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吹劍作者簡介:任重,曾用網名“讀書(shu) 吹劍”,筆名杜吹劍,伟德线上平台創辦人暨主編。 |
但凡今日在中國大陸城市裏參加過喪(sang) 事的人,可能都會(hui) 有如下感受:儀(yi) 式簡短粗陋不中不西不倫(lun) 不類,殯葬收費昂貴服務專(zhuan) 橫且無視家屬心情意願,來賓著裝五顏六色毫無哀情甚而在禮儀(yi) 過程中互相說笑……整個(ge) 喪(sang) 葬過程除了向遺體(ti) 告別行鞠躬禮外,根本就不成“禮”。按理說,婚喪(sang) 嫁娶乃民之大禮,喪(sang) 葬禮尤為(wei) 重要,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今天,在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日本、韓國以及我國的台灣、香港地區自不用說,即使在很“現代化”的歐美各國,仍然非常重視喪(sang) 葬禮,並很好地保留著各自富有民族文化特點的傳(chuan) 統儀(yi) 式。反觀中國大陸,曾經的“禮儀(yi) 之邦”已真正是“禮崩樂(le) 壞”,怪不得有人憤而論曰當今的中國已經是一個(ge) “無禮”的國度。此論雖有偏激之嫌,但也大致不差——君不見,今日的中國人見麵不行禮、稱呼不循禮、儀(yi) 式不知禮等等現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對待喪(sang) 葬禮草草了事之態度,可謂最有力的證明。
在傳(chuan) 統中國,喪(sang) 葬禮是極為(wei) 重要的禮儀(yi) ,程式豐(feng) 富,肅穆莊重,跟今日“改革”後的儀(yi) 式不可同日而語。今日的葬禮儀(yi) 式,源於(yu) 新文化運動以來政府持續不斷地殯葬改革,改革的初衷是針對傳(chuan) 統喪(sang) 葬風俗中的迷信、鋪張流弊而倡導節儉(jian) 喪(sang) 事消除迷信。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盡管政府在殯葬改革上著力不小,但效果並不理想。其中,不顧城市、農(nong) 村乃至地區差異,采取強製政策廢除土葬實行火葬,造成的結果則是單純追求高火化率,卻並未實現高火葬率——眾(zhong) 所周知的事實是,現在大部分死者火化以後同樣要土葬、棺葬,這與(yu) 當初提倡火葬不保留遺體(ti) 、不建墳墓的初衷背道而馳。而且,因為(wei) 管理體(ti) 製等方麵的原因,殯葬行業(ye) 已經多年躋身中國十大暴利行業(ye) ,天價(jia) 骨灰盒、天價(jia) 墓屢見不鮮,老百姓因“死無葬身之地”、“死不起人”而怨聲載道。更為(wei) 嚴(yan) 重的是,在“移風易俗”、“喪(sang) 事從(cong) 簡”的口號下強行廢除了很多製度層麵的喪(sang) 葬禮儀(yi) ,如取消了國葬(這恐怕在全世界絕無僅(jin) 有),廢除了政府官員因父母逝世必須停職守製的丁憂製度(代之以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的短短三天喪(sang) 假),如此等等。這種對喪(sang) 葬禮僅(jin) 僅(jin) 從(cong) 現實功利的狹隘理解和處理,將喪(sang) 葬禮落腳於(yu) 經濟實用,對一切“不實用”的喪(sang) 葬禮儀(yi) 製度采取否定態度和做法,其所導致的嚴(yan) 重後果則是逐漸消解了喪(sang) 葬禮的文化意義(yi) 而致使其特有的社會(hui) 功能不再,過猶不及,使之陷入如荀子批評墨子的“蔽於(yu) 用而不知文”的困境。
喪(sang) 葬禮在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是國家製度的組成部分。中國的喪(sang) 葬禮儀(yi) 式大體(ti) 確定於(yu) 周代,在“三禮”(《周禮》、《儀(yi) 禮》、《禮記》)直至後來的《唐開元禮》、《宋政和禮》、《大明會(hui) 典》、《清通禮》中,均對喪(sang) 葬禮的規格、等級、程序等有詳細而嚴(yan) 格的規定,體(ti) 現的是儒家所倡導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價(jia) 值理念。終即指喪(sang) 葬禮,追遠是指祭祀禮,意謂“對死亡者的送終之禮能謹慎,對死亡已久者能不斷追思,這樣能使社會(hui) 風俗道德日趨於(yu) 篤厚”。錢穆先生對此句解釋曰:“死者去我日遠,能時時追思之不忘,而後始有祭禮。生人相處,易雜功利計較心,而人與(yu) 人間所應有之深情厚意,常掩抑不易見。惟對死者,始是僅(jin) 有情意,更無報酬,乃益見其情意之深厚。故喪(sang) 祭之禮能盡其哀與(yu) 誠,可以激發人心,使人道民德日趨於(yu) 敦厚。”