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角】張英家訓的當代啟示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9-01-30 00:24:05
標簽:張英家訓

張英家訓的當代啟示

作者:江小角(安徽大學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一月十三日乙酉

          耶穌2018年12月19日

 

張英(1637—1708),字敦複,號學圃,安徽桐城人。家世儒業(ye) ,幼談經書(shu) ,過目成誦。康熙二年(1663)中舉(ju) 人,六年中進士,十二年以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累遷侍讀學士。十六年入值南書(shu) 房,並賜居西安門內(nei) ,開清代詞臣居禁城之先河。二十八年,晉為(wei) 工部尚書(shu) 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後調任禮部尚書(shu) 。三十八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shu) 。四十年得旨“準以原官致仕”。四十七年病逝,享年七十二歲。賜祭葬加等,諡文端。

 

張英一生以“敬慎”處世,將“立品、讀書(shu) 、養(yang) 身、擇友”奉為(wei) 座右銘。他以自己官宦仕途、為(wei) 人處世方麵的親(qin) 身經曆和切身體(ti) 會(hui) ,結合古聖時賢的言行事例,撰著《聰訓齋語》,教訓子孫如何持家、讀書(shu) 、立身、做人、為(wei) 官。他告誡子弟要“務本力田,隨分知足”。常常用自己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透析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為(wei) 人處世之道,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器宇弘深,引人深思。

 

讀書(shu) 是增益之業(ye) 。張英認為(wei) “讀書(shu) 者不賤”,讀書(shu) 可以增長道心,可以養(yang) 性。“書(shu) 卷乃養(yang) 心第一妙物”,“為(wei) 頤養(yang) 第一事”。如果“閉戶讀書(shu) ,名日美而業(ye) 日成,鄉(xiang) 裏指為(wei) 令器,父兄期其遠大”。他觀察“閑適無事之人,鎮日不觀書(shu) ,則起居出入,身心無所棲泊,耳目無所安頓,勢必心意顛倒,妄想生嗔。處逆境不樂(le) ,處順境亦不樂(le) ”。每每看見那些惶恐不安、手足無措的人,斷定“此必不讀書(shu) 之人”。張英認為(wei) 讀書(shu) 可以改變命運,讀書(shu) 讓人景仰:“雖至寒苦之人,但能讀書(shu) 為(wei) 文,必使人欽敬、不敢忽視。”同時,讀書(shu) 可以讓人除去煩惱,產(chan) 生快樂(le) :“凡聲色貨利一切嗜欲之事,好之,有樂(le) 則必有苦,惟讀書(shu) 與(yu) 對佳山水,止有樂(le) 而無苦。”他認為(wei) 習(xi) 字、讀書(shu) 的目的,都是為(wei) 了能夠寫(xie) 出好文章,而文章是榮世之業(ye) ,士子晉升之具,寫(xie) 好文章是“場屋進退”的關(guan) 鍵。張英四個(ge) 兒(er) 子考取進士,其子張廷玉成為(wei) 清代名臣,這與(yu) 他的悉心教誨是分不開的。

 

勤儉(jian) 是持家之寶。張英認為(wei) 持家要以“儉(jian) ”為(wei) 寶。張英把“儉(jian) ”的內(nei) 容歸納為(wei) “儉(jian) 於(yu) 飲食,可以養(yang) 脾胃;儉(jian) 於(yu) 嗜欲,可以聚精神;儉(jian) 於(yu) 言語,可以養(yang) 氣息非;儉(jian) 於(yu) 交遊,可以擇友寡過;儉(jian) 於(yu) 酬酢,可以養(yang) 身息勞;儉(jian) 於(yu) 夜坐,可以安神舒體(ti) ;儉(jian) 於(yu) 飲酒,可以清心養(yang) 德;儉(jian) 於(yu) 思慮,可以蠲煩去憂”等八個(ge) 方麵。他認為(wei) 世家大族更應該注意節儉(jian) :“大抵風俗之壞,必始於(yu) 世家大族,而後浸淫及於(yu) 小民。”他從(cong) 自己做起,身體(ti) 力行。在致仕歸裏之後,他仍“誓不著緞”,“不食人參”。他要求家人,把一年的動支費用精心籌劃,分為(wei) 十二股,一月用一股,每月底總結所餘(yu) ,“別作一封”,用來應付貧寒之急,或者“多作好事一兩(liang) 件”。他對京師同僚“一席之費,動逾數十金”深感不安。六旬之期時,他反對家人、學生、同僚為(wei) 他賀壽,與(yu) 妻子商量,用設宴之資,“製綿衣袴百領,以施道路饑寒之人”。扶危濟困、幫助他人成為(wei) 張英一生重要的社會(hui) 活動內(nei) 容,處處體(ti) 現出他“無忤於(yu) 人,無羨於(yu) 世,無爭(zheng) 於(yu) 人,無憾於(yu) 己”的人生追求。

