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勝】客家人的家規家訓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9-04-03 22:28:32
標簽:客家人

客家人的家規家訓

作者:吳中勝(贛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二月廿七日己巳

          耶穌2019年4月2日

 

客家家規家訓是傳(chuan) 統中國家訓文化的代表,是客家人注重家教、傳(chuan) 承優(you) 良家風的集中體(ti) 現,蘊含著客家人忠孝為(wei) 本的家國情懷、親(qin) 善睦鄰的行為(wei) 規範、克勤克儉(jian) 的生存智慧,處處彰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美德,蘊含著豐(feng) 富的人生經驗和深厚的文化精神。

 

對於(yu) 家庭,客家人重視“孝”的教育。客家家規家訓特別強調“百善孝為(wei) 先”。如《謝氏家規》有“孝敬父母”條目:“人子立德,孝行是先。父母生我,罔極深恩。竭力盡敬,順誌承顏。夏清卻暑,冬溫禦寒。揚名以顯,采舞以罔。寬酒食,雖要色,笑為(wei) 難。”把“孝”作為(wei) 立德之首,強調父母對子女的恩德之大,子女應該“竭力盡孝”,要為(wei) 父母夏防暑、冬禦寒,尤其要讓父母順心愉悅。《羅氏族譜十訓》有“孝順二親(qin) ”條目:“屬毛離裏,一德一心。立身行道,揚名顯親(qin) 。生事葬祭,盡禮盡誠。夙夜無忝,務在守身。”父母在世時要日夜孝順,父母身後還要“盡禮盡誠”行葬祭之禮。客家家規家訓中的“孝”不是一個(ge) 空泛之詞,客家人已將其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把尊親(qin) 、養(yang) 親(qin) 、悅親(qin) 的孝義(yi) 踐行實實在在地落實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一個(ge) 細微之處。

 

對於(yu) 國家,客家人重視“忠愛”教育。作為(wei) 中原文化的後代,客家人有強烈的國家觀念,有深厚的民族責任感。每當處於(yu) 民族危機的緊要關(guan) 頭,客家人總會(hui) 一個(ge) 個(ge) 挺身而出,一腔熱血報家國。從(cong)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黃遵憲,再到立誌“振興(xing) 中華”的孫中山,他們(men) 用自己的言行甚至生命詮釋著客家人對家國的忠愛之心。“忠愛家國”在客家家規家訓中是重點強調的內(nei) 容。如《陳氏家訓》載有:“仕於(yu) 朝也,為(wei) 忠為(wei) 良,神則佑汝,汝福綿長。”在朝為(wei) 官,要做忠臣良將,這樣的人,上天也會(hui) 護佑,人生也將幸福長久。《邱氏家訓》有“崇忠義(yi) ”條目:“忠臣義(yi) 士,世所罕稀。赤膽真心,毫法莫欺。光爭(zheng) 日月,氣貫虹霓。凜冽萬(wan) 古,為(wei) 世表儀(yi) 。”忠臣義(yi) 士赤膽真心,與(yu) 日月同輝,其精神萬(wan) 古長青,其形象為(wei) 世人儀(yi) 則。《何氏家訓八則》有“訓忠”條目:“盡己為(wei) 忠,中心為(wei) 忠,忠之時,義(yi) 大矣哉。故不忠為(wei) 省身之首務,效忠乃匡國之要圖。”效忠國家是大義(yi) 所在,首先要反省自己是否忠心,最要思考的是如何匡正國家。

 

在客家人看來,“子孫務宜忠孝為(wei) 先”,為(wei) 子而孝,為(wei) 民而忠,是每個(ge) 客家人血液裏流淌著的美德精神。《孟子·離婁上》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客家先輩們(men) 總是“囑後裔繼誌述事,毋忘忠孝初心”而“忠於(yu) 國,孝於(yu) 家”,這正是五千年中華文化“家國情懷”的深厚積澱。

 

