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线上平台綜合 由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主辦,中國政法大學“德治與(yu) 法治”青年教師學術創新團隊承辦“德治何以可能: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當代社會(hui) 治理”學術研討會(hui) ,先後於(yu) 西曆2018年12月1日和12月8日在中國政法大學召開。
1日的會(hui) 議分為(wei) 上午主題發言論壇和下午青年學者論壇,與(yu) 會(hui) 學者從(cong) 史學和文學的角度,探討了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當代社會(hui) 治理問題。
中國政法大學“德治與(yu) 法治”青年教師學術創新團隊負責人劉震主持了開幕式,並由人文學院副院長羅世琴為(wei) 開幕式致詞,她以李德順教授提出的“人文法大,法大人文”的學科定位為(wei) 開端,分別對人文學院和此次創新青年團隊進行了介紹。
會(hui) 議上半場為(wei) 主題發言環節,由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劉丹忱和人文學院副院長羅世琴主持,來在中國人民大學牛潤珍教授等六位嘉賓先後做了主題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教授牛潤珍作了題為(wei) 《傳(chuan) 統城治與(yu) 現代都市規劃治理》的主題發言,他指出了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當代社會(hui) 治理的關(guan) 係,認為(wei) 現代城市病的原因是規劃的“攤大餅”,提出城治與(yu) 規劃根本上要由單核中心變成多核中心,分散城市功能的觀點。
中國人民大學林堅教授以《修身律己與(yu) 崇德守法》為(wei) 題作了主題發言,他討論了道德與(yu) 法律的關(guan) 係,傳(chuan) 統文化學習(xi) ,以及學術規範三方麵的內(nei) 容。
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陳曉華教授做了《四庫學的當代價(jia) 值》的主題發言,她指出《四庫全書(shu) 》在中華文化傳(chuan) 承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並提出了《四庫全書(shu) 》的五點當代價(jia) 值,即它代表了中國傳(chuan) 統學科體(ti) 係與(yu) 知識體(ti) 係;它保存傳(chuan) 承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它可以指導讀書(shu) 治學;它有助於(yu) 建構中國特色文化;它有助於(yu) 提煉中國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
陸軍(jun) 裝甲兵學院教授杜建圍繞《大學教師專(zhuan) 業(ye) 化》的話題,就教師專(zhuan) 業(ye) 化基本內(nei) 涵,教師專(zhuan) 業(ye) 化基本屬性,教育一體(ti) 化缺失,基本製度欠缺,人才流動頻繁,教育信念,教師專(zhuan) 業(ye) 化與(yu) 個(ge) 性化等問題作了主題發言。
首都師範大學外語學院教授蔣童以《翻譯源流考論》為(wei) 題,圍繞“翻”、“譯”二字的涵義(yi) 和由來變遷問題作了主題發言。
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孫少華以《文明秩序與(yu) 社會(hui) 進步》為(wei) 題,就文明與(yu) 社會(hui) ,德治與(yu) 法治兩(liang) 對關(guan) 係作了主題發言。
會(hui) 議下半場為(wei) 青年學者論壇,由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鄭雲(yun) 豔老師和潘珊老師主持,來自中國政法大學的韓達等八位嘉賓先後進行了發言。
第一部分為(wei) 曆史學論壇。
揚州大學助理研究員王大文以《清代“國誌”纂修的曆史價(jia) 值與(yu) 遺憾》為(wei) 題,介紹了《大清一統誌》纂修和曆史價(jia) 值,並總結了《大清一統誌》纂修所留下的曆史遺憾。
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講師李明以《徒法不能以自行:對清代官媒製度積弊困境的審思》為(wei) 題,介紹了清代官媒製度的變遷,及其積弊形成的過程,並總結了該製度對當代社會(hui) 治理的曆史價(jia) 值。
