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樓宇烈樓宇烈,男,西曆一九三四年生,浙江嵊州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東(dong) 方哲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主要著作有:《宗教研究方法講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中國的品格》(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中華書(shu) 局,2016年)等。校釋有:《王弼集校釋》(中華書(shu) 局,1980年)、《老子道德經》(中華書(shu) 局,2008年)、《周易注校釋》(中華書(shu) 局,2012年)。 |
不能丟(diu) 失中國文化的主體(ti) 意識
作者:樓宇烈(北京大學哲學係)
來源:《北京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四月十六日丁巳
耶穌2019年5月20日
關(guan) 鍵詞:文化自信;主體(ti) 意識;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自信的丟(diu) 失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鴉片戰爭(zheng) 以後,國家危亡,我們(men) 向西方學習(xi) ,發展現代工業(ye) 生產(chan) ,“師夷長技以製夷”,開始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搞了30年,製造出了很多堅船利炮,甚至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北洋水師。但是誰也沒料到,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zheng) 把北洋水師打得稀裏嘩啦,宣告了洋務運動徹底失敗。一些先進的國人反思,覺得理念上麵有問題,現實中也有問題,特別是理念上“中學為(wei) 體(ti) ,西學為(wei) 用”有問題。當時有人就寫(xie) 文章講,牛有牛的體(ti) ,也就有牛的用,扛重物;馬有馬的體(ti) ,也就有馬的用,跑的速度快。所以不能要求牛體(ti) 有馬用,馬體(ti) 有牛用。我們(men) 既然學習(xi) 西方的用,也必須學習(xi) 西方的體(ti) 。這個(ge) 比喻雖然不倫(lun) 不類,牛馬具體(ti) 的動物跟整個(ge) 社會(hui) 不能那麽(me) 簡單等同,但是這個(ge) 說法很有說服力,大家一聽就明白。既然學“西方的用”就應該學“西方的體(ti) ”,西方的體(ti) 就是政治製度,它保證了社會(hui) 效率充分發揮。具體(ti) 例子也有,我們(men) 搞洋務運動的時候,日本在搞明治維新,它改革成功了,它的力量就比我們(men) 強大了。這是當時的反思。
百年前,全麵否定我們(men) 的文化有很多原因,比較大的原因是西方文化傳(chuan) 入以後,我們(men) 分不清傳(chuan) 統文化呈現樣式和近代文化呈現樣式的不同
從(cong) 西方學習(xi) 經驗,早期的政治製度改革是君主立憲,不廢除君主製度,但是把權力移交到議員手裏,早期荷蘭(lan) 、英國都使用這樣的改革,成功了。我們(men) 也走君主立憲,所以就有了1898年的戊戌變法。但是因為(wei) 中國的國情跟歐洲的荷蘭(lan) 、英國不同,跟日本也不同,日本在明治維新改革之前天皇就是個(ge) 擺設,所以君主立憲的改革比較順利。中國皇權不是架空的,所以戊戌變法失敗了,這條路在中國走不通。
歐洲在走向現代過程中,爆發了法國大革命,把君主製度徹底推翻,我們(men) 是不是也走這條路?在這種思路引導下,先進的國人醞釀了後來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以後又經過四年,1915年開展了新文化運動,開始對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徹底的清算。
歸根到底,傳(chuan) 統文化中維持我們(men) 這個(ge) 社會(hui) 的政治製度、倫(lun) 理關(guan) 係的核心文化思想是什麽(me) ?是儒家文化,儒家裏的宗法血緣關(guan) 係,就是家的關(guan) 係,家上麵是族,宗族代代相傳(chuan) ,家代代相傳(chuan) 。我國古代的政治製度,君主專(zhuan) 製製度就是家的製度,一代一代相傳(chuan) 。一個(ge) 國的政權也像一個(ge) 家一樣,家國不分,新文化運動批判這樣的觀點,企圖徹底打倒孔家店,徹底破除中華血緣觀念。
百年前,全麵否定我們(men) 的文化有很多原因,比較大的原因是西方文化傳(chuan) 入以後,我們(men) 分不清傳(chuan) 統文化呈現樣式和近代文化呈現樣式的不同。傳(chuan) 統文化,不光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包括西方傳(chuan) 統文化也是一樣,綜合地呈現,不分科。近代文化是分科呈現的。
