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突破中國禮製研究的瓶頸
作者:賴少偉(wei)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月廿一日甲子
耶穌2018年11月28日
2018年11月24日,上海師範大學湯勤福教授任首席專(zhuan) 家的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中國禮製變遷及其現代價(jia) 值研究”(12&ZD134)結項驗收評審會(hui) 在上海師範大學西部外賓樓會(hui) 議室舉(ju) 行。會(hui) 議由中國人民大學王子今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李華瑞教授、華南師範大學陳長琦教授、西北師範大學張德芳教授、武漢大學楊華教授、浙江大學賈海生教授、華東(dong) 師範大學章義(yi) 和教授組成評審專(zhuan) 家組,王子今教授擔任專(zhuan) 家組組長。評審會(hui) 主要議程包括首席專(zhuan) 家匯報課題情況、評審組專(zhuan) 家評議、專(zhuan) 家獨立撰寫(xie) 鑒定意見。
課題組首席專(zhuan) 家湯勤福教授匯報說,“中國禮製變遷及其現代價(jia) 值研究”重大項目現已按計劃完成,分五個(ge) 子項目,計260餘(yu) 萬(wan) 字。階段性成果較為(wei) 豐(feng) 富,共出版禮製專(zhuan) 著3部、論文集4本,在CSSCI刊物上發表論文110多篇,其中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曆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文史哲》、《中國哲學史》、《學術月刊》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等報刊20餘(yu) 篇,3篇論文由《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項目組成員對本課題的研究是在盡可能吸收學界新成果並關(guan) 注新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的,研究過程中不但對學界一些著名學者如趙光賢、楊寬、金景芳、沈文倬、李學勤、晁福林、朱鳳翰、常金倉(cang) 、彭林、王震中、吳麗(li) 娛、陳戍國、楊誌剛、楊華等人的成果予以吸收與(yu) 消化,同時對年輕學者的重要成果乃至博士、碩士生的論文也予以關(guan) 注與(yu) 吸收。課題組成員不但注意從(cong) 傳(chuan) 世典籍中發掘資料,同時也全麵關(guan) 注與(yu) 引證近年來的考古發掘報告與(yu) 出土文獻資料,如郭店、九店、清華、上博等簡牘資料,其中最晚者是去年年底出版的《地灣漢簡》。11月17日剛公布的清華簡第八輯整理報告,包括8篇簡文,其中《八氣五味五祀五行之屬》、《虞夏殷周之治》等文當有價(jia) 值,待簡牘出版後亦將補充到成果中去。魏晉隋唐部分,亦注意到新出墓誌等資料。本課題相較於(yu) 以往之研究,有以下突破與(yu) 創新之處。
第一,對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發展的階段提出了新的分期方式。與(yu) 以往的研究者習(xi) 慣於(yu) 按照王朝興(xing) 亡線索來研討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變遷不同,課題組的研究更加關(guan) 注禮製演化的自身規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華傳(chuan) 統禮製變遷的四大時期,即前禮製時期(海岱大汶口——龍山文化之前)→王國禮製時期(海岱大汶口——龍山文化為(wei) 代表)→王權禮製時期(夏商周到戰國)→集權禮製時期(秦統一之後)。
前禮製時期自人類之初便開始了。前禮製時期隻存在自發的、約定俗成的習(xi) 俗或說禮俗,無需由“權威機構”認定和頒布,它是人與(yu) 人交往的規範和準則。至王國禮製時期,那些各自為(wei) 政的族群、邦國都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比較嚴(yan) 格及統一的禮儀(yi) 規範,然而各族群之間的禮製並不統一,有所異同,並隨著相互之間的交往而互相影響。