國家圖書(shu) 館古籍保護中心館員馮(feng) 坤以《國圖藏翁同龢批本<莊子>與(yu) 晚清士大夫的莊子閱讀》為(wei) 題,比較了不同時期的《莊子》孫鑛批注本的形成過程及其曆史背景。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王靜以《明恩溥書(shu) 寫(xie) 的中國曆史——從(cong) 義(yi) 和團到辛亥革命》為(wei) 題,通過傳(chuan) 教士明恩溥的視角來看待中國文明,指出中華民族不僅(jin) 有一個(ge) 舉(ju) 世無雙的過去,也必將有一個(ge) 美好的未來。
第二部分為(wei) 文學論壇。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副研究員鍾厚濤以《淵源考辨與(yu) 曆史生成—論錢鍾書(shu) “通感”說的多重形態轉換》為(wei) 題,討論了錢鍾書(shu) 先生與(yu) “通感”觀念的形成問題。
高等教育出版社編輯吳爽以《誌氣風雲(yun) 會(hui) ,摩天曳遠音——斯人若彩虹》為(wei) 題,講述了一個(ge) 擁有可愛性格的徐誌摩。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講師韓達以《古典文學中的詩性正義(yi) 與(yu) 中國法治的本土資源》為(wei) 題,指出詩性正義(yi) 出自瑪莎·努斯鮑姆,是一種不滿法律中的經濟學視角和功利主義(yi) 的傾(qing) 向的觀點。
河北師範大學講師劉瀲以《古印度盜取蘇摩神話的演變》為(wei) 題,以摩訶婆羅多中阿周那的兩(liang) 次個(ge) 人曆險為(wei) 線索,解讀了古印度盜取蘇摩神話。
會(hui) 議期間,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主要圍繞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當代社會(hui) 治理大主題展開了充分討論。最後,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講師鄭雲(yun) 豔和潘珊分別就史學和文學論壇的主題發言和青年學者論壇進行了總結發言。
8日的會(hui) 議是哲學與(yu) 宗教學分論壇,共分上午、下午兩(liang) 場會(hui) 議,由四個(ge) 學者論壇組成,與(yu) 會(hui) 嘉賓以哲學與(yu) 宗教學為(wei) 視域,深入探討了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當代社會(hui) 治理問題。
會(hui) 議議程共由開幕式、學者論壇和閉幕式三部分組成。中國政法大學“德治與(yu) 法治”青年教師學術創新團隊負責人劉震主持了開幕式,並就青年學術創新團隊的成員基本情況與(yu) 學術研究主旨作了簡要介紹。隨後由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心竹教授為(wei) 開幕式致辭,王心竹教授介紹了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國際儒學院有關(guan) 中國哲學學科研究現狀及其發展曆程,充分肯定了青年學術創新團隊的學術活力與(yu) 創新精神。
第一場次的學者論壇由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心竹教授主持。
蘇州大學政治與(yu) 公共管理學院周可真教授做了題為(wei) “論現代‘德治’何以可能”的主題報告,他認為(wei) “德治”原是中國先秦儒家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提出的一個(ge) 政治主張,至唐代乃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政治領域公認的治國良方,其以“以德治心”和“以禮治情”之互相結合為(wei) 基本特點。在“依法治國”成為(wei) 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的今天,應積極推動傳(chuan) 統“德治”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使之變成“依德治法”和“依法治國”互相結合的現代“德治”。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政治學係任鋒教授以“德治何以可能——以治體(ti) 思維為(wei) 視角”,做了發言。任教授指出“治體(ti) ”涵括了治道、治人、治法的三要素結構,治體(ti) 論自賈誼至晚清轉型不斷演進,這一傳(chuan) 統為(wei) 我們(men) 審視德治理念及其係統條件提供了極為(wei) 關(guan) 鍵的思維論域。
山西省社會(hui) 科學院的宋大琦副研究員以“孟荀法政思想的不同方向”為(wei) 題作了報告,探討了孟子和荀子對孔子禮法思想在仁與(yu) 禮、欲與(yu) 矩不同向度上的發展。
