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一期"慈善文化會(hui) 講"在中國人民大學順利舉(ju) 辦
來源:“人大公益創新研究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一月十五日丁亥
耶穌2018年12月21日
引言
2018年12月16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主辦的第一期“慈善文化會(hui) 講”,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館123會(hui) 議室如期進行。
會(hui) 講旨在通過“知行合一”的“行動性研究”,推動學界與(yu) 業(ye) 界創建、踐行、傳(chuan) 播“體(ti) 用合一”的現代中華慈善。二十餘(yu) 位關(guan) 心中國慈善事業(ye) 發展的學者與(yu) 業(ye) 界代表圍繞以上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yu) 交流。
第一期“慈善文化會(hui) 講”在中國人民大學順利舉(ju) 辦
會(hui) 講現場
會(hui) 講緣起於(yu) 中國慈善領域“體(ti) 用分離”的現狀。透過中國傳(chuan) 統的“體(ti) /用”思維分析中國慈善乃至中國文化會(hui) 發現,十九世紀以來,西方之“用”與(yu) “體(ti) ”大舉(ju) 進入,而中國傳(chuan) 統之“用”與(yu) “體(ti) ”則全麵退卻,當下中國慈善領域同樣麵臨(lin) 慈善之“體(ti) ”混亂(luan) 交織與(yu) 西方慈善之“用”水土不服的雙重困境。
走出這種困境的必由之路與(yu) 最佳途徑就是返本開新,其基本策略包括:
其一,創建“新中體(ti) ”,賡續中華之“體(ti) ”,同時吸收西方之“體(ti) ”的有用成分,發展完善中華之“體(ti) ”;
其二,創建“新中用”,根據中華之“體(ti) ”,創造現代中華之“用”,同時博采眾(zhong) 長,學習(xi) 、改進、完善西方之“用”,以使其為(wei) 我所用;
其三,以“新中體(ti) ”解釋“新中用”,為(wei) “新中用”賦予意義(yi) 。
由此,重建“體(ti) 用合一”的現代中華慈善。
李守力先生聘任儀(yi) 式
會(hui) 講由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康曉光教授主持。
會(hui) 講的第一個(ge) 環節,聘請李守力先生擔任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守力先生是青州市堯山書(shu) 院山長、青州市經典書(shu) 院名譽院長,三十年潛心研習(x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堅守經學道統,重建經學,倡導道器合一、經世致用思想。在《周易》經學、儒學、佛學、道學、命理學、堪輿學、奇門學等傳(chuan) 統文化方麵有深厚的造詣。
李守力先生發表就職演講
李老師隨後發表就職演講:《從(cong) 經學視野看慈善》。
李老師首先從(cong) “慈善”的文字訓詁解讀慈善的本質。《說文》:“慈,愛也。從(cong) 心茲(zi) 聲。”慈,對於(yu) 社會(hui) 大眾(zhong) 就是心連心。善,金文中上為(wei) “羊”下為(wei) “言”,即人與(yu) 人之間的直言、真言,這是社會(hui) 和諧的基石。慈,表現了人類和諧之體(ti) 性;善,是人類和諧之相用。因此,慈善事業(ye) 是人們(men) 自願地奉獻愛心與(yu) 援助的行為(wei) 和從(cong) 事扶弱濟貧的一種社會(hui) 事業(ye) ,也體(ti) 現著慈善之本體(ti) ,就是對人類的熱愛,通過救濟、援助或者捐贈等等這些手段來達到對人類的熱愛或增加人類的福利。
然後重點解讀了《周易》中與(yu) 慈善有關(guan) 的卦:屯卦(第三)與(yu) 君主的自潤、同人卦(第十三)與(yu) 大同、謙卦(第十五)與(yu) 公平、損卦(第四十一)與(yu) 稅收的起源、益卦(第四十二)與(yu) 公益等。最後解讀《周禮》、《禮記》與(yu) 慈善相關(guan) 的思想,如《周禮·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萬(wan) 民”、“以保息六養(yang) 萬(wan) 民”。
