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儒家倫(lun) 理中的“親(qin) 親(qin) 與(yu) 尊尊”與(yu) 中國社會(hui)
作者:宋一帆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七月初八壬午
耶穌2018年8月20日
當下的中國人應當在何處安身立命?現代學術將如何避開盲目的西方話語以建構自身的語言?國學複興(xing) 的大潮下我們(men) 又該怎樣重解儒學的意義(yi) ?這一切都為(wei) 當下學人提供著共同的使命,即闡釋“中國”的焦慮。同濟大學哲學係教授曾亦近來新著《儒家倫(lun) 理與(yu) 中國社會(hui) 》在嚴(yan) 謹儒學研究的基礎上,又富有創造性地回答了這一問題。全書(shu) 旁征博引,可見傳(chuan) 統經學功力之深,又廣涉比較宗教學、社會(hui) 學、人類學等諸多研究成果。入古既深,又心係當下,引領著讀者走入中國社會(hui) 的內(nei) 部結構。
《儒家倫(lun) 理與(yu) 中國社會(hui) 》一書(shu) 即將由上海三聯書(shu) 店出版,並被收錄於(yu) “閱微講堂”書(shu) 係。2018年上海書(shu) 展之際,上海三聯書(shu) 店邀請曾亦、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郭曉東(dong)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陳壁生共聚邊上書(shu) 茶書(shu) 館,就“儒家倫(lun) 理的真精神:親(qin) 親(qin) ,還是尊尊”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麵的討論。
據曾亦介紹,本書(shu) 緣起於(yu) 自己在複旦大學社會(hui) 學係任教時的講義(yi) 。課程先後麵向社會(hui) 學係與(yu) 哲學係學生開放,並且根據不同專(zhuan) 業(ye) 特點進行了相應的拓展。隨後曾亦老師來到同濟大學後又幾易其稿,以更加學術化的方式將書(shu) 稿整理成書(shu) 。正如同“閱微講堂”書(shu) 係所推介的標準“觸動我心靈的那些課程”,這本著作既可以適應於(yu) 一般哲學社會(hui) 科學方向的學術要求,同樣也麵向一切對儒學國學感興(xing) 趣的讀者。
“親(qin) 親(qin) ”與(yu) “尊尊”乃破解儒家倫(lun) 理的精髓
“尊尊”與(yu) “親(qin) 親(qin) ”的問題是全書(shu) 的第一章,也是分量最重的一章。曾亦老師指出,“親(qin) 親(qin) ”在最初的意義(yi) 上是基於(yu) 血緣或姻緣的親(qin) 屬關(guan) 係,如家庭內(nei) 部的父子、兄弟、夫妻關(guan) 係。但是古人進一步將其擴大化,不僅(jin) 局限於(yu) 家庭倫(lun) 理,而且也擴大到社會(hui) 層麵。古代社會(hui) 在實質意義(yi) 上正是以“親(qin) 屬關(guan) 係”為(wei) 中心的熟人社會(hui) ,體(ti) 現著家庭倫(lun) 理的放大。從(cong) 先秦的“孝”到宋提出的“民胞物與(yu) ”、“萬(wan) 物一體(ti) ”皆可追溯到“親(qin) 親(qin) ”二字。因此,親(qin) 親(qin) 不僅(jin) 是家庭層麵的倫(lun) 理準則,更是遍及宇宙的普遍法則。故孟子說“親(qin) 親(qin) 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同時,曾亦老師暗示讀者,與(yu) 尊尊親(qin) 親(qin) 相關(guan) ,“文”和“質”的範疇也是構成中華文化精神的一條線索,隻不過比前者更加抽象、概括。如《論語·雍也》中所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指涉更加樸素的、自然的、本質的向度,而“文”則是總是經過了文明教化後、人為(wei) 的東(dong) 西。粗略來講,“親(qin) 親(qin) ”歸屬“質”的範疇,而“尊尊”屬“文”。按照漢代公羊家的說法,周人尚文即以尊尊原則為(wei) 主導,而殷人尚質,則崇尚親(qin) 親(qin) 的原則。
講座現場
郭曉東(dong) 教授進一步討論,恐怕“尊尊”和“親(qin) 親(qin) ”不止於(yu) 儒家倫(lun) 理,而蔓延在整個(ge) 中國文化的精神中。這兩(liang) 個(ge) 概念的誕生比儒家更早。王國維在《殷周製度論》中便將中國曆史最核心的變化遠溯於(yu) 殷周之際,滅商後確立的宗法製度,即奠定了“尊尊”和“親(qin) 親(qin) ”。儒家的思想正是在周文化的脈絡下成長起來。郭曉東(dong) 細致地闡釋了這兩(liang) 個(ge) 概念,“親(qin) 親(qin) ”是自然情感——但自然不意味著無差別,兄弟、父子、夫婦的親(qin) 親(qin) 關(guan) 係皆不同一視同仁,所謂“愛有差等”。“親(qin) 親(qin) ”實是一個(ge) 由近及遠的過程,並最經典地體(ti) 現於(yu) 家庭內(nei) 部的親(qin) 屬關(guan) 係上。
