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林】聖經定位,平實通達——劉強教授《論語新識》讀後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18-12-19 03:00:18
標簽:論語新識
宋立林

作者簡介:宋立林,男,字逸民,西曆一九七八年生,山東(dong) 夏津人,曲阜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職曲阜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中華禮樂(le) 文明研究所所長,兼任喀什大學國學院院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山東(dong) 曾子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孔子研究》副主編,《走進孔子》執行主編等。著有《孔門後學與(yu) 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出土簡帛與(yu) 孔門後學新探》《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孔子家語通解》《孔子家語探微》《孔子文化十五講》《孔子之道與(yu) 中國信仰》等。

劉強教授《論語新識》讀後

作者:宋立林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一月十二日甲申

耶穌2018年12月18日

 

 

剛剛聆聽了劉強教授的網絡講座,特別感動。聆聽劉兄玉音,感悟他對孔子、《論語》的真切體(ti) 認,真是欣喜莫名!


比如劉教授講了三個(ge) 主題:“重新發現孔子”、“激活《論語》慧命”和“守住儒學根脈”。他強調孔子是我們(men) 中國文化的聖人,是我們(men) 民族的恩人,是中華百姓的親(qin) 人;《論語》是中國人的聖經。確乎是極為(wei) 準確的評價(jia) 。他對近代以來的若幹批評、歪曲、誤讀孔子和《論語》的種種觀點進行了批評和批判。對那些現代人尤其是現代學人的“傲慢與(yu) 偏見”的批評,甚契吾心!


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看法,也一直以來在課堂上、著述裏表達類似的意見和看法,不斷地進行“撥亂(luan) 反正”“正本清源”的工作。所以聽劉強教授的講座,有同道惺惺相惜,英雄所見略同之感。


因為(wei) 最近幾天女兒(er) 出生,內(nei) 子還沒有出院。這幾天一直在照顧月子,暈暈乎乎,今天特地回家來參加這個(ge) 網絡會(hui) 講,非常開心,也非常忐忑。因為(wei) 郭老師、張老師、林老師、崔老師、鮑老師都是當代大儒,真學者,更是我特別尊敬的前輩師長,他們(men) 的著述都是引領我走近孔子、走進儒學的津梁!


幾位先生講完之後,我再來談,實在是誠惶誠恐!其實,各位老師講的,真是醍醐灌頂,大都是我想講又講不出來的。以我之駑鈍和淺陋,能夠追隨諸位師長參與(yu) 推介劉強教授《論語新識》的儒林盛會(hui) ,得附驥尾,小子幸何如之!

 

上個(ge) 月25-26日,我們(men) 舉(ju) 辦了第四屆全國書(shu) 院高峰論壇,並請劉強教授為(wei) 研究生講學半日。當時劉兄即邀請林參與(yu) 今日的儒林盛會(hui) ,林自覺義(yi) 不容辭,隨即應允。為(wei) 什麽(me) 說是義(yi) 不容辭呢?因為(wei) ,劉強兄這部《論語新識》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好的今注本,所以近來凡有人詢問讀《論語》選何種本子,我都會(hui) 將此本推薦給他們(men) 。


各位都知道,《論語》的今注本非常多,大陸最流行和常銷的是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這也是我讀《論語》的第一個(ge) 今注本。除此之外,隨著錢穆先生著作在大陸的不斷出版,《論語新解》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又有李澤厚先生《論語今讀》,孫欽善先生《論語本解》,黃克劍先生《論語解讀》,楊朝明先生《論語詮解》,鮑鵬山先生《論語導讀》,楊逢彬先生《論語新注新譯》等等,各有千秋。


但是,如果說對於(yu) 初學者而言,我個(ge) 人對比以後發現,還是劉強兄這一部《論語新識》最合適,所以也成了我的第一推薦書(shu) ,所以好多我的朋友、學生都有了這部書(shu) 。我曾經半開玩笑地說,我是劉強兄《論語新識》的推廣大使。

 

