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學典作者簡介:王學典,男,西曆1956年生,山東(dong) 滕州人。現任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兼《文史哲》雜誌主編、教授。2018年3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hui) 常務委員。著有《曆史主義(yi) 思潮的曆史命運》《20世紀中國曆史學》《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翦伯讚學術思想評傳(chuan) 》《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men) 》等。 |
近五年來思想文化領域的三大標誌性變動
作者:王學典
來源:“山東(dong) 頭條”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月十九日壬戌
耶穌2018年11月26日
【編者按】五年前的11月2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曲阜視察並在中國孔子研究院發表重要講話。
這一舉(ju) 動意義(yi) 何在?對中國曆史和文化意味著什麽(me) ?學界曾給出過許多解讀,中新社山東(dong) 頭條news微信公眾(zhong) 號今天推出的著名曆史學家、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教授的文章,相信能夠給讀者更清晰的把握。
王學典教授在文章中把中共最高領導人曲阜視察和重要講話這一舉(ju) 動放到二十世紀以來整個(ge) 中國思想文化變遷全局視角上予以把握,能使世人更清晰地感受到五年前的這一天對中國文化、對儒學像征著什麽(me) 。
2013年11月26日,這一天注定會(hui) 被永遠載入中國文化史、特別是中國儒學編年史中。因為(wei) 五年前的這一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訪曲阜。
短短五年間,我們(men) 黨(dang) 和國家的文化政策發生了深度調整,推出一係列新理念、新規劃、新舉(ju) 措,其中最核心的變化,是中國從(cong) 此擺脫了一百多年來的“文化自卑”情結,提出並堅定了“文化自信”。
曆史將會(hui) 繼續證明,習(xi) 總書(shu) 記的曲阜之行,是20世紀以來中國文化變遷史上的一道分水嶺,是一個(ge) 重大的文化史、思想史、儒學史事件,影響十分深遠。這種影響集中體(ti) 現在以下三點。
2014年9月24日,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人民大會(hui) 堂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暨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第五屆會(hui) 員大會(hui) 開幕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一、是一個(ge) 世紀以來占主流地位的反傳(chuan) 統傾(qing) 向已告終結的標誌。
2013年11月26日,習(xi) 近平來到曲阜孔府考察,並來到孔子研究院。看到《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liang) 本書(shu) ,他拿起來翻閱。圖片來源央廣網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關(guan) 係經曆了由分離而接納,進而相互融合的曲折曆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誕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中,而這場新文化運動是以激進反傳(chuan) 統的姿態出現的。黨(dang) 的創始人陳獨秀、李大釗,即所謂“南陳北李”,都曾是抨擊舊道德舊文化、“打倒孔家店”的健將,他們(men) 同時幾乎無條件地擁抱西方文化,認為(wei) 這一文化代表人類的未來。
五四時代的毛澤東(dong) 同誌,也是一名勇於(yu) 向傳(chuan) 統造反的熱血青年。這決(jue) 定了新生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基本態度。但這一態度在抗戰爆發後有了較大改變。這時,黨(dang)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態度已開始趨向緩和與(yu) 包容,明確主張要繼承從(cong) 孔夫子到孫中山的思想文化遺產(chan) 。從(cong) 此,“世界的”與(yu) “民族的”得到統一,全盤西化論者所謂以“世界的”貶低、排斥“民族的”的論調於(yu) 無形中被否定。
1939年劉少奇《論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修養(yang) 》一文不但依據馬恩列斯立論,還頻繁引用孔子、孟子、曾子等古代思想家的語句闡述共產(chan) 黨(dang) 人加強人格修養(yang) 的必要性。這種“古為(wei) 今用”的做法使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與(yu) 傳(chuan) 統文化初步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然而,“文革”爆發後,一度降溫的反傳(chuan) 統傾(qing) 向被再度激活,在“破四舊立四新”和“評法批儒”的口號之下,傳(chuan) 統文化遭遇了又一場厄難。
