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chuan) 統儒家道德思想的生存論意蘊
作者:華軍(jun)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hui) 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五月廿七日癸卯
耶穌2018年7月10日
傳(chuan) 統儒家道德思想是在人文自覺的基礎上,通過繼承與(yu) 闡揚以人的自我實現為(wei) 核心、以“天人一體(ti) ”為(wei) 皈依的中國古初文明而形成的一種人學體(ti) 係,“以德立人”是其精神主旨。“德”的內(nei) 涵包括仁、義(yi) 、禮、知等多個(ge) 德目,而“仁”“義(yi) ”是其中的核心。
以德立人奠基於(yu) 生存實踐
“以德立人”彰顯的是一種人道準則。這種人道準則作為(wei) 人的生存本體(ti) ,乃基於(yu) 人對自身存在本質的邏輯與(yu) 內(nei) 涵兩(liang) 方麵的認識。從(cong) 邏輯上講,它強調一切存在隻能是其所是,而不能是其所非是。一方麵,存在之為(wei) 存在,即存在的真實性,用儒家的話講,就是誠、真實無妄;另一方麵,肯定此真實存在的價(jia) 值為(wei) 善,並使其真正地存在起來,所謂“誠之”與(yu) “思誠”者,此為(wei) 生存之道,它明確表達了一種對存在應然之境的追求。所謂存在的“是其所是”,就體(ti) 現為(wei) 以上兩(liang) 方麵內(nei) 容的統一。從(cong) 內(nei) 涵上講,關(guan) 於(yu) 人之存在本質的認識包含著對人的生存背景、生存要素、生存境遇、生存矛盾及生存意義(yi) 的深入理解。它最終顯現為(wei) 在人的自然個(ge) 體(ti) 實存(主體(ti) 性)基礎上彰顯人文的、超越的整體(ti) 性(或曰共通性)訴求,並具體(ti) 體(ti) 現為(wei) 人以德性統攝知性的生存智慧。由此,存在的自明性發展成為(wei) 存在的明證性,進而成就“旁通厥德”之人格境界。與(yu) 此同時,這種生存智慧又以它的曆史性存在來統攝當下的存在,為(wei) 生存的連續性發展和即時自省提供了根據。如果說,“以德立人”作為(wei) 傳(chuan) 統儒家道德思想的人道準則,可以視為(wei) 一種生存本體(ti) 的話,那麽(me) ,以上有關(guan) 人之存在本質的邏輯認定與(yu) 內(nei) 涵揭示就是對這一本體(ti) 生存意蘊的表達。它在屬人這一根本立場下,使“以德立人”這一傳(chuan) 統儒家道德思想的生存本體(ti) 奠基於(yu) 個(ge) 人與(yu) 整體(ti) 、曆史與(yu) 當下相通為(wei) 一的生存實踐。
尋求性情的中道實現
在傳(chuan) 統儒家道德思想中,人的自然實存由性情承載。有關(guan) 人之存在本質的認識亦是立足於(yu) 個(ge) 人性情的實存來發掘其整體(ti) 性與(yu) 曆史性的實現。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以德立人”的人道準則,本質上即是人之性情在個(ge) 體(ti) 與(yu) 整體(ti) 、曆史與(yu) 當下一體(ti) 相通基礎上的中道實現。由此出發,體(ti) 貼性情並尋求其中道實現,便成為(wei) 理解“以德立人”的基礎和判斷其合理性的尺度。
在傳(chuan) 統儒家道德思想中,由“以德立人”所表達的人道自覺,在以性情中道為(wei) 旨歸的前提下,具體(ti) 體(ti) 現為(wei) 性情與(yu) 禮教的終始相生之道,它包含三個(ge) 理論層次:首先,它體(ti) 現了人之生存中的質、文統一,《荀子·禮論》講“稱情而立文”,這是人文化成之端,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其要在於(yu) 得乎性情之真。其次,它體(ti) 現了人之生存中的情、理統一。情、理統一乃有人道確立,其要在於(yu) 準情度理。最後,它體(ti) 現了人之生存中的知、行統一。知、行統一乃有人道證成,其要在於(yu) 人情順達。這裏的“知”包含兩(liang) 個(ge) 層麵的內(nei) 容:第一個(ge) 層麵是指在文、質統一與(yu) 情、理統一基礎上對人道準則的自覺,正所謂“思誠者,人之道也”;第二個(ge) 層麵則是指在以上自覺基礎上對人道準則合義(yi) 實現的領悟,並就此成就一種個(ge) 體(ti) 化的獨知。合而觀之,知行統一即是將對人道準則的自覺與(yu) 領悟展現為(wei) 人的一種生存智慧。以上三個(ge) 理論層次貫穿於(yu) 性情與(yu) 禮教終始相生之道中。比較而言,性情乃為(wei) 自然,是生生之體(ti) ;理為(wei) 必然,是生生之道;禮以性情為(wei) 本,以理為(wei) 文,體(ti) 現了自然與(yu) 必然的一貫。