劉強兄主持線上讀書(shu) 會(hui) “論語講師群”,是當今兩(liang) 大《論語》線上讀書(shu) 活動之一(另一個(ge) 是崔茂新老師的“論語匯”),我也有幸忝列導師,奉命導讀過幾次,每次都是沒有來得及準備,隻能搜腸刮肚,信口雌黃,貽笑大方,罪過罪過!但是每次讀或聽各位前輩同輩師友的解讀,真正的如沐春風,受益良多。這可謂是功德無量的大事!劉強兄關(guan) 於(yu) 《論語》的新識也通過網絡微信群的解讀,而廣泛傳(chuan) 播。


我想,劉強兄對於(yu) 《論語》的新識,乃是他積蓄十幾年的學養(yang) 和思考的集中展示,是他理解和詮釋孔子、儒學的係統呈現。

 

劉強兄《論語新識》給我最大的觸動就是兩(liang) 點,一個(ge) 是“聖經”的定位,一個(ge) 是“平實通達”的解析。

 

第一,先說他對孔子和《論語》的定位。


近代以來,經學幾近消亡,經典也被棄之如敝履,孔子也被一而再地拉下聖壇。《論語》這樣一部中華文明的核心經典,僅(jin) 僅(jin) 被視為(wei) 一種古典文獻資料來對待。《論語》作為(wei) “經”的地位長時期不能得到現代中國人的認可。


十年前,李零教授出書(shu) ,稱孔子為(wei) “喪(sang) 家狗”,說“去聖乃得真孔子”,最近任劍濤先生還有一本書(shu) 《當經成為(wei) 經典》在討論這個(ge) 問題。其實,經與(yu) 經典雖然一字之差,內(nei) 涵卻非常不同。經典的範圍比較廣,當然經典也有廣義(yi) 和狹義(yi) 之分,有神聖性經典和古典性經典的劃分。神聖性經典約略可以看作是“經”。


每個(ge) 偉(wei) 大的文明都有其“經”,或者稱之為(wei) “聖經”。而以四書(shu) 五經為(wei) 核心的十三經,是中華文明的聖經。宋明以來的近千年,“四書(shu) ”尤其是《論語》的地位和影響似乎較之五經要高要大。日本人伊藤仁齋甚至稱《論語》為(wei) “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shu) ”。


但是,這種“聖經”的地位,在近代以降被否定了。儒家學者或者說研究儒學的學者,也僅(jin) 僅(jin) 說《論語》是經典,而很少視之為(wei) “經”或“聖經”。以《論語》為(wei) 古典學的文獻,還是以儒家的聖經,其定位以及由此而來的理解或詮釋是截然不同的。


換句話說,對於(yu) 《論語》所講的義(yi) 理,是否有基本的認同,其解讀也就非常有差異。對比楊伯峻與(yu) 錢賓四兩(liang) 位先生的《論語》注本,就會(hui) 發現其中的差異。我個(ge) 人覺得劉強教授的《論語新識》是把《論語》當作“經”或“聖經”來解讀的。


他在《自序》中說:“《論語》其書(shu) ,幾乎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私家著述,其取法之高、化人之深、流傳(chuan) 之廣、影響之大,絕非一般經典之可比,即便稱其為(wei) ‘中國人的聖經’,亦毫不為(wei) 過。竊以為(wei) ,凡有血氣、通文墨、思進取、求良知、明善道的中國人,皆應在有生之年閱讀此一‘聖經’。”對此,不佞是深表讚同。


我個(ge) 人覺得,如果不承認孔子的聖人地位,《論語》的聖經地位,不認同儒家的基本義(yi) 理,那麽(me) 《論語》是解釋不貼切的;如果不能走近孔子的思想世界,不能走進儒學的精神生命,而進行注譯《論語》等經典,那麽(me) 這種注譯是不可信的。王靜安先生曾有“可愛”與(yu) “可信”之說。其實,不可信的就不會(hui) 可愛,不可愛的也不會(hui) 可信,真正的佳作反而是既可愛也可信。那些表麵上客觀,好似可信的著述,往往並不可信。尤其是對儒學這樣的並非純粹知識性的學問而言,更是如此。我個(ge) 人覺得《論語新識》就是這樣一部既可愛又可信的現代譯注本。