改革開放推動八十年代進入一個(ge) 思想文化上的所謂“新啟蒙”的時代,向西方學習(xi) 、與(yu) 西方接軌成為(wei) 當時的最強音,傳(chuan) 統文化這時仍被視為(wei) 現代化的障礙,繼續成為(wei) 人們(men) 批判與(yu) 反思的對象。事實上,五四以來,“傳(chuan) 統”與(yu) “傳(chuan) 統文化”一直被等同為(wei) “封建落後”的代名詞。在西方文化的強大衝(chong) 擊下,我們(men) 從(cong) 根本上喪(sang) 失了對本民族文化傳(chuan) 統的熱愛和信任。
這一局麵直到2013年11月習(xi) 總書(shu) 記到訪曲阜才發生根本改觀。盡管在此之前,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的進程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已經開啟,譬如,著名的“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就是1984年成立的,以宏揚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己任的著名的“中國文化書(shu) 院”也成立於(yu) 1984年。應該說,“複興(xing) 傳(chuan) 統”與(yu) “反傳(chuan) 統”在這時是齊頭並進的,但“反傳(chuan) 統”的勢頭更為(wei) 強勁,在一段時間內(nei) 甚至占壓倒性優(you) 勢。“全盤西化”思潮始終占據主流地位,傳(chuan) 統文化、儒學通常處在邊緣位置上。
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曲阜之行,從(cong) 根本上扭轉了思想文化領域裏的這一力量對比。這是20世紀之後,國家最高領導人第一次在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曲阜發出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的號召。習(xi) 總書(shu) 記到訪曲阜這一舉(ju) 動本身帶有巨大的象征意義(yi) 。
總書(shu) 記在曲阜考察時指明:“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xing) 盛為(wei) 支撐的,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需要以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為(wei) 條件。”他對孔子儒學、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密切關(guan) 係作了深入闡發。他強調,“孔子及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曆史上發揮了極為(wei) 重要的作用。”這一判斷和定性可被看作是文化領域的一次“撥亂(luan) 反正”和思想解放,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應有地位得到了正式恢複,其意義(yi) 之重大堪稱思想文化領域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
此後,習(xi) 總書(shu) 記對傳(chuan) 統文化還作了一係列重要論述和闡發,這些論述的要義(yi) ,是打通當代主流意識形態與(yu) 中國傳(chuan) 統主流意識形態之間的壁壘和隔閡,把有五千年曆史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新文化貫通起來,把當代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的思想根基奠定在有五千年之久的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其理論意義(yi) 和現實意義(yi) 不言而喻。
二、是中國已經或正在擺脫西方中心主義(yi) 的深刻標誌。
11月24日,紀念習(xi) 近平視察曲阜五周年學術研討會(hui) 在北京舉(ju) 行。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李鵬程
攝
“尊西人若帝天,視西籍為(wei) 神聖”,唯西方的馬首是瞻,是一個(ge) 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的主流傾(qing) 向。清末民初許多士人主張:“一革從(cong) 前,搜索無剩,唯泰西者是效”。有人甚至提出:把孔孟老墨等春秋戰國亂(luan) 世的產(chan) 物丟(diu) 進茅廁裏30年,“中國書(shu) 一本也不必讀,要讀便讀外國書(shu) ”。
