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不是唯心主義(yi) 哲學家
作者:張京華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九月廿一日甲午
耶穌2018年10月29日
人類具有認識宇宙的能力。就客體(ti) 方麵而言,宇宙是客觀存在的;就主體(ti) 方麵而言,人類對於(yu) 宇宙的認識不能脫離人類自身的思想。客體(ti) 、主體(ti) 這兩(liang) 個(ge) 方麵,是一事之兩(liang) 麵,是統一的整體(ti) 。周敦頤的哲學思想,近代、當代學者或稱之為(wei) “濂溪哲學”“太極哲學”。但周敦頤的哲學貢獻,突出表現為(wei) “無極”這一概念,應當稱之為(wei) “無極哲學”,或者完整地看,應當稱之為(wei) “太極-無極”哲學。其主張是將宇宙視為(wei) 一個(ge) 完整的整體(ti) ,無極與(yu) 太極、太極與(yu) 人極,均統一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周敦頤的哲學思想是統一了客觀的宇宙真理與(yu) 主觀的人類精神的整體(ti) 觀哲學。“太極-無極”哲學是徹底的一元論,是物心合一,天人合一,是全麵、整體(ti) 、無一遺漏地看待世界。對於(yu) 這種整體(ti) 觀哲學,不宜草率加以“唯心主義(yi) ”的判斷,認為(wei) 反動,而加以否定。
儒家的哲學思想,自古以來,可以說沒有不關(guan) 心社會(hui) 的,也沒有不強調自身努力的。不能說一談論身心就是“唯心”,更不能說一出現“心”字就是“唯心”。
從(cong) 目的論的角度而言,人類歸根結底要不斷發展人類自身的能力,要謀求人類社會(hui) 的共同利益和人人幸福。周敦頤的哲學思想也是一樣,他的《通書(shu) 》對於(yu) “人極”實際上投入了更多的關(guan) 注,表現出一種人文主義(yi) 立場,這也是儒家“仁學”的一貫精神。“仁者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莫非己也”,怕就怕“麻木不仁”,怕就怕冰冷的物質主義(yi) 、對萬(wan) 物蒼生渺無關(guan) 懷。儒家從(cong) 孔曾思孟,到周程張朱,以及陸王,從(cong) 來都是忠於(yu) 國家、關(guan) 心民瘼、積極入世、進取有為(wei) 的。這是一種精神境界,與(yu) “唯心主義(yi) ”完全無關(guan) 。
張立文曾經指出:“1949年後到文革前,在哲學研究中,強調唯物主義(yi) 與(yu) 唯心主義(yi) 的鬥爭(zheng) ,進步階級與(yu) 反動階級的鬥爭(zheng) ,以及辯證法與(yu) 形而上學的對立。對哲學家進行定性的分析。”這種方法運用到宋明理學研究以至整個(ge) 中國哲學的研究,便陷入了困境。究其原因,是中國古人的思維方式與(yu) 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不同。第一,中國哲學是體(ti) 用一源,一體(ti) 二用,西方是體(ti) 用並立;第二,中國哲學是整體(ti) 的思維,西方是分門別類。因此,文革以後,如何使宋明理學研究沿著適合於(yu) 中國固有的思維方式進行,是哲學研究的一大課題。(張立文:《我的宋明理學研究》,《文史知識》1989年第6期;文章又見《朱子學刊》總第二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後者論述更加詳盡。)
1949年後到文革前,有學者提出,周敦頤是宋代著名的唯心主義(yi) 哲學家、周敦頤是客觀唯心主義(yi) 者。1961年李德永在《光明日報》發表《周敦頤的唯心主義(yi) 哲學思想》(李德永:《周敦頤的唯心主義(yi) 哲學思想》,《光明日報》1961年12月22日),1965年張豈之在《光明日報》發表《周敦頤太極圖說的形而上學反動實質》(張豈之:《周敦頤太極圖說的形而上學反動實質》,《光明日報》1965年9月17日)。同期,楊榮國也發表《周敦頤的哲學思想》,提出《太極圖說》的宇宙本體(ti) 和《通書(shu) 》的整個(ge) 體(ti) 係“是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yi) ”(楊榮國:《周敦頤的哲學思想》,《學術月刊》1961年第9期)。
