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鵬山】體聖乃得真孔子——評議《論語新識》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18-12-19 02:55:49
標簽:論語新識
鮑鵬山

作者簡介:鮑鵬山,男,西元1963年生,安徽六安人,文學博士。現任上海開放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著有《寂寞聖哲》《論語新讀》《天縱聖賢》《說孔子》等。

原標題:評議《論語新識》

作者:鮑鵬山(上海開放大學教授)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一月十二日甲申

         耶穌2018年12月18日

 

前麵的各位老師好,剛才我是認真地聽了郭齊勇教授、張新民教授,還有林安梧教授前麵的評述,我覺得講得真是非常好,給劉強教授的這本書(shu) ,也可以說給予很高的,並且也非常恰如其分的評價(jia) 。我們(men) 幾個(ge) 旁聽的人,聽到了三位老師的高見,也是有很多很多的獲得,用林安梧教授的話來說,就是心生歡喜。非常感謝,感恩這樣一個(ge) 活動,我覺得非常有意義(yi) ,非常有價(jia) 值。

 

劉強教授的這本書(shu) ,他給我送了不是一本,他給我送了兩(liang) 本。因為(wei) 他先單獨給我送一本,後來到東(dong) 北(開學術會(hui) 議),他又給我送了一本。我後來把其中一本,轉送給了我的一個(ge) 學生,跟他說,這是劉強教授的最新注本,《論語新識》這本書(shu) ,可以說是近年來對論語注疏最好的一本。

 

我剛才說了,劉強教授的這場活動,我還是很重視,雖然我自己最近實在是太忙太忙,但是呢我可以說吧,前不久我自己的那一場《中國人的心靈》這樣的一場活動,我自己都沒有像今天這樣認真地做準備。但是現在第一是時間不允許,我的手機電不夠了,第二是我的一些想法,我的一些感受,前麵的三個(ge) 老師都已經講到了,我都可以說是無條件的讚成。那麽(me) 他們(men) 講到的地方,我也就不再重複了。

 

我想講五點。


第一點,我覺得劉強這本書(shu) 啊,雖然是很嚴(yan) 謹的學術性著作,但是呢,他是帶著很深的個(ge) 人感情的。我們(men) 這一代人,讀《論語》實際上都讀得都比較晚了,劉強嘛,可能按他的年齡,他比我還小,是小九歲吧,可能好一點,我們(men) 這一代都讀得比較晚。哎呀,我曾經在北京碰到一位很有名的教授,八十多歲了吧,我就不說他的名字啦,學問很好,我就跟他說:“教授,是不是我這一代人都讀得很晚,我都到大學畢業(ye) ,我自己當老師了,我才把《論語》認真讀完。”但是這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說:“小鮑,那你比我好啊,我都到三十多歲了才讀完。”

 

這樣的一種閱讀,就是說我們(men) 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是完全理性成熟了,並且世故一些,尤其是我們(men) 先經過學術的訓練,所謂的科學訓練以後,再去讀《論語》,再加上上個(ge) 世紀初和上個(ge) 世紀中期的兩(liang) 場運動,一個(ge) 新文化運動,還有一個(ge) 就是批林批孔運動,導致今天我們(men) 在一開始讀《論語》的時候,總是帶著一種懷疑的、挑刺的、找茬的批判態度。這就是劉強在前麵講到的,如果帶著這樣一種心態讀書(shu) 的話,實際上還不是一個(ge) 真正的讀書(shu) 方法,我覺得他這塊講得非常好,因為(wei) 我們(men) 是從(cong) 這個(ge) 過程裏過來的。那麽(me) 我在這個(ge) 讀《論語》的過程裏,我剛才講到,我是在大學當老師,自己要去給學生講,因此我才認真地從(cong) 頭到尾地讀。而且在讀的時候老是說,哎呀,應該還是更多的帶著懷疑的、批評的眼光去讀,沒有把它作為(wei) 一個(ge) 信仰,沒有把它當做一個(ge) 值得尊重的經典去讀。但是即使這樣,我覺得我們(men) 到了最後,還是讀出來對《論語》、對孔子這樣的人,一種無限真誠、甚至帶有一種宗教的感情。

 