換句話說,劉強教授有一個(ge) 基本的義(yi) 理認同,所以他對《論語》的解讀就不是所謂純粹客觀的文獻訓詁,而是義(yi) 理詮釋。當然,如果沒有一種獨立精神,而完全是古代的注疏體(ti) ,沒有獨立思考和係統研究,也是不行的。“既有進得去,又要出得來”,才是比較好的一種方式。我覺得,劉強教授做到了。我並不是否認那種文獻學的方式解讀《論語》,但是我更欣賞這種“溫情與(yu) 敬意”的解讀,體(ti) 貼之、體(ti) 味之、體(ti) 悟之、體(ti) 證之、涵泳之,我們(men) 才能更接近於(yu) 兩(liang) 千年前的孔子和孔門群賢。

 

其次,解析之通達和平實。


本書(shu) 在結構和體(ti) 例上並沒有太大形式上的突破。其實大部分的《論語》今注本,不外乎收列原文,次解關(guan) 鍵詞,然後疏通文義(yi) ,做好今譯。劉強教授這部《新識》以“新注”“新譯”“新識”分標各目,也基本沿襲了一般的做法。但是,其價(jia) 值並因此而降低。我甚至認為(wei) ,“新注”“新譯”“新識”之優(you) 勝倒並不在“新”,而在“通達”“平實”。


《論語》雖然是“正實切事”,並不玄虛,但是古來注解也有太多太多的分歧,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劉強教授能夠做到評章眾(zhong) 說,參考諸家,擇善而從(cong) ,而出以己意,既不刻意標新立異,又能融會(hui) 貫通,這是其可取處。作者的發明,更多體(ti) 現在“新識”方麵。


正如其所自敘的那樣,“重心自然在‘新識’部分”。我讀“新識”確實可以發現作者所下的工夫之深。正如作者所說:“舉(ju) 凡《論語》之編撰細節、篇章結構、義(yi) 理脈絡、人物關(guan) 係、曆史現場及生命情境諸方麵,皆予以不同程度的開掘、尋繹、還原、勾連、透析與(yu) 闡釋。筆者之初衷,大抵在融會(hui) 古今眾(zhong) 多《論語》注疏、詮解即研究之基礎上,瞻前顧後,遠紹旁搜,疏通窒礙,溯源引流,並試圖有所發明,翻出新意。”這段作者自述,我覺得是完全做到了。


尤其值得佩服的是,作者“瞻前顧後,遠紹旁搜”的工夫,沒有這種“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勾連,我們(men) 很難係統而全麵地去理解孔子和《論語》。每一章的“新識”都是一則極佳的“筆記”,甚至是一篇小論文,但是又活波可愛,毫無高頭講章之麵目。其實,“新識”之“新”固然體(ti) 現出作者對孔子思想的整體(ti) 研究,但是我還是認為(wei) 其價(jia) 值更多在“通達”“平實”上。這也是真正走近孔子生命、儒家生命身處,並以自己的學識學養(yang) ,加以體(ti) 貼、體(ti) 味、體(ti) 悟而得到的。


當然,《論語》也並不僅(jin) 僅(jin) 是生命之書(shu) ,也是義(yi) 理之書(shu) ,也需要去考證、去辨析、去詮釋。在這方麵,《新識》一書(shu) 顯然非常見功力。

 

《論語》需要用生命去貼近、去理解、去解讀。不佞讀《論語》有年,自然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所幸在《論語新識》中得到印證,正有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感。盡管並不是所有的詮釋,都百分之百的同意,但我還是覺得劉強兄的《新識》可以作為(wei) 初學入門者的津梁,也可以作為(wei) 研究者進一步思考、討論的基石。

 

限於(yu) 精力,更限於(yu) 學養(yang) ,我僅(jin) 粗淺地談以上兩(liang) 點看法。不當之處,敬請各位前輩師友批評指正!我希望得暇能夠將讀《新識》所思所感鋪陳出一篇書(shu) 評,以盡讀者之責。

 

最後,感謝徐治道兄的邀請,感謝全球未來論壇!感謝各位師友的積極參與(yu) !願我們(men) 對孔子的誤解逐漸減少,對孔子的正解日多。讓我們(men) 不僅(jin) 研儒,更去學儒。


讓我們(men) 按照孔子的教誨讀書(shu) 、學習(xi) 、生活與(yu) 做事!

 

責任編輯: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