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學衍義(yi) 補》的經世情懷
作者:高壽仙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三月初八日己卯
耶穌2019年4月12日
核心閱讀
《大學衍義(yi) 補》充分展現了“通古今之變”的意識,對於(yu) 涉及的各項政務,都“采六經諸史百氏之言”,在參考曆朝史實及前人觀點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丘濬以這種方式編纂此書(shu) ,並非是為(wei) 了炫耀自己的博學,而是為(wei) 了從(cong) 曆史中汲取政治智慧和治國方略,以解決(jue) 他所處時代的現實問題。
在儒家思想傳(chuan) 播過程中,《大學》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學》本是《禮記》中的一篇,相傳(chuan) 為(wei) 孔子弟子曾參所撰。至宋代,理學家把《大學》以及《禮記》中另一篇,即相傳(chuan) 為(wei) 孔子之孫子思所撰的《中庸》,拿出來獨立成書(shu) ,與(yu) 《論語》《孟子》並稱“四書(shu) ”,成為(wei) 學習(xi) 儒家思想的經典讀本。
理學大師朱熹對《大學》文本進行了重新編排,並撰寫(xie) 《大學章句》對其進行注釋和闡發。他將《大學》視為(wei) 儒學的基礎和框架,反複強調閱讀儒家經典應從(cong) 此書(shu) 入門:“先通《大學》,其他經皆雜說在裏許”;“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的確,《大學》以不足2000字的篇幅,完整展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體(ti) 係,這就是“三綱領”(明明德、親(qin) 民、止於(yu) 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wei) 將《大學》要義(yi) 貫徹到治國理政乃至人倫(lun) 日用之中,朱熹的再傳(chuan) 弟子真德秀編纂了《大學衍義(yi) 》一書(shu) ,“征引經訓,參證史事,旁采先儒之論,以明法戒,而各以己意發明之”。此書(shu) 頗受帝王稱許,元武宗甚至說:“治天下,此一書(shu) 足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大學衍義(yi) 》非常重視,“命大書(shu) 揭之殿兩(liang) 壁”,以便省覽。明成祖朱棣還特地撰寫(xie) 一篇《大學衍義(yi) 讚文》,以示尊崇。此後曆代皇帝皆將此書(shu) 列為(wei) 經筵講讀的重要教材。但到明代中葉,有位學者認為(wei) 此書(shu) 還不夠完備,於(yu) 是“竭平生之精力”,對其進行大規模增補,最終完成一部對後世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的皇皇巨著。這位學者就是丘濬,這部巨著就是《大學衍義(yi) 補》。
丘濬(1421—1495年),字仲深,廣東(dong) 瓊山縣(今海南省瓊山市)人。他幼年喪(sang) 父,家境清貧,但卻聰穎好學,“家貧無書(shu) ,嚐走數百裏借書(shu) ,必得乃已”。丘濬“少有誌用世,於(yu) 凡天下戶口、邊塞、兵馬、鹽鐵之事,無不究諸心意,謂一旦出而見售於(yu) 時,隨所任使,庶幾有以藉手致用”。但景泰五年(1454年)考中進士後,丘濬長期任職於(yu) 翰林院和國子監,“六轉官階,皆司文墨,莫試蒞政臨(lin) 民之具,徒懷愛君憂國之心”。既然“平生所學,竟不得一施為(wei) 者”,經過長時間的痛苦彷徨,丘濬決(jue) 定把自己的經世才略托之著述,進獻皇帝,以間接實現治國理政的目的。從(cong) 成化十五年(1479年)開始,耗時將近十年,《大學衍義(yi) 補》始克成書(shu) 。《大學衍義(yi) 》隻有43卷,而《大學衍義(yi) 補》多達164卷(包括目錄3卷、補真氏前書(shu) 1卷、正文160卷),在篇幅上超出甚多。此書(shu) 最大的特點,是洋溢著濃鬱的經世情懷和致用精神。
首先,從(cong) 編纂宗旨看,《大學衍義(yi) 》重點在“體(ti) ”,而《大學衍義(yi) 補》重點在“用”,堪稱是明清實學思潮的開篇之作。
如上所述,《大學》所列條目有八,但真德秀的《大學衍義(yi) 》卻到齊家即止,並未對治國和平天下進行闡釋。這其實是真德秀有意而為(wei) 。因為(wei) 在他看來,“八條目”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體(ti) ”,而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用”,隻要掌握了“體(ti) ”並能做好齊家,“則治國、平天下在其中矣”。但在丘濬看來,這實際上是一個(ge) 很大的缺陷。因為(wei) “儒者之學,有體(ti) 有用,體(ti) 雖本乎一理,用則散於(yu) 萬(wan) 事”。“八條目”構成一個(ge) 完整體(ti) 係,“缺其一功,則少其一事,欠其一節,則不足以成其用之大”。所以丘濬所撰《大學衍義(yi) 補》,重點完全放在“用”上。他自己曾向皇帝闡述兩(liang) 書(shu) 宗旨之不同:“前書(shu) 主於(yu) 理,而不出乎身家之外,故其所衍之義(yi) 大而簡;臣之此書(shu) 主於(yu) 事,而有以包乎天地之大,故所衍之義(yi) 細而詳。”他還談到《大學衍義(yi) 》“主於(yu) 知”,而《大學衍義(yi) 補》“主於(yu) 行”,認為(wei) 兩(liang) 書(shu) 可以互補:“蓋必知於(yu) 前,而後能行於(yu) 後。後之行者,即所以實其前之知者也。理與(yu) 事,知與(yu) 行,其實互相資焉。”正因如此,在明末陳仁錫所輯《經世八編類纂》中,《大學衍義(yi) 補》被列在首位。近人談及明清實學思潮,多將丘濬視為(wei) 開拓者。
