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任劍濤作者簡介:任劍濤,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四川蒼溪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政治學係教授。著有《倫(lun) 理政治研究——從(cong) 早期儒學視角的理論透視》《道德理想主義(yi) 與(yu) 倫(lun) 理中心主義(yi) ——儒家倫(lun) 理及其現代處境》《複調儒學——從(cong) 古典解釋到現代性探究》《建國之惑:留學精英與(yu) 現代政治的誤解》《國家如何避免衰敗:比較政治學劄記》《從(cong) 自在到自覺——中國國民性探討》等。 |
任劍濤著《當經成為(wei) 經典:現代儒學的型變》出版暨後記
書(shu) 名:《當經成為(wei) 經典:現代儒學的型變》
作者:任劍濤
出版社: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4月
【內(nei) 容簡介】
近年,儒學又一次成為(wei) 中國的顯學。但是儒學的自處之道,似乎並未因此切中它應當占居的現代位置。作者提出留給儒學一個(ge) 現代性理論建構的空間,促使它的政教麵向適度分立,重建傳(chuan) 統儒學具有的包容性,使其成為(wei) 中國現代轉型的動力因素,就成為(wei) 儒學研究的目的性所在。這也是本書(shu) 的意圖所在。作者提出儒學研究應采取一種思想與(yu) 社會(hui) 積極互動的態度,以求深度切入現代中國建構的社會(hui) 進程之中。這是儒學能夠成功地從(cong) 傳(chuan) 統轉進到現代的唯一希望。故本書(shu) 采取近乎折衷的研究進路:既高度重視傳(chuan) 統儒學的現代價(jia) 值,但絕對不取傳(chuan) 統儒學即現代體(ti) 係的做派;同時又理性拒斥貶斥儒學的立場,而以現代中國建構為(wei) 核心,支持儒學的重建嚐試。
【作者簡介】
任劍濤,現任清華大學政治學係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目前主要從(cong) 事政治哲學、政治思想史、比較政治與(yu) 中國政治等研究,並持續關(guan) 注政治文化的發展。出版著作 政治哲學:《政治哲學講演錄》(2008)、《拜謁諸神:西方政治理論與(yu) 方法尋蹤》(2014)、《公共的政治哲學》(2016)。政治思想史:《倫(lun) 理政治研究——從(cong) 早期儒學視角的理論透視》(1999)、《道德理想主義(yi) 與(yu) 倫(lun) 理中心主義(yi) ——儒家倫(lun) 理及其現代處境》(2003)、《中國現代思想脈絡中的自由主義(yi) 》(2004)、《複調儒學——從(cong) 古典解釋到現代性探究》(2013)。比較政治:《建國之惑:留學精英與(yu) 現代政治的誤解》(2012)、《國家如何避免衰敗:比較政治學劄記》(2018)。中國政治:《從(cong) 自在到自覺——中國國民性探討》(1992)、《社會(hui) 的興(xing) 起:社會(hui) 管理創新的核心問題》(2013),《除舊布新:中國政治發展側(ce) 記》(2014)。政治文化:《權利的召喚》(2002)、《為(wei) 政之道——1978-2008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綜觀》(2008)、《後革命時代的公共政治文化》(2008)、《靜對喧囂:任劍濤訪談對話錄》(2016)。
【目錄】
導論 現代儒學的浮現:從(cong) 獨享政治權威到競爭(zheng) 文化資源
(一)祛經之儒:從(cong) 一家獨尊到一家之言
(二)政教-知行的疏離:儒家權威的失落
(三)政教複合:儒家難以再現的政治榮光
(四)經典歸位:儒家重整與(yu) 文化資源的競爭(zheng)
上編 經典之變
一 、作為(wei) 現實摹本的傳(chuan) 統
(一)作為(wei) 泄憤對象的經典傳(chuan) 統
(二)權力支配
(三)政治權力壓倒話語權利
(四)解釋的躊躇
二、經典、經典的替代及其條件
(一)什麽(me) 是經典
(二)新舊經典
(三)趨時的思想
(四)政治的功用
三、“紅儒”與(yu) “原儒”: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家的關(guan) 係
(一)一個(ge) 由政治給定的命題
(二)界定“紅儒”與(yu) “原儒”
(三)相互審視
(四)合則兩(liang) 利?!
