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個(ge) 體(ti) 觀—— 以《論語》 為(wei) 例
作者:趙立慶(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五月十三日己醜(chou)
耶穌2018年6月26日
個(ge) 體(ti) 思想有其曆史性,套用現代意義(yi) 上獨立自由的個(ge) 體(ti) 概念,從(cong) 而認為(wei) 中國古代社會(hui) 沒有個(ge) 體(ti) 思想有失公允。事實上,《論語》中蘊含著豐(feng) 富的個(ge) 體(ti) 思想,不僅(jin) 國內(nei) 學者意識到這一點,海外漢學家更是比較注重《論語》的現代性研究。例如,赫伯特·芬格萊特在《孔子:即凡而聖》一書(shu) 中指證《論語》中的自我概念是一個(ge) 自我省察和自我調節的個(ge) 體(ti) ,這個(ge) 個(ge) 體(ti) 自我的特征是有意誌的。通過《論語》我們(men) 看到,孔子對個(ge) 體(ti) 的價(jia) 值有著全麵的理解。
何謂個(ge) 體(ti)
所謂個(ge) 體(ti) ,指依靠自我(己)實現人性的人。陸九淵說,“人生天地之間,為(wei) 人當自盡人道”。自盡人道即依靠自我實現自身的人性。荀子認為(wei)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wei) 禽犢”。人道的實現意即善的實現。在儒家哲學論域下,自身實現不僅(jin) 指涉根據內(nei) 在善性完善自身,而且關(guan) 乎他者善性的共同實現。所謂“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如此看來,自我實現關(guan) 係到己、性(天命)與(yu) 他者三個(ge) 維度的相互關(guan) 係。
個(ge) 體(ti) 的實現呈現出過程性。孔子強調“知命”“立命”,即個(ge) 性的自我建立,亦即個(ge) 人主體(ti) 性的探索追求。對唐君毅而言,談及一物之“性”,要者不在其性為(wei) 何,而在其生存方向為(wei) 何。個(ge) 體(ti) 既不是倫(lun) 理學指責的利己主義(yi) 者,也不是萊布尼茨的封閉的單子,亦不是霍布斯自然權利下的個(ge) 人。個(ge) 體(ti) 是於(yu) 雜然共在的生存狀態中覺醒之後自我選擇,最後自我實現的人。個(ge) 體(ti) 是自我創造的結果,亦即個(ge) 體(ti) 通過自己的力量,對自身的身體(ti) 、靈魂、行為(wei) 、生存方式進行操持,以期達到生命的一種完美狀態。
在儒學論域下,一個(ge) 人自由自覺地“誌於(yu) 仁”後,才算一個(ge) 儒者樣式的個(ge) 體(ti) 。當個(ge) 體(ti) 意識到仁是“己任”時,仁對個(ge) 體(ti) 才是有效的,才具有規範性。個(ge) 體(ti) 意識到仁是“我欲”的結果,為(wei) 仁才能“由己”。也就是說,為(wei) 仁不能是非自覺的,更不能是受迫的行為(wei) ,亦不是以功利為(wei) 終極目的的。
個(ge) 體(ti) 在自身中建立起與(yu) 仁的內(nei) 向性聯係,就轉入到形而下的關(guan) 係或者角色中。我們(men) 不否認,人是關(guan) 係的存在。但是,倘若一個(ge) 人沒有經過生存反思,沒有經曆自我籌劃,直接進入現存性的或子或臣的“角色”中,隨之而來必將是個(ge) 體(ti) 的沉淪。人存在的根源性條件就在於(yu) 自我分裂。人的自我分裂即人自身的對象化:一方麵,人將自身作為(wei) 對象而進行“內(nei) 自訟”和自審;另一方麵,人將自身對象化在表現和確證自己生命的活動對象之中,把自己的生命活動對象當作自己的“異在”或另一個(ge) “我”。一個(ge) 人隻有先紮入自我的深淵中,然後返回到現實世界,從(cong) 關(guan) 係性的存在進行生存反思後,再次進入自己的角色中,才能成為(wei) 一個(ge) 個(ge) 體(ti) 。個(ge) 體(ti) 首先與(yu) 仁關(guan) 聯,其次在自我籌劃中與(yu) 自身關(guan) 聯,然後在仁這一中介下與(yu) 他者及萬(wan) 物關(guan) 聯。質言之,在形而上層麵上講,個(ge) 體(ti) 是最高價(jia) 值中介下的個(ge) 體(ti) ;從(cong) 工夫論或生存論層麵上講,個(ge) 體(ti) 是與(yu) 自身關(guan) 聯的個(ge) 體(ti) ;從(cong) 形而下層麵上講,個(ge) 體(ti) 是與(yu) 他者、萬(wan) 物共在的個(ge) 體(ti) 。
為(wei) 仁由己
“仁”是《論語》中的核心範疇。段玉裁注“仁”為(wei) :人偶相與(yu) 為(wei) 禮儀(yi) 皆同也。按人耦猶言爾我親(qin) 密之詞。獨則無耦,耦則相親(qin) 。故其字從(cong) 人二。這裏的人耦關(guan) 係主要是指父子、兄弟、友朋、夫妻、君臣等人倫(lun) 關(guan) 係,即己—人關(guan) 係。根據郭店、上博簡,仁多作“上身下心”。先秦典籍中常有“仁者,人也”的說法,應是對仁之本義(yi) 的基本訓釋。所謂“仁者,人也”,意即仁是人之為(wei) 人的本質和特征。也就是說,“依於(yu) 仁”,人才是人。可見,在不同的文本語境中,儒家所說的“仁”有時指形而下的道德情感、道德規範,有時指形而上的心性本體(ti) 。儒者始終追求修身成仁,因而具有終極價(jia) 值和終極關(guan) 懷。
