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璞中】守望儒門,傳承血脈——紀念儒門守護者楊汝清先生和他的葦杭書院

欄目:紀念追思
發布時間:2018-11-16 13:54:45
標簽:悼念楊汝清、葦杭書院
董璞中

作者簡介:董璞中,本名董衛國,男,山東(dong) 東(dong) 營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西南政法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守望儒門,傳(chuan) 承血脈

 ——紀念儒門守護者楊汝清先生和他的葦杭書(shu) 院

作者:董璞中(西南政法大學)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表,原載《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2018年10月31日

  

戊戌九月初五,西曆2018年10月13日,知名儒家學者、葦杭書(shu) 院山長楊汝清先生在出差途中,因心髒病突發,逝世於(yu) 江西九江火車站。享年49歲。

  

楊汝清先生是當代中國傑出的儒學研修者和傳(chuan) 播者,虔誠的儒門守護者,十幾年來以弘道育人,傳(chuan) 播儒學為(wei) 己任,是民間儒學深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他的去世是中國儒學和社會(hui) 文化事業(ye) 的重大損失。

  

楊汝清先生生於(yu) 河北張家口市,自幼頗負豪情,大學畢業(ye) 後曾供職警界,後考取清華大學法學院研究生。2000年前後,楊汝清先生即開始參與(yu) 民間公益組織一耽學堂,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

  

近10年來更是辭去職業(ye) ,放下營生,以民間儒家學者身份全身心投入儒學傳(chuan) 播事業(ye) ,講經論道,整理典籍,搭建平台,組織講會(hui) ,為(wei) 儒家文化事業(ye) ,可謂不辭勞苦,鞠躬盡瘁。

  

楊汝清先生有社會(hui) 擔當精神,有文化情懷,有弘道熱情。

  

近10年來,下至民間私塾、讀書(shu) 會(hui) 、中小學校、社區,上到大學講壇、國家機關(guan) 、大型國企,但凡有了解儒家文化之需求,隻需邀請,楊汝清先生即欣然前往,講學傳(chuan) 道,孜孜不倦。

  

其講學絕大部分為(wei) 公益授課和指導,以弘揚儒學正脈、增進文化自覺為(wei) 用心,從(cong) 來不計較回報。

  

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楊先生曾參與(yu) 過全國各地30家國學機構或組織的義(yi) 務指導,如北京燕京讀書(shu) 會(hui) 、北大國學社讀書(shu) 會(hui) 、北京繼光書(shu) 院、北京麟之趾國學幼兒(er) 園、衡水學習(xi) 社、平涼市傳(chuan) 統文化促進會(hui) 、太原龍城書(shu) 院等等,應邀在清華、北大、南京大學、河海大學、衡水學院等30多所高校,以及順義(yi) 一中、南京科利華中學、廣州執信中學、廣西恭城中學等30多所中小學、幼兒(er) 園,做儒學演講數百場。其他政府單位或企業(ye) 無論。

  

近年來,又利用現代傳(chuan) 媒,通過現場直播、音頻、視頻等傳(chuan) 播儒學,以滿足廣大儒學愛好者之學習(xi) 需要。

  

2006年,楊汝清先生在北京創建葦杭書(shu) 院,立“講習(xi) 禮樂(le) ,力行孝道,敬畏天地,感念聖賢”為(wei) 宗旨,以孝為(wei) 核心,以聖賢為(wei) 師表,以“知行合一”為(wei) 鵠的,立誌守望儒家道統。

  

2009年冬,“葦杭書(shu) 院”開啟以20年為(wei) 期的年度會(hui) 講。9年來,分別以“孝”“禮”“信”“恥”“廉”“義(yi) ”“和”“忠”“恕”為(wei) 題舉(ju) 行了9期會(hui) 講,以期“守護儒門,傳(chuan) 承命脈”。

  

與(yu) 此同時,楊先生拜訪學界名流,組織青年學者,搭建儒學學習(xi) 平台,先後在懷柔繼光書(shu) 院、南京夫子廟等多地組織儒學會(hui) 講和儒學講習(xi) 班,事必躬親(qin) ,滿腔熱忱。

 