四、重寫(xie) 儒學史與(yu) 古代史意識形態
(一)重寫(xie) 儒學史的意識形態魅影
(二)古代史意識形態及其影響力
(三)古代史意識形態的困境
(四)意識形態羈絆與(yu) 儒學史重寫(xie) 之路
五、讀經、儒家價(jia) 值與(yu) 文化屈從(cong)
(一)讀經的意味
(二)政治與(yu) 宗教、教化
(三)各歸其宗?
(四)告別文化屈從(cong)
中編 學思人物
六、境界與(yu) 境遇:以馮(feng) 友蘭(lan) 為(wei) 例
(一)在批評與(yu) 辯護之間
(二)境界說的言說方式:類型劃分與(yu) 規範分析
(三)境界說之外:一個(ge) 文化審視
(四)一元二分:現實境遇中境界說的人生指向
七、文化衛道與(yu) 政治抉擇:以徐複觀、錢穆為(wei) 例
(一)文化衛道與(yu) 儒家情結
(二)傳(chuan) 統政治文化的總體(ti) 評判
(三)政治現代性的棄取
(四)文化保守主義(yi) 與(yu) 政治保守主義(yi)
八、儒家政治思想“接著講”的兩(liang) 種路向:以梁漱溟、牟宗三為(wei) 例
(一)照著講、接著講與(yu) 接續的取向
(二)實踐接續:梁漱溟式的社會(hui) 重建儒學
(三)創新學理:牟宗三式的政治哲理儒學
(四)出路何在:實踐與(yu) 學理能否對接
九、儒家憲政、王道政治與(yu) 文化形態:對話“大陸新儒家”
(一)儒家憲政論述:後台布景與(yu) 前台設計
(二)重回王道:為(wei) 世界立心,抑或為(wei) 中國遮羞
(三)文明形態史觀中的儒學與(yu) 現代性
十、廓清儒學研究的知識邊界:以李錦全為(wei) 例
(一)引言
(二)儒學與(yu) 儒教
(三)儒學與(yu) 諸學派
(四)儒學與(yu) 西學
(五)儒學: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邊際上
(六)前提清理:一個(ge) 簡短的結語
下編 頓挫前路
十一、經與(yu) 經典:儒家複興(xing) 的經學、哲學與(yu) 史學之途
(一)理解經與(yu) 經典關(guan) 係的參照係
(二)經學張力與(yu) 建國困境
(三)經學的整全結構與(yu) 三個(ge) 致思方向
(四)經學的整合進路及其限度
(五)超越經學的完備化取向
(六)確立複興(xing) 儒家的現代思路
十二、文化間的躊躇:中西學者間的漢學或中國學
(一)尋求確解的困惑
(二)誤讀的價(jia) 值
(三)理性互動
(四)文化會(hui) 通
十三、思想的張力:社群主義(yi) 與(yu) 自由主義(yi) 之爭(zheng) 在中國
(一)界內(nei) 界外
(二)文化語境
(三)解釋與(yu) 誤讀
(四)一個(ge) 疑惑:跨文化地思想?
十四、法律主治與(yu) 中華文明的自我超越
(一)法律主治與(yu) 中國的文明形態
(二)法律主治與(yu) 中國文明形態的轉變
(三)法律主治與(yu) 文明形態轉變的挑戰與(yu) 前景
十五、現代性、曆史斷裂與(yu) 中國社會(hui) 文化的轉型
(一)現代化與(yu) 現代性
(二)曆史斷裂:現代性的特征
(三)現代性的普世化與(yu) 中國處境
(四)現代性的中國問題性
(五)中國社會(hui) 文化轉型的現代性格局
附錄
一、以現代價(jia) 值向度和知識取向重寫(xie) 儒學史
二、當代儒學的主題、譜係與(yu) 問題意識
三、法乎上下之困:儒家與(yu) 現代能否調諧?
