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儒家石經文獻集成階段性成果推介會在上海書城舉行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19-01-04 09:37:30
標簽:開成石經、石經研究

原標題:石經研究新進展:從(cong) 開成石經管窺曆代經典之流變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一月廿六日戊戌

          耶穌2018年1月1日

 

12月29日,曆代儒家石經文獻集成階段性成果推介會(hui) 在上海書(shu) 城舉(ju) 行。本次會(hui) 議由“曆代儒家石經文獻集成”課題組主辦,共有三十多位來自全國各高校及出版社、圖書(shu) 館、博物館的專(zhuan) 家學者參加。此次會(hui) 議不僅(jin) 是對課題組已有成果的一次階段性總結,也旨在促進學界及社會(hui) 了解石經研究,推進石經學研究深入發展。

 

 

 

會(hui) 議合影

 

石經研究

 

課題組首席專(zhuan) 家、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虞萬(wan) 裏展示了課題組的新近三項成果:由上海辭書(shu) 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紀石經研究專(zhuan) 論》、由上海書(shu) 店出版社出版的《七朝石經研究新論》、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開成石經》。他進而指出石經研究的重要意義(yi) 及研究空間,呼籲學界重視七朝石經研究。

 

 

 

虞萬(wan) 裏教授

 

複旦大學中文係教授陳尚君認為(wei) ,石經研究的意義(yi) 不僅(jin) 在於(yu) 恢複古代權威經本麵貌,更能通過石經重建當時的社會(hui) 樣貌。舉(ju) 例而言,孟蜀石經作為(wei) 五代時期影響深遠的文化成就,對認識孟蜀政治文化就有著重要意義(yi) 。他希望能繼續推進唐石經研究,並將其與(yu) 唐代文學、科舉(ju) 等進行結合。石經研究雖然比較碎片化,但集腋成裘,若能把所有信息匯總起來,那麽(me) 所得到的東(dong) 西可能遠遠超乎想象。

 

 

 

陳尚君教授

 

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杜澤遜指出,在當前儒家文獻研究方麵,學界普遍重視新出金文、簡帛及敦煌文獻等,反倒忽視了曾在二十世紀初一度興(xing) 盛的石經學研究。石經作為(wei) 古代曆代相承的官方權威定本,其定本之意義(yi) 使其在文本價(jia) 值、曆史影響方麵應當遠高於(yu) 出於(yu) 未定型時代的簡帛以及出於(yu) 民間俗手的敦煌經卷。杜澤遜還希望石經研究能與(yu) 雕版時代的儒家經典校勘結合,這也是他主持的十三經注疏校勘工作所側(ce) 重的一個(ge) 方麵。

 

 

 

杜澤遜教授

 

研究成果介紹

 

《二十世紀七朝石經專(zhuan) 論》

 

二十世紀儒家石經研究導源於(yu) 二十世紀初漢魏石經之出土,進而產(chan) 生相關(guan) 收藏、傳(chuan) 拓、考證、匯聚、複原及科學考古之業(ye) ,以漢魏石經為(wei) 研究重心,擴展至其他各朝。而現代意義(yi) 上的石經研究乃起於(yu) 王國維,後羅振玉、馬衡、張國淦等人相繼為(wei) 之。至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大陸陸續有殘石出土,屈萬(wan) 裏在台灣接續七朝石經之研究工作。

 

本書(shu) 匯集了二十世紀的一百年中,王國維、羅振玉、馬衡、張國淦、章炳麟、王獻唐、屈萬(wan) 裏等近70位學者關(guan) 於(yu) 七朝石經之研究專(zhuan) 文122篇,時間輻射漢、魏、唐、五代孟蜀、北宋、南宋、清等七朝,範圍涵蓋文字、考古、校勘、文獻、經學、曆史等諸麵向。如對各石經拓本之跋語、如討論各朝石經之價(jia) 值,集證漢魏石經之文字、考訂石經文字與(yu) 傳(chuan) 世文本之同異,辨論石經所見之經學史如今古文問題等。諸文收錄自期刊雜誌、專(zhuan) 書(shu) 著作等重要研究論文,集中展示二十世紀學者研究石經之過程與(yu) 成果。相較於(yu) 簡牘學關(guan) 注儒家經典之原貌與(yu) 原始文本,石經研究則偏向於(yu) 經典在曆史傳(chuan) 承中的今古文文本之同異與(yu) 變遷。

