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引《詩》的特點及其學術意義(yi)
作者:毛振華
來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2017年第5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四月初五日丙午
耶穌2019年5月9日
內(nei) 容提要:《孝經》在議論之餘(yu) ,往往引《詩》以明之。《孝經》所引《詩》,與(yu) 《毛詩》相比,文字相同者有七處,與(yu) 三家詩相同者有三處。與(yu) 戰國其他文獻中的引《詩》相比,《詩》文本保持相對的一致性,這說明《孝經》所引《詩》很可能是有相對穩定的“古本”作依據的。從(cong) 《孝經》文本內(nei) 容以及戰國諸子引《詩》情況的比對來看,《孝經》引《詩》自然通融,是文本本身所自有,而不是出自後世的偽(wei) 竄。此外,《孝經》引《詩》亦可以與(yu) 戰國諸子引《詩》相為(wei) 輔證。
關(guan) 鍵詞:孝經/引《詩》/自然通融/文本/學術意義(yi)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項目攻關(guan) 計劃青年重點項目(2013QN047)。
作者簡介:毛振華(1978-),男,河南沈丘人,浙江外國語學院中文係教授,文學博士,日本東(dong) 京大學客員研究員。
先秦時期常常用詩以顯其誌,在“重禮、尚文”的大環境下,《詩》無論是形式體(ti) 裁還是語言技巧,都蘊涵著豐(feng) 富的意蘊,可以委婉含蓄、恰到好處地表明自己的觀點。《禮記·孔子閑居》曰:“誌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le) 亦至焉。”[1]1616《詩》學修養(yang) 成為(wei) 先秦時期的一種具有自覺意識的文化追求,是政治文化生活領域中普遍認可的倫(lun) 理觀念與(yu) 價(jia) 值取向。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2]2522用詩成了時人普遍的文化追求,為(wei) 《詩》的廣泛傳(chuan) 播奠定了基礎,強化了其經典性與(yu) 權威性的地位。《孝經》在議論之餘(yu) ,往往引《詩》以明之。通過梳理《孝經》所引《詩》的情況可以發現,與(yu) 戰國其它文獻中的引《詩》相比,《詩》文本保持相對的一致性。從(cong) 《孝經》文本內(nei) 容以及戰國諸子引《詩》情況的比對來看,《孝經》引《詩》自然通融,是文本本身所自有的,而不是出自後世的偽(wei) 竄。
一、《孝經》所引《詩》與(yu) 《毛詩》的一致性
今文《孝經》十八章,大半皆引《詩》以作結。毛奇齡《孝經問》曰:“故每說一章,必有引經數語以為(wei) 證,此篇例也。”[3]1《孝經》引《詩》者十章,有和《毛詩》相同處,也有相異處,其引《詩》與(yu) 《毛詩》相同者七處,與(yu) 《毛詩》相異者三處,這說明《孝經》所引之《詩》不限於(yu) 一派。今不避繁瑣,將《孝經》引《詩》與(yu) 齊魯韓毛之詩比較情況臚列如下:
(一)《孝經》引《詩》與(yu) 毛詩相同者
《孝經·開宗明義(yi) 章第一》引《大雅·文王》“無念爾祖,聿修厥德”①。
《毛詩》作“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孝經》所引之《詩》與(yu) 《毛詩》同。而《魯詩》中“無”作“毋”,“聿”作“述”。《漢書(shu) ·東(dong) 平王宇傳(chuan) 》元帝敕諭雲(yun) :“《詩》不雲(yun) 乎?‘毋念爾祖,述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漢書(shu) ·儒林·王式傳(chuan) 》:“山陽張長安事式,為(wei) 博士,由是《魯詩》有張氏學。張生兄子遊卿為(wei) 諫大夫,以《詩》授元帝。是元帝習(xi) 《魯詩》,此引魯異文也。”
《孝經·孝治章第八》引《大雅·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毛詩》作“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孝經》所引之《詩》與(yu) 《毛詩》同。而《齊詩》中有“覺”作“梏”者。《禮記·緇衣》:“《詩》雲(yun) :‘有梏德行,四國順之’。”《漢書(shu) ·藝文誌》:“漢興(xing) ,魯高堂生傳(chuan) 士禮十七篇。訖孝宣世,後倉(cang) 最明。戴德、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於(yu) 學官。”後倉(cang) 善習(xi) 《齊詩》《漢書(shu) ·夏侯始昌傳(chuan) 》:“夏侯始昌,魯人也。通《五經》,以《齊詩》《尚書(shu) 》教授。”而後倉(cang) 乃夏侯始昌之弟子,《漢書(shu) ·儒林傳(chuan) 》:“始昌通五經,倉(cang) 亦通《詩》、《禮》,為(wei) 博士,至少府,授翼奉、蕭望之、匡衡。”是以《禮記》所用之《詩》為(wei) 齊詩。
