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明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
大陸新儒學:時代背景、學術特征、階段與(yu) 人物
作者:陳明
來源:原載新京報(2018年9月22日),標題被改為(wei) 《大陸新儒學:他們(men) 關(guan) 注的是古今問題》,內(nei) 容有刪減。此為(wei) 全文,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首發。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八月十三日丁巳
耶穌2018年9月22日
時代背景
大陸新儒學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05年。
時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的方克立教授在給“第七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hui) 議”組委會(hui) 的一封信中寫(xie) 道:“中國的現代新儒學運動,從(cong) 五四至今已有三代人薪火相傳(chuan) ,大體(ti) 上經曆了三個(ge) 發展階段。我認為(wei) 以甲申(2004)年7月貴陽陽明精舍儒學會(hui) 講為(wei) 標誌,它已進入了以蔣慶、康曉光、盛洪、陳明等人為(wei) 代表的大陸新生代新儒家唱主角的階段,或者說進入了整個(ge) 現代新儒學運動的第四個(ge) 階段。”信中他還給出了一些論證。此前,雖然也有人探討“新儒家在大陸發展的前景”,但所關(guan) 涉的主要是港台新儒學在大陸的發展問題,與(yu) 具有思想史意義(yi) 的“大陸新儒學”,不是一回事。
按照我們(men) 主流的曆史分期框架,所謂港台新儒家應該叫做現代新儒家。他們(men) 是在五四和後五四的語境裏討論儒學的發展或展開的問題。所謂五四和後五四的語境是指中西文化關(guan) 係問題主導的思想語境。與(yu) 西化或俄化的取徑不同,梁漱溟與(yu) 熊十力及其弟子牟宗三、徐複觀等承接晚清以來中體(ti) 西用的思想脈絡,主張立足本土,通過匯通接納吸收西方民主和科學的價(jia) 值理念,“內(nei) 聖”道統由是開出“新外王”,應對時局,從(cong) 而使儒學複振民族複興(xing) 。他們(men) 所有的工作基本都是圍繞這一論題、目標和思路展開。從(cong) 世界思想角度說,科學和民主作為(wei) 現代性的中堅內(nei) 容,被視為(wei) 啟蒙運動的產(chan) 物。
但是,大陸新儒學則是在後文革、後冷戰和全球化(中國加入WTO並取得經濟上的巨大成就)的語境裏發育生長起來的:後文革意味著對革命敘事的揚棄;後冷戰意味著對啟蒙規劃的反思——亨廷頓“文明的衝(chong) 突”預言成真,理性主義(yi) 的普世話語遭遇文明邊界阻遏絕對性光環褪色,各種保守主義(yi) 卷土重來;中國在全球經濟體(ti) 係中的製造業(ye) 定位及成功後,近代保國保種保教的救亡的主題進入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新時代,而內(nei) 部的國家國族建構問題隨之凸顯。這種語境轉換的最根本變化,就是不再簡單以西方中心的單線進化論作為(wei) 我們(men) 解釋曆史應對現實構想未來的哲學或方法論基礎。這也是儒學論述自成一係,直麵公共領域,足以與(yu) 左右兩(liang) 派分庭抗禮鼎足而三的根據與(yu) 意義(yi) 所在。
學術特征
如果說革命敘事的關(guan) 鍵詞是階級,啟蒙敘事是個(ge) 體(ti) ,那麽(me) 大陸新儒學就是家國。這一切使得大陸新儒學在問題意識、學術範式和經典譜係上都呈現出自己的獨特旨趣,從(cong) 而作為(wei) “當代“新儒學而與(yu) “現代”新儒學區別開來。
首先,大陸新儒學關(guan) 注的是古今問題,而不是中西問題,即中華民族之生命形態如何在現代世界發展呈現?儒學在這一追求中又該如何承擔發用?而不是作為(wei) 文化或知識係統的儒學與(yu) 西方文化或知識係統是怎樣一種關(guan) 係,長短何在優(you) 劣如何?所以,它更注重實踐性參與(yu) 而不是知識性梳理。這是一種深化,因為(wei) 曆代儒學的發展都是通過對現實問題的回應才獲得自己的知識形態和文化品格的。
