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岩】8萬億財政收入的背後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0-07-03 08:00:00
標簽:
冼岩

作者簡介:冼岩,男,獨立學者。



有媒體報道,今年1到5月,我國財政收入達到3.5萬億元,預計到年底可達8萬億元,成為世界第二。為此,包括央視在內一些媒體,紛紛質疑政府財政收入比重過高、增長過快,企業和居民負擔過重、“國富民窮”。繼而,財政部有關官員出麵“辟謠”,稱中國財政收入的比重並不算高,增長也不快,隻是“恢複性增長”;因為政府要操心的事情太多,比如經濟建設,比如改善民生,所以,現在的財政收入規模還不夠,以至於2009年財政赤字高達9500億元,創建國60年之最;地方政府更存在大量的顯性和隱性債務。


不能說財政部官員的此一說法沒有道理,但這種財政收入多不多、夠不夠的籠統說法,忽略了以下具體事實:雖然中國人均收入水平還很落後,但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的辦公設置之豪華,堪稱世界之最,一些鄉政府的辦公樓,甚至超過了西方發達國家的中央政府部門;公務員在改革開放之初,還被一些生意人鄙視為低收入群體,但現在已成為最令人羨慕、同時也最讓人心中不平的高收入群體;中國政府可說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政府,從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間,財政收入增長27倍,遠高於同期GDP的增長速度,而行政管理費用竟增長87倍,現在,一般性行政支出已占財政支出的23%,此一數據日本是2.8%,美國是9%;早在幾年前,經濟學家吳敬璉即披露,全國每年公費吃喝、公費用車和公費旅遊、出國即所謂“三公費用”高達3000億元,這一數字還在逐年增加……


不久前,中紀委開始“出重拳”整治公費出國,稱“情節嚴重的”組織者可開除黨籍,但實際效果很令人懷疑。官員手中可自由支配的錢就是有這麽多,這條路被堵住了,他們又會想出另外的路。果然,不久前廣東江門宣布,從7月1日起開設“廉政公積金”, 江門市財政每年拿出近2000萬元,獎勵那些“遵守黨風廉政紀律規定,未受到處分的公務員”——明明是私分財政的錢,竟可冠以“廉政”之名,確實不愧一大發明。官員們手中可支配的錢不但多,而且似乎還有時效性,“過期作廢”,所以,大家都挖空心思花錢。每到年底,中央各部門“突擊花錢”早已不是新聞。6月23日,國家審計署更公布,在抽查的56個中央部門已報銷的29363張可疑發票中,有5170張為虛假發票,列支金額1.42億元,主要是單位利用虛假發票套取資金,用於發放職工的福利補貼等……


上述種種跡象顯示,政府手中的錢似乎已經過多,多到了官員可以任意揮灑,多到了一些部門必須想方設法才能花掉它。但是,另一些跡象卻又表明,政府手中的錢確實還遠遠不夠:醫療改革缺錢,社會保障缺錢,保障性住房建設缺錢……如此等等。這也正是財政部門提出稅收還要大幅增長的理由——但凡碰到“搞不掂”之事,一些官老爺們的第一反應和對策就是加稅;等稅收到手後,他們的習慣動作又往往是:每收3元,就先揣2元到自己兜裏,剩下1元才是真正辦事的錢。正因為這樣,許多部門才會錢多得花不完;也正因為這樣,政府真正辦事的錢永遠也不夠,與此同時,一些官員貪婪腐敗或“職務消費”的胃口永遠也填不滿。


可見,問題不在於財政收入多不多、夠不夠,而在於政府財政的使用方式。如果每收3元錢自己兜裏就先要放進去2元,1萬億元隻能辦3千億元的事,8萬億元隻能辦2萬多億元的事,政府手中的錢永遠不會夠,政府也永遠有理由為自己未能盡到的職責叫苦。但是,政府增稅必有其極限,美國《福布斯》雜誌推出的2009年全球稅負痛苦指數排行榜,已經把中國內地排在了全球第二——如此高成本的政府,誰也養不起。不但中國的老百姓承受不了,也沒有任何一個社會能夠長期供養這樣一張永遠也喂不飽的大嘴,不管這張嘴的背後是個人的貪婪,還是集體的浪費。或許,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由此引發的矛盾還能得到緩和與掩蓋;一旦增長速度下降,“官奪民利”就可能成為社會矛盾洪流的總決口。


確實,經濟發展、改善民生都離不開政府的作用。但政府的這種行為方式,在有限解決問題的同時又在製造新的問題,在一時緩和矛盾的同時又在製造長期矛盾:官員本身成了社會分配不公的症結所在,不但通過稅收加重了社會負擔,而且由於財富過度集中,擠壓了民間的消費能力,使內需更為乏力。


有海外媒體認為,中國現階段還不到富民和強民的時候,應以養民為主。但如果仍然采用這種先把民間的錢收攏來,再由政府運用於民生的方式,可能被養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永遠不會是民,而隻會是特定的某一小撮人。在“人性自利”這一鐵律鬆動以前,在公開透明的財政體係、全麵完善的社會監督體係健全以前,政府財政的使用方式很難有根本改變。所以,現階段人們惟有寄希望於減少政府的稅收和幹預,尤其是真正按照“限高、擴中、提低”的原則,減少中下層民眾的稅收負擔。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難,隻需大幅提高個稅的起征點,減少除奢侈品以外其他消費環節的稅收,通過稅式支出(即將稅收減免與納稅人的某些指標掛勾)的方式鼓勵企業增加就業、提高員工工資。這樣做,有利於提高中下層的實際收入,有利於擴大消費、增強內需,有利於增進全社會的公平與效率;惟一會受到損害的,隻是政府官員的尋租機會及“職務消費”的空間。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