜》上有一首孔昭淦的《老人橋》,其中寫(xie) 道“靈均投汩羅,至今增感傷(shang) 。君雖後古人,亦可與(yu) 頡頏。他日登誌書(shu) ,萬(wan) 古俱流芳。”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令人肅然起敬,也是孔氏後裔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在當了一年的省谘議局議員後,孔昭淦帶著服務百姓、鄉(xiang) 人的未竟之誌,走完了短暫而精彩的一生,享年僅(jin) 45歲。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依然堅守在谘議局議員的崗位上。他的英年早逝令人扼腕,時任福鼎知縣周庚慈曾為(wei) 孔昭淦撰寫(xie) 悼文,“其人品如美玉精金,鹹欽國寶;其人材如布帛蔋粟,關(guan) 係民生,則哲人雲(yun) 亡,無論識與(yu) 不識,莫不同聲一哭矣。”如今孔氏家廟前立著3副旗杆夾。立旗杆夾,一則光宗耀祖,二則激勵後人,傳(chuan) 承家風,旗杆夾上的每一塊石碑,都承載著祖輩光榮的奮鬥史,而最出類拔萃的莫過於(yu) 拔貢孔昭淦。
他一生都在為(wei) 造福更多人而奮鬥,他的精神深深影響著代代子孫,正如標杆般鞭策著後代,砥礪著他們(men) 奮勇前進;如朱砂一樣點在孔氏族人的品性中,教引著後輩們(men) 勿忘祖先遺誌;如豐(feng) 碑一樣佇(zhu) 立在西孔氏的家譜中,彰顯著西昆孔裔的優(you) 良家風。他的人格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的孔氏子孫。
孔昭淦曾經對他的後人留下珍貴的六字財富——“節漸豐(feng) ,謙恒益。”以此教育後人要節儉(jian) 和謙虛,這樣才能一輩子獲益。至今,這六個(ge) 字還刻在西昆村旗杆裏的建平村內(nei) ,閃爍著先輩睿智的光芒。
圖源:寧德新聞綜合廣播
作為(wei) 孔子後裔的孔慶德,從(cong) 十七歲起就經營茶葉生意,輾轉在廣州等地開拓市場,隨著產(chan) 業(ye) 的逐漸成熟,回鄉(xiang) 發展的念頭日漸強烈,於(yu) 是,孔家作坊便在眾(zhong) 人的支持下誕生了。孔慶德從(cong) 小受到先祖孔昭淦的熏陶,以“仁”待人。
為(wei) 發揚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國學傳(chuan) 統,孔慶德等孔氏一族決(jue) 定先從(cong) 村民教育做起。在家鄉(xiang) 開設了德成傳(chuan) 統學校,為(wei) 村中3至6歲的兒(er) 童免費提供住宿和儒學教育。
“感謝天地孕育之恩,感謝國家護佑之恩,感謝父母養(yang) 育之恩……”西昆村孩子們(men) 在飯前正規規矩矩地吟誦《感恩詞》。他們(men) 吟誦完畢後,便有序地打飯、夾菜,遵循著“食不言”的傳(chuan) 統默默吃飯。經典誦讀、禮儀(yi) 學習(xi) 、茶藝、武術、古琴、書(shu) 法……他們(men) 從(cong) 小就學習(xi) 一係列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相關(guan) 的教習(xi) 內(nei) 容,這是對孔子曾授弟子“六藝”的一種延續。通過這些文化課程的學習(xi) ,孩子們(men) 有所收獲,有所改變。
西昆村的教育方式並非急於(yu) 將知識輸送給孩子,而是先培養(yang) 良好的行為(wei) 習(xi) 慣,經過一段時間的集中教導,每個(ge) 孩子的認知、行為(wei) 都會(hui) 產(chan) 生明顯的變化,這正沿襲了古人注重的“童蒙養(yang) 正”,一方麵傳(chuan) 承了先祖傳(chuan) 道受業(ye) 的精髓,另一方麵也期許將孔氏“仁愛”“孝”等家風漸漸傳(chuan) 送給孔家的後人,因獨特的教學方式,私塾吸引了不少鄰近地區的孩子。
如今,在西昆村國學教育已不僅(jin) 限於(yu) 德成學院。村裏的小學教育,也在征得市教育局的同意後,從(cong) 一年級至三年級不設考試,專(zhuan) 門教授更為(wei) 深入、細致的國學課程。
在西昆的農(nong) 民書(shu) 屋中,一麵牆上懸掛著一篇節選文章:“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qin) 其親(qin) ,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ang) ……”這段文字出自《禮記·禮運大同篇》,亦是西昆複興(xing) 國學的宗旨。
“治學重教”是孔子後裔曆代家訓。一直以來西昆孔裔都自覺傳(chuan) 承儒家文化,而傳(chuan) 承離不開教育。古時西昆村就在族田中置辦一塊“書(shu) 燈田”,田地收入專(zhuan) 供老師和學生讀書(shu) 點油燈的費用。在這項措施的鼓勵下,西昆村讀書(shu) 重教風氣濃厚,學風嚴(yan) 謹,人才輩出。
自清乾隆到宣統年間,有貢生4名、廩生4名、太學生1名、國學生7名、庠生21名。如今西昆除了教育兒(er) 童的德成書(shu) 院,西昆小學也引入國學課程,還在孔子家廟後建設針對成人的大成殿,旨在“養(yang) 誌”、“在明明德”。
西昆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創造了一個(ge) 文化氛圍良好的村莊。在這裏,所有人愛讀書(shu) ,重視讀書(shu) ,尊重讀書(shu) 人。西昆村的孩子們(men) 比別的學校學生更熱愛學習(xi) ,每年村裏大學生畢業(ye) 的人數有好幾個(ge) ,前幾年更出了一名女博士,成為(wei) 村裏的驕傲。
圖源:寧德新聞綜合廣播
百善孝為(wei) 先,西昆村秉承孔子“孝”的文化精髓,篤施孝行。2010年1月,西昆村成立了“孝行之家”,為(wei) 村裏60周歲以上的老人服務,重點照顧那些孤寡、空巢老人。“孝行之家”也會(hui) 結合村情開展立孝風、開孝堂等活動,每年村裏還組織一次評孝子活動,讓身邊模範影響每一位村民。
在西昆,孔子的後裔保留著延續數千年的與(yu) 孔子相關(guan) 的習(xi) 俗、文化,如祭孔典禮、聖人殯儀(yi) 式、接北鬥、謁祖先等。西昆祭孔大典是華夏民族為(wei) 了尊崇與(yu) 懷念至聖先師孔子而舉(ju) 行的隆重祀典。每逢舉(ju) 行祭孔大典,省內(nei) 外宗親(qin) 代表、文人雅士雲(yun) 集西昆,真正是一次孔子文化的盛宴。
孔氏家廟所承襲的“聖人殯”文明樸素,是孔子製定的喪(sang) 禮模式。“聖人殯”是指孔姓家人過世後,由威望最大的族中長老主持儀(yi) 式。禮畢後,由長老誦讀《大學》《中庸》等文中的章節,在族人的迎送中對逝者實行火葬。整個(ge) 聖人殯儀(yi) 式既隆重又節儉(jian) ,是孔子思想中“禮、儉(jian) ”的一個(ge) 體(ti) 現,現已成為(wei) 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如今,孔子儒學思想在西昆這個(ge) 幽靜的小山村煥發生機,傳(chuan) 統文化在這裏吐故納新。後人們(men) 沒有忘記祖先的優(you) 良作風,世代沿襲的孔氏家風家訓正滋養(yang) 著一代又一代的西昆村民。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