古代文化是綜合性的,我們(men) 看古希臘羅馬文化,哪有哲學、宗教、藝術等分門別類,都是籠統在一起,混在一起講的。我們(men) 古代也是這樣,沒有把哲學、宗教、藝術、倫(lun) 理等分成各個(ge) 不同學科。另外,分科以後,要找標準、模板,各個(ge) 學科都要有一個(ge) 樣子作為(wei) 參考。我們(men) 都是拿什麽(me) 樣的模板作為(wei) 標準呢?幾乎一律都是西方的。
比如講到宗教,最典型的是基督教。基督教的要點:第一個(ge) 要素,造物主崇拜。有一個(ge) 我們(men) 現實世界之上神的世界,神的世界裏又有一個(ge) 唯一至高無上的神——上帝。上帝創造我們(men) 的現實世界,創造人類,這是基督教第一要義(yi) ,也是其最核心的理念。
第二個(ge) 要素,講人是有原罪的,天生帶了罪惡。人類到這個(ge) 世界上要消除罪惡,然後得到上帝的拯救,靈魂得救。上帝不僅(jin) 是造物主,還是救世主,隻有得到拯救以後,靈魂才能升入天堂,否則就要打入地獄。
第三個(ge) 要素,基督教是未來彼岸的世界,不是現實世界,現實世界是充滿了罪惡的,靈魂得到拯救,才能到彼岸世界去。
有些人就用這三個(ge) 要素來界定宗教文化,來檢查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根據他們(men) 的結論,認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裏沒有宗教文化,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這一觀點在上世紀初是很普遍的,包括很多學者都是這麽(me) 認為(wei) 的。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原因就是用一種宗教文化的樣式作為(wei) 一個(ge) 標準來判斷有沒有宗教文化。中國文化裏不提倡現實世界外的另一個(ge) 世界,也不提倡另外一個(ge) 世界裏邊的神來創造我們(men) 的世界。中國文化強調做自己,不斷提升自己,不是靠別人,不是追求彼岸世界。有些人從(cong) 來不去考慮在不同的文化傳(chuan) 統中,宗教這種文化是可以具有不同特色和樣式的。
所以同樣道理,中國有沒有哲學?有人說沒有。為(wei) 什麽(me) ?原因是他們(men) 把西方哲學學科標準作為(wei) 認定哲學文化應該具有的標準。西方哲學學科裏麵,可以專(zhuan) 門抽象討論一個(ge) 概念,來進行推理,來進行邏輯的辨析,不涉及生活中的具體(ti) 問題。而中國文化不這樣,探討最高的真理,還要跟現實生活緊密聯係在一起。按照西方哲學學科的特點來衡量,中國文化也是沒有哲學的。
中國有沒有藝術?西方畫強調逼真、寫(xie) 實,認為(wei) 這才是藝術品。中國曆史上的繪畫強調寫(xie) 意,我們(men) 要看這幅畫所表達的理念是什麽(me) ,給人有什麽(me) 樣的啟發聯想,讓人們(men) 從(cong) 這幅畫裏體(ti) 會(hui) 到大自然的莊嚴(yan) 偉(wei) 大等。宋代學者歐陽修明確講“古畫畫意不畫形”,如果按照西方寫(xie) 實的藝術來要求中國繪畫,我們(men) 沒有藝術。
我們(men) 要保持中國文化的傳(chuan) 統,維護本位文化,樹立起文化自信
有學者提出我們(men) 中國人要真正地走向現代化,必須全盤西化。這個(ge) 理念曾經被非常明確、公開提出來。當然,在整個(ge) 近代曆史中,也不斷有很多社會(hui) 精英提出,我們(men) 要保持中國文化傳(chuan) 統,我們(men) 必須維護本位文化,我們(men) 必須樹立起文化自信。這個(ge) 呼聲沒有中斷。
但是在現實中,全盤西化的理念有很大的影響。我們(men) 的文化在某些方麵變成了西方文化的附庸,使得我們(men) 要講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必須借用西方文化的話語來加以解釋,人們(men) 才能聽懂,否則聽不懂。必須清醒認識到,話語權丟(diu) 失這個(ge) 問題很嚴(yan) 重。
當下存在一個(ge) 嚴(yan) 重問題,即以西方的文化樣式作為(wei) 標準,把西方文化對文化的各種各樣的理念引進來,用這些理念來講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來分析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結果是消解中國文化的內(nei) 涵。如果中國文化核心理念被解構掉了,傳(chuan) 統文化就會(hui) 慢慢消失。
我舉(ju) 一個(ge) 例子,現在到中醫院看病,越是大的中醫院,它怎麽(me) 認識和分析病情?靠儀(yi) 器。這哪還有中國傳(chuan) 統中醫裏的望聞問切?哪還有中國傳(chuan) 統醫學裏的陰陽虛實,內(nei) 外辯證思考?中醫是中國文化的實踐者,不僅(jin) 是哲學觀點,而且也是科學觀點,中醫就在具體(ti) 實踐這樣的理念。現在西方科學家也看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像陰陽五行,陰陽相輔相成,對立互補,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可以說是揭示了整個(ge) 世界的奧秘。哪個(ge) 事物不是由正反兩(liang) 麵構成的?前後、上下、左右、內(nei) 外,這樣才構成一個(ge) 事物。
