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千古儒學 傳(chuan) 承文化寶藏——記《儒藏》出版15年
作者:袁捷 何靜
來源:“四川大學出版社”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二月十一日癸醜(chou)
耶穌2019年3月17日
回首千古儒學
傳(chuan) 承文化寶藏
《儒藏》是由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纂,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大型儒學文獻叢(cong) 書(shu) 。全書(shu) 分“經”“論”“史”三部,統攝各類儒學著作和儒學史料,內(nei) 容涉及信仰、哲學、道德、知識、政治、經濟、軍(jun) 事、禮樂(le) 、文學、藝術等多個(ge) 方麵,共收錄先秦至清末(或民初)儒學文獻5000餘(yu) 種。全書(shu) 預計分裝644冊(ce) ,目前已出版453冊(ce) (含“史部”274冊(ce) 、“經部”179冊(ce) ),基本實現了對儒家曆史文獻的完整出版和儒家經學文獻的陸續推介。餘(yu) 者191冊(ce) ,將於(yu) 2020年6月前全部出版。
《儒藏》自2005年首批成果發布以來,即引起學界極大關(guan) 注,一時間,各大媒體(ti) 爭(zheng) 相報道,輿論為(wei) 之震動,好評如潮。2005年迄今十餘(yu) 年間,隨著《儒藏》後續成果的不斷更新,學人對該書(shu) 的認識也不斷深入,諸多學者從(cong) 不同的角度對該書(shu) 的優(you) 勝之處進一步展開論述,勝意迭出,精彩紛呈,可謂至矣備矣。今筆者不揣譾陋,掇拾諸家言論,在此基礎上,對《儒藏》之編纂緣起,《儒藏》之體(ti) 例、特色,《儒藏》之學術價(jia) 值與(yu) 出版意義(yi) 做一簡單介紹,不當之處,尚祈方家賜教。
一、《儒藏》之編纂緣起
千百年來,中華文化深受儒、釋、道三家之浸潤,三家之中,又以儒家為(wei) 主,釋、道為(wei) 輔。然而遺憾的是,釋、道兩(liang) 家皆有《藏》,我儒獨無。因此,編纂一部《儒藏》,收錄自先秦以來此千數百年間之儒學文獻,與(yu) 釋、道兩(liang) 《藏》鼎足而三,遂成為(wei) 明代以來曆代學人的夢想。
據《儒藏》總纂舒大剛先生考證,“儒藏”之說,首倡於(yu) 明朝萬(wan) 曆初年之孫羽侯,後經明季曹學佺、清代周永年諸人之重申和實踐,然終因種種原因而未果。一言以蔽之,其時編纂《儒藏》之條件尚未成熟。
新中國之成立,為(wei) 人類辟一新紀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經濟、軍(jun) 事諸事業(ye) 蒸蒸日上,綜合國力大大加強,已躋身於(yu) 世界強國之列。值此盛世,倉(cang) 已足矣,廩已實矣,民亦庶矣,民亦富矣,時代呼喚著文化的蓬勃發展,以為(wei) 國家、民族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然在中國眾(zhong) 多傳(chuan) 統文化中,何種文化可以肩此重任?這是一個(ge) 嚴(yan) 峻的話題。在這個(ge) 包容、開放的時代,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川大舒大剛教授指出,“儒學作為(wei) 曆經兩(liang) 千五百餘(yu) 年發展的係統理論,已成為(wei) 人類文化的共同遺產(chan) 和財富。她既是中國的,也是東(dong) 方的和世界的;既是曆史的,也是現實的;既是理論的,也是實踐的”,盡管儒學作為(wei) 中國古代社會(hui) 的意識形態,有她的曆史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但是,我們(men) 無論是要研究曆史,還是要服務現實;無論是要探討理論,還是要躬行實踐,在古今學術中,儒學都位居首選,理當研究和弘揚”(《儒藏·總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川大古籍所同仁秉承先哲遺訓,首次重新提出了編纂《儒藏》的規劃,並發凡起例,草創綱目,申請課題,籌措經費,禮聘專(zhuan) 家,組織人員,諸多事宜,無不積極擘劃。