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如何讓先哲成為我們的同時代人” ——楊立華《中國哲學十五講》讀感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19-06-09 00:33:22
標簽:中國哲學史、先哲

原標題:“如何讓先哲成為(wei) 我們(men) 的同時代人”——中國哲學史的思辨性重建

作者:李震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四月廿五日丙寅

          耶穌2019年5月29日

 

 

 

《中國哲學十五講》,楊立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3月第一版

 

《宋明理學十五講》出版四年後,楊立華先生於(yu) 近期推出了該書(shu) 的姊妹篇:《中國哲學十五講》。與(yu) 前作相比,《中國哲學十五講》在延續基本的主題與(yu) 風格的同時,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就時段而言,討論的範圍從(cong) 宋明擴展到了整個(ge) 中國哲學史;就方法而言,思辨的進路得到了更充分的強調與(yu) 發展。如果說時段的擴充使《中國哲學十五講》具備了通史的規模,那麽(me) ,方法的深化則為(wei) 這一通史的寫(xie) 作提供了哲學的根基。可以說,如何在哲學的基礎上展開對哲學史的思辨性重建,如何通過思的努力打通史的距離,是《中國哲學十五講》最重要的寫(xie) 作關(guan) 切之所在。

 

哲學史往往被理解為(wei) 一種純粹客觀的敘述,在這種體(ti) 裁下,作者的任務似乎僅(jin) 限於(yu) 如實臚列思想的陳跡,而不應根據自己的觀念在其中褒貶取舍。這種態度當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卻忽視了一個(ge) 重要的事實:從(cong) 根本上說,哲學史並不以呈現思想的全部細節為(wei) 目的;相反,挖掘、分析與(yu) 詮詁思想的哲學意蘊,才是哲學史的追求所在。換句話說,哲學史在本質上就倚賴於(yu) 思的參與(yu) ,是哲學而非史學。職是之故,真正嚴(yan) 肅的哲學史從(cong) 來都無意於(yu) 以無差別的態度接納全部的思想史料,而是要刪蕪汰雜,去粗取精,選取富有哲學性的內(nei) 容加以討論。對於(yu) 史料的取舍正透露出作者的哲學見識。

 

在這方麵,《中國哲學十五講》有明確的自覺。全書(shu) 選取先秦的孔孟《老》莊、魏晉的王弼、嵇康、郭象,以及宋明的北宋五子、朱熹、陸九淵與(yu) 王陽明等十五位哲學家作為(wei) 討論的對象。以全麵性的標準衡量,這份名單似乎不夠詳贍,如漢代與(yu) 清代的學術就未納入討論的範圍;但若從(cong) 思想性的角度觀之,則傳(chuan) 統中國哲學第一流的人物與(yu) 思想,大多都已在這一脈絡之中得到了呈現。至於(yu) 那些作為(wei) 一般學術樣態或社會(hui) 思潮存在、而哲學深度不足的思想形態,作者皆不措論。可以看出,作者取舍的標準正在於(yu) 思想的品質。以此為(wei) 準繩,作者在十五講的體(ti) 量限製下,集中而深入地展現出了中國哲學的思的傳(chuan) 統。

 

作者將先秦、魏晉與(yu) 宋明視為(wei) 中國哲學的典型形態。三者之中,宋明思想在前作中已有闡述,而先秦與(yu) 魏晉哲學則是新說,最能代表本書(shu) 的特色,也最為(wei) 引人注目。在其中,作者嫻熟運用文本細讀與(yu) 概念分析的方法,向讀者清晰地勾勒出了各家的思想架構與(yu) 學說內(nei) 涵。試略舉(ju) 兩(liang) 例以明之。

 

《老子》意蘊深遠,內(nei) 涵複雜。如何處理《老子》文本的多義(yi) 性,對其思想作出既細致入微、同時又統領全篇的解釋,一直以來都是困擾學者的難題。作者從(cong) 《老子》第一章入手,借助前人對無欲有欲的區分,指出無欲有欲作為(wei) 觀物的兩(liang) 種態度,分別指向物之生與(yu) 物之成,生意味著事物的呈顯,成意味著器物的作用,呈顯與(yu) 作用的主題貫穿全篇,因此,《老子》思想可以用生之與(yu) 成之加以概括。這一解讀全從(cong) 《老子》自身語脈出發,對其主旨作了提綱挈領的揭示。在生成主題的統攝下,作者對《老子》思想中的有生於(yu) 無、以無為(wei) 用等問題都有結構性的闡發。從(cong) 根源上講,這一主題的揭明與(yu) 作者對王弼《老子注》的深入讀解顯然是分不開的。

 

