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治生與(yu) 教化——從(cong) 唐蔚芝先生說起
作者:廖恒
來源:“欽明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二月廿九日辛未
耶穌2019年4月4日
2019年3月30日,欽明儒商學院一期班在綿陽網贏雲(yun) 創咖開講。30日上午,西南交通大學中文係副教授廖恒老師作了《治生與(yu) 文教——從(cong) 唐蔚芝先生說起》的主題講座,為(wei) 儒商課程的第二場學者講座。是日春風和暢,師生講學切磋,其誼益長。
頹世何為(wei) ?在振興(xing) 商業(ye)
“我認為(wei) 唐文治先生是近代中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先生在開創中國近代的商業(ye) 、大學等方麵都做出了極為(wei) 突出的貢獻。我們(men) 今天以治生(商業(ye) )與(yu) 文教(教育)為(wei) 題,來談談理學學者唐文治先生在中國近代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是如何開展這些開創性事業(ye) 的。”30日上午九時許,廖恒老師開講《治生與(yu) 文教——從(cong) 唐蔚芝先生說起》,在一般人印象中,儒家學者一般都重視道德教化,以義(yi) 為(wei) 利,對商業(ye) 不甚重視。但唐文治先生不同,在其任職商部時,主持了不少使得中國近現代商業(ye) 能走上發展正軌的奠基性工作,這是唐文治先生深知國事頹唐後,麵對國族存亡的理性選擇,惟有變法才能國強。
具體(ti) 而言,在經曆了庚子國變後,唐文治先生選擇了變法救國的道路。在與(yu) 各國議和的談判期間,唐文治先生遊曆日本、歐洲、美國,充分了解各國現代文明各方麵所長,作《奉使日本記》《英軺日記》記錄西方製度和現代建設,同時學習(xi) 俄文。1902年,清政府設立商部,唐文治先生任商部左侍郎,主政商部,後官至農(nong) 工商部左侍郎兼署理尚書(shu) ,掌全國農(nong) 工商政。在任職商部期間,定商政宗旨為(wei) 保護商民,開通商智,厚結商力,體(ti) 恤商艱,培植商家元氣,減輕擔負,不苛擾、不幹涉為(wei) 主要。商業(ye) 改革實操中,唐文治先生主要作為(wei) 是:
一、擬定和頒布《商律》,效仿國外商法,尤其是日本《商法典》,此為(wei) 我國有商法之始。
二、設立商會(hui) ,北京首設,唐文治先生蒞會(hui) 演說,闡明商務為(wei) 國家命脈,“從(cong) 此商人乃知相互團結”,後推廣於(yu) 上海、漢口等處,此為(wei) 中國有商會(hui) 之始。
三、推行商辦鐵路政策,吸引僑(qiao) 商在全國修建鐵路。
四、鼓勵商人、工匠積極參加世界博覽會(hui) ,由朝廷給以扶持鼓勵。
五、設儲(chu) 才館,選拔人才學習(xi) 外語,通曉中外政法條約。資助張公權等出國留學,學習(xi) 貨幣銀行學、政治經濟學,歸國後均發揮重要作用。
六、主張通商實邊,充實東(dong) 北、西北邊疆。
廖恒老師認為(wei) ,回顧曆史可以知道,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商人一直被塑造成唯利是圖的形象,長期不被主流所認同接納,如莎士比亞(ya) 《威尼斯商人》中的那種尖酸吝嗇的形象,又如近代歐陸曾歧視經商的猶太人。在曆史上,流亡在歐洲的猶太人隻能做“低賤”的買(mai) 賣,如德國法律規定猶太人不能擔當公職。到希特勒時代,德國主流社會(hui) 還是會(hui) 認同經商是逐利的、不勞動的偷懶行為(wei) ,商業(ye) 發展對於(yu) 德國固有價(jia) 值會(hui) 有所敗壞等,這些都可能成為(wei) 納粹排猶、乃至屠猶暴行的觀念基礎。