修纂《儒藏》的計劃甫經提出,即得到有識之士和各相關(guan) 部門的大力支持,遂於(yu) 1997年正式啟動,並先後被列入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大項目,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重大項目,中共四川省委宣傳(chuan) 部資助項目,中共山東(dong) 省委宣傳(chuan) 部資助項目,四川省哲學社會(hui) 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儒學研究中心重大項目,貴陽孔學堂資助重大項目等。而北京大學《儒藏》和中國人民大學《海外儒藏》,則在此後幾年才開始提出和立項。因此,川大《儒藏》可謂開係統收集、董理儒學文獻之先聲。此《儒藏》啟動之時代背景與(yu) 《儒藏》編纂緣起之大略。
從(cong) 1997年《儒藏》啟動至2005年《儒藏》第一批成果發布,曆時九載;從(cong) 2005年迄於(yu) 今日,又越十五載。在川大學人和川大出版人的精誠協作之下,《儒藏》的編纂、出版工作順利推進,全書(shu) 出齊,指日可待。事實證明,當今編撰、出版《儒藏》之時代條件已經成熟;而學界對《儒藏》的高度評價(jia) ,亦證明編纂《儒藏》、振興(xing) 儒學,是順應曆史潮流的明智之舉(ju) ,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不朽盛事!
二、《儒藏》之體(ti) 例、特色
《儒藏》創新“三藏二十四目”的編纂體(ti) 例,采用“影印加點校”“敘錄加提要”等方式,既保留了古籍原貌,又訂正了原版本的錯誤,在圖書(shu) 分類、經典導覽、學術敘事、內(nei) 容點評等方麵,皆卓有創新,已被學界廣泛認可。
01、“三藏二十四目”
何謂“三藏二十四目”?“三藏”即“經藏”,收以經書(shu) 為(wei) 主體(ti) 的經注、經解、經說類文獻;“史藏”,收與(yu) 儒學曆史有關(guan) 的人物、流派、製度、書(shu) 目、學校史誌類文獻;“論藏”,收闡發儒家理論的子學、禮教、政論、雜議類文獻。“二十四目”即“經藏”所攝“周易”“尚書(shu) ”“詩經”“三禮”“春秋”“四書(shu) ”“孝經”“小學”“元典”“群經”“讖緯”十一目,“史藏”所攝“孔孟史誌”“學案”“碑傳(chuan) ”“年譜”“史傳(chuan) ”“學校史誌”“禮樂(le) ”“雜史”八目,“論藏”所攝“儒家”“禮教”“政治”“性理”“雜論”五目。“三藏二十四目”將五千餘(yu) 部儒家經典納入一座宏偉(wei) 的儒學大廈,使各書(shu) “分別部居,不相雜廁”。陝西師範大學劉學智教授評論曰:“(川大《儒藏》‘三藏二十四目’編纂體(ti) 係)最大的特點在於(yu) 解決(jue) 了《四庫全書(shu) 》以‘經史子集’編纂可能造成的內(nei) 容交叉而難以明確分類的弊端,使之類別明晰,互不重疊,一目了然,能充分發揮章學誠所說‘考鏡源流,辨章學術’的作用。”
02、“影印加點校”與(yu) “敘錄加提要”
《儒藏》所收各書(shu) ,大部分采取“影印加點校”與(yu) “敘錄加提要”的方式出版,可謂別具匠心。影印有利於(yu) 保存文獻原貌,避免在錄入、排版、校勘、編輯各環節造成新的錯誤,而點校則利用現代科技,在影印資料上對文獻施加句讀,對原文中的訛、脫、衍、倒進行校勘,為(wei) 讀者提供更為(wei) 真實、可靠的文獻資料。同時,每部前有“大敘”,每類前有“小敘”,每書(shu) 前有“提要”。“敘錄”考證學術源流,梳理學術脈絡,俾讀者知所由來,明其興(xing) 替;“提要”則介紹作者生平,揭示各書(shu) 體(ti) 例,指陳各書(shu) 得失,評騭學術地位,考證版本源流,俾讀者展卷即對該書(shu) 一目了然,輕重在心,明其去取,知所抉擇。此外,編纂者又將散見於(yu) 各書(shu) 之“敘錄”萃為(wei) 一編,構成一部《儒藏總目提要》。因為(wei) 有“三藏二十四目”的宏觀架構,所以它是一部關(guan) 於(yu) 儒學的專(zhuan) 科目錄;又因為(wei) 各書(shu) “提要”詳記版本,所以它又是一部版本目錄;而“提要”本身又具有“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價(jia) 值,所以它又是一部儒學史。一書(shu) 而兼三長,猗歟美哉!