其次,學術範式不同。如果說現代新儒家們(men) 主要是以哲學給儒學的知識屬性定位,那麽(me) 大陸新儒家主要是借助宗教的框架進行工作。除開知識學視野的拓展,這更與(yu) 問題意識的轉變有關(guan) 。“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是儒門先賢的自我期許,這顯然應該成為(wei) 理解定位儒學知識類型的內(nei) 部尺度。亨廷頓將中國稱為(wei) 儒教文明而與(yu) 基督教文明、伊斯蘭(lan) 教文明並舉(ju) ,無疑是對儒學於(yu) 中國文明所具有之奠基性的一種判定。哲學思考的是對象化的世界,而對生活、生命之根源與(yu) 歸宿給予闡釋的則是宗教。從(cong) 哪裏來?到哪裏去?我是誰?中國人的意義(yi) 世界無疑主要是由儒家、儒學論證建構而成。
最後,經典譜係。宋明理學是晚清民國直接的傳(chuan) 統,所以,五四時期展開的中西文化對比自然是慣性式的將四書(shu) 作為(wei) 其經典體(ti) 係。但是,按照朱子的夫子自道,《四書(shu) 章句集注》實際乃是一個(ge) 個(ge) 體(ti) 性的人格養(yang) 成方案,而儒家儒教作為(wei) 中國文明係統的內(nei) 在支撐架構,必然是天道、地道、人道三才皆備的有機係統。所以,在從(cong) 文明曆史和類型的視角重新思考我們(men) 與(yu) 世界之關(guan) 係並試圖做出新的論述和把握的時候,大陸新儒學自覺的以五經作為(wei) 自己工作的出發點和目標,尤其重視《春秋》這一推天施而順天理的文本。
經由康有為(wei) 、董仲舒回到孔子、回到上天,其意義(yi) 不僅(jin) 在於(yu) 對儒學思想整體(ti) 的思想圖景和原點的尋找與(yu) 回歸,也在於(yu) 其與(yu) 秦漢及近代這兩(liang) 個(ge) 重要時間節點的特別勾連——今天的中國格局上顯然更接近於(yu) 秦漢而不是兩(liang) 宋,所麵對的國家國族建構問題更是直接承接自晚清康有為(wei) 時代。
階段與(yu) 人物
十五年過去,大陸新儒學可以粗略劃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階段。蔣慶、康曉光和陳明是第一階段的代表人物,其国际1946伟德分別被稱之為(wei) “政治儒學”、“策論儒學”和“文化儒學”。
蔣慶著《公羊學引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蔣慶關(guan) 心的是中國性(chineseness)的喪(sang) 失與(yu) 重建的問題。這種中國性是由儒學定義(yi) 的,在人性上表現為(wei) 仁義(yi) 禮智,在政治上表現為(wei) 王道,它以天為(wei) 根源,經由聖賢落實於(yu) 社會(hui) 曆史。他認為(wei) ,西方思想和現代性的衝(chong) 擊導致這種中國性處於(yu) 危險之中。這種危機集中體(ti) 現在政治的西化上。作為(wei) 應對,他提出了自己的王道政治設計即所謂三院製。正是在這樣的思考裏,撰寫(xie) 《公羊學引論》,開創出政治儒學方向,對牟宗三等人以四書(shu) 為(wei) 基底的心性論儒學持批評態度。他在《重建中國儒教的構想》中,認為(wei) 儒教的本質就是“聖王合一”、“政教合一”和“道統政統合一”,提出把儒教國教化作為(wei) 回應西方文明的挑戰,實現中華文化的全麵複興(xing) 的手段和目標。
康曉光著《仁政:中國政治發展的第三條道路》,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2005年
如果說蔣慶是在後五四、後文革時代反思西化,賡續傳(chuan) 統慧命,康曉光則是在後冷戰時代關(guan) 心文明衝(chong) 突中中國如何勝出以求得自身發展的問題。亨廷頓的問題加康有為(wei) 的思路,結果就是將儒教視為(wei) “提高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有力工具”,“通過發起一場超越民族國家的文化民族主義(yi) 運動,建立一個(ge) 超越中國國界線的文化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民族主義(yi) 者,他以中國複興(xing) 為(wei) 自己工作目標,並以之作為(wei) 接受或拒斥某一理論呢的根據。他“相信西方經驗不能支配中國未來”。作為(wei) 一個(ge) 文化民族主義(yi) 者,他認為(wei) “文化決(jue) 定命運”。為(wei) 了穩定,應該拒斥自由民主;為(wei) 了複興(xing) ,應該選擇仁政;為(wei) 了實現仁政,應該將儒教國教化。與(yu) 蔣慶的“上行路線”不同,他主張借助“社會(hui) 運動”推動民族文化複興(xing) ,進而達致以儒家道統為(wei) 體(ti) ,以民主政治為(wei) 用的理想目標。