2014年指導發起“北辰青年計劃”,秉承“文化·公益·青年”之宗旨,定期舉(ju) 辦傳(chuan) 統文化研習(xi) 為(wei) 核心的青年學生營隊,以儒家人文精神引導青年學生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向。

  

2015年應江陰江南書(shu) 院邀請,於(yu) 此組織教學團隊,發起儒學修身營和經典時習(xi) 營,每年五一、國慶和寒、暑假,4期營隊,3年來未曾中斷,前來學習(xi) 者600多人次,為(wei) 提高書(shu) 院學術水平,搭建學院儒學深入民間之平台,成立國學研究院組織學術會(hui) 講。

  

複考慮到青年學子來自全國各地,一年之中,聚少離多,又成立江南書(shu) 院微信學習(xi) 平台,受眾(zhong) 數百人,可謂用心良苦。

 

自2018年,楊汝清先生協調各方資源,嚐試恢複白鹿洞書(shu) 院,8月份在廬山白鹿洞書(shu) 院組織了“千年書(shu) 院文脈重開”學術會(hui) 講,書(shu) 院藍圖已成竹在胸,竟壯誌未酬而去。

  

楊汝清先生立身處世,有儒者風範。其為(wei) 人心胸磊落,寬厚溫和,與(yu) 人為(wei) 善,待人有長者之風,雖共事多年者,未嚐見其憤戾之色,未曾聞其穢罵之辭。每每以“不疾不徐,從(cong) 容優(you) 雅,張弛有度,卓爾不群”誨青年學子。楊先生待人接物,以情義(yi) 為(wei) 重,無論對任何相與(yu) 者,皆坦誠相待。

  

楊先生為(wei) 弘揚文教,廣結善緣,搭建文化平台,組建教學團隊,同道之間,道義(yi) 相期,德業(ye) 相勸,知人善用,肝膽相照,雖瑣事常親(qin) 力親(qin) 為(wei) ,願為(wei) 同道分憂,或有一業(ye) 一藝之長者,皆讓其有展現之地,不沒人之長,不嫉賢妒能,故從(cong) 遊者莫不折服。

  

楊汝清先生雖為(wei) 儒門守望,但不自限門戶,觀念不同、信仰不同、行業(ye) 不同者,皆尊賢容眾(zhong) ,以誠相待,以義(yi) 相交,皆欲其了解儒家觀念,期其同情儒家事業(ye) ,偶或因觀念參差,發生辯難,楊汝清先生往往泰然處之,侃侃而論,願求同存異。故雖道不同者,聞楊先生長逝,亦為(wei) 之歎惋痛惜。

  

楊汝清先生樂(le) 善好學,於(yu) 儒學界前輩,但凡有緣,莫不躬身前往拜訪問學,如樓宇烈先生、錢遜先生、蔣慶先生、張祥龍先生等學界前輩都對其寄予厚望。

  

複又愛惜人才,10年前即強調文化振興(xing) ,必以培養(yang) 人才為(wei) 本,為(wei) 方便青少年學習(xi) 國學,校對編訂葦杭文庫·國學玩誦本係列圖書(shu) ,由中國紡織出版社發行,麵市以來,深受讀者歡迎;

  

同時,辦讀書(shu) 會(hui) 、組織會(hui) 講,重視引導青年學子,提攜後進,嘉惠後昆,但凡願意問學者,莫不傾(qing) 心交談,諄諄引領,是以不少青年學子自願尊為(wei) 師長。

  

楊汝清先生離世,學生自願前來奔喪(sang) 者百餘(yu) 人,挽歌當哭,聞者莫不落淚。

  

楊汝清先生投身儒家文化事業(ye) 近20年,對傳(chuan) 統儒學是身體(ti) 力行者,是在民間紮紮實實做事者,是實踐之儒,弘道之儒。

  

他對自己所做之事,有清楚定位,近年來他雖有了一定名望,但從(cong) 不自尊自大,一直為(wei) 儒學複興(xing) 的漫漫長路而憂心,用他自己的話說,“文化可以張揚、道統可以張揚,但個(ge) 人不能張揚”,自言甘願為(wei) 儒家文化將來之複興(xing) 做“泥土下之泥土,砂石下之砂石”。

  

其一生雖短,其所做之工作雖瑣碎,然而對於(yu) 正在複興(xing) 的儒家文化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yi) :