“在這種關(guan) 係中誰與(yu) 我們(men) 更親(qin) ,誰更遠,在我們(men) 的經驗中可以通過‘親(qin) 親(qin) ’區隔出親(qin) 屬之間的遠近親(qin) 疏。”郭曉東(dong) 說道。祖父、父親(qin) 、兒(er) 孫,這些親(qin) 屬關(guan) 係甚至可列出一個(ge) 逐漸遞減的表格,進而建立一套足以衡量計算的關(guan) 係。親(qin) 親(qin) 是自然情感,但建立社會(hui) 倫(lun) 理、完成等級區隔,我們(men) 仍然需要“尊尊”。
王國維的《殷周製度論》中指出,殷商時期由於(yu) 沒有明確的繼替規定,導致了無窮無盡的兄弟分割和流血戰爭(zheng) 。西周建國後為(wei) 保證王朝穩定,周王製訂嫡長子繼承製以鞏固秩序,以嫡係為(wei) 尊,享受合法繼承權,其餘(yu) 皆為(wei) 庶子。為(wei) 了確立嫡子和庶子的差別遂而有了“尊尊”概念。曾亦老師在書(shu) 中概括到“周人設計出宗法製,目的是通過尊尊原則把血緣不斷疏遠的個(ge) 體(ti) 或家庭能永遠凝聚在一起。換言之,周人是在血親(qin) 或姻親(qin) 中建立了一種等級尊卑關(guan) 係,甚至不惜讓親(qin) 親(qin) 之情屈從(cong) 於(yu) 尊尊原則,目的是為(wei) 了維持血緣團體(ti) 的整體(ti) 性存在。”正是由於(yu) 親(qin) 親(qin) 的自然性,我們(men) 才必須依靠人為(wei) 規定,特別是禮的人為(wei) 規定,以守護社會(hui) 的根基。
真正的中國文化蘊含在中國人的禮儀(yi) 生活中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壁生教授再一次為(wei) 本次讀書(shu) 會(hui) 破題。他讚歎這個(ge) 主題的專(zhuan) 業(ye) 性,在日常生活中恐怕以“忠孝”概念更為(wei) 常見,但“尊尊親(qin) 親(qin) ”才能鞭辟入裏。“親(qin) 親(qin) ”應落實於(yu) 人倫(lun) 道德,如父子關(guan) 係的道德是“父慈子孝”。同時,親(qin) 親(qin) 的基礎也可以往外擴張,並且伴隨著等級性。“尊尊”在傳(chuan) 統理解中第一印象即君臣關(guan) 係,我們(men) 常將君與(yu) 父相比,尊而不親(qin) ,而母則是親(qin) 而不尊。“親(qin) 親(qin) 尊尊”並未在當代中國徹底消失,比如講到兒(er) 女對父母的孝順就是親(qin) 親(qin) ,而上下級關(guan) 係在人的意義(yi) 上我們(men) 承認他們(men) 是平等的,但在社會(hui) 秩序中又有“尊尊”的關(guan) 係。因此,儒家所說的“父子夫婦君臣兄弟”的“五倫(lun) ”以及《白虎通》裏的“三綱六紀”都必須放在“尊尊”的意義(yi) 上理解。
這些看似陳舊的問題放在一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可能會(hui) 遭到批判。陳獨秀在《吾人最後之覺悟》講述的正是對中國傳(chuan) 統的推翻。但在一百年後的今天,當我們(men) 發現現代中國人的生活出了問題,才意識到必須要重提儒家倫(lun) 理。
陳壁生老師以江南沿海、江西等地的“祠堂”為(wei) 例。在他與(yu) 祠堂長老交談的過程中,這些長老鄉(xiang) 賢都自以為(wei) 與(yu) 儒學毫無關(guan) 聯,但從(cong) 研究者的角度能清楚的明白此二者息息相關(guan) 。“一切禮儀(yi) 化的活動都是儒家傳(chuan) 統延綿流長的產(chan) 物。”縱使今天所見的祠堂已經破敗,若放在清朝每一個(ge) 祠堂中的禮儀(yi) 都意蘊深遠。祠堂的“祠”就是朱熹最終確立下來,到了明朝以後夏言上書(shu) “許民間皆聯宗立廟”,認為(wei) 老百姓在村裏就可以祭祀始祖。祠堂作為(wei) 村的精神核心,就是共同祖先的供奉地。明清兩(liang) 代就是以宗族為(wei) 核心塑造的共同體(ti) 。儒家倫(lun) 理全麵塑造了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方方麵麵。儒家倫(lun) 理以另一種進入了現代生活,比如家族企業(ye) 。因此,儒家倫(lun) 理不隻是一個(ge) 古代問題,也是一個(ge) 現代問題。
必須建立中國學術自身的話語