其次,從(cong) 編纂體(ti) 例看,《大學衍義(yi) 補》綱舉(ju) 目張,巨細靡遺,堪稱是一部治國理政的百科全書(shu) 。
真德秀《大學衍義(yi) 》於(yu) “誠意正心之要”,立為(wei) “崇敬畏”“戒逸欲”二目,丘濬認為(wei) 防微杜漸更加重要,遂補寫(xie) “審幾微”1卷,置於(yu) 《大學衍義(yi) 補》卷首。《大學衍義(yi) 補》正文共160卷,則全部用來闡述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這160卷又分為(wei) 12目,下含119個(ge) 子目。12目分別是正朝廷、正百官、固邦本、製國用、明禮樂(le) 、秩祭祀、崇教化、備規製、慎刑憲、嚴(yan) 武備、馭夷狄、成功化,每個(ge) 目下包含的子目則數量不等。比如“正朝廷”下,先是“總論朝廷之政”,然後分別論述“正綱紀之常”“定名分之等”“公賞罰之施”“謹號令之頒”“廣陳言之路”等,涉及君主治理國家的各種原則的技術;再如“固邦本”下,先是“總論固本之道”,然後分別論述“蕃民之生”“製民之產(chan) ”“重民之事”“寬民之力”“湣民之窮”“恤民之患”“除民之害”“擇民之長”“分民之牧”“詢民之瘼”等,從(cong) 不同方麵論述了安民富民的重要性和具體(ti) 措施。可以說,《大學衍義(yi) 補》以綱舉(ju) 目張的體(ti) 例,巨細靡遺的內(nei) 容,討論了當時治國理政的所有重要問題,所以丘濬自己評價(jia) 說:“宮闕高深,不出殿廷,而得以知夫邑裏邊鄙之情狀;草澤幽遐,不履城堙,而得以知夫朝廷官府之政務。”此書(shu) 的宏大規模和詳備內(nei) 容,受到後世高度評價(jia) ,《中國大百科全書(shu) 》指出:“《大學衍義(yi) 補》所涉及範圍之廣和數量之多,為(wei) 中國十九世紀中葉以前所少有。”
再次,從(cong) 具體(ti) 內(nei) 容看,《大學衍義(yi) 補》酌古準今,對症下藥,堪稱是一部糾弊補偏的救時良方。
丘濬博極群書(shu) ,《大學衍義(yi) 補》充分展現了“通古今之變”的意識,對於(yu) 涉及的各項政務,都“采六經諸史百氏之言”,在參考曆朝史實及前人觀點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明神宗下令重刊此書(shu) ,在禦製序中稱其“考據精詳,論述該博,有補政治”,殆非虛言。丘濬以這種方式編纂此書(shu) ,並非是為(wei) 了炫耀自己的博學,而是為(wei) 了從(cong) 曆史中汲取政治智慧和治國方略,以解決(jue) 他所處時代的現實問題。以官員考核為(wei) 例,《大學衍義(yi) 補》中“正百官·嚴(yan) 考課之法”,匯輯了從(cong) 先秦到宋代的考課方法及相關(guan) 議論,並通過按語形式發表自己的見解。丘濬對當時“輒憑巡按禦史開具揭帖以進退天下庶僚,不複稽其實績”的做法提出批評,主張“先委之長吏,然後以達大臣,必須按驗得失,然後上聞,以憑黜陟,則吏之臧否鹹當其實,而人知所勸懲也”。這種批評切中時弊,所提建議也很有針對性。丘濬自己曾以醫書(shu) 作比喻,認為(wei) 《大學衍義(yi) 》相當於(yu) “黃帝之《素問》,越人之《難經》”,而《大學衍義(yi) 補》相當於(yu) “張仲景《金匱》之論,孫思邈《千金》之方,一方可以療一證,隨其方以已其疾,唯所用之何如也”。明末清初學者錢謙益也以藥方比喻此書(shu) :“藥雖進於(yu) 醫手,方多傳(chuan) 於(yu) 古人,是書(shu) 固方哉!”現代有學者謂此書(shu) “是一本全麵的公共行政指南”,的確抓住了其突出特點。
《大學衍義(yi) 補》問世後,明清時代曾多次刊刻。因其卷帙浩繁,為(wei) 便於(yu) 研習(xi) 實施,有些學者還予以刪節或撮要,如淩迪知《大學衍義(yi) 補精華》、胡世寧《讀大學衍義(yi) 虞見》、陳弘謀《大學衍義(yi) 補輯要》等。此書(shu) 還流傳(chuan) 到朝鮮、日本、越南等,足見其影響之大。此書(shu) 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參考價(jia) 值,周穀城、葉世昌主編的《中國學術名著提要》,認為(wei) 此書(shu) “是研究中國政治法律製度和政治法律思想史必讀的要籍”。並對此書(shu) 作出如下評價(jia) :“作者認真總結和吸取了前人的思想成果,使本書(shu) 的思想內(nei) 容包羅宏富,為(wei) 研究古代,尤其是明朝前期和中期的社會(hui) 、經濟、政治、法律、文化、教育、軍(jun) 事的發展,提供了極為(wei) 重要的資料。”特別值得強調的是,此書(shu) 目的在於(yu) 鑒往事、資治道、矯時弊,通過閱讀此書(shu) ,可以係統了解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理念和實踐,從(cong) 而收到“看成敗、鑒得失、知興(xing) 替”之功效。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