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度有中華文明滋養(yang)
作者:韓 震(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來源:《人民日報 》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月初九壬子
耶穌2018年11月16日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中國製度不斷趨於(yu) 成熟定型,也更加科學管用,這同它具有深厚曆史文化根源是密不可分的。中國製度源於(yu) 中華文明,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中國人民立足中華大地進行創造性實踐的結晶。中國製度的中華文明滋養(yang) ,可從(cong) 以下幾方麵來把握。
以民為(wei) 本的價(jia) 值取向。中國古代文明的繁榮,同政治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和民本主義(yi) 思想密切相關(guan) 。注重蒼生黎民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構成某種規範性力量,成為(wei) 政權穩固、國家穩定的重要保障。一些有識之士能夠懷有“保惠於(yu) 庶民”、服務天下百姓的誌向,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的境界,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勇氣,獻身於(yu) 報國安民事業(ye) 。這些價(jia) 值理念,在當代中國已轉化為(wei) 為(wei) 人民服務的思想文化資源,給中國製度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價(jia) 值理念提供了豐(feng) 厚曆史文化土壤。
德才兼備的用人原則。孔子說,“為(wei) 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zhong) 星共之。”孟子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中國古代先賢早已闡明仁政德治的重要性,指出為(wei) 政者必須修身養(yang) 性,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用人時既要考慮其能力,更要考察其德行修養(yang) 。用有才能的幹才,才能做成事,做成大事。如果用無能的人,就會(hui) 誤事。而用無德之人,即使其有些才幹,也不會(hui) 有好結果,因為(wei) 德行上的欠缺破壞力更甚。有人會(hui) 問,究竟是製度重要還是人重要?實際上,二者均重要。問題的症結就在於(yu) ,製度能否保證遴選出德才兼備的人。中國古代提出選賢用能的理念,強調德才兼備、注重道德修養(yang) ,讓人和事相得益彰。這對當代中國有著重要啟迪意義(yi) ,有助於(yu) 我們(men) 在現代條件下探索選用人才的製度和方法。對於(yu) 培養(yang) 選拔幹部,習(xi) 近平同誌指出,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wei) 先、任人唯賢。我們(men) 黨(dang) 既堅持德才兼備的選人用人原則,把願意為(wei) 人民服務且能幹事、幹成事的人選出來、用起來;又堅持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堅決(jue) 把不能幹事、耽誤事特別是德行不正甚至腐敗墮落的人清除出去。這保證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具有堅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包容穩健的理政方式。中國的政治製度文化源遠流長,古代許多政治範疇,如中道、仁政、德治、用賢等在曆代政治實踐中延續發展。回顧曆史不難發現,正是這種“和諧則太平之所興(xing) ”的包容性,保障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綿延不絕、發展壯大。這種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既勾勒出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文化的形態,也體(ti) 現了中華民族謹慎嚴(yan) 肅對待權力的大智慧。正是受這種文化和智慧的滋養(yang) ,我們(men) 黨(dang) 在複雜多變的世界格局中才能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抓住發展機遇,成功避過險灘和暗礁,走出一條成功的國家治理之路。
守正創新的改革意識。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中國古代先人看來,國家製度應該“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義(yi) 大矣哉”。既堅守正道,又不斷變革,才能生生不息。正是秉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中國曆史上不斷進行改革變法,推動國家和社會(hui) 賡續發展,實現中華文明長期繁榮。可以說,當今中國人民改革創新的意識,今天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深深紮根於(yu) 幾千年傳(chuan) 承下來的自強不息、守正創新民族精神之中,是改革創新文化傳(chuan) 統的現代發展。
經世致用的評價(jia) 導向。儒家主張修身入世,在社會(hui) 發展中建功立業(ye) 。從(cong) 這方麵看,我們(men) 黨(dang) 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就是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與(yu) 創新。中國發展為(wei) 什麽(me) 又好又快?中國製度為(wei) 什麽(me) 科學管用?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yu) 廣大黨(dang) 員、幹部牢記黨(dang) 中央空談誤國、實幹興(xing) 邦的號召,通過實幹和實績書(shu) 寫(xie) 家國情懷,實現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價(jia) 值。
責任編輯:劉君
【上一篇】【南風窗】“鄉(xiang) 賢”歸來?
【下一篇】【蔡誌棟】中國現代思想家的認識論由來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