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憶紅】邵陽魏氏:醇良溫厚 襟懷家國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9-05-10 21:51:41
標簽:邵陽魏氏

邵陽魏氏:醇良溫厚 襟懷家國

作者:胡憶紅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四月初三日甲辰

          耶穌2019年5月7日

 

 

 

魏源及其所著《海國圖誌》網絡圖片

 

翻開中國近代史,“師夷長技以製夷”七個(ge) 大字便會(hui) 躍入眼簾,這句話開啟了國人“睜眼看世界”、向西方學習(xi) 的新潮流,成為(wei) 近代知識分子探索國家出路的先聲。然而,它既非陶澍、林則徐等經世名臣之言,亦非郭嵩燾、曾紀澤等出國使臣之論,而是出自湖南邵陽偏僻山區的知識分子魏源之筆。是什麽(me) 樣的家族培養(yang) 出如此目光敏銳、思維超前的思想家呢?走進邵陽金潭,我們(men) 感受到的是醇良的魏氏家風。

 

邵陽市隆回縣金潭村位於(yu) 群山之間,交通落後,信息閉塞。可是,世代居住於(yu) 此的魏氏家族卻有著廣闊胸襟和家國情懷。邵陽魏氏十二代魏大公是國子監生,未曾出仕,居於(yu) 鄉(xiang) 間,卻心懷家國。他將四個(ge) 孫子分別取名為(wei) 邦修、安邦、輔邦、邦魯,對他們(men) 寄予厚望。魏輔邦是嶽麓書(shu) 院的高材生,卻不汲汲於(yu) 功名,學成歸鄉(xiang) 後,一心投入對魏氏子侄的教育之中。史籍記載,魏輔邦“課子侄及孫輩甚嚴(yan) ,必延訪名師,不惜重聘,禮貌特隆。每日除塾師功課外,口講指畫,徹夜不休。故子孫書(shu) 馨世繼,甲第不絕”。

 

魏氏家風對魏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青年時期,魏源曾寫(xie) 對聯雲(yun) :“讀古人書(shu) ,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謀救時方。”身居陋室,胸懷天下。成年後,魏源不以自身的進退榮辱為(wei) 念,而是憂憤於(yu) 國勢衰頹,發出了“師夷長技以製夷”的世紀呐喊。他把西方的“奇技淫巧”視為(wei) 治國強兵的利器,稱讚瑞士的民主製度是“西方桃花源”,主張培植和保護稅源。正是魏氏家族的大格局、大胸懷造就了魏源這樣的人才。

 

魏氏家族祖業(ye) 殷實,向來關(guan) 注社會(hui) 公益,講究積德行善。1700年,當地因旱災導致饑荒,老百姓難以果腹,還要麵對苛捐雜稅,百姓與(yu) 官府的衝(chong) 突一觸即發。就在此時,魏大公命兒(er) 子魏誌順趕赴縣衙,傾(qing) 其家產(chan) 代百姓繳納稅銀,以解燃眉之急。邵陽縣上下無不感激涕零,知縣親(qin) 頒“邵邑醇良”匾給魏家,但魏家自此開始家道中落。兩(liang) 江總督陶澍未發達前,曾聞魏誌順樂(le) 善好施,慕名前往金潭求助,魏誌順慷慨解囊。陶澍富裕後,派人償(chang) 還錢物,魏誌順拒不接受。他對來人說:“錢財是流通之物,我不靠它謀取利益。隻希望你們(men) 為(wei) 官清正,愛護百姓。”魏邦魯主持惠澤賑濟時,連續數月在粥廠內(nei) 與(yu) 饑民共進退,等到他離開時,百姓十裏相送。

 

家風是一個(ge) 家族習(xi) 慣或風尚的傳(chuan) 承,它浸潤在日常的一粥一飯、一言一行中,深入血脈,延及子孫。邵陽金潭魏氏家族人才輩出,魏邦魯兄弟個(ge) 個(ge) 有功名,魏源是赫赫有名的思想家,魏光燾是晚清名臣,參加過收複新疆的戰鬥。如今魏氏後人遍布海內(nei) 外,傳(chuan) 承著家族文脈,延續著家族精神。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