《儒藏》之體(ti) 例已如上述,下文將論述川大《儒藏》之特色。之所以要在此處討論這一話題,乃為(wei) 解決(jue) 一現實問題——很多人並不知道川大《儒藏》和北大《儒藏》的區別。一書(shu) 之體(ti) 例與(yu) 一書(shu) 之特色往往是相關(guan) 聯的,而一書(shu) 特色又是此之所以為(wei) 此、彼之所以為(wei) 彼之所在,故附及於(yu) 此。簡而言之,川大《儒藏》之特色暨川大《儒藏》與(yu) 北大《儒藏》之區別有三。
其一,分類體(ti) 係不同。川大《儒藏》的分類體(ti) 係前文已述及,而北大《儒藏》采用的是“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目錄體(ti) 例既殊,學術旨趣自然各異。當然,大家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傳(chuan) 承和弘揚優(you) 良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
其二,整理方式不同。川大《儒藏》為(wei) “影印加點校”與(yu) “敘錄加提要”,而北大《儒藏》為(wei) “總目”加“精華編”。其“總目”兼具專(zhuan) 科目錄與(yu) 版本目錄的性質,是其學術含量最高的部分;而“精華編”則擷取群籍之精華,精擇底本,然後加以謄錄、標點和校勘,這是其難度最高、工作量最大的部分。毋庸諱言,北大《儒藏》“精華編”更適合現代人的閱讀習(xi) 慣,但它在整理的過程中難免會(hui) 產(chan) 生一些新的問題;川大《儒藏》在適應現代人的閱讀習(xi) 慣上稍遜一籌,但它更準確、可靠。兩(liang) 家《儒藏》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其三,收書(shu) 多寡不同。川大《儒藏》收書(shu) 五千餘(yu) 部,而北大《儒藏》僅(jin) 擷取部分精華加以整理。此處筆者並無強加軒輊之意,僅(jin) 就客觀事實加以論述而已。不過,學界對川大《儒藏》與(yu) 北大《儒藏》已進行過部分探討,此處筆者引用北京師範大學周桂鈿教授和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陳祖武的論述,以供讀者參考。
周桂鈿
陳祖武
周教授說
川大本的《儒藏》突出了儒的內(nei) 容,似乎使《儒藏》更名副其實。這樣的《儒藏》更適合學習(xi) 和研究,更確切地反映了儒學的真麵目。
陳教授稱
學術史上有“北學”“南學”之說,《儒藏》或許將來也有“北《藏》”“南《藏》”之分,應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鳴。
三、《儒藏》之學術價(jia) 值與(yu) 出版意義(yi)
《儒藏》自2005年首發以來,已得到學界廣泛評論與(yu) 認可,知名學者,如鍾肇鵬、李學勤、張立文、朱瑞熙、陳恩林、周桂鈿、吳光、劉學智、蔡方鹿、廖名春、黃開國、李景林、黃玉順、黃修明、王瑞來(日)等,紛紛發表學術論文給予點評。近年來,許嘉璐、陳祖武、吳光、陳來、廖名春、陳恩林、楊朝明、王瑞來等學者亦通過不同方式予以點評。此處,筆者綜括諸家所論,從(cong) 四個(ge) 方麵對《儒藏》的學術價(jia) 值進行介紹。
01、《儒藏》的編纂、出版,是當代儒學複興(xing) 的標誌
