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哲學史何以研究?這“三個(ge) 來”猶為(wei) 關(guan) 鍵
作者:吳潔
來源:鳳凰網國學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月十六日己未
耶穌2018年11月23日
2018年11月16日—18日,“中國哲學的本來、外來與(yu) 未來”學術研討會(hui) 暨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2018年年會(hui) 在杭州隆重召開。本次會(hui) 議由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浙江大學哲學係主辦,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承辦。會(hui) 議以“中國哲學的本來、外來與(yu) 未來”為(wei) 主題,旨在通過重新審視並研究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發展曆程、思想資源及時代價(jia) 值,以期為(wei) 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有益借鑒。本次會(hui) 議共有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山東(dong) 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複旦大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及科研機構80餘(yu) 位學者參會(hui) 。
17日上午,大會(hui) 開幕式由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秘書(shu) 長、北京大學楊立華教授主持。浙江大學哲學係主任王俊教授致歡迎詞,向與(yu) 會(hui) 學者介紹了浙江大學哲學係的曆史傳(chuan) 統和發展現狀,突出了浙江大學在人文社科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展望了浙江大學人文學科,尤其是哲學學科的發展前景,並預祝會(hui) 議取得圓滿成功。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在致辭中,回顧了浙江籍學者在現當代中國哲學學科建設中的貢獻。他以馮(feng) 友蘭(lan) 先生北大求學時期的授業(ye) 老師陳黼宸為(wei) 例,指出其在早期中國哲學學科中的奠基作用;並對改革開放以來,沈善洪等前輩學者在中國哲學,特別是宋明理學研究領域中所做出的貢獻致以崇高的敬意。陳來教授指出,浙江學者在文獻整理與(yu) 學術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對當代中國哲學的研究產(chan) 生了重要的推進作用。最後,他熱烈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參會(hui) 學者,並對浙江大學哲學係、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的會(hui) 議籌備工作表示由衷感謝。
大會(hui) 首場主題發言,由複旦大學哲學學院何俊教授主持。他介紹了本次年會(hui) 的選題緣由,既是響應十九大報告中“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的文化建設主張,也深刻符合中國哲學的曆史發展麵貌及其精神內(nei) 涵的實際訴求。
今年是朱子誕辰888周年,陳來教授就《朱子〈太極解義(yi) 〉的哲學建構》一題,作了精彩的主題發言。他指出,朱子在乾道乙醜(chou) (1169)春中和之悟後,就立即開始了他的哲學建構。《太極解義(yi) 》正是他的太極本體(ti) 論和太極本源論的建構之始。這一建構不僅(jin) 把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正式作為(wei) 哲學建構的主要依據和資源,開發了《太極圖說》的本體(ti) 論和宇宙論意義(yi) ,把太極動靜陰陽論引向了理氣哲學的開展;而且謀求太極與(yu) 人極的對應,太極與(yu) 人性的一致,更以“全體(ti) 太極”為(wei) 成聖成賢的新的內(nei) 涵,從(cong) 而形成了以太極為(wei) 中心、集理氣、性情、道器、體(ti) 用為(wei) 一體(ti) 的哲學體(ti) 係。這不僅(jin) 使他自己在後期思想發展中以此為(wei) 基礎實現了更為(wei) 宏大的發展,也使得北宋以來的道學在理論上和體(ti) 係上更加完整和完善。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李存山研究員在《中國哲學研究40年》的主題發言中,總結了中國哲學研究伴隨著時代前進的腳步。他指出,文革結束以後,人的解放必然帶來思想解放,中國哲學研究擺脫了作為(wei) 政治鬥爭(zheng) 工具的枷鎖,逐漸突破“兩(liang) 個(ge) 對子”的階級分析法的教條,日益注重研究中國哲學的概念範疇、意象思維以及直覺體(ti) 證等自身特色。他認為(wei) “中國哲學合法性”的問題探討,最終還是要正確認識哲學的普遍性與(yu) 特殊性問題,並揭示了中國哲學在文化熱、國學熱、儒學熱、經學熱中發揮的重要推動和引導作用,最後指出中國哲學的“照著講”與(yu) “接著講”兩(liang) 種形式的結合正蔚然成風,中國哲學的綜合創新將日益展現出光輝燦爛的前景。
