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屬辭比事 懲惡勸善——中國最早一部史學著作《春秋》的成書與風格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19-08-31 00:38:33
標簽:《春秋》、屬辭比事、懲惡勸善

屬辭比事 懲惡勸善

——中國最早一部史學著作《春秋》的成書(shu) 與(yu) 風格

作者:張帆(北京大學曆史係主任)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八月初一日己亥

          耶穌2019年8月30日

 

《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一部真正意義(yi) 上的史學著作。它的體(ti) 裁是編年體(ti) ,以魯國紀年為(wei) 綱,按時間順序記載東(dong) 周前期的曆史大事。曆史學家習(xi) 慣上把東(dong) 周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時期,前期稱為(wei) 春秋,後期稱為(wei) 戰國。所謂春秋時期,實際上就得名於(yu) 《春秋》這部史書(shu) 。

 

《春秋》的成書(shu)

 

《春秋》的敘事範圍,起始年代為(wei) 魯隱公元年(前722),終止年代因版本而異,或終止於(yu) 魯哀公十四年(前481),或終止於(yu) 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其時間跨度涵蓋了12位魯國國君,共240多年。記載這麽(me) 長時間的曆史,篇幅卻很短,隻有大約16500字,平均每年不到70字,從(cong) 某種程度上說,它實際上是一部簡明的大事記。全書(shu) 不載對話,不加解釋,也沒有分析和評論。每條不過寥寥數語,僅(jin) 記大概,不詳細節。整部《春秋》記事最長的一條,僅(jin) 僅(jin) 47字,大部分文字用來列舉(ju) 參與(yu) 其事的人物。記事最短時,每條隻有一兩(liang) 字。例如記蝗災隻用一個(ge) 字“螽”,記酷熱隻用一個(ge) 字“烝”,記豐(feng) 收用兩(liang) 個(ge) 字“有年”,少得不能再少。另一方麵,由於(yu) 記述簡明,《春秋》能夠用很少的篇幅容納比較豐(feng) 富的曆史信息。就地域範圍而言,它的記載遍及周王室和各主要諸侯國,是當時的一部“世界史”。就具體(ti) 內(nei) 容而言,涵蓋了政治、軍(jun) 事、經濟、文化、天文氣象、社會(hui) 生活諸多方麵。就時間坐標而言,定位相當準確。例如書(shu) 中一共記載了36次日食,其中絕大部分與(yu) 現代天文學的推算結果相符。從(cong) 這些角度看,《春秋》已經具備了史學著作的基本要素。

 

上麵提到春秋時期得名於(yu) 《春秋》一書(shu) 。那《春秋》的書(shu) 名又因何而來?通常認為(wei) ,是來自春、秋兩(liang) 個(ge) 季節名稱,用春秋兩(liang) 季代表一年,進而代表一年一年過去的曆史。戰國時期的墨子曾經自稱“吾見百國《春秋》”。《墨子》一書(shu) 的《明鬼》篇還具體(ti) 引用了周、燕、宋、齊4種《春秋》。如此,則《春秋》是當時史書(shu) 通用的名稱。另一方麵,孟子在列舉(ju) 不同諸侯國的史書(shu) 時又說:“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似乎除去上述泛指史書(shu) 的含義(yi) 外,《春秋》又是魯國史書(shu) 的專(zhuan) 用名稱。事實上,我們(men) 今天見到的這部《春秋》,也正與(yu) 魯國史書(shu) 有著密切關(guan) 係。

 

從(cong) 種種跡象推測,今本《春秋》與(yu) 魯國史書(shu) 《春秋》原本(簡稱《魯春秋》)並非一書(shu) ,前者是在後者基礎上加工、剪裁而成的。因為(wei) 今本《春秋》實在是太簡明了,平均每年不到70字,很難想象魯國史官一年當中隻記載這麽(me) 一點內(nei) 容。根據《墨子·明鬼》引用的內(nei) 容來看,周、燕、宋、齊4種《春秋》都是有具體(ti) 情節的,《魯春秋》應當也不例外,而今本《春秋》並無情節描寫(xie) 。以常理而論,《魯春秋》應以記載本國史事為(wei) 主,他國史事隻是附帶述及。但在今本《春秋》當中,魯國史事的字數僅(jin) 占全書(shu) 1/4弱,比重並不突出。另外,今本《春秋》莊公七年(前687)夏四月辛卯有這樣一條記載:“夜中,星隕如雨”。這裏記載的是公元前687年3月16日發生的天琴座流星雨。為(wei) 今本《春秋》作解釋的《公羊傳(chuan) 》在此附加說明稱: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複。”君子修之曰:“星隕如雨。”

 

大部分學者認為(wei) ,《公羊傳(chuan) 》提到的“不修《春秋》”,實即《魯春秋》原書(shu) 。《魯春秋》對於(yu) 這場流星雨的記載本來是“雨星,不及地尺而複”,經過“君子修之”,才變成了今本《春秋》中的“星隕如雨”。因此,大體(ti) 可以判斷,今本《春秋》是剪裁《魯春秋》形成的一部大事記。