來自清華大學哲學係的唐文明教授則以“現代儒學與(yu) 人倫(lun) 的規範性重構——以梁啟超《新民說》中的公德私德論”為(wei) 題作了主題發言,唐教授以梁啟超《新民說》為(wei) 切入點,分析了梁啟超的致思方向及其對現代民族國家與(yu) 公民的看法。梁氏認為(wei) 中國過去隻講私德而無公德,導致國民團體(ti) 素質較低,公民的獨立、自主、自由等基本權利也無法實現,並援引耶林的觀點,認為(wei) 權利不是個(ge) 人利益的爭(zheng) 取而是個(ge) 人人格的集中體(ti) 現。
第二場次的學者論壇由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孫國柱老師主持。
安徽工業(ye) 大學商學院的張誌鵬教授以“法治:將宗教從(cong) 社會(hui) 治理的對象轉變為(wei) 參與(yu) 力量”為(wei) 題,首先就宗教組織在社會(hui) 治理中的定位提出問題,他以基督教為(wei) 例,認為(wei) 基督教在道德規範、商業(ye) 倫(lun) 理以及社會(hui) 慈善方麵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最後,他就宗教、德治與(yu) 法治的關(guan) 係做了深入闡釋,認為(wei) 宗教組織是德治的重要基礎,而法治又是實現宗教或信仰自由的基礎。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趙威維助理研究員以“《大涅槃經》的戒律與(yu) 教化”為(wei) 題,結合佛教的戒律思想及其與(yu) 德治的關(guan) 係展開深入探討,認為(wei) 佛教的“德治”正是體(ti) 現在以戒律為(wei) 師,慈悲為(wei) 根本,方便為(wei) 究竟之中。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王覓泉老師以“不忍人之政何以可能”為(wei) 題展開主題報告,“不忍人”意為(wei) 不忍心他人遭受痛苦,而基本生存條件匱乏和人格尊嚴(yan) 受損,是人人都會(hui) 覺得痛苦之事。所以“不忍人之政”首先應當避免給人民造成這些痛苦,並改善遭受痛苦者的處境,因而它蘊含著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要求。但是這種“不忍人之政”不能寄望於(yu) 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或其私人道德,而應建立在正義(yi) 製度的基礎之上。
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的陳睿超老師則以“玄學與(yu) 理學的政治觀與(yu) 生命觀”為(wei) 題作了主題發言,陳老師對玄學與(yu) 理學產(chan) 生的背景及其所關(guan) 注的問題作了深入分析,認為(wei) 理學與(yu) 玄學不是空談性命義(yi) 理,二者均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政治觀與(yu) 生命觀。
第三場次的學者論壇由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雷曉麗(li) 老師主持。
西南大學政治與(yu) 公共管理學院的張愛林副教授以“宗教治理的原則與(yu) 理論模式淺議”為(wei) 題作了發言,他就所謂的宗教治理原則展開了深入的闡釋,並結合事例對各種應對宗教治理問題的理論模式一一進行了分析,使得我們(men) 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更加開闊。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的李想編輯以“曆史語境中的宗教與(yu) 社會(hui) 治理”為(wei) 題展開報告,李想編輯的思考其獨特之處在於(yu) ,將宗教問題置身於(yu) 社會(hui) 曆史中,而非簡單的分析各種理論。因此他的分析顯得更具有根柢,也豐(feng) 富了我們(men) 對宗教與(yu) 社會(hui) 治理問題的認識。
中央財經大學的包勝勇副教授以“製度陷阱與(yu) 製度之困——社會(hui) 治理中的宗教問題”為(wei) 題,提出宗教管理領域製度構建的困境問題,並援引錢穆及諾斯(Douglass C.North)的觀點對之進行了深入分析。最後就製度設計與(yu) 避免製度陷阱和製度困境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