康曉光教授介紹研究構想
康曉光教授詳細介紹了會(hui) 講的緣起與(yu) 計劃,並重點介紹了關(guan) 於(yu) 慈善文化“行動性研究”的整體(ti) 構想,分為(wei) 五個(ge) 有機組成部分:“慈善文化研習(xi) 社”是由誌同道合的研究者與(yu) 實踐者組成和治理的共同體(ti) ;係列“慈善文化會(hui) 講”是研習(xi) 社社員交流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的平台;“慈善文化研習(xi) 基地”是理論與(yu) 實踐有機結合和有效互動的落腳點,也是建立與(yu) 推廣成功模式的根據地;“慈善文化資訊中心”是匯聚有關(guan) 慈善研究的專(zhuan) 業(ye) 性文獻、數據、機構、研究者、實踐者的信息平台;而“慈善文化研究資助”是為(wei) 了協調整合有限資源以使其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同時擴大這一領域的資金規模。
王銀春老師主題發言
東(dong) 華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講師王銀春老師,側(ce) 重從(cong) 慈善之“體(ti) ”的層麵進行中西對比,發言題目是《中西方慈善倫(lun) 理文化碰撞、比較及其啟示》。王老師首先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慈善倫(lun) 理在交匯碰撞過程中產(chan) 生的互斥、互融、彼此獨立等三種情況。然後重點分析中西方慈善倫(lun) 理思想資源中的同質性與(yu) 異質性內(nei) 容。進而提出構建中國特色慈善倫(lun) 理文化的可能路徑,既要注重構建中國現代慈善事業(ye) 的價(jia) 值理念,又要注重吸取與(yu) 借鑒西方社會(hui) 處理慈善與(yu) 正義(yi) 關(guan) 係的經驗與(yu) 教訓。
褚鎣老師主題發言
華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係講師褚鎣老師,則側(ce) 重從(cong) 慈善之“用”的層麵揭示中國傳(chuan) 統慈善形態的演變,發言題目是《家社會(hui) 的曆史轉型與(yu) 慈善的演變》。
褚老師認為(wei) 傳(chuan) 統中國是一個(ge) 家社會(hui) ,即以血緣情感——“仁愛”——為(wei) 主軸形成的社會(hui) ,其基本單元是單個(ge) 的家,傳(chuan) 統上為(wei) “宗族”。家社會(hui) 在曆史上經曆三次轉型:從(cong) 諸侯到閥閱,再到寒士家族,最後到寒民家庭,呈現出四種狀態。與(yu) 之相應,中國的慈善形態也呈現出四種形態,先是家慈善,再到國家與(yu) 閥閱分庭抗禮後的國家主導形態,再到國家與(yu) 寒士家族相抗衡後的國家主導形態,最後是國家主導、民間補充的官辦慈善。可見,慈善事業(ye) 發展不能完全甩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統的延續性決(jue) 定了社會(hui) 的基本結構具有延續性,而這一延續性對於(yu) 慈善事業(ye) 的發展方向也是有影響的。
陳進國主任發言
滕樹龍主任發言
方嘉珂董事長發言
唐山女士發言
劉玄奇先生發言
在隨後的開放討論環節,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當代宗教研究室陳進國主任,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德本教育基金主任、北京修實公益基金會(hui) 副理事長滕樹龍先生,鶴童公益養(yang) 老集團董事長方嘉珂先生,敦和基金會(hui) 項目官員唐山女士,湖南世創會(hui) 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玄奇先生,以及主持人康曉光教授分別做了精彩回應與(yu) 觀點分享。
徐明部長主題發言
下午,中航富士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團委書(shu) 記、企管法規部部長徐明先生主題發言,《道術結合、以心為(wei) 本——以富士達公司實踐為(wei) 例,試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思想在現代企業(ye) 管理中的運用》。徐部長從(cong) 文化之“體(ti) ”與(yu) “用”結合的角度,展示了富士達公司運用傳(chuan) 統文化進行現代企業(ye) 管理的種種方式,並以這些具體(ti) 做法為(wei) 基礎提煉出一套“道術結合、以心為(wei) 本”的中國式管理模式,目前已成為(wei) 全國範圍內(nei) 應用傳(chuan) 統文化智慧治理現代企業(ye) 的典範之一。
