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吹劍】中國何日有“正裝”?

欄目:國服暨當代中國公禮服
發布時間:2010-09-25 08:00:00
標簽:
杜吹劍

作者簡介:任重,曾用網名“讀書(shu) 吹劍”,筆名杜吹劍,伟德线上平台創辦人暨主編。

 

中國何日有正裝

作者:杜吹劍

來源:《博覽群書(shu) 》(北京)2010年第9期


中國已經進入無“正裝”時代。


這不是危言聳聽。相信很多人都有過相同的經曆和感受,那就是每參加一些正式公共活動時,都會(hui) 接到主辦方的通知曰“請著正裝”。但什麽(me) 是正裝?在當下的中國,似乎不言而喻是指“西裝”。你若跟對方較真為(wei) 什麽(me) “西裝”是“正裝”,則顯得你不識時務且大大落伍了。“西裝”怎麽(me) 會(hui) 在素有“禮儀(yi) 之邦”、“衣冠上國”的中國躋身為(wei) “正裝”,實在令人不解,也難以接受。


衣冠具有最鮮明的文化象征意義(yi) ,無論古今,不管中西,概莫能外。在中國春秋時代,上衣多為(wei) 交領斜襟,華夏族上衣襟右掩,稱為(wei) 右衽,北方胡族衣襟左掩,是為(wei) 左衽,所以才有孔子讚管仲之語:“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孔子讚管仲並堅持不左衽,正是明確意識到衣冠所具有的民族文化身份識別功能,由此而將其上升至政治象征和文化認同的高度,所以唐代孔穎達有“中國有禮儀(yi) 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的說法。也正因為(wei) 如此,正式場合如何著裝,在古代中國都有明確規定,根本不是問題。


但自近代以來,尤其是西方文化伴隨堅船利炮入侵中國以來,服裝,因其特有的象征意義(yi) ,不可避免地成為(wei) 革命與(yu) 反革命、進步與(yu) 落後、改革與(yu) 保守的標識。由於(yu) 革命領袖的提倡,中山裝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開始成為(wei) 正式“國服”,並根據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文化精神和禮儀(yi) 賦於(yu) 其新的含義(yi) ——前上身四個(ge) 口袋表示禮義(yi) 廉恥國之四維,前上身口袋袋蓋形狀為(wei) 倒筆架寓意為(wei) 以文治國,門襟五粒紐扣代表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袖口三粒紐扣表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yi) ,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yi) ,衣領定為(wei) 翻領封閉式顯示嚴(yan) 謹治國的理念。


 


後來,毛澤東(dong) 等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穿中山裝出席開國大典,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自此以後,中山裝作為(wei) 男人的主裝,成為(wei) 中國最莊重也最為(wei) 普通的服裝,蘇式列寧裝便成為(wei) 女幹部中最流行的服裝。可惜,因為(wei) 特殊的曆史時代所致,其他服裝,如著西裝和旗袍等則被非此即彼地看作資產(chan) 階級情調的體(ti) 現,中國由此進入到有“正裝”無“便裝”的時代。這種全民單調統一的著裝,實在是呆板乏味,讓人無法忍受。


這種情況,隨著改革開放時代的到來開始轉變。穿著西裝,又變成了開放思想、改革精神的象征,因為(wei) 政治領導人的倡導,不知不覺中日益升格為(wei) 公務常禮服即“正裝”,並且愈演愈烈,成為(wei) 不容置疑的慣例。如果真有較真如我輩者追問以“西裝”為(wei) “正裝”,所依何法?所據何理?相信很多人隻能以慣例雲(yun) 雲(yun) 而搪塞之。


 


所謂慣例,實際上也是歐美慣例。就此而論,中國當下實乃無“正裝”的時代!君不見阿拉伯人有長衫、印度有紗麗(li) 、日本有和服、越南有奧黛,以及非洲各國所具有的民族服飾,可謂絢爛多姿。反觀中國,卻是因襲他人單調枯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wei) 何近年來大陸民間開始興(xing) 起“唐裝”、“漢服”熱了。


 


筆者很讚同國學家張立文先生在《國服與(yu) 民族人文精神》一文中的看法,我們(men) 並不是反對服飾的多樣化,也不拒斥不同民族服飾的交流,而是因為(wei) 服飾的民族文化表征性,中國應該有自己的“國服”。“國服”是民族人文精神的體(ti) 現,給人們(men) 以國家、民族、文化以及宗教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是文化的親(qin) 和力、國家的凝聚力、民族的生命力的源泉。假如我們(men) 認同“西裝”為(wei) “正裝”,即為(wei) 中華民族正統的服裝,那麽(me) ,我們(men) 就會(hui) 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認同西方的服飾文化,慢慢地就會(hui) 對西方文化產(chan) 生一種親(qin) 切感,而對中華民族自已的文化(包括服飾文化)產(chan) 生一種疏離感。長此以往,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民族的氣質、品格、神韻就會(hui) 被消解,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個(ge) 性光彩、特殊魅力就會(hui) 淡出淡化。


衣冠服飾,茲(zi) 事體(ti) 大,中國是該有自己的“正裝”了。竊以為(wei) ,從(cong) 曆史傳(chuan) 承和現實方便兩(liang) 個(ge) 角度考慮,中山裝乃為(wei) 男士正裝的最佳選擇,女士正裝可在此基礎上有所變化,凸顯女性特色,或者擇以旗袍。實際上,在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典禮上,最高領導人即身著中山裝出席,謹嚴(yan) 素雅,剛健挺拔,迎來一片好評聲,說明中山裝在當前各種服裝中是“最大公約數”,理應扶正。


共和國61年暨孔子2561年〔耶穌2010年〕陽曆7月11日寫(xie) 於(yu) 北京

發表於(yu) 《博覽群書(shu) 》(北京)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