所以說曆史上,無論中西,商業(ye) 與(yu) 商人獲得正當性與(yu) 被主流接納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在唐文治先生當時而言,遊曆西方後,他就認識到商業(ye) 的重要性,認為(wei) 商業(ye) 繁榮可以通天下之利,傳(chuan) 統中國向現代中國轉型過程中須要振興(xing) 商業(ye) 。
以上這些措施,就算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都不為(wei) 過時,其中大多仍為(wei) 現代商業(ye) 發展題中應有之義(yi) ,可見唐文治先生雖非專(zhuan) 治經濟學者,但其對商業(ye) 的認識極有見地,並身體(ti) 力行,為(wei) 我國近代商業(ye) 發展開辟了係統可行的正確道路。
國家何新?在發達教育
1907年,唐文治先生丁憂,守孝三年。後出任上海高等實業(ye) 學堂(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監督。掌校十四年間,唐文治先生印行《高等學堂道德講義(yi) 》彰明教育之本,又基於(yu) 中國近代化轉型之必需,作《學校培養(yang) 人才論》,闡明停科舉(ju) 後,人才培養(yang) 係於(yu) 新式學校之義(yi) 。從(cong) 係科、學製、教學等方麵引進國外先進經驗,直接采用哈佛、麻省理工等著名大學教科書(shu) ,聘請西人學者、留洋歸國者任教,並將本校學生送出留洋。如1916年,清華在全國招考庚款公費留美學生10名,交大學生中榜5名,占全國錄取名額50%。唐文治先生主政期間,讓我國工學領域不少學科處於(yu) 世界一流水平。
廖恒老師認為(wei) ,教育由文科學者來主導的優(you) 勢在於(yu) 其超越時代的眼光與(yu) 以德行立人的卓識,應該恢複文科學者興(xing) 辦教育的傳(chuan) 統。如德國柏林大學為(wei) 第一所現代大學,其創辦人威廉·馮(feng) ·洪堡是人文學者,他創立了現代大學建校的“洪堡五原則”,後還被哈佛大學作為(wei) 建校原則效法,可以說“洪堡五原則”奠基了整個(ge) 現代大學教育的基本觀念。中外很多了不起的現代大學都是文科學者創辦的,唐文治先生不一定懂自然科學,但能抓住教育是培養(yang) 人、塑造人的本質,揆一應萬(wan) ,挺立精神,大學教育才能有靈魂。
辛亥革命後,唐文治先生改校名為(wei) 中國南洋大學堂,要求“全體(ti) 師生員工要以堅定毅力維護新中國,本校將來須成為(wei) 中國第一大學”。自唐文治先生開始,教職員和學生一一剪辮。並附名伍廷芳等請求宣統皇帝遜位電稿,歎曰“人才不用,國運盡矣”。對此,《茹經先生自訂年譜》記王祖畬、沈曾植對弟子唐文治的列名深為(wei) 不滿,唐文治先生自述此事後”數月,俄王尼可來不從(cong) ,為(wei) 國人槍斃。孤臣耿耿之心,當可白於(yu) 天下後世矣!”唐文治先生與(yu) 其師同為(wei) 儒家學者,在當時都屬於(yu) 保守派,但政治立場與(yu) 選擇策略有所不同。與(yu) 同時代以身殉文化的王國維先生一樣,唐文治先生也看到了革命會(hui) 摧毀以倫(lun) 理綱常為(wei) 核心的傳(chuan) 統中國社會(hui) 的大趨勢,不同之處在於(yu) 唐文治先生選擇一方麵興(xing) 辦現代大學,為(wei) 國家作育急缺人才,以待文明再興(xing) ;另一方麵又創辦國學專(zhuan) 修學校,接續文脈,維係人心。故而盡管北洋政府請他出任工商總長,但他拒而未從(cong) ,堅守教育。