 

本書(shu) 在便於(yu) 讀者研習(xi) 之同時,俾使讀者於(yu) 現代石經研究、現代石經學與(yu) 其發展脈絡有比較全麵的了解,借以促進學界深入了解石經研究,並且推動經學、文獻及曆史等多領域的研究,尤其是當前以傳(chuan) 世文本與(yu) 出土文本互證的經學研究。

 

 

 

《七朝石經研究新論》

 

漢熹平石經、魏正始石經、唐開成石經、蜀廣政石經、北宋嘉祐石經、南宋紹興(xing) 石經以及清幹隆石經等七朝石經,乃為(wei) 國家意誌下經典的統一文本,對於(yu) 探尋經典發展、衍生、演變等議題有較高的文獻價(jia) 值。二十世紀石經研究多集中在上半葉。八十年代以後,學者漸漸在前人的基礎上對石經有所考訂。

 

本書(shu) 集結了當代學者對七朝石經進行了經學、文獻學、語言學、曆史學等各方麵的研究,集合了部分會(hui) 議之成果與(yu) 多篇已發表於(yu) 國內(nei) 核心期刊的論文,反映了當代學者研究石經的進程。《新論》中之論文在方法論上,融會(hui) 傳(chuan) 統的治學方法與(yu) 現代的學術視野,在接續二十世紀專(zhuan) 家學者的研究路徑與(yu) 基礎的同時,努力挖掘經籍背後多樣的曆史層麵。研究輻射七朝石經,涵蓋自古典文獻學、古文字學、經學史、學術史等各領域。有對石經研究之宏觀論述,如對於(yu) 石經刊刻背景動因之考索;亦有對於(yu) 漢魏石經碑圖的複原,如對魏石經《尚書(shu) 》《春秋》的複原;複有對相關(guan) 細部問題的推敲與(yu) 考證,如對開成石經磨改添注現象的考實、對漢魏石經文字的考辨;再有對於(yu) 涉及的相關(guan) 經學問題、學術史等的考論,如考論趙明誠所記《漢石經遺字》之價(jia) 值、揭示《魏三體(ti) 石經左傳(chuan) 遺字》的源流與(yu) 意義(yi) 。《新論》希冀能夠展示經典文化遞遷的豐(feng) 富的曆史層麵,並起到拋轉引玉之功,引起學界的注意。

 

 

 

《唐開成石經》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經典成為(wei) 二千年來中國教育、政治及銓敘之基礎,而經學也成為(wei) 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價(jia) 值所在。經籍從(cong) 書(shu) 於(yu) 竹帛,到刻於(yu) 碑石,再到刊於(yu) 書(shu) 本,曆代均有統一文本之需求。曆代學者均重視版本之流傳(chuan) 遞變,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識文化流衍、政治變遷之跡。七朝石經均為(wei) 國家官方認定的儒家經典的標準與(yu) 統一的文本,漢熹平石經、魏三體(ti) 石經、唐開成石經,乃至其後之四朝石經皆然。其中尤以唐開成石經占據關(guan) 鍵位置。

 

在唐以前,六朝經典異文紛雜。至李唐王朝定鼎宇內(nei) ,五經文字與(yu) 文本始得統一,並進入國家科考拔擢之製度序列。唐初即有顏師古“五經定本”,孔穎達《五經正義(yi) 》,後又有顏元孫《幹祿字書(shu) 》、張參《五經文字》等。開成石經應運而生,號稱“太和本”。及其刊成,影響後世經籍刊本甚巨。所刊十二經,大經二:《禮記》《左傳(chuan) 》;中經三:《毛詩》《周禮》《儀(yi) 禮》;小經四:《周易》《尚書(shu) 》《公羊》《穀梁》。《論語》《孝經》,並兼及《爾雅》。五代後蜀長興(xing) 本取太和本刊於(yu) 木,並及注文,北宋景德監本複取之,開成石經成為(wei) “古本之終,今本之祖”。以唐開成石經為(wei) 基準點,往前可及六朝異文,向後則繼以五代、兩(liang) 宋諸版本,其文獻價(jia) 值可知矣。故此次出版《唐開成石經》,在存唐石經文本之真的基礎上,更可從(cong) 開成石經一窺曆代經典文本之流傳(chuan) 與(yu) 變異。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