後記
【後記】
這本書(shu) 的部分內(nei) 容原來是《複調儒學——從(cong) 古典解釋到現代性探究》的一部分,由於(yu) 出版《複調儒學》的時候受到字數的限製,所以不得不砍掉部分篇幅。於(yu) 是,原本屬於(yu) 那本書(shu) 中討論現代儒學主題的八章,就從(cong) 書(shu) 中刪除了。《複調儒學》成為(wei) 一部古典儒學及其現在延伸主題的專(zhuan) 著。刪除的八章,加上後來再寫(xie) 的數篇分析現代儒學形態、以及當代儒學與(yu) 社會(hui) 互動關(guan) 係的文章,正好成為(wei) 另一本論述現代儒學的專(zhuan) 著。由於(yu) 這些文章都是討論中國走向現代政治的進程中儒學出現的種種轉變這一主題的文章,所以就命名為(wei) 《當經成為(wei) 經典:現代儒學的型變》。算起來,這是我付諸出版的第四本儒學主題的論著了。
本書(shu) 關(guan) 注的現代儒學,限於(yu) 儒學與(yu) 中國現代轉型互動的時候,儒學形態與(yu) 論題本身出現嚴(yan) 重的裂變。這一裂變催生的儒家變化結果,首先是儒家典籍之由國家權力支持的、一家獨尊的“經”,向諸家競爭(zheng) 的“經典”下落的失重狀態。這使儒家不得不承受古典時代不曾承受過的社會(hui) 政治壓力,並在社會(hui) 政治高壓的擠壓中改變自己的存在形態;同時,這樣的社會(hui) 政治壓力也促成儒學在批判與(yu) 辯護之間尋求生機,促使儒家將自己的完備學說分解為(wei) 不同的知識形式,並由此生成儒家哲學、儒家曆史學、儒家政治學等現代知識形式。在相應的知識形式建構和應對社會(hui) 政治壓力重塑自身的進程中,傳(chuan) 統儒家逐漸呈現出現代儒家的麵目。“現代”儒家的麵目,尚未清晰呈現出來,仍然處在形成的過程之中。其核心理念、思想體(ti) 係、學術共同體(ti) 、社會(hui) 政治切入方式、可能引發的思想後果與(yu) 社會(hui) 效應,都還需要進一步呈現和檢驗。
在現代儒學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政治化的大戲在不斷上演。這對現代儒學的精神氣質發揮了極為(wei) 明顯的塑造作用:一方麵,國家權力的變遷,以及相應確立起來的意識形態,誓將儒學這樣的古典意識形態從(cong) 政治高位拉下馬來,使其成為(wei) 國家落後挨打的精神歸咎對象。一波又一波的儒學批判浪潮,讓處於(yu) 現代時間段的儒學與(yu) 儒家,由輝煌走向暗淡,甚至墮為(wei) 政權敵人。另一方麵,儒學在政治氣氛稍微寬鬆的時候,又常常走上仿照政治權力擠壓儒學的路子,以爭(zheng) 奪國家意識形態進行自我定位。兩(liang) 種力量合流,都將儒學限定在傳(chuan) 統狀態,很難講儒學鑄造為(wei) 現代形態。由於(yu) 前一方麵力量的作用,儒學的現代流變中,常常出現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一些原本主張儒學對現代中國轉型發揮補偏救弊作用的學者,轉而對儒學進行政治化的批判;一些沉浸在國家意識形態中的學者,在外部環境適宜的情況下,轉化為(wei) 儒家意識形態立場十分鮮明的學者。由於(yu) 後一方麵的思想態勢,也常常導致兩(liang) 種儒學的背離,一是儒學的現代知識形態建構,成為(wei) 部分研究儒學的學者的努力目標。二是儒學的價(jia) 值立場宣誓,成為(wei) 另一部分儒學者的堅定選擇。這也沒有對現代儒學的建構發揮當有的積極作用。無無疑,處於(yu) 現代時間段的儒學,還沒能建構起規範意義(yi) 上的現代儒學。規範意義(yi) 上的現代儒學,一定是承接傳(chuan) 統儒學基本精神,對接現代社會(hui) 政治需要,貢獻国际1946伟德界高度認同的理論建構和實踐方案。惜乎港台海外新儒學與(yu) 當代大陸新儒學,都尚未做出這樣的貢獻。這也表明,現代儒學尚在行進中。