華東(dong) 師範大學楊國榮教授在《超越非對稱:中西哲學互動的曆史走向》的主題發言中,勾勒了中西哲學之間的互動經曆了一個(ge) 曆史變遷過程。明清之際,傳(chuan) 教士把中國典籍介紹到歐洲,歐洲主流思想界表示出相當大的關(guan) 注,而中國哲學家除了對西方科學和器技表現出興(xing) 趣外,卻沒有給予西方主流思想文化以實質性關(guan) 注。近代以後,中國思想家熱忱地了解西方思想,並將其作為(wei) 普遍的思想資源加以運用,而西方主流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卻不再把中國哲學作為(wei) 真正的哲學來看待。他認為(wei) ,中西哲學唯有基於(yu) 彼此承認,各美其美,它們(men) 之間才能超越這種非對稱性,真正走向合理的互動。
北京師範大學李景林教授在《將方法收歸內(nei) 容——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反思》的主題發言中指出,哲學作為(wei) 一種對人的存在及周圍世界的形上思考,總是要通過自身充分的個(ge) 性化方式來呈顯其普遍性的理念。哲學的這種特質決(jue) 定了哲學的方法必須是內(nei) 在於(yu) 其思想內(nei) 容的方法。現代中國哲學研究所麵臨(lin) 的一個(ge) 重要問題,就是它的方法與(yu) 內(nei) 容的分離;與(yu) 之相應,解決(jue) 這一問題的途徑,亦在於(yu) 將這方法收歸於(yu) 其自身的內(nei) 容,即現代中國哲學的方法須於(yu) 中國国际1946伟德傳(chuan) 統中整體(ti) 性和創造性地轉出,由此找到屬於(yu) 中國哲學自身的方法,建立真正屬於(yu) 中國文化自己的當代中國哲學。
中山大學陳少明教授在《儒家倫(lun) 理與(yu) 人性的未來》的主題發言中,以現代高科技對人類的影響為(wei) 背景,關(guan) 注人是否會(hui) 改變自己本性的問題。他認為(wei) ,儒家人性論是可供參照的一個(ge) 視角,但需要對性善與(yu) 性惡兩(liang) 種觀點的意義(yi) 作進一步的澄清。從(cong) 根本上講,人性變化與(yu) 否的判斷標準,主要是自我認同的能力,包括自我意識以及欲望的感知與(yu) 表現,還有由此派生的與(yu) 同類相處的社會(hui) 態度,即儒家理解的善惡觀。他特別關(guan) 注體(ti) 外生殖與(yu) 壽命延長這兩(liang) 種現象可能帶來的道德困境。麵對這一挑戰的不隻是儒家倫(lun) 理,也包括整個(ge) 人類文明既有的基本價(jia) 值準則。
北京大學張學智教授在《六經與(yu) 禪宗知論簡析——簡論熊十力的量論》的主題發言中,揭示了六經在中國古代知識形式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各經典形成了不同的思維特點並且統合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的曆史理性。禪宗以機語、玄言、公案、偈頌、話頭等,打破俗情所遵循的日常格套,直接針對參究者當下的心境,向著更加個(ge) 體(ti) 性、生動性、甚至有些神秘性的中國式交流的適應。熊十力在《新唯識論》中將哲學分為(wei) 境論和量論兩(liang) 部分雖然沒有寫(xie) 出量論,但他晚年在《原儒》中對量論的設想有大略說明。他認為(wei) 隻有將知識論和本體(ti) 論結合,才能擺脫西方傳(chuan) 統知識論的窠臼,發展出中國獨特的量論。其知識論仍然屬於(yu) 中國傳(chuan) 統心性之學的路數,取於(yu) 陸王者甚多。
接下來的兩(liang) 天時間,與(yu) 會(hui) 學者分為(wei) 三個(ge) 小組,圍繞儒釋道的經典詮釋、哲學史研究方法論、中西哲學比較等方麵,同時展開了五場有關(guan) “中國哲學的本來、外來與(yu) 未來”的多維度的交流討論。學者們(men) 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達到了良好的互動效果。
11月18日下午的大會(hui) 主題發言由浙江大學董平教授主持。他依次介紹四位主題發言的學者,感謝他們(men) 為(wei) 與(yu) 會(hui) 學者分享其哲學智慧。
華東(dong) 師範大學陳衛平教授在《見聞之知、德性之知與(yu) 中國傳(chuan) 統致知之道的嬗變》的主題發言中指出,知行之辯是宋明理學的中心問題之一,對於(yu) 見聞之知與(yu) 德性之知的討論則是其中的重要內(nei) 容。最早出現“格物致知”的《大學》將其作為(wei) 修身的重要環節,以為(wei) 人既是認知主體(ti) ,也是德性主體(ti) ,認知外物的過程和德性養(yang) 成的過程是統一的。先秦諸子以及後來包括儒道釋在內(nei) 的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致知之道,始終以此為(wei) 主旨,宋明理學特別把“德性之知”與(yu) “大其心”相聯係,體(ti) 現了對傳(chuan) 統致知之道以融合認識活動和德性修養(yang) 作為(wei) 自身形態的理論自覺,
王夫之進一步把“大其心”看作是從(cong) 無知到知(見聞之知)、從(cong) 知識到智慧(德性之知)的過程,這在一定意義(yi) 上是對傳(chuan) 統致知之道的總結。