  

首先,楊汝清先生有極強的家國情懷和儒學道統自覺意識,身體(ti) 力行,弘道以歿,其誌行當能一定程度上增強當代儒家學者之身份認同和文化擔當精神。

  

楊先生 輯葦杭書(shu) 院楹聯曰:“何等家國,代有儒生承道統;如此江山,世存經典辨華夷”,其情懷與(yu) 立場由此可見一斑。

  

近10年來,楊先生放棄生計,以民間儒家學者的身份,義(yi) 務講學授課,組織各種主題的會(hui) 講、儒學修身營隊、讀書(shu) 會(hui) ,以期接續儒家文以化人之血脈。

  

多年以來,楊先生沒有體(ti) 製依靠,亦多次拒絕商業(ye) 運作,注重保持純粹的教化精神,對文化事業(ye) 滿腹熱忱。他並非現代意義(yi) 上的知識分子,並不以學術研究為(wei) 職業(ye) ,更非以教授國學牟利者,而是始終以弘揚文教為(wei) 用心,他的誌行,稱得上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士君子。

  

楊先生之精神必將激勵後來者,繼承儒家文教血脈,對於(yu) 儒者之身份認同和使命自覺當有重要意義(yi) 。

  

此外,楊汝清先生十幾年來為(wei) 弘揚儒學,求師訪友,廣結善緣,搭建多個(ge) 儒家文化交流平台,感召了大量青年學子和社會(hui) 人士,儒家文化的同情者、同行者越來越多,這對於(yu) 恢複傳(chuan) 統士林群體(ti) 身份自覺具有重要意義(yi) 。

  

然而楊汝清先生為(wei) 此文化理想付出巨大代價(jia) ,因傳(chuan) 播儒學並無可靠收入,且常年在外奔波,陪伴家人時間極少,其妻女尤其承受了頗多壓力,楊汝清先生自己亦常以為(wei) 歉,每念及此,往往歎息不已,然而舍小家顧大家,庶幾無悔。

  

其次,楊汝清先生十幾年來一直試圖恢複傳(chuan) 統儒家民間講學的傳(chuan) 統,力圖營建儒家道場,恢複儒學的教化功能,探索傳(chuan) 統儒學融入當代社會(hui) 的新模式。

  

楊汝清先生多年來嚐試恢複傳(chuan) 統儒學會(hui) 講,先後組織葦杭書(shu) 院年度會(hui) 講以及其他專(zhuan) 題會(hui) 講達數十場,其主題涉及傳(chuan) 統儒家孝道觀、儒家誠信觀、禮樂(le) 與(yu) 現代社會(hui) 、重振儒家師道、鄉(xiang) 賢文化與(yu) 現代社會(hui) 、儒家婚姻與(yu) 家庭觀等等,議題皆取自傳(chuan) 統儒學核心義(yi) 理,問題皆切中當今社會(hui) 重大弊病,試圖由傳(chuan) 統儒學智慧中找到解決(jue) 當今社會(hui) 問題之思路,其苦心孤詣,可見一斑。

  

楊汝清先生出身名校,又深入民間,故多年以來,搭建學院儒學走進社會(hui) 的文化橋梁,培固儒學社會(hui) 教化的文化根基。此外,為(wei) 了適應現代社會(hui) 儒學傳(chuan) 播,楊汝清先生探索多種新的形式,嚐試讓儒學人文精神融入當代社會(hui) 。

  

如組織發起葦杭書(shu) 院讀書(shu) 會(hui) ,10年來,每周一次,堅持公益麵向大眾(zhong) 講解儒學經典,從(cong) 《四書(shu) 》《孝經》到《詩經》,力圖做到深入淺出,頗受歡迎。又如在在江南書(shu) 院發起儒學修身營隊、成立網上學習(xi) 平台等等。

  

如此諸多,是楊汝清先生多年來不斷探索恢複儒家講學傳(chuan) 統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為(wei) 傳(chuan) 統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出了切實的實踐探索。

  

然而,實事求是地說,楊汝清的事業(ye) 進展其實非常艱難。葦杭書(shu) 院最初成立的7年,一直未有經濟能力落地,隻能憑私人關(guan) 係借用不同場地,故曾輾轉多處。