汪亦兵先生發言
李敬先生發言
劉威老師發言
這一生動案例激發了與(yu) 會(hui) 嘉賓的討論熱情,大家圍繞富士達的模式展開了熱烈討論。康曉光教授,鶴童公益養(yang) 老集團董事長方嘉珂先生,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德本教育基金主任、北京修實公益基金會(hui) 副理事長滕樹龍先生,友成企業(ye) 家扶貧基金會(hui) 顧問、友成研究院執行院長汪亦兵先生,文化傳(chuan) 統平台負責人李敬先生,吉林大學哲學社會(hui) 學院社會(hui) 學係劉威副教授分別發表了各自的看法,並在往複的探討中深化了對這一案例以及文化之體(ti) 用的理解。
李德嘉老師主題發言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講師李德嘉老師主題發言,題目為(wei) 《儒家德治與(yu) 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自治》的。
李老師認為(wei) ,儒家所理想的社會(hui) 秩序是通過士人君子在社會(hui) 中的表率與(yu) 教導所形成的德治社會(hui) ,此種社會(hui) 秩序的形成不依賴於(yu) 聖君明主的製度構建,而是依靠全體(ti) 百姓在士人君子的引領下所形成的禮製規範與(yu) 社會(hui) 習(xi) 俗來調整人際關(guan) 係、穩定社會(hui) 秩序。德治不等於(yu) “以德治國”,也不等同於(yu) “人治”。傳(chuan) 統德治模式主要依靠儒家士大夫在鄉(xiang) 土社會(hui) 領導義(yi) 莊、善堂、鄉(xiang) 約等民間組織進行百姓的自治,這種德化而成的秩序本質上是一種自發形成的社會(hui) 秩序。
段炎平院長發言
這一觀點同樣引發了與(yu) 會(hui) 嘉賓的熱烈討論,因為(wei) 這樣一種社會(hui) 形態恰恰不需要專(zhuan) 門的慈善組織,這為(wei) 今天發展慈善事業(ye) 提供了另一種借鑒思路。康曉光教授,李守力先生,曲阜國學院院長、曲阜聖賢教育學校校長段炎平先生,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德本教育基金主任、北京修實公益基金會(hui) 副理事長滕樹龍先生,華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係講師褚鎣老師分別發表各自的觀點,並在汲取傳(chuan) 統智慧進行現代創新這一點上取得了共識。
穀青女士發言
李健老師發言
黃茂慧秘書(shu) 長發言
在最後的自由討論環節,大家各抒己見,對以“行動性研究”建立現代中華慈善的思路表示認同,並提出了各自的建議,以期推動這一研究思路的進一步落實。
會(hui) 講合影
本次會(hui) 講集思廣益,與(yu) 會(hui) 嘉賓圍繞中國慈善的體(ti) 與(yu) 用、慈善文化“行動性研究”構想貢獻了精彩紛呈的見解,不僅(jin) 深化了對中華慈善體(ti) 用關(guan) 係的理解,也為(wei) 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慈善文化“行動性研究”的下一步開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其中涉及到的話題重大而緊迫,需要在今後的係列會(hui) 講中進一步深入探討。
此外,為(wei) 了匯聚各界人才、集結研究力量,本期會(hui) 講尤為(wei) 關(guan) 注青年研究者,安排三位青年學者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今後的係列會(hui) 講中,也歡迎更多青年研究者與(yu) 實踐者加入。
本會(hui) 講逢雙月舉(ju) 辦,敬請期待!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李守力】從(cong) 經學視野看慈善
【下一篇】【吳鉤】冬天來了,宋朝人吃狗肉火鍋嗎?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