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再觀天理
來源:中山大學哲學係官方網站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九月廿八日辛醜(chou)
耶穌2018年12月5日
2018年11月30日,中山大學哲學係“謙之論壇”第十六期於(yu) 錫昌堂515室舉(ju) 行。北京大學哲學係楊立華教授以《“所以”與(yu) “必然”:朱子天理觀的再思考》為(wei) 題,向中大師生及校外聽眾(zhong) 作精彩報告。本講座由陳少明教授主持,陳立勝教授擔任評論人。
一.現代漢語視域下的天理內(nei) 涵
楊教授介紹,對朱子天理觀的不斷思索,在他執教北大二十年來一直縈繞於(yu) 心。“天理”貫穿於(yu) 朱子哲學中理氣、生生、心性等重大論域,但迄今為(wei) 止,學界對此概念本身的內(nei) 涵還未達到一個(ge) 清晰的界定。尤其在他闡發朱子哲學的新著《一本與(yu) 生生》(三聯書(shu) 店2018年)麵世後,與(yu) 學界的討論讓他深感有必要再對朱子的天理概念作一更深入把握。而把握的關(guan) 鍵,在《四書(shu) 或問》“所當然而不容已,所以然而不可易”一句及相關(guan) 的“當然”“所以”“必然”等諸概念。
在進入主題前,楊教授尤其強調了一種方法論自覺,即務必使用現代漢語來解釋古代的哲學概念。一個(ge)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們(men) 的漢語從(cong) 古到今已經經曆了巨大變化。像朱子所使用的“當然”“所以”等概念,不僅(jin) 古今之義(yi) 有所差別,在其日常語境和哲學語境間又有不同用法。隻有立足於(yu) 現代漢語,才有可能避免混淆,進而才能釋放現代漢語作為(wei) 哲學思考語言的潛能。這項研究正是要在此方法論視域下厘清上述概念。為(wei) 此,不妨從(cong) 朱子的氣化論看起。
二.氣化的有差與(yu) 不齊
如果氣的層麵相當於(yu) 經驗世界,則問題在於(yu) ,氣化世界是否存在今天自然科學意義(yi) 上的客觀規律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呢?出身理工科的楊教授,表達了對科學理性宰製人類生活及其價(jia) 值信仰的焦慮。而回到朱子,其對古代造曆技術的看法或許能夠提供反思的出路。朱子明確指出,無論曆法多麽(me) 精密,其行久必定與(yu) 實際天象有差,而不可能完全一致,即所謂“天運有差”。也就是說,天運有其不確定的“無定”因素。不過朱子同時也強調,這種“無定”本身自有其“常度”,亦即符合天理、理所當然的。
同樣的,氣化流行不僅(jin) 在天運上有差,體(ti) 現在人事上也有諸如德福不一致的不齊。盡管儒家相信大德者必得其祿位,但像孔子不得誌、盜蹠得善終等例子如何解釋?楊教授認為(wei) 朱門弟子王過的回答深得朱子之旨,即“必然之中,或有不然者存”。由此從(cong) 朱子的觀點看,氣化世界亦即自然科學的經驗世界並不能達到真正意義(yi) 上的必然性與(yu) 普遍性。朱子意義(yi) 上的“必然”,指向的是與(yu) 氣化不同維度的天理世界。要探究天理世界的“必然”,則需厘清與(yu) 之相關(guan) 的諸概念。
三.天理內(nei) 涵諸概念及其主宰義(yi)
首先,楊教授辨析了“所以”與(yu) “所以然”一組概念。在朱子哲學中,“所以”表達了天理的決(jue) 定義(yi) ,對理解天理內(nei) 涵至關(guan) 重要。而“所以然”還強調了天理內(nei) 容在人的認知中的呈現,但這就不能等同於(yu) 天理本身了。不過“所以然”還被表述為(wei) “所以當然”,為(wei) 我們(men) 由“當然”來追尋天理義(yi) 涵提供了線索。通過對大量文獻的分析,楊教授指出,朱子哲學中的“當然”、“自然”、“必然”、“不容已”與(yu) “所以”,往往是表必然性、可交互使用的相通概念。但這樣意義(yi) 上的必然性,絕不等於(yu) 自然科學客觀規律意義(yi) 上的必然性,而應從(cong) 前揭“所以”的決(jue) 定義(yi) 或主宰義(yi) 來理解。