中國20世紀以來的學術曆程,是一個(ge) 經學逐步解構,儒學不斷邊緣化的過程。這在該時期所編纂的目錄學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ti) 現。綜觀中國20世紀以來的目錄學文獻,除少數幾部國學書(shu) 目以外,幾乎看不到作為(wei) 四部分類法中最重要的一部——“經部”。而傳(chuan) 統“經部”中最重要的文獻,《周易》入於(yu) 哲學,《尚書(shu) 》《左傳(chuan) 》入於(yu) 史學,《詩經》入於(yu) 文學……傳(chuan) 統經學遂被伴“西學東(dong) 漸”而來之學科體(ti) 係所解構。與(yu) 此同時,隨著學術觀念的不斷更新,儒學不斷邊緣化,史學日益中心化。早在宋代,陸九淵就提出了與(yu) “六經皆史”類似的說法,但並未成為(wei) 主流。該理論經清代學者章學誠進一步闡發,遂廣為(wei) 學界認可。盡管如此,但並未動搖“經學”的根本地位。20世紀以來,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孔家店”被打倒,孔子被請下神壇,而記載先哲前言往行的經籍也被貼上了“封建”“愚昧”“落後”等標簽,如敝屣般扔進了曆史的塵埃中。胡適、傅斯年、顧頡剛諸史家,或攜西學之利器,或揭“史料”之高標,或樹“疑古”之大旗,使經學的地位發生了動搖。此數十年間,先哲日萎,後繼乏人,經書(shu) 束之高閣,儒學荒蕪不興(xing) 。此種風氣,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yi) 史學確立主導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人們(men) 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思想認識不斷提高,儒學又重新回到了人們(men) 的視野。而《儒藏》編撰、出版,正是對這一學術潮流的回應,是當代儒學複興(xing) 的標誌。對此,浙江省社會(hui) 科學院吳光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川大版《儒藏》的成功編纂,正是當代文化大建設的重要成果,也是當代儒學在經曆了近百年的批判醜(chou) 化之後浴火重生、走向複興(xing) 的一個(ge) 最重要標誌。”
02、《儒藏》的編纂、出版,為(wei) 儒學的現代化轉型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基礎
儒學重新回到了人們(men) 的視野後,如何重新構建新時代的儒學體(ti) 係,挖掘儒家文化的當代價(jia) 值,去粗取精,去偽(wei) 存真,服務於(yu) 當代社會(hui) ,成為(wei) 擺在人們(men) 麵前的課題。雖然學界有“政治儒學”“製度儒學”“心性儒學”,乃至“生活儒學”“大眾(zhong) 儒學”諸種說法,然一切理論之根本,必須構建堅實的文獻基礎。而在《儒藏》編纂、出版之前,其文獻基礎是極其薄弱的。《儒藏》總纂舒大剛教授在該書(shu) “總序”中稱,其時,“人們(men) 常常會(hui) 感到:要研究孔子而不知道孔子資料何在,欲研究儒學卻不見儒學文獻全貌,欲研究經學卻不知道何經可信、何書(shu) 可讀”。而《儒藏》的編纂、出版,既實現了有史以來對儒學文獻的第一次係統董理,又為(wei) 學界提供了客觀、真實、權威、可信的文獻史料,為(wei) 儒學的現代轉型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基礎。日本學習(xi) 院大學東(dong) 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王瑞來僅(jin) 就已出版的《儒藏》“史部”評論道:
王瑞來:縱觀《儒藏》“史部”,堪稱一部完整的儒學史。隻不過這部儒學史的建構不是一章一節寫(xie) 就,而是一部部典籍壘築。中國儒學史,文獻集成,資料淵藪,盡在此矣。
“史部”僅(jin) 為(wei) “三藏”之一,已獲得如此之高的評價(jia) ,而整部《儒藏》的文獻價(jia) 值、史料價(jia) 值,則更毋論矣!