仁是一個(ge) 極具張力的概念,既指普遍的人性,又指具體(ti) 的仁者;既是道德根據,一種形而上的存在,又必須委人而實現。但無論如何,仁基本上是與(yu) 人的自我更生、自我精進和自我完成的過程聯係著的。孔子講“克己複禮為(wei) 仁”,一個(ge) 人如果能做到克己複禮,那麽(me) 他就是有道德追求的人。如此一來,孔子就把周禮與(yu) 周代貴族的宗族群體(ti) 來了個(ge) 大剝離,落實到全社會(hui) 每個(ge) 人都應該追求和實踐的道德上。
縱觀《論語》全文,其核心關(guan) 切是自我修養(yang) 。一個(ge) 通過“切、磋、琢、磨”,學會(hui) 以禮待人、以誠待人,克己複禮,實現自我的個(ge) 體(ti) ,其典型人格形象就是君子。孔子認為(wei) ,理想的學者應該通過學和習(xi) 來完善自我,“古之學者為(wei) 己,今之學者為(wei) 人”。孟子把“為(wei) 己”解釋為(wei)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朱熹引程頤的見解,“古之學者為(wei) 己,其終至於(yu) 成物,今之學者為(wei) 物,其終至於(yu) 喪(sang) 己”。
《論語》中表示自我(個(ge) 體(ti) )的詞語主要有:己、予、吾、我。這四個(ge) 概念具體(ti) 含義(yi) 略有不同,但其在指涉自我這一要點上是相通的。孔子明確把自己與(yu) “天”這一終極存在聯係起來,把修身成仁看作自己的“天命”,“天生德與(yu) 予”。德性是普遍的、自然的,必然內(nei) 化於(yu) “我”,“仁義(yi) 發乎內(nei) ”,才能“為(wei) 仁由己”。為(wei) 仁對於(yu) 每個(ge) 個(ge) 體(ti) 來說,既是自覺的選擇,也是不可替代的倫(lun) 理責任。“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此,“我”和“欲”強烈地表現出主體(ti) 性、個(ge) 體(ti) 性。沈順福就認為(wei) ,古代的“欲”概念具有一定的主體(ti) 性色彩。杜維明在《仁與(yu) 修身》中認為(wei) ,儒學的思想取向是反對把成仁的最終努力看作源自上帝的恩賜,反而是道德的心靈之中,仁心是每個(ge) 人所固有的。其實,杜維明沒有對仁的宗教性和倫(lun) 理性進行區分。盡管他也認同仁的終極意義(yi) ,“仁不僅(jin) 是一個(ge) 人的道德,而且也是一種形而上的實在”,但不認為(wei) 這具有宗教性。筆者認為(wei) ,恰恰由於(yu) “仁”的內(nei) 涵中這種道德意義(yi) 和宗教意義(yi) 的含混性或互涵性,仁才消融了生存結構中的自我與(yu) “絕對他者”之間的斷裂。仁既然是天地萬(wan) 物的“形而上學的實在”,自然也在每個(ge) 人的心性之中。但這並不意味著,仁無需“覺識”就會(hui) 主動支配人的行為(wei) 。相反,仁性需要個(ge) 體(ti) 自由自覺地去建立。
孔子孜孜追求作為(wei) 最高境界的“仁”的緣由在於(yu) :一方麵,仁為(wei) “禮”“樂(le) ”等價(jia) 值規範的支撐。“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le) 何?”另一方麵,仁是可“欲”而不可“違”的,“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yu) 是,顛沛必於(yu) 是”。作為(wei) 人之“欲”,仁是普遍的,但體(ti) 現在個(ge) 體(ti) 中的仁性又是特殊的。普遍性指道是每個(ge) 儒者追求的終極依據;個(ge) 體(ti) 性是指每個(ge) 人的成“道”之路是不同的。孔子認為(wei) ,自我修養(yang) 的目的是通過學習(xi) 獲得仁,從(cong) 而成為(wei) 有德性的人。一個(ge) 人要成為(wei) 有德性的人,不能僅(jin) 僅(jin) 進入到關(guan) 係之網中,而是要發展一種品質去適宜地對待其他人。對孔子而言,人的品格不會(hui) 隨著關(guan) 係的改變而改變。品格一旦形成,不但清楚獨特,而且賦予主體(ti) 很強的個(ge) 性與(yu) 完整性。個(ge) 體(ti) 不是離群索居或者單子式的存在者。孔子是倫(lun) 理客觀主義(yi) 者,他相信存在著一個(ge) 客觀的善,它是每一個(ge) 人都能夠獲得的,而且為(wei) 每一個(ge) 有德性的人所分享。對於(yu) 孔子而言,自我實現就是成為(wei) 一個(ge) 完美的人,而不是成為(wei) 一個(ge) 與(yu) 其他人區分開來的獨特個(ge) 體(ti) 。
進入21世紀,各路儒學粉墨登場,然而各種儒學之間缺乏對話,其原因在於(yu) 彼此之間對立。筆者認為(wei) ,儒學要複興(xing) ,就必須解決(jue) 每個(ge) 人的安身立命問題。因此,若各種儒學皆承認個(ge) 體(ti) 為(wei) 目的,並在此基礎上構建出多樣性的儒學樣態,儒學的複興(xing) 方可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湯洪】孔子人格修煉的三重境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