曾亦回憶起上世紀九十年代自己的求學時期。彼時以形而上學為(wei) 哲學研究之最。近十多年來,中國哲學儒家的地位越來越高,甚至西學研究者也需要懂一點中國哲學。今天的學者開始關(guan) 注哲學更加應用性的領域,如政治哲學、倫(lun) 理學。以“儒家倫(lun) 理”作為(wei) 書(shu) 名,實是強調儒家倫(lun) 理學有別於(yu) 西方的特殊性問題。曾經我們(men) 總是借西方倫(lun) 理學來處理問題,但“父子、夫婦、兄弟”若幹範疇絕非西方倫(lun) 理學的應有之義(yi) ,而慣於(yu) 抽象為(wei) 人類個(ge) 體(ti) 。因此,“何謂中國”的問題就包含著儒家與(yu) 西方倫(lun) 理學的分野。
有質疑者認為(wei) 經過三十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儒家倫(lun) 理在現代社會(hui) 恐怕已沒有了基礎,傳(chuan) 統隻能建立在家庭和宗族之上。在“親(qin) 親(qin) ”具有差別性的基礎上,曾亦老師曾困擾一個(ge) 問題“父子情感和母子感情究竟哪種更為(wei) 高級?”高低絕非今日等級高下,而是學理上的追問——“究竟哪個(ge) 更有社會(hui) 性?”在大量的人類學研究中我們(men) 看到,對哺乳動物來說,母子關(guan) 係總是非常自然,而隻有極少數的雄性會(hui) 在生育後守著母子。父子感情總是後於(yu) 母子關(guan) 係。這就反映了人類早期的父母子女關(guan) 係,父子關(guan) 係由於(yu) 其社會(hui) 性更加鞏固著“尊”的地位。
一種親(qin) 親(qin) 的關(guan) 係是可以通過喪(sang) 服來量化的,即父母子女為(wei) 對方的喪(sang) 服輕重和喪(sang) 期長短。在《紅樓夢》裏以賈寶玉為(wei) 中心可見一套遠近親(qin) 疏的體(ti) 係,林黛玉是姑表親(qin) 而薛寶釵是姨表親(qin) ,盡管體(ti) 現在喪(sang) 服上兩(liang) 者差不多(三個(ge) 月),但林黛玉仍然為(wei) 此吃醋,正是因為(wei) 薛寶釵相對賈寶玉更加親(qin) 近一些。這一切都具備製度化的規定。
郭曉東(dong) 老師進而詳細介紹了“親(qin) 親(qin) 尊尊”間內(nei) 在張力的曆史變遷。在中國的前半期或許更以“尊尊”為(wei) 重,特別是西周到春秋。周人有鑒於(yu) 宗法製的原則,強調家族中丈夫的至尊地位,且不能任由情感主宰。體(ti) 現在喪(sang) 服製度中即我們(men) 常說的父母去世守孝三年,但如果母親(qin) 先逝,父親(qin) 健在,隻能服喪(sang) 一年。
孔子以後“尊尊”的地位被削弱,“親(qin) 親(qin) ”的精神得到實足揚發,這構成了我們(men) 如何理解孔子的一條入路。在《論語》中孔子不單以父親(qin) 的至尊來界定服喪(sang) 的理由,而是講起追溯到心中的情感,正是因為(wei) 父母抱了你三年,因此才想要回報這種愛。“子生三年,然後免於(yu) 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sang) ,天下之通喪(sang) 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yu) 其父母乎!”正是在此意義(yi) 上,孔子說“孝悌也者,其為(wei) 人之本也”(《論語·學而》)。
《儒家倫(lun) 理與(yu) 中國社會(hui) 》
明以後,在喪(sang) 服的製度上,父母就有了相同的地位。當時發生了一件重大事件:明武宗沒有子嗣,去世後按照宗法原則應當從(cong) 小宗族過繼過來,也就是嘉靖。按照古法嘉靖要認明武宗作父,但嘉靖執意尊自己的本生父。到底尊誰成為(wei) 一個(ge) 極大問題,明朝整個(ge) 滅亡甚至都可以追溯到這次分裂。對於(yu) 一個(ge) 國家和社會(hui) ,良性發展絕不能純粹放任情感,“尊尊”正是社會(hui) 秩序的保障。儒家倫(lun) 理始終都是中國發展的推動力,比如每年春運時有成億(yi) 的人奔波在南北路上。從(cong) 科學的角度怕是毫無意義(yi) ,背後正是對家人的“親(qin) 親(qin) 尊尊”傳(chuan) 統的推動。
在讀書(shu) 會(hui) 將近尾聲之際,曾亦老師拋出了一個(ge) 問題供讀者深入思考。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dang) 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dang) 之直者異於(yu) 是。父為(wei) 子隱,子為(wei) 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
孔子以一個(ge) “直”字點明了儒家理想。當禮法與(yu) 樸素的“親(qin) 親(qin) ”之情產(chan) 生衝(chong) 突,我們(men) 又當如何抉擇?自然情感所能守護的邊界又在何處?“親(qin) 親(qin) 相隱”的問題以一種極富張力的方式引導著讀者深入思考儒家倫(lun) 理的核心所在。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