近年,儒學又一次成為(wei) 中國的顯學。但是儒學的自處之道,似乎並未因此切中它應當占居的現代位置。今天中國的儒學,要麽(me) 致力於(yu) 重建政治與(yu) 教化、甚至政治與(yu) 宗教合一的結構,從(cong) 而眼望權力,試圖恢複儒學意識形態的功能;要麽(me) 將儒學作為(wei) 抵抗西方國家的政治工具,將儒學塑造成為(wei) 反現代性的價(jia) 值體(ti) 係,從(cong) 而將儒學與(yu) 中國的抵抗政治緊緊聯係在一起。這兩(liang) 種進路,都是儒學曾經具有的寶貴品質被遮蔽起來,既無法保持它傳(chuan) 統的普世主義(yi) 特質,又難以繼承它固有的批判與(yu) 建設兼具的現實功能,並且完全無法發揮它既有的矯正權力的功用。因此,留給儒學一個(ge) 現代性理論建構的空間,促使它的政教麵向適度分立,重建傳(chuan) 統儒學具有的包容性,使其成為(wei) 中國現代轉型的動力因素,就成為(wei) 儒學研究的目的性所在。這也是筆者從(cong) 事現代儒學思想史、觀念史與(yu) 社會(hui) 史交互研究的念想所在。
圍繞這一意圖所撰成的本書(shu) ,主觀目的是毋需掩飾的。但並不是說本書(shu) 不願意以對話的姿態與(yu) 其他儒學研究者對話。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這本書(shu) 就是對話的產(chan) 物。因為(wei) 它的大多數篇章都是會(hui) 議論文,都經過學界仝人的批評。這類批評,幫助我改進自己的儒學研究。也許正是對話性的儒學研究,才足以促成現代性儒學的建構。本書(shu) 明顯不同於(yu) 價(jia) 值立場現行的現代新儒學,也不同於(yu) 拒斥儒學作為(wei) 中國現代化精神理念選項的立場,而取一種似乎是折衷的研究進路:既高度重視傳(chuan) 統儒學的現代價(jia) 值,但絕對不取傳(chuan) 統儒學即現代體(ti) 係的做派;同時又理性拒斥貶斥儒學的立場,而以現代中國建構為(wei) 核心,支持儒學的重建嚐試。這就需要儒學研究采取一種思想與(yu) 社會(hui) 積極互動的態度,以求深度切入現代中國建構的社會(hui) 進程之中。這是儒學能夠成功地從(cong) 傳(chuan) 統轉進到現代的唯一希望。
本書(shu) 諸章,基本在不同時期的報刊上發表過。感謝發表拙作的刊物編輯朋友們(men) 。需要說明的是,一些刊物登載拙文時,由於(yu) 版麵或其他原因而有所刪節,這次收入本書(shu) 時,補全了被刪節的部分。承蒙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接受出版,編輯宋浩敏惠予編輯加工,讓本書(shu) 有機會(hui) 與(yu) 讀者見麵。浩敏這是編輯我在社科文獻社出版的第二本書(shu) 了,她的用心、專(zhuan) 注、高效,留給人很深印象。她的編輯,讓本書(shu) 增色不少,自當鳴謝。
本書(shu) 成稿,需要感謝學界很多師友,但客氣的話在這裏就不多講了,以免拉個(ge) 架子嚇人。不過需要表白的是,鄙人內(nei) 心對師友們(men) 心存無盡感激。
謹向讀者交待如上,敬請批評。
任劍濤
2010年12月26日台灣大學修齊會(hui) 館511室初記
2011年10月30日中國人民大學青年公寓蝸居補記
2015年6月26日中國人民大學臨(lin) 拆居編定
2017年11月28日清華大學寓所再記
責任編輯:柳君
【上一篇】【埃裏克•科爾】非西方哲學的闡釋學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