王權禮製時期可大致分為(wei) 四個(ge) 階段:夏、商兩(liang) 朝是王權禮製初步形成與(yu) 發展的階段;西周是王權禮製鼎盛的階段,其成熟形態是由周王室中央製訂的禮製體(ti) 係――周禮,周禮基於(yu) 分封製、宗法製基礎之上,強調親(qin) 親(qin) 尊尊,各諸侯國在行用周禮的基礎上,可根據自己國內(nei) 情況作少量調整。春秋時期王室衰弱,諸侯爭(zheng) 霸,王權禮製亦走向衰弱,並朝著集權方向發展。戰國時期是王權禮製衰變階段,周禮難以為(wei) 繼,集權禮製因素進一步發展壯大。
集權禮製是從(cong) 秦統一天下開始的,其成熟的形態是五禮製度。成熟的私有製小農(nong) 經濟是集權禮製的經濟基礎,封建專(zhuan) 製主義(yi) 政體(ti) 是其政治基礎,儒家思想是其思想指導,大一統為(wei) 其目的。該時期又可細分為(wei) 以下幾個(ge) 階段:秦漢是集權禮製初步形成時期,並向五禮製度演化;兩(liang) 晉南北朝是集權禮製完全形成時期,它吸收了諸多少數民族因素。唐宋是集權禮製高度發達時期,規模大、有完整體(ti) 係的禮典陸續修成,諸種禮儀(yi) 形式紛繁複雜,同時隨著禮製下移,國家通過地方士人製訂的鄉(xiang) 約、族規、家禮等私修禮書(shu) 來控製基層百姓。元明清到近代則是集權禮製逐漸走向衰亡時期,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而來的西方思想文化,對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產(chan) 生了極大的衝(chong) 擊,中華傳(chuan) 統禮製進入一個(ge) 演化、轉折的關(guan) 鍵時期。
第二,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理論探索。中華傳(chuan) 統禮製蘊含著極其豐(feng) 富的中華先民的生命經驗和生活智慧,是中華先民修身作人的準則,也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者雖然對中華傳(chuan) 統禮製具體(ti) 問題研究興(xing) 趣盎然,但真正從(cong) 學理層麵加以研究則十分罕見,至於(yu) 對其現代價(jia) 值的判斷基本處於(yu) 闕如狀態。課題組用了很大的篇幅,從(cong) 理論價(jia) 值與(yu) 實踐價(jia) 值兩(liang) 個(ge) 方麵對此進行了初步研討。理論價(jia) 值主要分析了中國古代禮學思想及其演變的過程,探討了這些禮學思想對當時及後世的影響與(yu) 價(jia) 值。實踐價(jia) 值分為(wei) 變遷論、價(jia) 值論、功能論和重建禮儀(yi) 之邦四大部分,著重對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現代價(jia) 值作了有益的探索。
第三,開拓研究新領域,提出新的觀點。長期以來,學界對少數民族禮製研究頗為(wei) 薄弱,課題組從(cong) 傳(chuan) 統典籍中發掘出點滴資料,加以深入分析,對南北朝、遼、金、元、清等少數民族政權的禮製都作了研討。禮製與(yu) 宗教的關(guan) 係方麵,課題組在分析前禮製時期到王國禮製時期,再向王權禮製時期演變過程,指出中原地區以世俗政治秩序為(wei) 核心的文明起源模式最終戰勝周邊以宗教巫術為(wei) 核心的文明起源模式,使中華禮製沒有陷溺在宗教秩序的泥淖中;對唐宋禮製與(yu) 宗教關(guan) 係也進行了深入研討,分析了佛教、道教禮儀(yi) 進入國家禮典的問題。本課題還對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禮養(yang) 官、五禮製度與(yu) 道德建設、與(yu) 法製建設的關(guan) 係,五禮製度之下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等方麵都進行了開拓研究,探討其作用、意義(yi) 。對唐代廟學體(ti) 製與(yu) 社會(hui) 教化問題、禮製與(yu) 古代政治鬥爭(zheng) 有關(guan) 係等等,也有相關(guan) 篇幅的研討。唐宋禮製下移與(yu) 鄉(xiang) 約、族規、家禮類文獻研究已有不少成果,課題組則對唐宋元明清這類文獻作了係統研討,尤其對明清兩(liang) 朝私家禮書(shu) 的新動向、新變化作了探索,並指出唐宋以降的民間士人的私修禮書(shu) 活動,既將道德教化與(yu) 禮儀(yi) 規範傳(chuan) 播到鄉(xiang) 間百姓之中,同時也說明國家對民間的控製獲得了空前發展。