文革後,學者的認識有所轉變。如張豈之撰文,強調“‘新儒學’即宋明理學的產(chan) 生和發展反映中華文化的會(hui) 通精神”“儒學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刻影響”。(張豈之:《從(cong) 儒學認識今人精神曆史來由》,《人民日報》2015年1月19日。)李德永撰文,認為(wei) :“宋明時期圍繞周敦頤‘太極說’展開的哲學論爭(zheng) ……以更典型的形式反映了中國中世紀哲學思維的特點和理論水平,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ge) 重要的發展階段。”“周敦頤被稱為(wei) ‘道學宗主’,是宋明理學的開創者。……‘無極而太極’的宇宙本體(ti) 論,在醞釀理氣關(guan) 係和心物關(guan) 係問題的討論中具有理論上的‘發軔之功’。”(李德永:《由周敦頤“太極說”展開的哲學爭(zheng) 論》,《論宋明理學:宋明理學討論會(hui) 論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1、76頁。)側(ce) 重肯定周敦頤思想的曆史進步性。據郭齊勇追憶,“李老師十分欣賞周濂溪高潔的風範,肯定其貴真、誌學、知幾的‘乾乾不息’的人生哲學,指出:‘他主張貴真去偽(wei) ,在思想情操上多做淨化工作,讓“純粹至善”的心靈放射出“光風霽月”的道德光輝。這種聖潔光明的人生哲學具有永久的魅力。’李老師推崇聖賢人格,一生都在體(ti) 驗孔顏樂(le) 處。”(郭齊勇:《李德永先生的為(wei) 人與(yu) 治學》,《守先待後:文化與(yu) 人生隨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22頁。)
周敦頤的哲學思想不是唯心主義(yi) ,也不是唯物主義(yi) ,更不是二元論。周敦頤的“太極-無極”哲學是徹底的一元論,是物心合一,天人合一,是全麵、中正、整體(ti) 、無一遺漏地看待世界。
周敦頤哲學思想的代表作是《太極圖》和《太極圖說》。
《太極圖》和《太極圖說》是象數和義(yi) 理結合的表達,也是對宇宙萬(wan) 物和人類社會(hui) 最簡明的表達,因而也最能代表中國固有的整體(ti) 性的思維方式。
朱熹稱:“周子立象於(yu) 前,為(wei) 說於(yu) 後,互相發明,平正洞達。”《太極圖說》是義(yi) 理的,《太極圖》則是象數的(圖中配有少量文字)。象數的表達一方麵具有比文字更多的內(nei) 涵,一方麵又有比文字更加簡明的形式。
《太極圖》共有5層,自下而上分別是:
(1)萬(wan) 物化生
提出“萬(wan) 物”這一總謂的概念,表達著最大範圍的關(guan) 懷。萬(wan) 物一體(ti) ,萬(wan) 物平等,萬(wan) 物無不相互關(guan) 聯;萬(wan) 物均有生命,萬(wan) 物都體(ti) 現“道”。上承子思《中庸》的“讚天地之化育”,下啟張載《西銘》的“民胞物與(yu) ”。
在圖象上,這一層代表宇宙萬(wan) 物的實存,是最具有感性的表象層麵,應當有充盈飽滿之象,應當完全塗實。傳(chuan) 本作空白的圓形,是受刻版的局限。
(2)坤道成女,乾道成男
提出宇宙萬(wan) 物均可以區分有陰陽兩(liang) 類。男女亦即陰陽,陰陽彼此雙方相互依賴而存在。因此男女平等,各得其分。
坤道乾道,對應著陰靜陽動。坤與(yu) 陰雖然是受動的,但卻排序在乾與(yu) 陽之前,因為(wei) 坤與(yu) 陰更加緊接宇宙萬(wan) 物的本原,所以周敦頤“主靜”。
在圖象上,這一層專(zhuan) 門表達陰陽,傳(chuan) 本空白的圓形中間,宜有一條均等的劃線,如後世“陰陽魚”的S形劃線。
(3)水火木金土
提出宇宙萬(wan) 物又都基於(yu) 五種元素構成的主張,在《易經》在兩(liang) 儀(yi) 係統中融入五行係統,構成所謂“二五之精”。“行”即是“道”,五行就是“天道”運行的五個(ge) 階段。金是西方之行,木是東(dong) 方之行,火是西方之行,水是北方之行,金木火水亦即東(dong) 南西北,亦即春夏秋冬。所以水火木金土,相生相克;春夏秋冬,四時順布。天道四時嬗替,五行各一其性,人類、萬(wan) 物的化生不僅(jin) 原於(yu) 陰陽,而且基於(yu) 五行,意味著承認宇宙萬(wan) 物的運動性、多樣性、複雜性。
在圖象上,這一層應當仍為(wei) 完整的圓形,五行、四時均統一於(yu) 天道之內(nei) 。傳(chuan) 本或呈方形,或呈六邊形,沒有包裹的圓形,是由於(yu) 表達之誤。
(4)陰靜陽動
提出宇宙萬(wan) 物是以陰、陽為(wei) 基本元素的最大範圍的統一體(ti) 。陰陽對立而統一,各自以對方的存在作為(wei) 自己存在的依據。陰陽相互環抱,互為(wei) 首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陰陽一剛一柔,一主動一受動,相互運動與(yu) 相互作用,推動著宇宙的發展變化。
在圖象上,這一層中分為(wei) 兩(liang) 半,陰陽各半;又細分為(wei) 四個(ge) 同心圓,亦陰陽各半。傳(chuan) 本中間的圓形為(wei) 純白,不分陰陽,有誤,宋本為(wei) 陰陽各半。
若是純白,則與(yu) 第5層重複。四圓,完整體(ti) 現陰陽相抱,動靜相接。
(5)無名的圓框