就理解難度而言,《莊子》與(yu) 《老子》相比絕不遜色,其間一個(ge) 根本的困難同樣在於(yu) 對核心觀念的把握。作者通過深入的文本閱讀發現,知的概念在內(nei) 七篇中每每占據開篇的關(guan) 鍵位置,關(guan) 於(yu) 知的思考構成了莊子哲學的核心與(yu) 基礎。由此出發,作者提出,莊子哲學可以被總結為(wei) 一條真知之路:這條道路從(cong) 對於(yu) 知的層次區分起步,麵對是非這種最容易被普遍化而構成人世紛亂(luan) 根源的知,選擇采取“以明”與(yu) “因是”的途徑,通過超越相對的、有限的、不確定的小知與(yu) 小我,最後達到絕對的不知與(yu) 無我的境地。作者指出,看似昏漠無知的不知,其實是對作為(wei) 絕對者的天的體(ti) 知,因此恰恰是一種真知,這種絕對的真知成就起絕對的真我,確立起無所對待的主動性,從(cong) 而構成了萬(wan) 事萬(wan) 變的基礎。通過拈出知的概念,作者不僅(jin) 點明了莊子哲學的主題,而且以此為(wei) 線索,對整個(ge) 莊子哲學作了歸本性的重構。讀者從(cong) 中既可得見莊子思想的內(nei) 在結構,同時可以對中國哲學的思的特質有一根源性的理解:即使是《莊子》這樣看似極具離散性的文本,在其根本的思考模式上,仍然是以概念為(wei) 中心而展開的。

 

作者對《老子》與(yu) 莊子思想采取的解讀路徑有細微的差別:對《老子》,作者主要遵循王弼注釋的進路展開闡釋;對莊子,則更多是從(cong) 原文出發尋繹思想的內(nei) 在結構。但從(cong) 根本上說,兩(liang) 者都奉行文本細讀與(yu) 概念分析的哲學史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是由中國哲學的思的特質所決(jue) 定的。實際上,這一方法論在《中國哲學十五講》全書(shu) 各章都有體(ti) 現:無論是對孔孟思想的鮮活揭示,還是對嵇康、郭象哲學的會(hui) 心讀解,抑或是對以北宋五子與(yu) 朱子為(wei) 代表的宋明理學的深入分析,雖然視乎具體(ti) 文本與(yu) 思想的特點而采取的具體(ti) 解釋手法或有區別,但作者之所重,都在於(yu) 以思的分析呈現出思想的肌理、風貌與(yu) 精神。對分析的強調,使得哲學史的深度與(yu) 細度得以通過作者的讀解最大限度地呈現出來。

 

然而,《中國哲學十五講》的思考不止於(yu) 此。細心的讀者或會(hui) 發現,與(yu) 作者以往的同類研究相比,《中國哲學十五講》在對各家哲學的分析之中,更多地采取了思辨的表達方式,而且,這種思辨的方式是以奠基性的形態出現的。在對孔子關(guan) 於(yu) 幸福的思想的論述中,作者將幸福的基本內(nei) 容界定為(wei) 自我保存與(yu) 自我實現,認為(wei) 真正的自我實現隻有基於(yu) 自覺的主動性才能達成,這種主動性也就是仁,因其由己而不由人,所以具有真正的必然性。在這裏,主動性與(yu) 必然性作為(wei) 內(nei) 在的本質,顯然構成了對作為(wei) 曆史形態的孔子思想的根源性、奠基性解釋。同樣的思辨態度在全書(shu) 其他各章的論述當中也有普遍體(ti) 現,如論孟子,則強調心的主動、確定、普遍、必然的傾(qing) 向;論莊子,則強調天的不可知、不得已與(yu) 人的無所知與(yu) 不得不;論程顥,則強調天理之生生、無限、不可限定與(yu) 無法完成的特質。可以看出,作者實際上是以思辨性的態度,對中國哲學史上重要的概念、命題與(yu) 論述作了一番哲學的重建。這一重建已經超越了以曆史思想之分析與(yu) 重現為(wei) 目標的一般的哲學史論述,而對哲學史的本質有更深刻的思考。這一思考或許可以作如下理解:隻有以哲學重建為(wei) 前提,哲學史論述才能獲得其確定的基礎;反過來,隻有以哲學建構為(wei) 目的,哲學史論述才能獲得其恰當的意義(yi) 。換句話說,隻有在哲學的層麵上,曆史上的思想才能證明自身有超越特定話語體(ti) 係與(yu) 特定曆史年代的普遍性,千數百年前的陳言舊語也才能真正顯示出其相對於(yu) 當下的同在性。作者在本書(shu) 《序》中曾言:“哲學史的工作如何才能更具當代性,如何讓偉(wei) 大的先哲們(men) 成為(wei) 我們(men) 的同時代人,對我而言,是一個(ge) 不容回避的問題。”這段表述的深刻意義(yi) ,隻有在哲學與(yu) 哲學史的複雜關(guan) 係中,在對全書(shu) 之內(nei) 容、方法與(yu) 目的的反複把握中,方能得到飽滿恰切的理解。

 

對於(yu) 哲學史與(yu) 哲學之關(guan) 係的處理,我們(men) 從(cong) 作者新近發表的哲學論著《一本與(yu) 生生》中已有所見。在某種意義(yi) 上,《中國哲學十五講》恰好構成了對《一本與(yu) 生生》的補充。如果說《一本與(yu) 生生》是“即哲學史而為(wei) 哲學”,那麽(me) ,《中國哲學十五講》或可稱為(wei) “即哲學而為(wei) 哲學史”。其行文中透露出的方法自覺,給讀者以豐(feng) 富的啟示。如果從(cong) 更宏觀的意義(yi) 上講,作者的近期研究可以看作是傳(chuan) 統的中國哲學史學科對自身發展路向的一種反思、發展與(yu) 突破。這種思考所具有的深遠意味,值得給予持續的重視。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