  

2014年因熱心人士捐款,書(shu) 院才在北京沙河租借一處百平米左右的民房作為(wei) 辦公室,但是長期以來並無穩定經濟支撐,2016年書(shu) 院取得敦和基金資助,但是3年到期以後,支撐資金尚無下落。

  

因資金不足,書(shu) 院無法雇傭(yong) 太多工作人員,以至於(yu) 很多瑣事都靠楊汝清先生親(qin) 力親(qin) 為(wei) ,四處奔波之外,經常工作通宵達旦,在家人的印象之中,他總是風塵仆仆,忙忙碌碌,因長期奔波勞累,近兩(liang) 年中,其健康狀況每況愈下,醫生原建議其8月份入院檢查身體(ti) ,因事務無法脫身,一拖再拖,以至於(yu) 壯年蘧隕,令人不勝唏噓。

  

再次,楊汝清先生是儒學傳(chuan) 播者、弘道者,其學術研究雖未至於(yu) 精深係統之境,然而其倡導的一些思想觀念對於(yu) 民間儒學之健康發展意義(yi) 重大。

  

例如他在講學內(nei) 容上提倡孝道,並重視禮樂(le) ,在治學理念上強調以經典義(yi) 理為(wei) 歸宗,倡導“以儒家解釋儒家,以經典詮釋經典”的詮釋原則。

  

所謂“以經典詮釋經典”,楊先生痛感當代民間儒學傳(chuan) 播中,儒學宣講常遊談無根,甚至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更甚至有牟利之徒、濫竽之輩混雜其中,故強調學習(xi) 儒學必須以經為(wei) 宗,求經本義(yi) ,回歸經典,不可隨意枉說。

 

強調讀經方法有三,一者同情與(yu) 敬意;經典乃民族智慧之結晶,教養(yang) 之本原,對本民族經典之學習(xi) 必須由同情與(yu) 敬意而入,必須有文化自覺、文化自知,方可有文化之自信。二者切己體(ti) 察;三者經史合參,這兩(liang) 個(ge) 方麵,分別取宋、漢之長。

  

儒家之學,根本在安身立命之義(yi) 理,修己安邦之才能,切己方可自得自立,究諸經史方可有經世致用的視野。所謂“以儒家解釋儒家”,是強調必須從(cong) 儒家義(yi) 理體(ti) 係內(nei) 部和儒學經學的曆史傳(chuan) 統解釋儒學,反對大雜燴式的宣講儒學。

  

楊汝清先生雖未敢以儒者自居,自稱願作“孔子之徒”。或疑其以儒門自標榜,似有排他性。實則楊先生於(yu) 此深有考慮,他認為(wei) 今日儒門弘道,門戶需清楚,而內(nei) 容需包容。門戶不清,則無法凸顯儒學義(yi) 理與(yu) 文化之獨特性,內(nei) 容若不包容,則無法融入社會(hui) 。

  

因儒家無獨立的道場,無明確的身份認同,百年以來,受衝(chong) 擊最大,文化傳(chuan) 承危機更深,當此之際,必須有人出來“守護儒門,傳(chuan) 承命脈”,否則儒家義(yi) 理與(yu) 文化之所長即將埋沒。然而,儒學不可自限門庭,必須麵向社會(hui) 、麵向不同思想、教派與(yu) 文化,如此方可融入社會(hui) ,返本開新。

  

楊汝清先生過世後,前來吊唁與(yu) 協助理喪(sang) 者,九流三教,不同思想流派者、不同信仰者、不同職業(ye) 者,皆在其中,此中蓋無他意,多感於(yu) 楊汝清先生為(wei) 我中華文化奔波一世,更哀憫其壯誌未酬,中道而卒。

  

楊汝清先生逝世以後,數十位同道、學生從(cong) 全國各地奔赴九江協助料理後事,他生前曾經執教過的江南書(shu) 院,懇切要求由其辦理喪(sang) 事。

  

楊汝清先生靈柩在江南書(shu) 院停靈5日,由儒門同道參考傳(chuan) 統儒家禮製安排喪(sang) 禮,至出殯當日,收到文化界同仁、機構唁電數百封,前來吊唁、送行者近300人,其感召力與(yu) 影響力於(yu) 此可見。