對於(yu) 客家人來說,“親(qin) 善仁厚”“相讓有禮”的傳(chuan) 統是深入骨髓的,他們(men) 一直遵循著先輩們(men) 的遺訓:睦宗族,和鄉(xiang) 鄰,明禮讓。淳樸的好客之風、寬厚的待人之禮一直保留在客家人的日常言行當中。客家人深知傳(chuan) 家當以親(qin) 善和氣致祥,而睦族之道也在於(yu) 和善禮讓,不和善禮讓就不足以敦宗。在客家家規家訓中睦族和鄰的條目比比皆是,如《彭氏家訓》載:“雖有外親(qin) ,不如族人,榮辱相關(guan) ,利害相及,宗誼為(wei) 重,財器為(wei) 輕,危急相濟,善惡相正。”認為(wei) 族人與(yu) 族人之間榮辱與(yu) 共,利益相關(guan) ,彼此應該相互幫助,錢財事小,情誼為(wei) 重。《邱氏家訓》有“敦宗族”條目:“同姓同德,同德同心,同心同誌,姓利不遷。一本萬(wan) 殊,瓜延瓞篤。敦睦宗族,和善宗親(qin) 。不違天道,不悖人倫(lun) 。利而勿害,與(yu) 而勿奪。尊強扶弱,尚富恤貧。雍睦一堂,和藹千秋。”認為(wei) 隻有敦睦宗族,家族才能和氣,傳(chuan) 家才能久遠。《藍氏族譜家訓》有“親(qin) 宗族以厚一本,恤孤弱以廣慈惠”的條目,強調宗族和親(qin) ,扶弱濟貧。

 

從(cong) 客家家規家訓中,我們(men) 不難看出客家人對“重義(yi) 厚禮”“謙和興(xing) 讓”的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客家人更是時時謹遵先輩的訓導,鄰裏間都是出入相友、相讓有禮,他們(men) 身上這種特有的淳樸和熱情也正是他們(men) 最可愛的地方。這些蘊含在客家家規家訓中的禮讓、睦鄰、濟難、救貧的精神成為(wei) 客家地區長期穩定和諧的道德支柱,對客家人的生活產(chan) 生了積極影響。今天,客家人親(qin) 善睦鄰的行為(wei) 規範對於(yu) 構建和諧的人際關(guan) 係,無疑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客家人兩(liang) 千多年來在不斷的南遷、融合、演化、發展中曆經坎坷、備嚐艱辛,他們(men) 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難中重生,這也使客家人更加懂得幸福來之不易,所以在客家家規家訓中十分重視勤儉(jian) 治家之道。如《袁氏家訓》有“戒奢靡”條目:“人生宜勤而亦宜儉(jian) ,古人雲(yun) 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誠以天地之生財有限,不可不深為(wei) 愛惜者也。嚐見豪華之子,不知物力艱難,任意奢侈,不轉瞬而遺業(ye) 消亡,其不至玷身辱親(qin) 也,幾希矣。此誠所宜急戒者,願無族人其共鑒之。”天地生財有限、物力艱難,要深為(wei) 愛惜,不可“任意奢侈”,否則祖輩遺留下再多的家產(chan) 也會(hui) 被敗光。《崔氏家訓》載:“婚姻嫁娶、喪(sang) 事祭祀切勿奢侈,遵循儉(jian) 樸;大年小節不可廢,而半儉(jian) 當不失宜。喪(sang) 祭循士庶之分,婚娶守當之製,食衣住行,尤宜量力而行,毋得過侈縱恣。”強調婚喪(sang) 嫁娶、逢年過節切勿奢侈、大操大辦,衣食住行要量力而行,不能恣意揮霍。

 

古人雲(yun) :“道德傳(chuan) 家,十代以上,富貴傳(chuan) 家,不過三代。”前代聖賢,皆有家訓,以美德精神垂範後世。客家人秉承“崇文重教”的治家理念,教育家庭成員愛國愛家、與(yu) 人為(wei) 善、勤儉(jian) 治家。客家家規家訓凝聚著客家人曆經兩(liang) 千多年發展的生存智慧,有超越時空的生命力,是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美德的生動詮釋。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