評審組專(zhuan) 家對項目組成員完成的這一時間跨度長、難度係數大且十分複雜的國家重大課題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jia) ,並充分肯定了項目首席專(zhuan) 家湯勤福教授的個(ge) 人科研能力和組織領導能力。指出該項目結項成果的優(you) 勢和創新之處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幾點:其一,公開發表了相當數量的、高級別的前期成果,並完成了相當厚重的結項成果。其二,結項成果結構完整、係統性非常強,將先秦至近現代的禮製變遷做了係統梳理,能夠整體(ti) 把握中國禮製發展的基本脈絡,歸納出一些規律性的東(dong) 西,同時又能突出重點、難點問題。其三,課題研究運用了文獻、考古等非常豐(feng) 富的資料,基礎紮實。其四,課題組成員知識結構多元化,研究方法上能運用考古學、文獻學、文化人類學、宗教學、哲學等多學科理論,提出了很多具有創新性的觀點;其五,課題組提出的中華傳(chuan) 統禮製變遷四大分期說,是禮製史研究上的重大進步。最後,前所未有地注意到了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現代轉化問題,這一部分的論述很見撰寫(xie) 者的哲學思辨能力及理論思考能力。
針對結項成果中存在的一些紕漏與(yu) 疏忽之處,評審組專(zhuan) 家提出了不少寶貴意見。如聶崇義(yi) 《三禮圖》的評價(jia) 問題,李華瑞教授指出,《三禮圖》之編撰主要出於(yu) 聶崇義(yi) 自己的想象,書(shu) 中所繪圖象其實“未必盡如古昔”,北宋仁宗至徽宗時期古器物研究熱潮興(xing) 起,歐陽修等人曾指出了《三禮圖》中的大量錯誤,並予以考訂,然而到了南宋時期,學者既讚同歐陽修等人的考訂,又肯定《三禮圖》,從(cong) 學術發展的角度來說,南宋其實是一種退步。陳長琦教授指出,結項成果在史料運用上,個(ge) 別地方還需要斟酌。如《漢官六種》散佚嚴(yan) 重,可用於(yu) 校勘的版本又有限,故點校本存在一些謬誤、漏點、錯點的問題,結項成果引用點校本《漢官六種》中“丞相刺史”實為(wei) 一個(ge) 詞,並非指丞相與(yu) 刺史,故中間不應加頓號斷開。
張德芳教授指出:兩(liang) 漢卷對跪拜禮進行了非常細致深入的研究,但其他研究相對薄弱。若隻用跪拜禮作為(wei) 兩(liang) 漢禮製變遷的代表,似乎有所欠缺,因此需要加強兩(liang) 漢禮製其它方麵的研究,特別是王莽複古改製,其在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影響,應予以充實。楊華教授指出該成果無論是課題組織形式、前期成果及最終成果,都有示範意義(yi) 。他建議結項成果前麵應該做一個(ge) 總序,首先對“禮製”這一概念做一界定;秦漢部分應將最近新出秦簡、漢簡等豐(feng) 富的材料補充進去;另外,傳(chuan) 統禮製的現代價(jia) 值方麵不能做過多批判,也應當多突出一些正麵價(jia) 值。對於(yu) 先秦部分,賈海生教授認為(wei) ,除了中原地區的禮製,還應盡可能多闡述沅湘等其它區域的禮製,發掘閃光點,如此可體(ti) 現出中華禮製變遷的豐(feng) 富性。章義(yi) 和教授同意楊華教授看法,並建議增加英文摘要、索引及參考書(shu) 目部分,以提升研究成果的世界影響力。
最後,評審專(zhuan) 家組組長王子今教授總結說,湯勤福教授主持的這一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是非常優(you) 秀的結項成果,其結論可自成一說,具有創新意義(yi) ,並開啟了今後禮製研究的新路徑,能給將來的研究者以重大啟示。結項成果體(ti) 現出了課題組成員宏大的格局,寬廣的學術視野,以及堅持實證的原則。同時,王子今教授指出,比較而言,秦漢部分的研究確實相對薄弱,應注意秦漢大一統國家內(nei) 部各民族禮的差異,注意秦漢民族融合、社會(hui) 動蕩對禮的衝(chong) 擊和影響,注意儒學成為(wei) 正統之後對禮的影響。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