廖恒老師認為(wei) ,教育之所以能興(xing) 盛,還在於(yu) 有共同的文化土壤。當時唐文治先生一心辦教育積累國本,也有不少外援助力。如洋務派代表人物盛宣懷作為(wei) 南洋公學的奏請設立者,由他創辦的招商、電報兩(liang) 局發動眾(zhong) 商捐贈,為(wei) 建校提供了基本款項。盛宣懷是洋務重臣張之洞幕僚,後創辦第一個(ge) 民用股份製企業(ye) 輪船招商局、第一個(ge) 電報局中國電報總局、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條鐵路幹線京漢鐵路、第一個(ge) 鋼鐵聯合企業(ye) 漢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師範學堂南洋公學、第一座公共圖書(shu) 館、第一所近代大學北洋大學堂,以及中國紅十字會(hui) 等。盛宣懷與(yu) 唐文治先生配合一向很好,但麵對這樣一位“金主”,唐文治先生也不會(hui) 因私廢公,有所偏袒。如唐文治先生致函盛宣懷,言歡迎其侄孫由徐匯公學轉入,但因其英文根底過淺,需先入小學,畢業(ye) 後方能遞升中學,並讓其到小學進行插班試驗。盛宣懷亦能不以之為(wei) 意,依然全力支持南洋公學發展。可見當時之人,對於(yu) 公私義(yi) 利有共識,不以私害公,這是社會(hui) 有共同的文化土壤的體(ti) 現。文化土壤對於(yu) 人與(yu) 人之間實現相互理解、維係社會(hui) 公道有著根基性的作用,唐文治先生與(yu) 盛宣懷之事,我們(men) 現在可能很難想象了。
1920年10月,唐文治先生以目疾和父親(qin) 年邁,辭去校長職務,歸居無錫,錢塘施肇出資捐助,創辦國學專(zhuan) 修館,托陸勤之延請唐文治先生出任館長,唐文治先生欣然接受,訂立《無錫國學專(zhuan) 修館學規》,有躬行、孝弟、辨義(yi) 、經學、理學、文學、政治學、主靜、維持人道、挽救世風十條。專(zhuan) 修館按傳(chuan) 統書(shu) 院規製建立,《學規》言“吾館為(wei) 振起國學、修道立教而設”,以“正人心,救民命”為(wei) 主旨,認為(wei) “吾輩務宜獨立不撓,力挽頹習(xi) ,秉壁立萬(wan) 仞之概,不為(wei) 風氣所轉移,乃能轉移風氣,有以覺世而救民”。錢穆先生在《師友雜憶》中說:(唐文治)為(wei) 餘(yu) 生平所遇一近代中國典型人物也。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dong) 北三省淪陷,唐文治先生在學校膳堂懸掛《膳堂銘》:“世界龍戰,我懼淪亡。臥薪嚐膽,每飯不完。”並親(qin) 送赴南京請願出兵抗日的國專(zhuan) 學生至校門以示支持。
1937年八一三事變,中國進入全國性抗戰。無錫頻遭日機轟炸,國專(zhuan) 師生在戰事中艱難行課。國專(zhuan) 決(jue) 議遷校湖南長沙,一路極為(wei) 艱辛和危險。唐文治先生時年七十三,雙目俱盲,西遷途經株洲,師生四散,僅(jin) 數人在側(ce) ,先生於(yu) 曠野中命學生席地而坐,吟誦《詩·小雅·何草不黃》“兕虎”章:“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聲淚俱下,諸生動容。此節與(yu) 《史記·孔子世家》子厄於(yu) 陳蔡之間頗多可對看處。
蘇州大學唐文治書(shu) 院