我記得多年以前吧,北京也有一位學者,講過一句很有名的話,但是我們(men) 可能今天有很多學者,他們(men) 一般不大注意這個(ge) 外界的傳(chuan) 播。那個(ge) 傳(chuan) 播很廣的一句話,就叫“去聖乃得真孔子”,也就是要把是孔子身上的聖人光環去掉,把他還原成一個(ge) 普通人,然後才能夠達到真正的孔子。與(yu) 此相關(guan) 的嘛,他有一個(ge) 觀點,就是孔子也是一個(ge) 普通人啊。我對他的這個(ge) 觀點,當時聽了以後呢,覺得有點不屑,所以我後來在我的微博上,就發了這麽(me) 一條:有人說“去聖乃得真孔子”,我說這是小人之言,如果是君子,他應該怎麽(me) 說呢?他應該說,是“體(ti) 聖乃得真孔子”。

 

這個(ge) “體(ti) ”,就是前麵郭齊勇老師、張新民老師都講到的,就是體(ti) 悟、體(ti) 證、體(ti) 貼。如果我們(men) 不去這個(ge) 體(ti) 貼孔子,然後去體(ti) 悟孔子,我們(men) 真的可能很難達到理想的一種境界。如果僅(jin) 僅(jin) 是從(cong) 學術的角度去理解孔子,那真的是把孔子貶低了。有一點我和劉強老師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就是我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我也一再說:“我們(men) 看孔子,書(shu) 上教材上的介紹,還有辭典上的介紹,一講到孔子,就是什麽(me) 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用這些家來評價(jia) 孔子,那實際上都是對孔子嚴(yan) 重的貶低。我覺得孔子那就是一個(ge) 聖人,他就是一個(ge) 民族的聖人,是人類的先知啊!我覺得從(cong) 這個(ge) 角度去理解他,就是我們(men) 讀《論語》也好,讀孔子也好,應該更多地把它做一種聖賢之學,而不是僅(jin) 僅(jin) 把它作為(wei) 一種哲學,甚至把它作為(wei) 一種科學。我們(men) 應該從(cong) 信仰的角度去進入,去體(ti) 味,去體(ti) 貼,而不是從(cong) 學問的角度,進行所謂的研究、辨析。”


我覺得這一點,就是劉強教授這本書(shu) 的第一個(ge) 特點,雖然他這個(ge) 書(shu) 裏麵,有很多從(cong) 訓詁到義(yi) 理的學問,但是呢,我還想特別提出來的,就是他對孔子、對《論語》,有一種真正的很崇高的、很純粹的感情在裏邊。我覺得我們(men) 如果讀《論語》、讀孔子這樣的人,如果一直沒有讀出這種感情,我說那這可能就是證明我們(men) 還沒有讀進去。這是第五講的第一點。

 

第二點呢,我就覺得,劉強老師的這本書(shu) ,可以說是學問精湛。他匯聚了諸多的資料,就是前麵張新民教授講到的,這本書(shu) 雖然晚出,但是正因為(wei) 晚出版,反而能夠做到集大成。我在讀這本書(shu) 的時候,是把它放在案頭的。某種程度上,我也是把它做一種工具書(shu) 來使用的,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他這裏麵在講到相關(guan) 的章句解釋的時候,是通過諸多資料的收集,然後最終比較得出結論。


舉(ju) 個(ge) 例子吧,比如說:《論語》5.3,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講到子賤這個(ge) 人,他就收集了很多的資料,比如說《孔子家語》裏麵的七十二弟子解,子路初見,還有包括他講到了楊義(yi) 的《論語還原》,還有《孔子家語》裏的“辯證”,最後講到呂氏春秋的“察賢”。甚至講到了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chuan) 》:“子產(chan) 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民不忍欺;西門豹治鄴,民不敢欺。”我覺得這些諸多資料放在一起,那真的是讓人有所體(ti) 悟。把這些東(dong) 西都放到一起以後呢,就讓我們(men) 自己有一個(ge) 選擇,有一個(ge) 思考。哪怕你最後不一定完全讚成劉強老師的結論,但是呢,閱讀這樣一部書(shu) 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給了我們(men) 自己一個(ge) 判斷、思考、選擇的機會(hui) 。我覺得一本好書(shu) 不一定給別人一個(ge) 結論,還是要給別人思考的機會(hui) 、思考的材料和思考的方法和指引。劉強這本書(shu) ,我覺得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說,做得是非常之好。

 

這本書(shu) ,我想講的第三點,就是他的思辨性非常強。學中國古代的學問,不光是一個(ge) 材料,也不光是一個(ge) 訓詁,如果沒有思辨、沒有邏輯的話,可能也得不出一個(ge) 真正的一個(ge) 結論來。有這麽(me) 一句話,不要以為(wei) 有了實證的方法,思辨就不重要了。我覺得這話講得真的非常好啊,有很多的事實,我們(men) 確確實實是可以通過考古來呈現,但是有些東(dong) 西,史實和事實之間,他的邏輯關(guan) 係,那是要通過思辨才能夠發現的。劉強老師的這本書(shu) 裏麵,我覺得他的思辨性非常強。