(《論語新解》)所以說,儒家的喪(sang) 葬觀乃生死之間一種純真情之表現,通過慰藉死者之魂,安撫生者之情,使死者得到尊嚴(yan) ,同時也會(hui) 減輕生者的痛苦與(yu) 恐懼,充分體(ti) 現了從(cong) 人情深處立教的精神。同時,儒家以天人合一為(wei) 思想指導,在喪(sang) 葬禮中遵循天人相通的原則,將人世間喪(sang) 葬禮儀(yi) 的生成、變遷同天地四時、陰陽五行的運轉結合起來,使喪(sang) 葬禮儀(yi) 由世俗性向神聖性的轉化,並以此來實現人生永恒的宗教功能。通過喪(sang) 葬禮,對死者“蓋棺論定”,給予其一生或隱或現的總評價(jia) ——成功者,盡享榮光而使生命不朽;普通者,賦予尊嚴(yan) 而使生命永恒。
如果“慎終追遠”是個(ge) 人的情感心理之需,“民德歸厚”則是其所達致的社會(hui) 目的。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強調喪(sang) 葬祭祀活動要重視其所內(nei) 涵的精神內(nei) 容,遵循“事死如生”的原則,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禮記》雲(yun) :“喪(sang) 禮,哀戚之至也。節哀,順變也。”孝子由於(yu) 突失親(qin) 人,極為(wei) 悲哀,不能自已,為(wei) 了節製孝子悲哀,故製定禮儀(yi) 以便使其言談舉(ju) 止適應情感上的巨變,目的就是讓人的內(nei) 心情感和外在舉(ju) 止能夠達到平衡有序而不致張皇失措秩序大亂(luan) 以至戕害身心。喪(sang) 葬禮儀(yi) 的許多具體(ti) 儀(yi) 節都是在強化孝子的愛親(qin) 之心,諸如招魂、拜、叩頭觸地等,孝子對父母的哀痛之情在“事死如事生”的過程中得到了體(ti) 現,既強化了子孫的孝悌之心,也教育和感染了所有的參與(yu) 者和旁觀者,體(ti) 現的是儒家“天下萬(wan) 物皆歸於(yu) 仁”的教化理念。同時,采取聚族而葬的方式,賦予宗族墓地神聖性,在以之為(wei) 中心舉(ju) 行祭祀禮儀(yi) 增強家族團結的同時,也使每一個(ge) 宗族成員可在尋根溯源的過程中追思祖宗,心有所歸。
而且,因為(wei) 死者的離去,原有的社會(hui) 關(guan) 係鏈條出現斷裂,聚集與(yu) 之生前有社會(hui) 關(guan) 係的親(qin) 友故舊進行悼念,是為(wei) 最佳的社會(hui) 整合契機,有利於(yu) 在特殊的環境氛圍中對失衡的社會(hui) 秩序進行重新安排,諸如遺囑公布、財產(chan) 分割、責任分擔等等,以使社會(hui) 機製能夠正常運轉。此外,平時與(yu) 死者或死者親(qin) 屬有交情的,須去吊唁死者或慰問死者親(qin) 屬,且明確規定“臨(lin) 喪(sang) 則必有哀色”,“鄰有喪(sang) ,舂不相,裏有殯,不巷歌,適墓不歌,哭日不歌,送喪(sang) 不由徑,送喪(sang) 不辟途潦”(《禮記》。鄰裏、故舊通過對某一家庭喪(sang) 事的共同參與(yu) 以表示情感和經濟上的支持,既可增加相互之間的認同,密切人際關(guan) 係,也促進了社區的凝聚力。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可以說,葬禮雖因死者而辦,但更多的卻是為(wei) 了生者,通過對死者的後世安排,使生者的現世秩序得以繼續並更加和諧。
故此,在當今世風不佳孝道淡泊的情形下,倡導隆禮重喪(sang) ,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yi) 和社會(hui) 功能。而且,重喪(sang) 並不等於(yu) 厚葬,孔子曰:“禮,與(yu) 其奢也,寧儉(jian) ;喪(sang) ,與(yu) 其易也,寧戚。” 這既是中國喪(sang) 葬文化的傳(chuan) 統,也符合當今“綠色殯葬”的精神和方向。關(guan) 鍵問題是,外在的喪(sang) 葬禮儀(yi) 是產(chan) 生、維持、驗證行禮者心態的手段,內(nei) 在的道德自覺則是禮儀(yi) 行為(wei) 的動機,是為(wei) 一體(ti) 兩(liang) 麵,不可偏廢。如果取消了葬禮形式,其所承擔的文化意義(yi) 和社會(hui) 功能則無所依托,帶來的損失不可估量,既不符合人情心理,也不符合“喪(sang) 事從(cong) 簡”的目的。
有喪(sang) 事無葬禮,害莫大焉。因為(wei) ,草草了事的不是葬禮,而是人生。
(共和國61年暨孔子2561年〔耶穌2010年〕陽曆7月30日寫(xie) 於(yu) 北京)
發表於(yu) 《中國社會(hui) 報》2010年11月9日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