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複原亮相達沃斯論壇

欄目:新聞快訊
發布時間:2018-11-16 17:36:24
標簽:

 

《儀(yi) 禮》複原亮相達沃斯論壇

來源:清華大學禮學中心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月初八辛亥

            耶穌2018年11月15日

 

2018天津夏季世界(達沃斯)經濟論壇於(yu) 9月18日至20日在天津梅江會(hui) 展中心舉(ju) 行。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莎拉·肯德丁(Sarah Kenderdine)教授向參會(hui) 的國際人士介紹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的重大項目 “《儀(yi) 禮》複原研究”。該報告曾於(yu) 2018年8月6日由中心主任彭林教授在瑞士洛桑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表演藝術——存世傳(chuan) 統文化研討會(hui) ”上做過,獲得了熱烈的反響,於(yu) 達沃斯論壇上亦然。

   


莎拉·肯德丁教授在達沃斯論壇介紹

   


莎拉·肯德丁(Sarah Kenderdine)教授,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藝術實驗室主

 

 

茲(zi) 將講稿附之如下:

 

 

1《儀(yi) 禮》簡介

 

學術文化史上的地位、影響

 

東(dong) 、西方文化是兩(liang) 個(ge) 不同的文明體(ti) 係。西方文化以“神”為(wei) 中心,認為(wei) 人有“原罪”,人的靈魂必須交給上帝來管理。中國文化從(cong) 周代(1046 B.C.—256 B.C.)開始,就否定了商時期(~1600B.C-1046B.C)的禮神思想,而改為(wei) 以“人”為(wei) 中心,認為(wei) 人是萬(wan) 物的靈長,人性本善,通過教育,人可以成長為(wei) 君子,從(cong) 一個(ge) 生物學意義(yi) 上的人成長為(wei) 理性意義(yi) 上的人,成為(wei) 真正意義(yi) 上的人。

 

公元前1045年,武王克商,建立了西周王朝。周人從(cong) 商紂王暴虐無道、失德亡國的教訓中,意識到道德對於(yu) 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意義(yi) ,傑出的政治家周公,從(cong) 國家的長治久安出發,提出了“德治”的理念,並且“製禮作樂(le) ”,創建了一係列禮儀(yi) ,使德治的理念製度化,《尚書(shu) 》中均載有周公時期的政令,《召誥》為(wei) 營建成周洛邑時(周朝陪都)的文告;商代官員好飲無度,周公痛懲其失,頒《酒誥》禁百官酗酒。周公推出以“德”為(wei) 靈魂的新政,毋庸置疑,口號不能治國。再美好的詞語如果不能落地,就隻是空中樓閣。為(wei) 此,周公通過“製禮作樂(le) ”,將“德”落實到社會(hui) 的各項製度之中,使之邊界清晰,內(nei) 容具體(ti) ,具有實操性,因而,德不再是虛幻的理念。

 

 

著名史學家王國維評論周公“製禮作樂(le) ”說:“古之所謂國家者,非徒政治之樞機,亦道德之樞機也。”在其《殷周製度論》中說,“周之製度、典禮,乃道德之器械”,是將“德治”落到實處的工具,其終極目標是“納上下於(yu) 道德, 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ti) ”,走向天下大治,此乃“周人為(wei) 政之精髓”。

 

春秋末期(770 B.C.—227 B.C.),孔子將社會(hui) 上流傳(chuan) 的冠、婚、喪(sang) 、祭等人生禮儀(yi) ,以及鄉(xiang) 射禮、聘禮等社會(hui) 禮儀(yi) 整理成文本,取名為(wei) 《禮》(漢代以後稱為(wei) 《儀(yi) 禮》),作為(wei) 教材傳(chuan) 授給弟子。《儀(yi) 禮》作為(wei) 孔子整理的“六經”之一,共十七篇,記述周代的冠、昏、喪(sang) 、祭等人生禮儀(yi) ,以及鄉(xiang) 射禮、聘禮等社會(hui) 儀(yi) 式,是中國曆朝曆代國家與(yu) 民間禮儀(yi) 的淵藪。由於(yu) 年代久遠,社會(hui) 不斷發生變化,以至於(yu) 到唐代(618A.D – 907A.D),連著名古文學家韓愈都認為(wei) 《儀(yi) 禮》古奧難讀。因此,利用當代的科技手段,將《儀(yi) 禮》轉換成大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電子節目,向中外觀眾(zhong) 介紹兩(liang) 、三千年前中國人的文化生活,非常有必要。這項工作不僅(jin) 有其重要的學術意義(yi) ,而且有回應社會(hui) 對傳(chuan) 統文化關(guan) 切的現實意義(yi) 。

 

  


武威漢簡《士相見禮》

 

 

2.《儀(yi) 禮》複原的準備

 

從(cong) 2013年起,清華大學中國禮學中心就與(yu) 香港城市城市大學新媒體(ti) 中心、香港嘉禮堂合作,謀劃有計劃地複原《儀(yi) 禮》,主要過程如下:

 