香港科技大學黃敏浩教授在《張載〈西銘〉“理一分殊”及“孝論”的意涵》的主題發言中,論述了《西銘》全體(ti) 大用、理一分殊的要旨,並嚐試釐清其所隱含的孝論的內(nei) 容。他指出,所謂“全體(ti) 大用”,“體(ti) ”是乾坤天地之性,“用”是通為(wei) 一體(ti) 之萬(wan) 物,而二者不離。所謂“理一分殊”,“理一”者,一切道德行為(wei) 皆為(wei) 事天之一理;“分殊”者,推事天而行之,而呈現為(wei) 分殊之差等。全體(ti) 大用與(yu) 理一分殊,義(yi) 實相通,隻是前者較重本體(ti) 麵,後者則較從(cong) 工夫麵立言而已。至於(yu) 其論“孝”,實有一形而上之意涵,而可通於(yu) 《孝經》論孝之義(yi) 。然《西銘》論孝也有與(yu) 《孝經》不同之處,即在《孝經》言天人感應,而《西銘》則進而言天人合一。
複旦大學吳震教授在《東(dong) 亞(ya) 朱子學與(yu) 中國哲學的豐(feng) 富性展示》的主題發言中,提出“朱子學”有廣狹兩(liang) 義(yi) ,朱子理學屬狹義(yi) 朱子學,而朱子後學以及後世學者對朱子哲學的理論解釋與(yu) 創新發展則屬於(yu) 廣義(yi) 朱子學。13 世紀末,傳(chuan) 入日本與(yu) 朝鮮的朱子學經與(yu) 本土文化的衝(chong) 撞、吸收、傳(chuan) 承與(yu) 轉化而發展出來的日韓朱子學應是廣義(yi) 朱子學的典型形態。如日本崎門派朱子學在“智藏”說等方麵對朱子學有理論推進也有思想轉化,韓國朱子學圍繞“四端七情”的辯論對中國朱子學有重要的理論轉進。總之,東(dong) 亞(ya) 朱子學已構成了獨立的研究領域,朱子學在東(dong) 亞(ya) 地域的傳(chuan) 承發展也充分展示了中國哲學的豐(feng) 富性。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張誌強研究員在《近代佛學與(yu) “革命”》的主題發言中,以章太炎、支那內(nei) 學院、蒙文通等為(wei) 例,認為(wei) 近代佛學對革命內(nei) 涵的理論重構,實際上是陽明學發展的一個(ge) 近代結果,同時也是近代今文經學的一個(ge) 徹底化形態。革命從(cong) 返本向轉依的轉換,就是近代佛學的理論貢獻。近代以來的思想史上,以佛學為(wei) 先導,從(cong) 傳(chuan) 統中所創造的革命,具有了與(yu) 傳(chuan) 統革命原理不同的麵向和旨趣。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從(cong) 傳(chuan) 統中所創造的革命,也未能完全擺脫傳(chuan) 統的理論架構,而具有了鮮明的中國文明的色彩。
在隨後的閉幕式環節,由北京大學楊立華教授主持。本屆年會(hui) 的三個(ge) 分會(hui) 場分別選派了山東(dong) 大學黃玉順教授、四川師範大學蔡方鹿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向世陵教授作為(wei) 小組代表總結交流討論情況。他們(men) 細致點評了本小組各個(ge) 分會(hui) 場學術爭(zheng) 鳴的焦點關(guan) 切,對本屆年會(hui) 的交流討論情況做了很好的介紹。
最後,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清華大學陳來教授,以本屆年會(hui) 的提交的論文為(wei) 例,對中國哲學研究的現狀和未來作了總結性發言。他指出,本次會(hui) 議成果可謂中國哲學研究現狀的一個(ge) 抽樣調查。從(cong) 論文的斷代分布看,先秦17篇,宋明14篇,近代12篇,這與(yu) 一般所了解的中國哲學的學科研究重點相合。而隨著學者們(men) 進入成熟的總結階段,中國哲學總論方麵的論文不斷增加,本次會(hui) 議有10篇,與(yu) 前兩(liang) 屆年會(hui) 基本持平。
由上述現狀,陳來會(hui) 長緊扣本次會(hui) 議主題中“本來”、“外來”和“未來”三個(ge) 關(guan) 鍵詞,就其對中國哲學研究未來發展的觀察,提示學科研究的幾大生長點。首先,就“本來”而言,應擴大視野,關(guan) 注不同學科對同一時代不同社會(hui) 文化研究的成果。如浙江是陽明學的誕生地,也是陽明學研究、推廣最重要的地方之一。但在陽明學今日文獻、思想等方麵得充分研究的同時,還應關(guan) 注陽明學之外的明代儒學發展,特別是明代朱子學。其次,就“外來”而言,相對於(yu) 以往側(ce) 重於(yu) 中西哲學比較研究,中國哲學內(nei) 部比較研究,如儒佛之間的對照理解值得進一步關(guan) 注。最後,就“未來”而言,應當推進中國哲學、儒學對當代文化與(yu) 當今時代發展的新思考。這在某種意義(yi) 上也是擴大學科的影響,促進中國文化的實踐。
最後,陳來會(hui) 長還對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的未來進行了展望,指出了今後大的工作方向:一、鞏固已有學會(hui) 的改革;二、適應管理形勢的變化;三、堅持學術第一,學術本位;四、促進學科發展,配合“雙一流”建設大局;五、服務廣大學者,尤其是支持青年學者的成長。
在所有會(hui) 議議程都順利完成之後,主持人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秘書(shu) 長、北京大學楊立華教授宣布本屆年會(hui) 圓滿閉幕!
責任編輯:劉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