廖恒老師認為(wei) :唐文治先生應邀創辦國學專(zhuan) 修館,以之為(wei) 晚年事業(ye) ,“思居家講學,平生之誌”,是出於(yu) 認定本國文化是立國之本的洞見。唐文治先生言:“橫覽東(dong) 西洋諸國,靡不自愛其文化,且力謀以己之文化,擴而充之,深入於(yu) 他國之人心。而吾國人於(yu) 本國之文化,孔孟之道德禮儀(yi) ,修己治人之大原,轉略而不講,或且推去而任人以挽之。悲乎哉!文化侵略,瞬若疾風,豈僅(jin) 武力哉!吾為(wei) 此懼,深恐抱殘守闕,終就湮淪。”文化乃一國立國之本,是培養(yang) 國民認同感、歸屬感、向心力的土壤,對任何群體(ti) 、組織而言亦同樣如是。唐文治先生在上海交大即設立多門國學科目,後創專(zhuan) 門學校,是為(wei) 了存續共同體(ti) 的文化根基,保存文明精粹。在此應對國民性持正麵的理解,中國是禮儀(yi) 之邦,詩歌之邦。禮是德性修養(yang) 在行為(wei) 的自然體(ti) 現,詩教是滋養(yang) 人心的源頭活水。唐文治先生重視德行立學,以四書(shu) 五經為(wei) 教,培養(yang) 學生為(wei) 君子,爾後學生又為(wei) 老師,再培養(yang) 學生,如此文化方能薪火相傳(chuan) 。道德心性的培養(yang) 和塑造是君子之學,是萬(wan) 世開太平的人才之所係,此是無錫國專(zhuan) 與(yu) 現代大學教育隻重視專(zhuan) 門化、知識化的人才培養(yang) 的根本區別。
唐文治先生一生的成就離不開文化土壤的滋養(yang) ,文化土壤是國家所由是的基礎,也是我們(men) 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化與(yu) 製度的基礎。廖老師總結到,作為(wei) 理學家的唐文治先生,正是傳(chuan) 統儒家人物麵臨(lin) 千年未有大變局而有所作為(wei) 的典型代表,可見儒家學問可以培育人形成對事物的根本性見識,以超越時代的經驗迷霧,做正確的利國利民之事。唐文治先生致力一生的所謂國學,與(yu) 其他學問對言,是立命立心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的學問,是建立國家共同體(ti) 的文化根基。
最後,以一段記錄唐文治先生氣象的文字來結束今天的講座:
“唐校長工夫,全在一‘敬’字。端坐終日,毫不傾(qing) 倚。貌極溫和,言極懇摯。無論何矜才使氣之人,一見即嗒然若喪(sang) ,足見理學之力甚大。人無智愚賢不肖,未見有非議者。以此知誠能動物,非虛語也。”
唐文治先生所書(shu) 對聯
問答環節
問:唐文治先生製定的《無錫國學專(zhuan) 修館學規》中有“針對熱心愛國之激動,重拾宋儒治心之法”,怎麽(me) 理解?以及“治心之法”是什麽(me) ?
答:學生的熱心愛國之激動,是大變革時代中的常情,然學生之為(wei) 學生,學業(ye) 有成即是愛國的真正落實,而非單純的愛國激情的泛濫。如在五四運動期間,唐文治先生多次電請北洋當局“諒其愛國熱忱,勿加苛責”,但也憂慮學運造成教學不靖。又如在新文化運動之時,舉(ju) 國思想激蕩、論辯蜂起,唐文治先生不參與(yu) 任何論戰,而是辦教育,育人才,釋經書(shu) ,續文明,這是最切實的工作。可見任何事業(ye) 的成就都隻能基於(yu) 踏實的努力,一時激情是不牢靠的。唐文治先生治心工夫也是一輩子身體(ti) 力行的,我們(men) 從(cong) 他的修為(wei) 氣象就能體(ti) 會(hui) 到。作為(wei) 學生而言,心正氣平才能德業(ye) 有進,不像風中浮萍一般被事變流俗所裹挾,踏實積累,挺立人之為(wei) 人的根本。宋儒治心之法,簡單而言就是以正麵、積極的格致和修養(yang) 工夫去攻破內(nei) 心的陰暗麵,擴大自己光明積極的心地,如《大學》所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修身工夫。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