 

我舉(ju) 兩(liang) 個(ge) 例子吧。第一個(ge) 例子就是《論語》5.20: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這是《論語》裏麵特別眾(zhong) 說紛紜的一個(ge) 問題,劉強老師就首先講到了鄭玄的觀點。鄭玄說,季文子實際上已經很少有過錯了,所以嘛他不需要思考三次,兩(liang) 次就可以了。接著劉強就提到了程頤的觀點,程頤就認為(wei) ,想得多了反而會(hui) 產(chan) 生疑惑,這就是後來錢穆先生講到的,叫“多思轉獨思”了。最後,他又提到李炳南的觀點,認為(wei) 除了季文子以外,其他的人還是需要三思而後行的。我覺得他把這三種觀點都列出來,當然也讓我們(men) 可以看出來,這三個(ge) 人,鄭玄、程頤、李炳南,觀點有高度和深度的區別。在這個(ge) 基礎上,劉強就開始了自己的思辨過程,比如說他一開始講到了這個(ge) “三思”的核心,從(cong) “知易行難,行最重要”這一點入手,接下來他發揮了錢穆的觀點。他說通常的情況下,一思呢,是良知發露,見義(yi) 勇為(wei) ,可謂君子。再思呢,是臨(lin) 事而懼,好謀而成,可謂謀士。三思呢,是算計厲害,裹足不前,此時已淪為(wei) 小人矣。所以你看,一思是良知發露,二思是好謀而成,這都是很好的,所以再思就可以。後麵算計厲害,裹足不行,那此時已經成為(wei) 小人了。我覺得這樣的一個(ge) 說法呢,至少對我們(men) 有一些啟發的。

 

還有吧,再舉(ju) 個(ge) 例子,就是在下麵一章5.21,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劉強老師在《論語新識》中,他又把《論語·衛靈公》中的內(nei) 容放在一起對看。如:子曰:“直哉史魚則!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然後呢,他就做了非常好的辨析。他說一方麵需理解孔子對寧武子的肯定,而並非一味讚同史魚;另一方麵,他是為(wei) 亂(luan) 世之中的人,他們(men) 基本的生命資源和價(jia) 值,保留一道生門。

 

而另一方麵,又須知這樣的“養(yang) 愚”,並非隻一味的怯懦和圓滑,莊子說:“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莊子不讚成機心,孔子亦然。我覺得通過這樣的一些辨析,就可以讓我們(men) 在這個(ge) 結論上麵,不會(hui) 走向一個(ge) 極端,我們(men) 會(hui) 有更多的選擇。而且在這個(ge) 過程裏麵,劉強老師還有這樣的幾句話,因為(wei) 他以前在私下裏跟我談過,所以我讀到這個(ge) 地方,真是會(hui) 心一笑。他是這樣說的:“亂(luan) 世無道,槍打出頭鳥,適當的明哲保身,不僅(jin) 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權利。那種動輒振臂一揮,用正義(yi) 、道德、自由,甚至革命之名,綁架大多數人放棄生命的人,常常是最為(wei) 可疑的野心家、陰謀家。故孔子力行中道,不偏不倚,無道養(yang) 愚,來作為(wei) 權宜之計,合乎道義(yi) ,無可厚非。”我覺得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理解寧武子,包括蘧伯玉,我覺得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好。

 

也很巧了,昨天我正好在我們(men) 學校裏麵,給老師們(men) 也講到了,“蘧伯玉卷而懷之”,我們(men) 應該更多地是從(cong) 不同流合汙來理解,不一定非得要去衝(chong) 他回避、躲開危險這個(ge) 角度去理解。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人生在世,可能有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叫同流合汙,第二種境界叫正道直行,第三種境界叫明哲保身。同流合汙當然是不可取,那在底線之下;那麽(me) 第二種境界,正道直行,這當然非常之好,但是有可能會(hui) 造成玉石俱焚的結果;那麽(me) 最高的境界,就是明哲保身,他這種明哲保身,是要有一定條件的,並不是說,我們(men) 任何時候,都是把這個(ge) 生命放在第一。


那麽(me) 下麵我講第四點,就是劉強教授的這本書(shu) 裏,我們(men) 一般的學術著作,可能會(hui) 寫(xie) 著寫(xie) 著就有一種高於(yu) 塵世的感覺,為(wei) 了讓自己的著作,更加能夠傳(chuan) 承久遠,可能就盡量離現實遠一點吧,但是我覺得劉強教授這本書(shu) ,在某些地方,他和現實結合得是非常非常緊密的。