《儀(yi) 禮》複原的基礎,是正確解讀文本,隻有準確把握文本的內(nei) 涵,複原才有真正的價(jia) 值。為(wei) 此,課題組建立了“會(hui) 讀”製度,每周用一整天的時間集中研究文獻,逐字逐句研讀經文與(yu) 漢代、唐代經師的注疏,以及曆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以求透徹了解經義(yi) 。發現問題後,大家分頭查找包括考古資料在內(nei) 的各種材料,分析、比較,提出初步意見,下周再做討論。

 

   

 

《儀(yi) 禮》會(hui) 讀

 

由於(yu) 《儀(yi) 禮》涉及到古代社會(hui) 生活的許多方麵,都需要進行專(zhuan) 題研究,課題組成員大致的分工如下:

 



禮儀(yi) 的基本動作研究

 

 


服飾製度研究

 

 


宮室製度研究


  

古器物研究

 

 


儀(yi) 節研究

 

在上述研究完成後,再由專(zhuan) 人撰寫(xie) 拍攝腳本,然後演員培訓,與(yu) 導演溝通,最後投入拍攝,以及後期製作。


  


 


2016年8月河北大廠拍攝現場照片


   


彭林教授在現場指導演員

 

後期交互平台製作

 

 

3.《儀(yi) 禮》複原性拍攝介紹

 

 

近五年來,我們(men) 拍攝了《儀(yi) 禮》中的《士冠禮》《士昏禮》與(yu) 《鄉(xiang) 射禮》,現結合拍攝的片段,將相關(guan) 情況介紹如下。

   


《士冠禮》。在中國周代,男子二十歲成年,此時,家庭要為(wei) 之舉(ju) 行加冠禮。儀(yi) 式由鄉(xiang) 中的德高望重者主持,通過三次加冠(先後是:緇布冠、皮弁、爵弁),對冠者進行成人教育,希冀其從(cong) 此拋棄兒(er) 童的玩耍之心,擔當起對家庭與(yu) 社會(hui) 的責任,並為(wei) 之取“字”。冠禮之後的男子成為(wei) 社會(hui) 的正式成員,社會(hui) 也將用成人的標準來約束他。





《士昏禮》。男子行冠禮後,始可娶妻。士娶妻要經過納采(提親(qin) )、問名(詢問女家姓氏,避免近親(qin) 結婚)、納吉(向女家通報占卜的結果吉利)、納徵(訂婚)、請期(商定婚期)和親(qin) 迎(上門迎接新娘)等六個(ge) 主要儀(yi) 節,故又稱為(wei) “六禮”。女子在出嫁之前,則要用三個(ge) 月的時間學習(xi) 如何做一名稱職家庭主婦的知識。

  


《鄉(xiang) 射禮》。人類的弓箭起源於(yu) 中石器時代,原本是狩獵或戰爭(zheng) 的武器,到了周代,中國人將射箭改造為(wei) 修身養(yang) 性的競技運動。《儀(yi) 禮·鄉(xiang) 射禮》,記載了周代鄉(xiang) 一級的射禮的完整規程,其年代與(yu) 首屆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hui) 相當。射道分為(wei) 三個(ge) 級別,分別是五十把弓、七十把弓、九十把弓的長度。比賽有專(zhuan) 設的教練、裁判、報靶員、記分員。鄉(xiang) 射禮要求參賽的射手彼此尊重,在每個(ge) 比賽環節上行禮致意。要求射手做到氣息要下沉,不要心浮氣躁;目標始終如一,用力要精猛;發而不中,要反求諸己,不怨勝己者。比賽分為(wei) 三輪,稱為(wei) “三番射”;最後一輪比射時,樂(le) 隊演奏《詩經》中的樂(le) 曲,射手隻有按照節奏射中箭靶,才計算成績。整個(ge) 比賽富於(yu) 東(dong) 方哲理與(yu) 人文內(nei) 涵,所以傳(chuan) 入韓國、日本後,被稱為(wei) “弓道”。

 

上述複原,最重要的收獲,是推動了我們(men) 對《儀(yi) 禮》文本的研究。以前,學者從(cong) 書(shu) 本到書(shu) 本的研究,往往粗枝大葉,忽略許多具體(ti) 細節。如今由於(yu) 要完整的複原,文本記載的或者語焉不詳的,都必須作出解讀,由此發現了許多清代學者未曾注意的問題,解決(jue) 了某些誤讀。我們(men) 製作的交互平台,將為(wei) 專(zhuan) 業(ye) 人士與(yu) 愛好者提供各種查閱與(yu) 研究的種種方便。其次,通過會(hui) 讀,培養(yang) 了一批優(you) 秀的《儀(yi) 禮》研究的青年,而《儀(yi) 禮》之學,此前不斷有人驚呼可能會(hui) 成為(wei) “絕學”。最後,《儀(yi) 禮》複原的視頻完成全部製作後,將在網絡上展示,屆時必將引起熱烈反響,激發民眾(zhong) 了解古代中國文化的熱情。

 

明年起,我們(men) 將繼續複原《儀(yi) 禮》中的其它各篇,希望得到諸位的指導!

 

責任編輯:劉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