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馬飛驤先生《詩經纘繹》
作者:何朝暉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三月十四日乙酉
耶穌2019年4月18日
古人雲(yun) :六經皆史,先王之典章也。詩言誌,達哀樂(le) 之感,類萬(wan) 物之情。在心為(wei) 誌,發言為(wei) 詩。詩以感為(wei) 體(ti) ,人之感發興(xing) 起,必假言說,故一切言語足以感人者,皆詩也。是故聖人始教,以詩為(wei) 先,不學詩,無以言。詩教主仁,人心乃在無一毫私係之時,斯能感而遂通,與(yu) 大化同流,中正不偏,則全體(ti) 是仁。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無邪,謂正也、謂不虛徐也。夫子蓋言詩三百篇,無論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於(yu) 至情流溢,直寫(xie) 衷曲,毫無偽(wei) 托虛徐之意。此正詩言誌者也。詩可以興(xing) 、觀、群、怨。抒發情誌謂之興(xing) ,明察事理謂之觀,和誌同群謂之群,諷諫怨刺謂之怨。此四者,詩教一貫之旨,開一而顯四,不相離也。聖人則之,將以順性命之理,而化成天下,詩教之幽微皆在此,得其旨則可近仁,失其旨則心體(ti) 閉塞邪曲,詩道失焉。以是觀之,詩教之義(yi) 大矣哉。近世西學東(dong) 漸,知識論盛行,世人治學多重分析思辨,中國傳(chuan) 統因申觸類、交感旁通之道漸失,詩道衰微,詩教湮滅。於(yu) 是世人多知抒發情致之《詩》,鮮知《詩》涵溫柔敦厚之旨;多知名物考據弦誦樂(le) 舞之《詩》學,鮮知政教典章微言大義(yi) 之《詩》教。遑論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lun) 、美教化、移風俗、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之旨。悲夫!
馬君飛驤,行者也,初以寫(xie) 詩入《詩》,曆廿載,於(yu) 詩學一途,情彩辭章,深有會(hui) 焉,其為(wei) 文意達而言雅,理及幽微。及其南北遊學,考之以名物製度、會(hui) 之以時哲俊彥,反複吟味,心思而體(ti) 會(hui) ,冥會(hui) 昔賢,以身證言,而穎然有悟,漸會(hui) 聖人以神道設教之旨,及至豁然貫通,乃知《詩》理需以心印、詩教需以行證、詩義(yi) 乃在言外耳。於(yu) 是發憤忘食,積六載之功,考諸百家之言而能會(hui) 通,執一貫之旨而能斷以己意,直契儒教心印,遂成《詩經纘繹》。積篋初成,予有幸先睹其手稿,乃歎其著述不易,讚其的為(wei) 嚴(yan) 肅之力作、佳作也。竊意《纘繹》之勝於(yu) 當代其他《詩》注者有四:
一、《纘繹》全篇以文言述之,修養(yang) 所致,其文能達義(yi) ,言可動人,雅訓而不舛僻,精審而不偏狹。設若以現代漢語為(wei) 之,則文言觸類引申、錯綜感通之特點不顯,則其言外之意、意外之旨多失。故以今時之語解古時之文,極難允當。讀者如觀諸多《詩經》今譯,則自當心會(hui) 。作者述《詩》之苦心,於(yu) 此可見。
二、《纘繹》自序雖短,然能明《詩》學、《詩》教、《詩》道微旨。讀者如按圖索驥,則於(yu) 風、雅、頌之一學,自會(hui) 有得,緣督以為(wei) 經,則於(yu) 六藝一貫之道,固可開蒙,而終至於(yu) 堪入儒學內(nei) 聖外王之門徑矣。
三、《纘繹》引言分十二,曰詩之編旨、之編者、經之名、之編次、之三體(ti) 、體(ti) 之正變、之三法、之用韻、之鄭衛詩、與(yu) 禮樂(le) 、之大小序、之讀解。可視為(wei) 獨立成篇之論文也。其既為(wei) 作者讀《詩》之心得,亦為(wei) 讀者閱《詩》、解《詩》之題眼。一些章節之微言大義(yi) ,可作解《詩》之心髓。此篇亦可作《詩經》概論讀之,若無意通讀詩經全三百篇者,詳讀引言,則於(yu) 詩旨大略可知,再選讀風、雅、頌各部分篇目,則亦可離《詩》不遠矣。
四、纘繹部分,依《詩經》之編次,集前賢之成說。風、雅、頌三體(ti) 及體(ti) 內(nei) 各章之總說,要言不煩、有理有據、該備詳當。各篇分述集釋章句精審,纘繹義(yi) 理允詳。廣列諸家之說而能以審慎之言斷以己意,述詩情之起、明詩教之旨,概皆能持之有據,可謂覃思精研,不流肆,不淫濫,一改今人臆說甚而戲說《詩》之流弊矣。各章又有小結,亦能於(yu) 高處著眼,統觀其是,分述其失,簡別王綱政教之成毀,而發《詩》旨之幽微。
閉目掩卷,心潮起伏,思接千載。然覺意猶未竟者有三:一、《詩》說千載以下何止百家,《纘繹》述而不作,非覃讀精思者,極難見出作者之新義(yi) 。以功利觀之,說《詩》實乃吃力不討好的事。二、自古《詩》無達詁,《纘繹》雖能博取精思,然限於(yu) 篇幅,亦覺多有難盡之辭、不盡之意。其個(ge) 別篇目詩旨判析亦因人而異,有可商榷處。三、今人生活節奏加快,新學問層出。限於(yu) 學科背景,不能知文言者多,故以文言述《詩》亦有短處,拒諸多不知文言者於(yu) 《詩》門之外,使《詩經》文化瑰寶,難讓更多受眾(zhong) 欣賞體(ti) 知。世間物難有全美者,世上情亦有言詮所不能盡者,《纘繹》明珠亦然,其不盡之辭,且待來者突。
子雲(yun)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聖人之道,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蓋儒者所謂道不出倫(lun) 常日用之間,六經之語,一字一句,無非為(wei) 後人身心性命而設。今人隻當文字讀去,耽於(yu) 吟詠遊戲之間,不體(ti) 認前賢立言命意之旨,則雖巧舌如簧,而究無益於(yu) 身心性命也。以此義(yi) 觀之,飛驤先生之《詩經纘繹》,其義(yi) 大哉。
2019年4月12日夜於(yu) 三緘齋
作者簡介
何朝暉,號三緘齋主人,甘肅天水人。甘肅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會(hui) 常務理事。對傳(chuan) 統儒釋道文化均有研究,對易學、唯識學深有心得。主張以心印學,道在日用。有《傳(chuan) 統易學的基本思維方式》論文多篇。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石立善】朱子門人叢(cong) 考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