直至八十年代末,有的電視政論片仍秉持這一主張,鼓動放棄黃河文明,認為(wei) 黃河文明是落後甚至腐朽的,應該奔向大海,奔向藍色文明,也就是奔向全盤西化。而九十年代恰恰正是西化最深入的一個(ge) 年代,表麵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有了一定地位,但這時不但理工科,連部分文科即政、經、法諸學科,都提倡采用西方原版教科書(shu) ,而所有這些教科書(shu) 的基本預設全都來自西方經驗,幾乎沒有中國案例。
不但思想文化領域如此,整個(ge) 20世紀中國的學術、人文社會(hui) 科學幾乎都是西方範式和模型占主流。這裏有一個(ge) 根本性的因素,即我們(men) 現在的學術分類和學科設置,從(cong) 一開始都來自西方,比如中文、曆史、哲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hui) 學等。我們(men) 現在的學科框架、學科分類體(ti) 係都是從(cong) 西方移植過來的。這就導致我們(men) 的學術界完全處於(yu) 西方話語的籠罩之下。我們(men) 的學術創造和創新隻能模仿西方、沿著西方的路徑行進,實際上都不過是西方學術的投影、西學的光輝的反射而已。
現在,這一進程終於(yu) 終止了,而總書(shu) 記的曲阜之行則是一個(ge) 標誌。總書(shu) 記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倡導推動,使我們(men) 可以理直氣壯地擺脫西方中心論的掌控。西方中心論目前可以說已經遭到根本性的顛覆。拒絕西方中心主義(yi) 現在可以說已經成為(wei) 包括大多數自由主義(yi) 者在內(nei) 的整個(ge) 知識界的共同底線。鋪天蓋地的國學熱、讀經班的另一麵,昭示的是廣大的民間社會(hui) 對西方中心論的拒絕。
我們(men) 雖不能說西方中心主義(yi) 已完全淡出中國思想、文化和學術界,但至少可以說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已經可以與(yu) 西方平起平坐,而不再是貧窮落後的“第三世界”了。西方已不再是中國的模板,“拿來主義(yi) ”、“別求新聲於(yu) 異邦”的時代已成曆史。
三、是一場更高階段上的思想文化本土化或中國化運動正式開始的標誌。
11月24日,紀念習(xi) 近平視察曲阜五周年學術研討會(hui) 在北京舉(ju) 行。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李鵬程 攝
本土化或中國化是以中華民族複興(xing) 為(wei) 內(nei) 涵的“中國夢”的本質。“十八大”之後尤其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訪曲阜之後,一個(ge) 全麵的、立體(ti) 化的本土化時代已經到來。中醫、中藥、漢服、漢語、漢字等等,已都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提倡範圍之內(nei) ,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方案這些問題都受到格外的強調。總之,整個(ge) 中國正在朝著本土化或更加“中國化”的方向發展。這一點在人文社會(hui) 科學領域表現的尤為(wei) 突出。
我們(men) 的人文社會(hui) 科學體(ti) 係是上個(ge) 世紀初以西方特別以歐美為(wei) 藍本建立起來的,所有的研究範型、理論工具、方法路徑、為(wei) 學旨趣均來自西方,基本上是一種全盤性的橫向移植。因此,當前中國學術界麵臨(lin) 的最大問題或最大任務,是跟上國家發展的步伐,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從(cong) 而鍛造與(yu) 大國崛起相匹配的国际1946伟德文化軟實力。無論是在理論界還是在政策研究界,無論政治學、經濟學、法學,都將致力於(yu) 解釋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理論化。
四十年中國高速發展的秘密在哪裏?中國經驗給人類社會(hui) 提供了哪些西方沒有的東(dong) 西?而這些東(dong) 西如何被概念化,或者提煉成帶有一般意義(yi) 的理論原則?我們(men) 所說的中國崛起、中國道路的特征在哪裏?回答這些問題就是社會(hui) 科學的本土化,就是把中國經驗升華為(wei) 一般的理論原則,從(cong) 而修改、修訂被我們(men) 視為(wei) 一般法則的那些經濟學和政治學的預設。這也就是要“把中國中國化”,創造一種從(cong) 中國經驗出發、以回答中國問題為(wei) 鵠的,從(cong) 而最大限度地尊重中國特點、中國文化、中國傳(chuan) 統、中國材料、中國數據、中國案例,而且有別於(yu) 自由主義(yi) 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中國範式。
總之,中國道路、中國方案、中國文化、中國思想、中國學術,一切打上中國標簽、帶有中國印記的事物,已經具有了深刻的合法性和無比廣闊的發展前景,成為(wei) 一種更高的思想追求,得到國人和世界上有識之士的尊重。本土化或中國化為(wei) 當前思想文化學術建設指明了新的方向,提供了新的引擎,展示了新的前景。這就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訪曲阜所引發的巨大學術變革。
責任編輯:劉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