 

比如說我剛才講到的這個(ge) 5.20,在最後劉強教授竟然有這樣的幾句話,用廣東(dong) 佛山小悅悅事件作批注:十七人見死不救,揚長而去,真三思而後不行之故也。接下來他講到,證嚴(yan) 法師有言:“對的事,做,就對了!”真是斬截痛快,直指人心。你看廣東(dong) 小悅悅事件,還有證嚴(yan) 法師,都是近人近事,劉強教授直接寫(xie) 到了書(shu) 中,我覺得這真的是有勇氣啊,是一種學術勇氣!

 

我再講最後一點吧,劉強教授還有一個(ge) 優(you) 點,就是他的現代性。有一點我和劉強教授私下交談過。就是我們(men) 現在讀傳(chuan) 統的儒家經典,兩(liang) 千年前孔子的儒家思想,我們(men) 不是為(wei) 了抱殘守缺,更不是為(wei) 了用所謂的中國文化,來抵禦外來的文化,不是關(guan) 上大門。如何讓傳(chuan) 統文化具有現代性,能夠給現代的生活提供價(jia) 值,提供思路,讓傳(chuan) 統的文化、傳(chuan) 統的經典,和現代生活之間有一個(ge) 直通車,然後能夠知道,我們(men) 今天的生活中所需要的那些價(jia) 值,能夠從(cong) 傳(chuan) 統經典裏麵生發出來,我覺得這個(ge) 可能是學者們(men) 最重要的一個(ge) 責任和義(yi) 務。

 

所以針對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的很多人,反對魯迅,甚至仇視魯迅,我曾經講過一句話。我說魯迅的偉(wei) 大,在於(yu) 讓傳(chuan) 統文化有了現代性,至少他提醒我們(men) ,要從(cong) 現代性的角度去看傳(chuan) 統文化。我說傳(chuan) 統文化能夠在今天煥發生命,這是我們(men) 必須要完成的一個(ge) 命題,必須要翻越的一座高山,魯迅先生的意義(yi) ,他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批判也好,弘揚也好,總之他提醒我們(men) ,如果傳(chuan) 統文化沒有現代價(jia) 值,如果我們(men) 不能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中發現和闡釋、弘揚出現代的價(jia) 值,那我們(men) 憑什麽(me) 要傳(chuan) 統文化,能為(wei) 今天的人所接受?

 

我記得魯迅先生講過一句話,他說要我們(men) 保存國粹,那必須是國粹能夠保存我們(men) 。我覺得魯迅的這句話,實際上至少可以提示我們(men) ,如果真的要讓我們(men) 現代的中國人,能夠對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抱有溫情,那必須是我們(men) 要能夠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統經典裏麵去尋找到溫暖。那麽(me) 如何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中找到溫暖,如何把《論語》解讀成一部對現代人來說,仍然能夠從(cong) 中真的體(ti) 會(hui) 到終極性關(guan) 懷的一種溫暖,這可能是我們(men) 今天所有讀《論語》和闡釋《論語》的學者們(men) ,要麵對的一個(ge) 話題。那麽(me) 這一點呢,劉強教授的這本書(shu) 裏麵,我覺得時時刻刻都可能體(ti) 現了這一點。有的時候他不一定是明確說出來,但是我們(men) 能夠看得出來,他是在立足於(yu) 今天的現代觀念的基礎上,來闡釋傳(chuan) 統經典的。

 

就再舉(ju) 個(ge) 例子吧,我剛剛講到了5.21,講到了“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劉強教授就在後麵,引用了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的那一段非常有名的德國的新教牧師馬丁·尼莫拉的一段話,然後他還有一段非常好的議論。他說明哲保身價(jia) 值的有效性也是有限度的。如果死亡僅(jin) 僅(jin) 危及自身,我自可選擇趨利避害,但是如果死亡如瘟疫一般席卷而來,甚至危及人類全體(ti) 生命,則必須挺身而出,此即孟子所謂,“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yu) 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我覺得這一段的議論,可以說非常具有現代性,而且應該說,是從(cong) 現代的我們(men) 自己的生活中所體(ti) 會(hui) 出來的。這裏麵有著不足為(wei) 外人道的內(nei) 涵,但是呢,聽得明白、看得明白的人,讀到這一段,一定會(hui) 會(hui) 心一笑。好的,我就講到這裏了,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