中國文化講和,孤立的不可能叫和。事物如果不是外在原因調整,就是內(nei) 部自我調整。事物怎麽(me) 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要有相互的關(guan) 係,相互關(guan) 係裏最基本的關(guan) 係就是互相幫助的“生”,互相製約的“克”。既有製約,又有推動,相生相克,這樣才能夠完成自我運作。陰陽五行相生相克,在某種意義(yi) 上揭示了整個(ge) 宇宙的生存發展規律。
我們(men) 可以借鑒,可以吸收別人文化的長處,但是必須堅守主體(ti) 意識
中國文化充滿了辯證思維。比如,彼此分不開,沒有此哪來彼;離開彼,此也不能存在。此裏有包含彼的東(dong) 西,彼裏有包含此的東(dong) 西,此中有彼,彼中有此。而且根據條件的變化,此會(hui) 變成彼的,彼也會(hui) 變成此的。比如,很好的一個(ge) 人最後變壞了,一個(ge) 很壞的人最後變好了,不能說壞人就永遠是壞人,好人永遠是好人。好人可能變成壞人,壞人也可能轉變成好人。“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愛要知道其有不好的東(dong) 西,憎要知道其還有善的東(dong) 西。要傳(chuan) 承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籠統講這句話是對的,但是什麽(me) 是精華,什麽(me) 是糟粕,有個(ge) 絕對的標準嗎?事實上很難建立這個(ge) 評估標準,精華、糟粕都跟它所處的時代環境分不開。在這個(ge) 環境裏是最優(you) 秀的精華,不見得到那個(ge) 環境還是優(you) 秀的。這是必須要看到的,所謂精華和糟粕跟時代環境有關(guan) 係,不能夠脫離時代環境。
我們(men) 不能脫離實際講要怎麽(me) 去運用優(you) 良傳(chuan) 統,怎麽(me) 揚棄。一個(ge) 人如果很有智慧,很有技巧,那腐朽的東(dong) 西也可以變成精華。如果這人很拙劣,那精華的東(dong) 西到他手裏也會(hui) 變成糟粕。關(guan) 鍵得看使用的人。“善用物者無棄物”。一根朽木到了一個(ge) 工匠手裏可能變成一件非常精美的藝術品。
文化是在不同的人類生存環境下形成的,它有不同特色,所以一定要認同文化的多元性、多樣性,這才是一個(ge) 真正的狀態,不能全世界的文化都一樣。
上個(ge) 世紀80年代的時候出現文化熱,是因為(wei) 當時出現了世界經濟地球村的現象。世界一體(ti) ,經濟一體(ti) ,這樣的發展好不好,可不可能形成世界經濟完全一體(ti) 化?當時就有人思考這個(ge) 問題。但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出現了文化趨同,對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文化產(chan) 生強烈的衝(chong) 擊,出現了許多傳(chuan) 統文化丟(diu) 失的問題。當時出現了文化討論熱,討論比較突出的就是經濟可以全球化,文化應該保持自己的個(ge) 性。因為(wei) 文化是在各自不同特色基礎上相互取長補短,才能推進文化一步一步往前走。如果都一樣,都趨同了,還有什麽(me) 可以相互補充的?沒有了,文化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
所以當時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觀念,認為(wei) 在文化上麵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可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出現了一個(ge) 怪象,文化越來越趨同,自我的文化主體(ti) 意識越來越薄弱。
改革開放以後我們(men) 很多企業(ye) 創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產(chan) 品,企業(ye) 家提出“重鑄國魂”。但是當我們(men) 加入了WTO以後,有些自主的品牌慢慢消失,有些自主品牌變成了外國品牌的打工仔。企業(ye) 出現這樣的現象意味著我們(men) 民族文化的主體(ti) 意識在丟(diu) 失。如果丟(diu) 失了文化主體(ti) 意識,我們(men) 隻能追在別人後麵,絕對不可能成為(wei) 世界一流。
大道不器,不能丟(diu) 失中國文化的主體(ti) 意識。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是開放包容的,這種開放包容在一個(ge) 前提下,就是在不丟(diu) 失文化主體(ti) 意識的前提下,我們(men) 可以吸收外來各種各樣的文化來充實自己、發展自己。一旦丟(diu) 失了主體(ti) 以後,那就會(hui) 讓外來的文化吞沒。國家有國家的底色,地方有地方的特色,中國這樣一個(ge) 大的國家,各個(ge) 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一些地方的文化特色消失了,千城一麵,到處都是西式的建築,到哪看都一樣。文化特色消失的原因就是缺乏我們(men) 的文化,沒有堅持自己的文化傳(chuan) 統。我們(men) 可以借鑒,可以吸收別人文化的長處,但是必須要堅守主體(ti) 意識。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