《孝經·感應章第十六》引《大雅·文王有聲》“自西自東(dong) ,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毛詩》作“自西自東(dong) ,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孝經》所引之《詩》與(yu) 《毛詩》同。而《韓詩外傳(chuan) 》卷四:“《詩》曰:‘自東(dong) 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此外,《孝經·諸侯章第三》引《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lin) 深淵,如履薄冰”,《孝經·三才章第七》引《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孝經·聖治章第九》引《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義(yi) 不忒”,《孝經·事君章第十七》引《小雅·隰原》“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等,所引之《詩》與(yu) 齊魯韓毛之詩均同。
(二)《孝經》引《詩》與(yu) 毛詩相異者
《孝經·卿大夫章第四》引《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毛詩》作“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孝經》所引之《詩》與(yu) 《毛詩》異。而魯韓詩“解”作“懈”。《說苑·立節篇》:“《詩》雲(yun)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劉向世傳(chuan) 魯詩。宋範處義(yi) 《逸齋詩補傳(chuan) 》卷六:“《魯詩》出於(yu) 浮邱伯,以授楚元王交。劉向乃交之孫,其說蓋本《魯詩》。”宋代王應麟《詩考·後序》亦曰:“楚元王受詩於(yu) 浮丘伯,向乃元王之孫,所述蓋魯詩也。”《韓詩外傳(chuan) 》卷八《吳人伐楚章》亦引《詩》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韓詩外傳(chuan) 》卷八《齊崔杼弑莊公章》《孔子燕居章》引二句同。
《孝經·士章第五》引《小雅·小宛》“夙興(xing) 夜寐,無忝爾所生”。
《毛詩》作“夙興(xing) 夜寐,毋忝爾所生”,《孝經》所引之《詩》與(yu) 《毛詩》異。而齊魯韓詩“毋”作“無”。陳喬(qiao) 樅雲(yun) :“《中論》說《詩》與(yu) 東(dong) 方生語,皆述魯義(yi) 。‘脊令’當作‘鶺鴒’,魯詩之文亦然也。”《潛夫論·讚學篇》:“《詩》雲(yun) :‘題彼鶺鴒,載飛載鳴。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夙興(xing) 夜寐,無忝爾所生。’是以君子終日乾乾進德修業(ye) 者,非直為(wei) 傳(chuan) 己而已也,蓋乃思述祖考之令問而以顯父母也。”《詩三家義(yi) 集疏》認為(wei) 王符所用之詩為(wei) 魯詩[4]695。《大戴禮·立孝篇》:“《詩》雲(yun) :‘夙興(xing) 夜寐,毋忝爾所生。’”《韓詩外傳(chuan) 》卷八引《詩》“我日斯邁”四句,皆作“無”。
《孝經·廣至德章第十三》引《大雅·泂酌》“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毛詩》作“豈弟君子,民之父母”,《孝經》所引之《詩》與(yu) 《毛詩》異。而魯、韓詩“豈弟”作“愷悌”,齊或作“凱弟”。荀子《禮論》、賈誼《君道篇》《白虎通義(yi) ·號篇》《說苑·政理篇》引“豈弟君子”二句,並作“愷悌”。《後漢·章帝紀》建初元年詔雲(yun) :“愷悌君子,大雅所歎。”漢章帝亦學魯詩。《韓詩外傳(chuan) 》卷六、卷八均引“豈弟”作“愷悌”。齊或作“凱弟”者,《禮記·孔子閑居》《表記》《漢書(shu) ·刑法誌》引“凱弟君子”二句,作“凱弟”。
二、《孝經》引《詩》與(yu) 戰國其它文獻引《詩》的一致性
《孝經》的成書(shu) 年代爭(zheng) 議較大。但成書(shu) 於(yu) 秦王政六年的《呂氏春秋》多次征引《孝經》內(nei) 容,如其《察微篇》曰:“《孝經》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5]192這些引文除個(ge) 別字句不同外,其他內(nei) 容完全相同,明顯引自《孝經》。因此,《孝經》應成書(shu) 於(yu) 《呂氏春秋》之前的時期。