從(cong) 人類學意義(yi) 上的文化視角出發,陳明關(guan) 注儒學在政治奠基、文化認同和身心安頓上的意義(yi) 功能。在對這種功能的曆史把握中他完成了由自由主義(yi) 者向儒家的轉變,並在對儒學如何在當今生活中重新發用的思考中得出了即用見體(ti) 的方法論和儒教之公民宗教論的結論。即用見體(ti) 是通過將最高本體(ti) 情境化、意誌化而解構其封閉性和絕對性,使之獲得向現實和實踐的開放性,以求在變化了的時代重建傳(chuan) 統與(yu) 當代的聯係。與(yu) 蔣慶、康曉光的儒教國教論不同,陳明認為(wei) 從(cong) 公民宗教概念對儒教進行現實定位,更適合現代語境以及多元族群的共和國國情。
大陸新儒家第二階段被論者稱為(wei) “新康有為(wei) 主義(yi) ”,主要人物為(wei) 曾亦、幹春鬆、唐文明以及陳明。
曾亦著《共和與(yu) 君主:康有為(wei) 晚期政治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2010年
曾亦特別強調康有為(wei) 虛君共和對於(yu) 現代中國國家建構的意義(yi) ,認為(wei) 這種宗族與(yu) 國家同構的自然狀態是中國曆史的內(nei) 在特征,而與(yu) 西方血緣團體(ti) 瓦解之後所形成的共和製相區別。他對康有為(wei) 的孔教、國教構思的理解聚焦在社團的組織性上,主張由此理解孔子和整個(ge) 儒學,將儒家作為(wei) 教團,通過政治參與(yu) ,改造社會(hui) ,承擔人類責任。今文經學的原教旨主義(yi) 發展到儒家的原教旨主義(yi) ,可以說是蔣慶的加強版,走向了某種極端主義(yi) 。
唐文明著《敷教在寬:康有為(wei) 孔教思想申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唐文明的研究後麵是對儒教建設模板、功能及實現路徑的關(guan) 注。他特別重視康有為(wei) 與(yu) 宋明理學的關(guan) 係,強調對“庶民”進行文教之於(yu) 國家建構的意義(yi) ,深層原因或許在於(yu) 理學的個(ge) 體(ti) 論視角意味著儒教發展中某種類似新教的轉換,而庶民主導則是現代社會(hui) 的基本特征。這意味著大陸儒學在儒教國教論、公民宗教論之外,“儒教新教化”思路的隱約成型。明乎此,則他將牟宗三道德形上學及其倫(lun) 理學的批評,視為(wei) “隱秘的顛覆”就不難理解了。
幹春鬆著《重回王道——儒家與(yu) 世界秩序》,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幹春鬆關(guan) 注儒學的製度化與(yu) 製度的儒學化,強調觀念的落實與(yu) 儒家價(jia) 值對傳(chuan) 統政教的意義(yi) 。如果說當年的《製度化儒學及其解體(ti) 》他還是一種置身事外的局外人心態,那麽(me) 到後來的《重回王道》則已經是曲線救國希望從(cong) 天下主義(yi) 實現儒學的再製度化了。他將康有為(wei) 作為(wei) 現代儒學的起點,反映了大陸新儒學群體(ti) 對五四作為(wei) 救亡事件或屬性的再確認,它的後麵則是對左右兩(liang) 種敘事的質疑。他將康有為(wei) 的孔教國教論理解為(wei) 公民宗教,也是其製度化研究進路的一種邏輯結論。
陳明著《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東(dong) 方出版社,2014年
陳明的康有為(wei) 研究著述還有待完成。但他從(cong) 國家國族建構理解康有為(wei) 的“保皇論”和“國教論”,進而把國家國族建構作為(wei) 近代開始並貫穿至今的曆史主題卻是在各種會(hui) 議發言和文章中不斷強調的。“保皇”意味著依托現有政治組織係統應對解決(jue) 內(nei) 外政治挑戰,“國教”意味著從(cong) 文化角度進行國族建構的路徑選擇。他認為(wei) “回到康有為(wei) ”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回到這一康有為(wei) 問題,因為(wei) 基於(yu) 帝國政治遺產(chan) 的中國之現代轉型是獨特的文明經驗,不可能照搬左或右的意識形態方案。
兩(liang) 個(ge) 階段,連續和發展十分清晰。
結語
有大陸新儒學然後才有大陸新儒家。研究儒學且有認同的大陸學人和成果很多,如陳來的“仁學本體(ti) 論”、黃玉順的“生活儒學“郭萍梁濤的“自由儒學”、顏炳罡趙法生的“社會(hui) 儒學”、秋風的“儒家憲政“、方旭東(dong) 的“分析儒學”等等,限於(yu) 篇幅這裏隻能從(cong) 思想史的角度對狹義(yi) 的大陸新儒學(家)做一簡單掃描。
好在一切還在發展中。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