“通情達禮”是性情與(yu) 禮教終始相生之道的核心精神。“通情”可謂生存之基,它是性情在義(yi) 理明達基礎上的實現。在理解路徑上,“通情”是由自明的性情體(ti) 驗到明證的內(nei) 外一體(ti) 的心知經曆,其理想之境便是“以天下為(wei) 一家,以中國為(wei) 一人”;在踐行原則上,“通情”是生存的個(ge) 體(ti) 差序性與(yu) 整體(ti) 通和性的一貫。“達禮”屬於(yu) 人文化成,內(nei) 含禮、樂(le) 、刑、政四教。禮、樂(le) 通其情,得其和、序;刑、政治其情,致其誠、一。“達禮”必以性情實現為(wei) 根本,故又有“五至三無”之說。“五至”者,“誌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le) 亦至焉。樂(le) 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le) 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qing) 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誌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三無”者,乃“無聲之樂(le) ,無體(ti) 之禮,無服之喪(sang) ,此之謂三無”。“三無”者,宗其精神;“五至”者,文質綱目。總之,“達禮”之要在於(yu) 得乎性情之中,故在踐行中需有節(五倫(lun) 十義(yi) )有權。作為(wei) 性情與(yu) 禮教終始相生之道的核心精神,“通情達禮”還保有一定的宗教義(yi) ,即它包含著宗教性的情感、觀念和儀(yi) 式。其信仰體(ti) 係是由三本(天地、先祖、君師)所展開的天、地、君、親(qin) 、師係列,這一信仰體(ti) 係現實而非抽象的存在方式以及其聖、凡一體(ti) 的理解方式,使“通情達禮”的生存實踐得以不斷變現,儒學“以德立人”之道正是在此基礎上得以多向度展開,並獲得係統的發展。
在體(ti) 貼性情並尋求其中道實現的生存論視野下,通過探討性情與(yu) 禮教的終始相生之道,來解讀傳(chuan) 統儒家道德思想“以德立人”的人道準則,是一個(ge) 富於(yu) 意義(yi) 的理解嚐試。在此理解過程中,人始終被視為(wei) 在自然性情與(yu) 人文自覺互證互成活動中的一個(ge) 具有本源性、整體(ti) 性、曆史性且充滿生命力的存在。他既非一個(ge) 冰冷、抽象、極端理性化的文化象征符號,亦不是一個(ge) 自我膨脹、“情識而肆”、張狂獨立、具有價(jia) 值相對主義(yi) 乃至神秘主義(yi) 傾(qing) 向的個(ge) 體(ti) 。他就是那樣一個(ge) 於(yu) 宇宙天地間相往還,個(ge) 體(ti) 與(yu) 整體(ti) 、曆史與(yu) 當下一體(ti) 相通的生動的存在,經曆著一種真實而有意義(yi) 的生活。
以德立人的現代詮釋
不同文化、文明樣式之間的碰撞與(yu) 融合是現代世界的主要問題之一。它順次又折射出兩(liang) 個(ge) 問題,即個(ge) 體(ti) 生存實現問題與(yu) 生存的多樣性和整體(ti) 性相統一的問題。很顯然,抽象的道德說教與(yu) 盲目信從(cong) 或過度依賴法治無助於(yu) 問題的根本解決(jue) ,甚至可能會(hui) 導致形勢的惡化。在此背景下,在體(ti) 貼性情並尋求其中道實現的生存論視野下,依乎性情與(yu) 禮教終始相生之道而展開的對傳(chuan) 統儒家道德思想“以德立人”的人道準則詮釋便具有了廣泛的現代意義(yi) 。
首先,它凸顯了一種追求性情合義(yi) 而整全實現的生存特質。情理作為(wei) 超越的道德實踐意識,統攝著人的整個(ge) 性情世界。人的實現便是建立在情理與(yu) 情欲的一貫上。這對於(yu) 思考現代個(ge) 體(ti) 生存真實、全麵而自洽的實現,無疑是有啟發意義(yi) 的。
其次,它揭示出一種“稱情立文”“情文俱盡”的禮教精神以及“有節有權”的踐行原則,從(cong) 而將人的生存實現安放在性情與(yu) 禮教互證互成的基礎上,這對於(yu) 梳理現代生存中性情與(yu) 規範的正當關(guan) 係與(yu) 合理實踐當有所幫助。
再次,它力圖建立一個(ge) 秩序與(yu) 自由相統一的合理社會(hui) 格局,這對於(yu) 在現代不同文化樣式下處理生存的多樣性和整體(ti) 性問題,無疑有著借鑒作用。此外,它指明禮教具有教養(yang) 與(yu) 懲治兩(liang) 個(ge) 麵相。前者指向禮樂(le) 反情合誌的人文化成活動,重在實現人道自覺。後者指向刑政對“簡不帥教者”的規誡訓導,重在達成基於(yu) 整體(ti) 性的強製服從(cong) 。比較而言,前者為(wei) 主,後者為(wei) 輔,體(ti) 現了一種德主刑輔、禮法並治的指導原則,強調情動而理喻,因勢利導。這對於(yu) 促進現代德法並治、警惕工具理性泛濫具有警示意義(yi) 。
最後,它所彰顯的文化精神經過漫長的曆史演化,已孕育出共同的民族信念和生活方式,構成了穩定的民族性。這一點對於(yu) 當代價(jia) 值觀的構建同樣具有深刻影響。當代價(jia) 值觀作為(wei) 民族精神的一種體(ti) 現,當有其穩定的理念內(nei) 核。它的建設需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民族的與(yu) 外來的文化互動融合基礎上進行。傳(chuan) 統儒家道德思想“以德立人”的精神主旨關(guan) 注人的情感生活,推崇道德情感的超越意識,倡導情理交融、情文俱盡的人文精神,講求個(ge) 體(ti) 自立自成與(yu) 整體(ti) 差序共存相統一的人格養(yang) 成,主張禮樂(le) 相濟、禮樂(le) 為(wei) 先的教化成人理念,秉持“修禮達義(yi) ”的革新精神等。這些充滿生存意蘊的內(nei) 容作為(wei) 民族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的重要構成,在國人生活世界中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它的闡明自然有助於(yu) 深入推動當代價(jia) 值觀建設。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