 

著作人的爭(zheng) 議

 

那麽(me) ,這項剪裁工作是誰做的呢?按照傳(chuan) 統說法,是孔子。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稱孔子“因史記作《春秋》”。所謂“史記”,就是指《魯春秋》。班固在《漢書(shu) ·藝文誌》中更直接地表述說,由於(yu) 魯國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因此孔子“觀其史記”編纂了《春秋》。還有更籠統的說法,就是不提取材《魯春秋》一事,直接說孔子撰寫(xie) 了《春秋》。例如孟子就聲稱:“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這樣講,隻是約略言之,強調孔子的主要著作權,與(yu) 司馬遷、班固等人的記載總體(ti) 來說是一致的。

 

不過,關(guan) 於(yu) 孔子編纂《春秋》的說法,也存在一定的爭(zheng) 議。通觀《春秋》全書(shu) ,個(ge) 別地方有明顯的闕文,前後記述體(ti) 例也不完全一致,與(yu) 司馬遷等人所稱孔子曾經予以認真“筆削”的說法似乎有矛盾。專(zhuan) 門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一書(shu) ,對於(yu) 編纂《春秋》一事沒有提及。因此又有學者主張,今本《春秋》總體(ti) 上仍然屬於(yu) “魯史舊文”,出自魯國史官之手,孔子隻是用它來教授學生而已。總之,《春秋》與(yu) 孔子的關(guan) 係是一個(ge) 複雜的問題,孔子曾在講學時使用《春秋》充當教材,對此基本沒有異議。至於(yu) 今本《春秋》在多大程度上被孔子加工過,則看法並不一致。

 

“書(shu) 法”的考究

 

《春秋》一書(shu) 總體(ti) 而言,體(ti) 現出貫穿全書(shu) 的編纂原則,背後往往隱含著編者的價(jia) 值評判,這也就是古人常常提到的《春秋》“書(shu) 法”。為(wei) 《春秋》作解釋的《左傳(chuan) 》總結說:《春秋》之稱,微而顯,誌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這裏對《春秋》的編纂風格進行了歸納,說它用詞細密而態度鮮明,記載確切而含意深遠,文筆婉轉,順理成章,敘事窮盡,無所歪曲,在此基礎上達到懲惡勸善的目的。這些“書(shu) 法”即使並非出自孔子,也基本符合孔子的思想傾(qing) 向,應當是孔子在教授學生時予以特別提示的內(nei) 容。

 

關(guan) 於(yu) 《春秋》“書(shu) 法”,可以用《禮記》中的“屬辭比事”一語加以歸納。屬辭就是遣詞用字十分講究,比事就是排比史事時有所篩選,這兩(liang) 方麵都體(ti) 現出一定的編纂技巧。《春秋》屬辭之複雜是有名的。例如描寫(xie) 戰爭(zheng) ,根據情況分別使用伐、侵、戰、入、滅、敗、取、襲等多個(ge) 不同動詞,各自都有不同的寓意。又如殺人,殺無罪者稱為(wei) “殺”,殺有罪者稱為(wei) “誅”,臣殺君稱為(wei) “弑”。同樣是臣殺君的“弑”,如果隻泛言某國人弑其君某某,就表示責任主要在君而不在臣,如果點出某國某某人弑其君某某,則表示責任主要在臣而不在君。從(cong) 這一角度說,雖然《春秋》總的原則是強調“名分”,但並不是無條件地支持君主,而是會(hui) 根據實際情況表達自己的傾(qing) 向性。

 

大體(ti) 而言,《春秋》是追求“直筆”即如實記述的,但受時代局限,其中也頗有“曲筆”的地方。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魯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剛剛成為(wei) 霸主的晉文公在溫(今河南溫縣西)召集諸侯開會(hui) ,身為(wei) 天子的周襄王在晉文公要求下親(qin) 臨(lin) 會(hui) 場,會(hui) 後進行狩獵。《春秋》即將這件事表述為(wei) “天王狩於(yu) 河陽”,看上去周襄王隻是前去打了一次獵,並非出席諸侯會(hui) 議。之所以如此處理,是因為(wei) “以臣召君,不可以訓”,需要替周襄王保留體(ti) 麵。還有,《春秋》在記述別國弑君事件時能夠直書(shu) 其事,唯獨涉及本國國君被弑,卻隱約其辭,僅(jin) 言“公薨”。《公羊傳(chuan) 》將《春秋》的類似曲筆歸納為(wei) “為(wei) 尊者諱,為(wei) 親(qin) 者諱,為(wei) 賢者諱”。這樣在特定場合下的曲筆隱諱表達方式,也是《春秋》“書(shu) 法”的一部分,並且對後世的史學著作有很大影響。

 

總之,雖然篇幅簡短,但《春秋》作為(wei) 現存的第一部中國古代史學著作,在史學史上具有特殊意義(yi) 。而在古代,它被視為(wei) 孔子作品,置於(yu) 儒家五經之列,地位更是遠遠超越了一般的史書(shu) 。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