  

平心而論,楊汝清先生所經營之文化事業(ye) ,規模談不上宏大,其學術造詣之理論性、係統性亦恐不及現今學院中專(zhuan) 業(ye) 研究水平,其學術水平和做事能力概是一普通人,然而其家國情懷,文化關(guan) 切,以一己之力,深入民間,弘揚文教,令聞者莫不肅然起敬。

  

其學生以及身邊同事常以“楊老師”稱之,但楊汝清先生並非職業(ye) 教師,然而其既被稱為(wei) “老師”,必是在韓愈所謂“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意義(yi) 的師,抑或可以說楊汝清是一位有德無位者,然而也是真正意義(yi) 上的“師”——當代中國社會(hui) 所最缺乏者。

  

楊汝清先生一生誌業(ye)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民間儒學的曆史境遇。

  

儒學有義(yi) 理層麵,故可溝通於(yu) 西方哲學,然而與(yu) 西方知識理論形態之哲學不同,儒學之核心精神在人文教化;儒學又有社會(hui) 實踐之層麵,故可溝通於(yu) 西方宗教,然而儒家之教化,不同於(yu) 西方宗教,其並無單獨宗教體(ti) 製以為(wei) 托身之所,而是依托一般的政治製度和社會(hui) 體(ti) 製。

  

故傳(chuan) 統儒學實際具有一身兼二任之特點,這也是儒學作為(wei) “文教”之特征之一。儒學之義(yi) 理層麵可以稱為(wei) 儒家之學脈,實踐層麵可以稱為(wei) 儒家之血脈,兩(liang) 者本是一體(ti) 共存,相資為(wei) 用。

  

近代以來,傳(chuan) 統社會(hui) 體(ti) 製走向解體(ti) ,儒學亦不再立於(yu) 學官,故儒學社會(hui) 教化的基礎逐漸走向瓦解,儒家文化對社會(hui) 之價(jia) 值與(yu) 倫(lun) 理引導亦趨向淡漠。儒學逐漸成了學院中部分專(zhuan) 家學者研究的知識學理,曾一度被稱之為(wei) 無體(ti) 之“遊魂”。

  

本世紀初以來,多種原因促成了儒學熱,很多有識之士投身儒學文化公益,願意為(wei) 社會(hui) 教化、儒學傳(chuan) 承奉獻心力。故而有學院儒學與(yu) 民間儒學之分野,這一文化現象是儒學在特定曆史境遇中產(chan) 生的。民間儒學作為(wei) 儒學社會(hui) 教化的根基正在恢複,然而,此過程卻步履維艱。

  

迄今為(wei) 止,儒家的倫(lun) 理精神和價(jia) 值觀依然是構成中國人最普遍心理結構的文化因素。作為(wei) 文教的儒學依然是最普遍的信仰支撐。然而,失去了普遍社會(hui) 載體(ti) 的百年間,儒家的人文教化並未得到積極倡導。

  

而文教的沒落,實際也是民族信仰被衝(chong) 淡的過程。當代民間儒學雖然經由眾(zhong) 多具有文化情懷和弘道熱忱者大力傳(chuan) 播,然而,重建儒學在社會(hui) 的教化基礎依然任重道遠。

  

從(cong) 根本上說,教化必須是非功利的,故儒學傳(chuan) 播不能完全依靠商業(ye) 運作模式。然而,沒有官方政策支撐,又無宗教形式以為(wei) 依托的儒家教化,如何在當代社會(hui) 落地生根,依然是值得憂慮和思考的問題。

  

然而,儒學作為(wei) 民族智慧之學脈,作為(wei) 民族教養(yang) 之血脈,定然不會(hui) 缺乏先知先覺者,定然不會(hui) 缺乏以身體(ti) 道者,為(wei) 家國守望文教,為(wei) 儒學守望義(yi) 理,續先賢之誌業(ye) 、繼往聖之慧命者,必將後繼有人。

  

(注:《中華讀書(shu) 報》發表標題為(wei) 《傳(chuan) 承文化,守望儒門——紀念楊汝清和他的葦杭書(shu) 院》,內(nei) 容有刪節,此為(wei)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