最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的鍾智鋒老師以“美國應對宗教極端團體(ti) 的基本經驗與(yu) 教訓”為(wei) 題,對之展開豐(feng) 富論述。鍾智鋒老師指出,極端宗教團體(ti) 的出現已成為(wei) 一個(ge) 困擾全球的問題,我國也概莫能外。美國在應對極端宗教團體(ti) 的經驗對我國可能有參考價(jia) 值。在應對破壞性膜拜團體(ti) (常稱邪教)方麵,美國政府沒有創設新法,而是用常規的方式來應對。但對於(yu) 恐怖主義(yi) ,美國通過創立新法、改組機構和發動戰爭(zheng) 等三方麵的舉(ju) 措加以應對。不過,美國政府的不當作為(wei) (如強攻大衛教和發動伊拉克戰爭(zheng) ),反而激化了矛盾,刺激了宗教的極端化,這是我國應該吸取的教訓。(簡化版為(wei) ,都可以選擇——鍾智鋒指出極端宗教團體(ti) 的出現已成為(wei) 一個(ge) 困擾全球的問題,美國應對破壞性膜拜團體(ti) 和恐怖主義(yi) 的經驗與(yu) 教訓對我國也可能有參考價(jia) 值。接著,他分析了美國政府在應對人民聖殿教、大衛教和恐怖主義(yi) 方麵的經驗與(yu) 教訓。)
第四場次的學者論壇由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王覓泉老師主持。
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的胡士潁助理研究員以“黃宗炎論心性情欲與(yu) 道德事功”為(wei) 題,將道德問題從(cong) 內(nei) 外兩(liang) 個(ge) 維度進行了分殊。從(cong) 內(nei) 在方麵來講,體(ti) 現為(wei) 治心,即對自己心性情欲的掌控;從(cong) 外在方麵來講,則為(wei) 治世,即體(ti) 現在道德事功上。
北京行政學院的學報編輯魏新則以“宗教因素在外高加索地緣政治中的影響初探——以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為(wei) 背景”作了主題發言,他以格魯吉亞(ya) 、亞(ya) 美尼亞(ya) 和阿塞拜疆為(wei) 例,就其曆史狀況、地緣政治以及宗教信仰與(yu) 社會(hui) 衝(chong) 突等問題作了深入分析,使得與(yu) 會(hui) 嘉賓對這些問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相互得到啟發。
清華大學新雅書(shu) 院的李震博士後以“倫(lun) 理與(yu) 政治:從(cong) 梁漱溟的鄉(xiang) 建實踐看德治問題”為(wei) 題,分析了梁漱溟所提出的“文化三路向說”,結合其在山東(dong) 鄉(xiang) 村建設時期的具體(ti) 實踐情況得出了自己的看法,並對梁氏的鄉(xiang) 建理論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最後,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的孫國柱老師以“‘不忍欺’抑或‘不能欺’——試論儒法兩(liang) 家在超克‘欺詐’問題時的不同進路”為(wei) 題,作了發言。孫老師以“信任”問題作為(wei) 探討的起點,在文本與(yu) 曆史的雙重視野之下,對比了傳(chuan) 統中國儒法兩(liang) 家對於(yu) “欺詐”問題的超克方法,並在此基礎上剖析了德刑、禮法之間的內(nei) 在關(guan) 係。
本次會(hui) 議期間,由來自不同高校、不同研究領域的十八位專(zhuan) 家學者先後作了主題發言。各位與(yu) 會(hui) 嘉賓就自己所存在的疑問展開了深入交流與(yu) 廣泛討論,整個(ge) 會(hui) 議氛圍顯得十分活躍,最後,由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劉震總結發言。
在這一天的會(hui) 議中,來自不同高校、不同研究領域的諸多專(zhuan) 家學者經過廣泛而激烈的討論,使得“德治”與(yu) “法治”的關(guan) 係更加明晰,理解也更加深入,為(wei) 課題的深入進行與(yu) 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經由一天的集中探討與(yu) 思想碰撞,本次學術會(hui) 議獲得圓滿成功。
【鏈接】中國政法大學“德治與(yu) 法治”青年教師學術創新團隊係中國政法大學2018年資助成立的青年教師學術創新團隊,團隊包括了來自人文學院、法學院、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在內(nei) 的多位青年才俊,涉及學科涵蓋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哲學、法學、文學、曆史學與(yu) 藝術學等多個(ge) 領域,團隊以“德治”與(yu) “法治”兩(liang) 個(ge) 概念為(wei) 研究對象,通過多學科交叉與(yu) 多角度剖析的研究方法,厘清“德治”與(yu) “法治”的相互關(guan) 係,從(cong) 而構建具有當代文化特色與(yu) 文化自信的中國法治體(ti) 係。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