以《孝經》引《詩》與(yu) 戰國其它文獻中的引《詩》相比,彼此出入並不大。如《論語·泰伯》《荀子·臣道》引《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lin) 深淵,如履薄冰”,《孟子·公孫醜(chou) 上》《荀子·儒效》《荀子·王霸》《荀子·議兵》《禮記·祭義(yi)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引《大雅·文王有聲》“自西自東(dong) ,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荀子》之《富國》《議兵》《君子》諸篇、《禮記》之《經解》《緇衣》諸篇、《呂氏春秋·先己》引《曹風·屍鳩》“淑人君子,其儀(yi) 不忒”,《荀子·禮論》《管子·輕重》引《大雅·泂酌》“愷悌君子,民之父母”,《禮記》之《緇衣》《大學》諸篇引《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大戴禮記·曾子立孝》引《小雅·小宛》“夙興(xing) 夜寐,無忝爾所生”,《晏子春秋·內(nei) 問下》第二十七引《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等,均與(yu) 《孝經》引《詩》一致。但《禮記》之《孔子閑居》《表記》諸篇、《大戴禮記·衛將軍(jun) 文子》《呂氏春秋·不屈》引《大雅·泂酌》“凱弟君子,民之父母”,《禮記·緇衣》引《大雅·抑》“有梏德行,四國順之”,《呂氏春秋·慎大》引《小雅·小旻》“若臨(lin) 深淵,若履薄冰”等個(ge) 別情況下與(yu) 《孝經》所引之詩不同。這說明《孝經》引《詩》和《呂氏春秋》等一樣“有一定穩定性的,或者說很可能是有相對穩定的‘古本’作依據的”[6]。
《詩》在西漢時有齊魯韓三家立於(yu) 學官,同時又有古文《毛詩》係統,在東(dong) 漢經鄭玄作箋後大行於(yu) 世。胡承珙《毛詩後箋》認為(wei) ,《毛詩》與(yu) 三家用字之例“各有師承,不相錯亂(luan) ”[7]17。若是《孝經》如後世所論乃漢儒偽(wei) 托之作②,必隻引今古文一家詩學即可,何必今古文參相引用故露馬腳?董治安先生認為(wei) 產(chan) 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在於(yu) 漢初傳(chuan) 詩“以其諷誦”的特定方式所造成的隨意性[6]。此外,劉向以《今文孝經》為(wei) 主本,用《古文孝經》對其進行了整理刪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孝經》引《詩》上的文字差異。《隋書(shu) ·經籍誌》曰:“至劉向典校經籍,以顏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為(wei) 定。”[8]935因此從(cong) 《孝經》引《詩》相異處,可以糾正《孝經》引《詩》出自漢儒偽(wei) 竄的疑慮③。
三、《孝經》引《詩》的學術意義(yi)
從(cong) 以上的文獻排比中我們(men) 可以看到,《孝經》所引《詩》與(yu) 《毛詩》以及戰國其它文獻的引《詩》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孝經》引《詩》對於(yu) 《詩》“古本”、《孝經》文本、戰國諸子文獻的穩定性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yi) 。
首先,在文本解讀上《孝經》所引之《詩》是自然通融的,是文本本身所自有,可以糾正《孝經》引《詩》出自後世偽(wei) 竄的誤判。
《詩》與(yu) 《孝經》密切相關(guan) 。據《晉書(shu) ·王裒傳(chuan) 》,王裒痛父非命,每讀《蓼莪》常常淚流滿麵,後世因此稱之為(wei) 孝子[9]618。方玉潤《詩經原始》認為(wei) 《蓼莪》“備極沉痛,幾於(yu) 一字一淚,可抵一部《孝經》讀”[10]418。明代呂維祺《孝經或問》“論引詩書(shu) ”曰:“本經所引又未嚐不親(qin) 切。如論孝之始終,引《詩》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蓋立孝在修德,當以立身行道為(wei) 重也。”[11]他認為(wei) ,《孝經》引《詩》自然通融,有益於(yu) 強化《孝經》的內(nei) 涵。如《孝經·士章第五》曰:
資於(yu) 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yu) 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雲(yun) :“夙興(xing) 夜寐,無忝爾所生。”
本章意在說明士之孝的關(guan) 鍵是以事父、事母的態度去事君、事上,做到愛、敬、忠、順等。而本章結尾所引《小雅·小宛》“夙興(xing) 夜寐,無忝爾所生”乃賢者自箴之作[10]404,意在提醒自己要兢兢業(ye) 業(ye) 忠心侍奉君王,以順從(cong) 侍奉公卿大夫,免得使生身父母受到羞辱,愛、敬、忠、順之意在此體(ti) 現得非常顯著。《孝經》所倡導的士之孝與(yu) 《小雅·小宛》中的賢者自箴之孝是完全契合的。又如《孝經·廣至德章第十三》曰: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wei) 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wei) 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wei) 人君者也。”《詩》雲(yun) :“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本章意在闡述君子教導民眾(zhong) 敬重天下人的父親(qin) ,順從(cong) 天下人的兄長,忠於(yu) 國君。這種施行孝道的方式是最高的德行,而至德的最高標準在於(yu) “孝”。這即是《大雅·泂酌》所言的“愷悌君子,民之父母”的道德境界。《孝經》所言“廣至德”之孝是對《大雅·泂酌》的具體(ti) 闡釋。
《孝經》的引《詩》方式可以起到概括主旨和深化主題的作用,《詩》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孝經》闡述孝道的理論依據,以加強自己論證的說服力。因此,我們(men) 可以說,《孝經》引《詩》是比較自然的事情,而且是文本本身所自有的,不是出於(yu) 後世的附會(hui) 。
其次,《孝經》引《詩》可以與(yu) 戰國諸子引《詩》相互輔證,進一步證明戰國時期的《詩》及諸子文獻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春秋中葉“學在官府”的貴族壟斷局麵被打破以後,《詩》由貴族教科書(shu) 逐漸轉變成了私學招徒講學、傳(chuan) 道授業(ye) 的教材。《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以詩、書(shu) 、禮、樂(le) 教,弟子蓋三千焉。”[12]1938孔門弟子中,來自魯國的有三十八人,來自齊國六人,楚國三人,秦國、衛國、陳國、晉國各兩(liang) 人,宋國、吳國各一人[13]248。賦詩到戰國已完全銷聲匿跡[14]264—268。《漢書(shu) ·藝文誌》曰:“春秋之後,周道寖壞,聘問歌詠不行於(yu) 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誌之賦作矣。”[15]1756《左傳(chuan) ·昭公十七年》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16]2084戰國時期是“古今一大變革之會(hui) ”[17]1112,諸侯並立,天下無主,私學在官學失守後蓬勃興(xing) 起,由於(yu) 孔門私學對《詩》的傳(chuan) 授和大力提倡,使得《詩》的傳(chuan) 播突破了禮樂(le) 等級的束縛,有了更為(wei) 廣闊的傳(chuan) 播與(yu) 交流空間。張岱年、方克立先生說:“隨著周天子‘共主’地位的喪(sang) 失,世守專(zhuan) 職的宮廷文化官員紛紛走向下層或轉移到列國,直接推動私家學者集團的興(xing) 起。”[18]84於(yu) 是諸子各言其說,依自己的政治主張對《詩》作出不同程度的解讀。朱自清先生《詩言誌辨》說:“著述引詩,也就從(cong) 《論語》起始。以後《墨子》和《孟子》也常引《詩》,而《荀子》引《詩》獨多。《荀子》引《詩》常在一般議論之後,作論斷之用,也比前人一貫。”[19]18
這一時期《詩》的傳(chuan) 播從(cong) 公卿大夫賦詩、引詩轉向了以諸子引詩為(wei) 主體(ti) ,多以引詩論事、引詩證事的方式,從(cong) 自身學說的角度引詩論議,將詩句有機地融入其著作之中,強化其論題的明確性與(yu) 重要性。如《墨子·兼愛》曰:
姑嚐本原先王之所書(shu) ,《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仇,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墨家主張兼愛,為(wei) 了闡明平等地關(guan) 愛所有人必然會(hui) 被人所愛,他引用《大雅·抑》之詩句以證之。“無言而不仇,無德而不報”意為(wei) “德加放民,民則以義(yi) 報之”,“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意為(wei) “言善往則善來,人無行而不得其報也”。墨子的兼愛主張與(yu) 《大雅·抑》之詩句是完全融合的。又如《荀子·正名》曰:
說行則天下正,說不行則白道而冥窮,是以聖人之辯說也。《詩》曰:“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wei) 綱。”此之謂也。
荀子議論常用《詩》作為(wei) 佐證的依據,以增強其說服力。《荀子·榮辱篇》曰:“況夫先王之道,仁義(yi) 之統,《詩》《書(shu) 》《禮》《樂(le) 》之分乎?彼固天下之大慮也,將為(wei) 天下生民之屬長慮顧後而保萬(wan) 世也。”荀子引用《大雅·卷阿》之詩句,意在說明聖人的榜樣作用,亦即詩中“豈弟君子,四方為(wei) 綱”的君子形象。諸子引《詩》根據需要將《詩》納入自己的話語係統之中,以增強其說服力,《詩》成了其言說的重要佐證材料和理論依據,在諸子的時代依然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形成了以著作傳(chuan) 《詩》、學術傳(chuan) 《詩》等重要傳(chuan) 播方式。
由上可見,戰國諸子特別是《荀子》引《詩》與(yu) 《孝經》引《詩》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在內(nei) 容上亦具有基本的一致性,可以進一步證明《詩》在戰國時期具有相對穩定的“古本”作依據的,亦可以證明《孝經》引《詩》、戰國諸子引《詩》是文本所自有,這些文本是相對穩定的文獻。
注釋:
①本文所用引文皆為(wei) 汪受寬撰《孝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②明吳廷翰《吳廷翰集·櫝記》曰:“《孝經》一書(shu) ,多非孔子之言,出於(yu) 漢儒附會(hui) 無疑。”清人姚際恒《古今偽(wei) 書(shu) 考》等也多持此觀點。
③朱熹《孝經刊誤後序》引胡宏、汪應辰語曰:“衡山胡侍郎疑《孝經》引詩,非經本文,玉山汪端明亦以此書(shu) 多出後人附會(hui) 。”
參考文獻:
[1]禮記正義(yi) [M].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0.
[2]論語正義(yi) [M].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0.
[3]毛奇齡.孝經問卷24[M].影印光緒年間南菁書(shu) 院皇清經解續編刊本第1冊(ce) .台北:藝文印書(shu) 館,1965.
[4]王先謙.詩三家義(yi) 集疏[M].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7.
[5]高誘注.呂氏春秋[M].上海:上海書(shu) 店,1986.
[6]董治安.呂氏春秋之論詩引詩與(yu) 戰國末期詩學的發展[J].文史哲,1996,(2).
[7]胡承珙撰,郭全芝校點.毛詩後箋[M].合肥:黃山書(shu) 社,1999.
[8]魏徵.隋書(shu) [M].北京:中華書(shu) 局,1973.
[9]房玄齡,等.晉書(shu) [M].北京:中華書(shu) 局,1974.
[10]方玉潤.詩經原始[M].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6.
[11]呂維祺.孝經或問卷二[A].續修四庫全書(shu)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shu) 局,1959.
[13]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上海:東(dong) 方出版中心,1988.
[14]毛振華.左傳(chuan) 賦詩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5]班固.漢書(shu) [M].北京:中華書(shu) 局,1962.
[16]春秋左傳(chuan) 正義(yi) [M].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0.
[17]王夫之.讀通鑒論[M].北京:中華書(shu) 局,1975.
[18]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儒家郵報】第308期
【下一篇】【胡憶紅】邵陽魏氏:醇良溫厚 襟懷家國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