 

清廉是為(wei) 官之本。張英認為(wei) 做官要以“勤政清廉”為(wei) 第一要務。他建議皇帝要明察秋毫,選拔那些德行良好的人擔任要職,以造福黎民百姓。張英堪稱清代官員的典範,不以勢壓人,居鄉(xiang) 不幹預政事,其親(qin) 朋故友,鄰裏子弟,中進士者多達數十人之眾(zhong) ,沒有誰因為(wei) 他的提攜而升遷。他要求仕宦子弟做到:“使我為(wei) 州縣官,決(jue) 不用官銀媚上官,安知用官銀之禍,不甚於(yu) 上官之失歡也?”同時,致力於(yu) 保護廉吏,許多清正廉明的地方官員,因有他的保護和舉(ju) 薦,不但免遭不測之禍,而且得到皇上提拔重用。

 

和讓是立世之基。張英對“和”字有獨到見解,他認為(wei) 人生在世,以和為(wei) 貴,隻有家庭和睦,鄰裏和諧,身心和順,社會(hui) 才會(hui) 安寧,人人才能安居樂(le) 業(ye) 。他說:“福之興(xing) ,莫不本於(yu) 家室。夫福非和不致,和非積不成”“積和以斂福,所謂保艾爾後者,端在斯歟。”又說:“人常和悅,則心氣衝(chong) 而五髒安,昔人所謂養(yang) 和喜神。”和對人類來說非常重要,對自然界來講同樣重要。張英主張“慎剪伐以養(yang) 天和”,可見,張英既強調人的身心和諧,也關(guan) 注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張英認為(wei) 做人要以謙讓、益人為(wei) 本。他居鄉(xiang) 時,“厚重謙和”,與(yu) 人相交,一言一事,考慮“皆須有益於(yu) 人”。他晚年在龍眠山構築“雙溪草堂”,與(yu) 鄉(xiang) 民相處,不以宰相自居,而以一位山間老人與(yu) 百姓交往。往來山中,遇到擔柴人,他便主動讓路,與(yu) 人方便。有關(guan) 張英六尺巷的故事,名傳(chuan) 鄉(xiang) 裏,譽滿海外,已經成為(wei) 鄰裏和睦、以和為(wei) 貴、以鄰為(wei) 伴的生動教材。

 

修養(yang) 是常樂(le) 之源。張英認為(wei) 一個(ge) 有追求、有責任感的人,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品德修養(yang) 和健康的身體(ti) 素質。所以,在他的一生中,非常注重修身養(yang) 性。一是注重道德修養(yang) 。張英認為(wei) “居家則肅雍閑靜,足以見信於(yu) 妻孥;居鄉(xiang) 則厚重謙和,足以取重於(yu) 鄰裏;居身則恬淡寡營,足以不愧於(yu) 衾影”。二是注重文學修養(yang) 。張英說:“吟詠古人之篇章,或抒寫(xie) 性靈之所見,一字一句便可千秋,相契無言亦成妙諦。”欣賞古人之文,先要知曉古人之心。他的許多詩文或抒發人生感悟、或謳歌自然風光、或敘述兄弟親(qin) 戚朋友之情,文采飛揚,令人讚不絕口。三是娛情山水。張英酷愛自然山水,“酷好看山種樹”。晚年致仕回家,在龍眠山裏構築“雙溪草堂”居住。認為(wei) “山水花竹,無恒主人,得閑便是主人”;“佳山勝水,茂林修竹,全恃我之性情識見取之”;“手種一樹,開一花,結一實,玩之偏愛,食之亦甘”;循環玩賞,可以終老。四是主張節欲。張英認為(wei) 嗜欲之心,是養(yang) 生致壽的大敵:“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潰甚易,一潰則不可複收也。”還說:“多求而不得則苦,多欲而不遂則苦,不循理則行多窒礙而苦,不安命則意多怨望而苦。”所以,張英強調清心養(yang) 德,夜坐安神,“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wei) 稱意”。還常常告誡人們(men) “得尺則尺,得寸則寸。毋貪多,毋貪名”。

 

總之,張英一生履曆豐(feng) 富,見多識廣,閱人無數,又有家學淵源,深受傳(chuan) 統文化熏陶,且國學功底深厚,了解世情民情。其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對大自然的親(qin) 近與(yu) 熱愛,對官宦仕途的獨到見解,對處人、處事的謙和態度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對子孫後代的諄諄教誨,平實易懂、小中見大、寓意深刻,震撼人、感染人、啟發人、教育人,對於(yu) 我們(men) 今天培養(yang) 時代新人、完善個(ge) 體(ti) 人格、構建和諧社會(hui) 具有深刻教育意義(yi) 和重要傳(chuan) 承價(jia) 值。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