宇宙萬(wan) 物的存在,是一個(ge) 完整的整體(ti) ,就其最大範圍的包涵而言,猶如混沌。宇宙萬(wan) 物的性質,也隻有一個(ge) 共同的性質,就是物質性。所以宇宙又統稱為(wei) “萬(wan) 物”,又稱為(wei) “萬(wan) 有”“大有”,《易經》則稱為(wei) “太極”。“太極”即是“大極”,即是最大範圍的宇宙存在。而最大範圍的宇宙存在是絕對的,絕對的宇宙存在是無可描述的,所以稱為(wei) “無極”。
“書(shu) 不盡言,圖不盡意。”宇宙本原在哲學上是存在的,在物理上也是存在的,然而卻是難以描述的,所以人類的認知會(hui) 由物理的層麵上升到形上的層麵,即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其原理有如《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
確定宇宙萬(wan) 物是整體(ti) 性的存在,故稱之為(wei) “太極”。確定宇宙萬(wan) 物整體(ti) 存在的絕對性,故稱之為(wei) “無極”。“太極”“無極”是兩(liang) 個(ge) 不同的概念,而表述的則是同一個(ge) 宇宙。換言之,表述同一個(ge) 宇宙,需要用兩(liang) 個(ge) 不同的概念。(朱熹認為(wei) “太極”已經具備“無形”、“無方所頓放”“無限”“無名”“無以加”“一畫亦未有”“無聲臭之可言”的性質,所以可以再創“無極”的概念。朱熹認為(wei) “無極”概念由周敦頤自創,陸九淵認為(wei) “無極”概念源於(yu) 道家老子。從(cong) 微觀一麵看,儒家內(nei) 部講究醇之又醇,精而又精,所有概念均不與(yu) 道家、佛教混雜;從(cong) 宏觀一麵看,儒家、道家莫不是中國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在思維上有所借鑒是必然之事,糾纏過甚實無必要。)
兩(liang) 個(ge) 不同的概念,其實隻是同一個(ge) 內(nei) 容,所以“無極”又就是“太極”,“太極”又就是“無極”。所以說“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無極而太極”一語,另有“自無極而為(wei) 太極”“無極而生太極”兩(liang) 種版本,朱熹之所以堅持認為(wei) “無極而太極”的表述最為(wei) 合理,正是要說明“無極”“太極”本是一個(ge) 、不可視為(wei) 兩(liang) 個(ge) 的原理。)
“《易》以道陰陽。”《易經》的基本概念是陰陽,而陰陽是相對的概念,隻可互為(wei) 消長,不可互相取代。周敦頤《太極圖》與(yu) 《太極圖說》的最高概念卻是無極、太極,無極、太極是絕對的概念,因此無極就是太極,太極就是無極,無極、太極是完全同一的。《易經》揭示了“陰”“陽”構成同一的宇宙整體(ti) ,《太極圖》與(yu) 《太極圖說》則是強調了宇宙整體(ti) 的絕對性。
“不言無極,則太極同於(yu) 一物,而不足為(wei) 萬(wan) 化之根;不言太極,則無極淪於(yu) 空寂,而不能為(wei) 萬(wan) 化之根。”有“太極”而無“無極”,不免“一統就死”;有“無極”而無“太極”,不免“不統就亂(luan) ”。
由此可見,“無極”“太極”是對“陰”“陽”的超越,是更加徹底的一元論。“無極”是絕對而無可描述的,意味著宇宙萬(wan) 物具有無限可能的發展變化。
在圖象上,這一層有傳(chuan) 本標出“無極而太極”,其實宋本並無一字。“太極”固然可以繪作圓形而塗實,但“無極”不僅(jin) 不可塗實,甚至就連淺細的圓形邊框都不可匯出。繪出邊框,隻是為(wei) 了表達的權宜。
總之,《太極圖》各層的圓形,表達的是宇宙萬(wan) 物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完整無缺。
儒家哲學上的“無極-太極”一元論,對應著儒家曆史學上的“《春秋》大一統”。(近代以來,史學家褒揚國家統一,而哲學家褒揚百家爭(zheng) 鳴,史與(yu) 哲分途,表明史、哲二科似均未達於(yu) 一間。)
《太極圖》的5層,分別是宇宙萬(wan) 物發展變化的5個(ge) 階段。5層之間有連線,表明5層相互連貫。宇宙萬(wan) 物的發展變化當然是一個(ge) 整體(ti) ,因此5層圖繪需要上下疊加。分層繪圖,是為(wei) 了理解的需要。
因此,周敦頤的哲學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絕對的整體(ti) 、絕對的同一。
周敦頤的哲學思想是一元論,不是二元論。二元論意味著宇宙的分裂和不可知,僵死而無變化。一元論意味著世界是統一的,萬(wan) 物有共同本質,宇宙有共同規律,宇宙一切現象最終都可以得到解釋。
責任編輯:劉君
【下一篇】【劉冬穎】唱出《詩經》之美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