03、《儒藏》是對張元濟以來大型叢(cong) 書(shu) 編纂思想的揚棄,是對近代學術從(cong) 博通走向專(zhuan) 精的回應
20世紀初,商務印書(shu) 館在張元濟的主持下,出版了一套對學界影響深遠的大型叢(cong) 書(shu) ——《四部叢(cong) 刊》。網羅四部,羅致珍本秘籍,以影印的方式出版,是其特征。這一大型叢(cong) 書(shu) 的編纂思想,在20世紀末《續修四庫全書(shu) 》中仍得到了充分的體(ti) 現。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學術的發展,學科的劃分越來越細致,從(cong) 某種程度上說,這種網羅四部的大型叢(cong) 書(shu) ,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學者進行學術研究的需要。新中國成立以來,雖先後出版了《孔子文化大全》《清經解三編》等專(zhuan) 科類叢(cong) 書(shu) ,但無論就全書(shu) 內(nei) 在的目錄體(ti) 係而言,還是就外在的規模數量而言,皆不及《儒藏》。在底本選擇上,《儒藏》繼承了《四部叢(cong) 刊》《續修四庫全書(shu) 》羅致珍本秘籍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在整理方式上,《儒藏》卻創造性地采用“影印加點校”的方式,而撰寫(xie) 提要,則是各書(shu) 的共同特征。因此,從(cong) 這個(ge) 角度而言,《儒藏》是對張元濟以來大型叢(cong) 書(shu) 編纂思想的揚棄,是對近代學術從(cong) 博通走向專(zhuan) 精的回應,足以垂範後世。
04、《儒藏》為(wei) 大型叢(cong) 書(shu) 的出版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對出版界具有借鑒意義(yi)
《儒藏》具有起步早、曆時長、方法新、格局大、出版多、成果豐(feng) 等特征,這是編纂組與(yu) 出版社精誠合作、攜手共進的成果。首先,四川大學出版社具備承擔本項目的雄厚實力。四川大學出版社是直屬教育部,由四川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大學出版社,為(wei) 首批“四川省重點文化企業(ye) 骨幹企業(ye) ”,具有圖書(shu) 、音像、電子、互聯網等多項出版資質,以及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出版資質,近年來,先後承擔國家出版基金項目9項,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8項,以及四川省重點規劃項目、重點資助項目多項,400餘(yu) 種圖書(shu) 獲省部級以上獎勵,具備承擔《儒藏》這種大型叢(cong) 書(shu) 出版任務的綜合實力。其次,四川大學出版社擁有高水平的編輯團隊,為(wei) 《儒藏》的順利出版提供了智力支撐與(yu) 人力保障。再次,四川大學出版社成立了《儒藏》專(zhuan) 項出版工作組,為(wei) 該書(shu) 的順利出版提供了製度保障。在社長和總編的領導下,工作組成員分工合作,精誠團結,保證圖書(shu) 的出版進度和編校質量,實現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為(wei) 配合《儒藏》的宣傳(chuan) ,推動當代儒學的發展,及時發布《儒藏》出版的最新情況和儒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四川大學出版社與(yu)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合作,編輯出版學術輯刊《儒藏論壇》及“儒藏學術叢(cong) 書(shu) ”數十種。
千古儒學,萃茲(zi) 一藏。此處,筆者引用日本學習(xi) 院大學王瑞來教授對《儒藏》的評價(jia) ,作為(wei) 本文的結束語:“提倡國學,重振儒學,獲得話語權,占領理論製高點,讓儒學重新成為(wei) 顯學,是大勢所趨,我輩學人之責。……兼具學術價(jia) 值與(yu) 收藏價(jia) 值的《儒藏》的出版發行,必將有力推動儒學的新一輪發展。”
總編纂簡介
舒大剛
舒大剛,1959年生,重慶秀山人。四川大學教授、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中華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
主要從(cong) 事國學、中國儒學、曆史文獻學研究,在“國學”體(ti) 係構建、“國學”教材編撰等方麵,頗有新意。目前正主持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項目、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重大項目《儒藏》編纂(已出版“史部”274冊(ce) 、“經部”179冊(ce) ,《儒藏精華》260冊(ce) ),任首席專(zhuan) 家兼總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書(shu) 》(已出版近200種),任首席專(zhuan) 家兼總編纂;貴陽孔學堂重點項目“大眾(zhong) 儒學”係列發起人,並擔任主編。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兼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理事兼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