進一步看,朱子哲學中的“主宰”有兩(liang) 層關(guan) 鍵意思。第一,“主宰”有個(ge) 不為(wei) 他者影響、左右的“定”義(yi) ,亦即保持自身同一的意思。第二,這種保持自身同一絕不是僵死不變的同一,而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以對立雙方的永恒轉化變通為(wei) 前提的同一。結合這種自身同一意義(yi) 上的“主宰”,以下就可更深入探究天理的內(nei) 涵。
四.理、神、一
楊教授指出,朱子哲學中的理正是主宰者。如果緊扣主宰之義(yi) ,就可看到理與(yu) 神正是同一層次的概念。不僅(jin) 朱子明確說“神,即此理也”,而且又道出神與(yu) 萬(wan) 物之間的主宰與(yu) 被主宰的關(guan) 係:“神又自是神,神卻變得晝夜,晝夜卻變不得神。”並且“神又自是神”,又道出神的主宰不是別的,仍是一種自身同一。這種自身同一在於(yu) ,陽的自身同一以陰的存在為(wei) 條件,陰的自身同一以陽的存在為(wei) 條件,而神就是貫穿於(yu) 對立雙方中的自身同一。隻有這種意義(yi) 上的自身同一,才能包含對立雙方中的無限差異,因而陰陽“推行乎此一”既能變出世間萬(wan) 物種種有差與(yu) 不齊,又能維持其“定”與(yu) “常度”。
楊教授還強調,朱子哲學中的一,亦即理的別稱,其主宰萬(wan) 物不是別有一物在外部對萬(wan) 物進行主宰,抑或生成萬(wan) 物後撒手不管。天理隻是世間萬(wan) 物一切差異和存有的自身同一。而這其實紹承自北宋周敦頤《太極圖說》的精髓。《太極圖》所繪恐怕不是一個(ge) 本源生成萬(wan) 物的時間序列,其想表達的是自身同一的太極恒常處於(yu) 陰陽、五行、男女、萬(wan) 物諸範疇中的轉化變通之中。所以理、氣的孰先孰後,在朱子那裏其實並不構成問題。
最後,楊教授極富啟發性地指出,這種“潔淨空闊”、純一無雜的天理,落實至道德領域,便可化作君子仁人不論處於(yu) 逆順、窮達、貴賤等境地都能維持意誌堅定、“一以貫之”的儒家真精神。
五.評論問答環節簡述
陳少明教授:楊立華教授的報告提供了一項專(zhuan) 門、具體(ti) 的研究。這項研究至少有以下三點特色:(1)表麵上采取了哲學史敘述方式,而實際上是一項基於(yu) 論證的中國哲學創作。(2)在這項研究中,可看到楊教授對語言有足夠的敏感;他從(cong) 朱子“必然”“當然”“所以”等表述展開辨析,是很有深度的。(3)在楊教授的報告中,還可見一種寶貴的現實問題關(guan) 懷。
陳立勝教授:中國哲學史研究一直以來說教多於(yu) 說理。而楊立華教授令人耳目一新之處在於(yu) ,其研究是立足於(yu) 說理的。並且其說理一方麵既講究邏輯,另方麵又能貼近文本,對朱子的義(yi) 理係統作了十分細致的辨析工作。問題:朱子天理觀涵蓋天、地、人、自然與(yu) 曆史,無法完全對應到現代科學下的知識體(ti) 係,如何讓現代人理解、接受這樣的“天理”?
楊立華教授回應:現代自然科學並沒有達到其所宣稱的必然性與(yu) 普遍性,那麽(me) “天理”中的人文價(jia) 值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意義(yi) 。
傅錫洪副研究員(博雅學院):可否再具體(ti) 闡釋一下“神”的概念?
楊立華教授回應:“神”的要義(yi) 有兩(liang) 層:(1)是“不測之妙用”。“不測”意味變化的邊界與(yu) 可能無法確定把握。(2)與(yu) “神”緊密相關(guan) 的“精神”之“精”。“精”應從(cong) 純一無雜上理解,由此“神”才有發動之妙用。
楊海文教授:題目“再思考”的“再”,是否意味著從(cong) 哲學史研究轉向哲學創作?
楊立華教授回應:確實是。在全世界哲學界失去對像本體(ti) 、心性、價(jia) 值等宏大問題思考興(xing) 趣的背景下,中國哲學工作者確實應該承擔起複興(xing) 中華文明的責任。中國哲學包含解決(jue) 未來世界文明問題的要質,其說理性與(yu) 包容性有益於(yu) 解決(jue) 文明的衝(chong) 突。
現場學生:理有主宰義(yi) ,而性即理。那麽(me) 人性也有主宰性,為(wei) 何還須心的主宰?
楊立華教授回應:這個(ge) 關(guan) 鍵問題的困難在於(yu) 尚未在朱子的文獻中找到明確的答案。一個(ge) 嚐試回答是:人維持自身的同一,是維持自身的無限性,而其他物類維持其自身同一隻是維持其有限性。由此,人因其自身無限性而有犯錯的可能,而如果沒有心的自作主宰,則人將役於(yu) 物而被“質料化”。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