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誠與(yu) 湖湘文化
作者:唐浩明(湖南省作協名譽主席)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一月三十日壬寅
耶穌2019年1月5日
周敦頤對宋代理學的開創厥功甚偉(wei) ,他的學說對他的家鄉(xiang) 湖南影響甚大。理學繼承儒學以誠為(wei) 本的理念,周敦頤對此有著更深刻的認識。他說:“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wan) 物資始’,誠之源也。”又說:“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在周敦頤看來,誠不僅(jin) 是一個(ge) 道德概念,而且是宇宙萬(wan) 物的本源。素有“道南正脈”之稱的湖湘學術,全麵弘揚由周敦頤開創、由程朱光大的理學。修身立誠,千百年來一直是正統湖湘學人的突出特點。
周敦頤還大力倡導“拙”。他為(wei) 此專(zhuan) 門寫(xie) 了一篇《拙賦》來抒懷。這篇賦很短,全文如下:“或謂予曰:‘人謂子拙。’予曰:‘巧,竊所恥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賦之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嗚呼!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清弊絕。”周敦頤以拙者自居,並認為(wei) 拙有默、逸、德、吉四大好處。他希望大家都拙,若普天下的人都拙的話,則政治透徹,風清氣正。湖南曆來民風樸實,對於(yu) 拙,普遍能予以認同。
拙誠,應是湖湘學術、湖湘文化中一個(ge) 極具地域性的特色。在近代,經曾國藩、羅澤南等人的大力推崇與(yu) 實心踐行,拙誠之理念更轉化為(wei) 強大的改變社會(hui) 的力量。
清同治八年(1869年),在湘軍(jun) 已譽滿海內(nei) 時,曾國藩為(wei) 湘鄉(xiang) 昭忠祠寫(xie) 了一篇文章,指出湘鄉(xiang) 民風最大的特點便是拙誠,而誕生在湘鄉(xiang) 的湘軍(jun) 之所以成事,靠的也就是拙誠。他說:“今海宇粗安……能常葆此拙且誠者,出而濟世,入而表裏,群材之興(xing) 也,不可量矣。”他的意思是,眼下戰爭(zheng) 結束,四海安定,若能永葆拙誠之精神,則可以做到人才輩出,什麽(me) 事都能做得好。
湖南地處偏僻,民生貧困,笨拙是湖南民眾(zhong) 普遍的外在表現形式。他們(men) 看起來有點愚笨的樣子,其實並不愚笨,隻是不善於(yu) 投機取巧、偷懶耍滑、走小道抄近路賺輕鬆錢,習(xi) 慣於(yu) 腳踏實地、盈科後進、一步一個(ge) 腳印,相信隻有勤勞血汗得來的成果才是長久的。誠即精神專(zhuan) 注、持之不懈、實實在在、不假不二、表裏如一、不背諾言、不忘初心、目標堅定、矢誌不渝。拙誠不僅(jin) 是湘鄉(xiang) 一縣的特點,也是湖南全省的特點。戰爭(zheng) 年代,拙誠在湘軍(jun) 軍(jun) 營中的體(ti) 現,則為(wei) 著名的硬寨死仗。鹹豐(feng) 九年(1859年)三月十二日,曾國藩在給左宗棠的信中說,他未在太平軍(jun) 中看到“結硬寨打死仗”的現象,故而他認定太平軍(jun) 是可以戰勝的。曾氏認為(wei) 硬寨死仗是軍(jun) 隊克敵製勝的必要條件,他所倡導的這種死硬作風,也是當時湘軍(jun) 的普遍軍(jun) 風。這種看起來有點笨拙的戰術,最終成了湘軍(jun) 取得勝利的主要手段。
曾國藩又將這種拙誠比之為(wei) 愚公移山。他在湘軍(jun) 高層中常常提到愚公移山,如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二十日在給郭崑燾的信中說:“舍弟募勇太多,鄙人深以為(wei) 慮。渠銳意合圍,亦頗有愚公移山之苦衷,屢次規責,誡其智小而謀大,而亦未嚐不諒其拙誠也。”在曾氏看來,愚公移山與(yu) 拙誠,遵奉的是同一理念,踐行的是同一方式。當這支部隊成為(wei) 勝利之師的時候,拙誠或愚公移山,便以一種共識被湖湘士人加以提煉,並成為(wei) 近代湖湘文化的一個(ge) 特殊標記。
深受湖湘文化熏陶的毛澤東(dong) 也經常以愚公移山這個(ge) 詞,來表達他的“下定決(jue) 心,不怕犧牲,排除萬(wan) 難,去爭(zheng) 取勝利”的奮鬥精神。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會(hui) 議閉幕報告中,他向代表們(men) 動情地講述了愚公移山的古老故事,號召全黨(dang) 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搬掉壓在中華民族頭上的大山。他說,我們(men) 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men) 也會(hui) 感動上帝的,這個(ge) 上帝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zhong) 。
其實,湖南就是中國的縮影,若放在世界視域裏,中華民族要圖強要複興(xing) ,最可依靠的也隻有拙誠即愚公移山的精神。所以,毛澤東(dong) 提出的“愚公移山”能得到全黨(dang) 的理解與(yu) 擁護,並因此而取得革命的勝利。要說湘學對近現代中國的思想貢獻,這應該是其中的一個(ge) 重要部分。
(此文為(wei) 寫(xie) 給湖南人文叢(cong) 刊《湘水》第四輯的寄語)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