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裏吉奧】全球化世界裏的和諧行動

欄目:思想評論
發布時間:2018-04-20 22:20:35
標簽:

 

全球化世界裏的和諧行動

作者:亞(ya) 當•裏吉奧

譯者:吳萬(wan) 偉(wei)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三月初五日任午

          耶穌2018年4月20日

  

作為(wei) 學院派哲學家,萬(wan) 百安可謂臭名遠揚,不過,他仍然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他是因為(wei) 《紐約時報》上的一篇專(zhuan) 欄文章而一舉(ju) 成名的,該文譴責了歐美很多大學哲學係的種族中心主義(yi) 行徑(“哲學若無多樣性,隻配稱為(wei) 歐美哲學”《愛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9575.html--譯注)。西方人對歐洲和繼承歐洲遺產(chan) 的北美之外的所有文化和文明成果都采取一種居高臨(lin) 下的、充滿侮辱色彩的不屑態度,這應該讓我們(men) 感到恥辱。對於(yu) 學院派哲學的文化而言,缺乏這樣的覺悟危害無窮。

 

關(guan) 心傳(chuan) 統哲學未來的任何人都應該閱讀一下《哲學上的撥亂(luan) 反正:多元文化哲學宣言》,即便你還沒有讚同本書(shu) 的目的,至少應該將其教訓牢記在心。歐美大學裏講授的哲學學科在課程和研究對象中必須容納人類所有的哲學傳(chuan) 統。這其實不過是現實主義(yi) 使然。

 

沒有絕對等級差別的全球化世界

 

我並不打算論證這個(ge) 決(jue) 定,因為(wei) 我認為(wei) 這樣做是顯而易見的。《哲學上的撥亂(luan) 反正》讀起來很快,介紹了哲學家的政治任務,無論他們(men) 從(cong) 屬於(yu) 哪個(ge) 機構都必須支持這個(ge) 決(jue) 定,如果傳(chuan) 統要在大學圍牆之外還繼續存在下去的話,當今大學正在越來越多地借鑒無論是經濟的還是管理的和人類資源上的破壞性政策。

 

哲學作為(wei) 創造性的傳(chuan) 統根本沒有辦法在這樣的教育經濟下生存,這樣的經濟建立在學生債(zhai) 務的基礎之上,大學的優(you) 先選擇由管理層確定下來,而這個(ge) 群體(ti) 與(yu) 資本投資者和企業(ye) 合作者沆瀣一氣,他們(men) 將數不清的管理者崗位的大肆擴張為(wei) 優(you) 先選擇,而受到良好教育的教師和科研人員則為(wei) 了低廉的工資而無情競爭(zheng) 。

 

如果心中想著這樣的大背景,萬(wan) 百安的呼籲就是將哲學從(cong) 機構性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視野的基本支柱之一。哲學係的課程範圍要擴大以便容納所有的文化傳(chuan) 統,大學官僚機構正在毀掉作為(wei) 可靠的創造過程的哲學。總而言之,四大支柱是1)普遍的可及性,無論從(cong) 經濟上還是從(cong) 物質上,人人都有機會(hui) 學習(xi) ;2)大學的優(you) 先選擇由學界共同體(ti) 來指導確定;3)機構管理的權力回歸從(cong) 事創造性和科研工作的專(zhuan) 業(ye) 人士手中;4)教育內(nei) 容的範圍實現全球化。

 

在沿著民主和自由路線重建高等教育機構的鬥爭(zheng) 中,《哲學上的撥亂(luan) 反正》可以說是扔到窗戶裏的大塊兒(er) 磚頭。萬(wan) 百安經常發表比較哲學方麵的論文,這些著作使用來自西方、中國和印度哲學的文本、論證和概念闡述很多倫(lun) 理學的和本體(ti) 論的問題。但是,如果你拿起《哲學上的撥亂(luan) 反正》這本書(shu) ,如果在扔到窗戶裏的一塊兒(er) 磚頭之外還期待看到其他東(dong) 西,你會(hui) 感到失望的。書(shu) 中一章談及若幹問題作為(wei) 例子,但是根本沒有創造性哲學研究的實質性概念投入,剩下的隻有采取行動的呼籲。

 

這是多麽(me) 狡猾的挑釁性呼籲啊!本書(shu) 的最後一句是“讓我們(men) 討論吧。”

 

將眾(zhong) 多傳(chuan) 統的傳(chuan) 統統一起來

 

我發現很難就《哲學上的撥亂(luan) 反正》寫(xie) 一篇傳(chuan) 統的書(shu) 評,因為(wei) 萬(wan) 百安的辯論在我看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當然,哲學係必須對人類世界所有傳(chuan) 統的原始資料持開放的態度,而不僅(jin) 專(zhuan) 注於(yu) 西方傳(chuan) 統。考慮到人類文明當今已經達到的全球化的程度,我不能理解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人會(hui) 反對這一點。就討論的上下文而言,我想考慮的是當今全球化的曆史和技術方麵。它們(men) 分別是歐洲軍(jun) 事帝國的衰落以及當今交流和旅行技術將世人融合起來的驚人強度。

 

我們(men) 不再生活在歐洲軍(jun) 事殖民帝國支配下的世界,所以,重新出現的文化和經濟中心必須按各自的方式來對待。愛德華•薩義(yi) 德(Edward Said)花費其職業(ye) 生涯描繪的東(dong) 方主義(yi) 前提不僅(jin) 是錯誤的,而且完全是愚蠢之極。他認為(wei) ,日本文化、馬來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土耳其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地中海黎凡特(Levantine)文化或者北非的馬格利布(Maghreb)文化之間無嚴(yan) 肅的差異。作為(wei) 學科訓練的東(dong) 方主義(yi) 繁榮了幾個(ge) 世紀,這隻是因為(wei) 歐洲的武器故意和持續不斷地阻止了這些文化確認自家的身份。

 

本地居民---在南北美洲、澳大利亞(ya) 、太平洋和非洲---過去幾個(ge) 世紀以來他們(men) 一直是文化屠殺和滅絕性屠殺的目標,如今除了被納入到更大的人類共同體(ti) 和物種之外,還要求和爭(zheng) 取人權。如果這些主張真有什麽(me) 爭(zheng) 議的話,我相信大部分有良心的人都會(hui) 感到驚駭和壓抑,甚至被有些人看作是文明衰落的象征。

 

在讓哲學傳(chuan) 統全球化的命令中,我認為(wei) 當代技術的影響是比帝國主義(yi) 殖民主義(yi) 的終結更加重要的因素。雖然當今全球化是時髦話語,但人類世界進入全球化過程已經將近千年之久了。自從(cong) 都市生活首次出現後,長距離的國際貿易和跨文化交流就已經開始了。

 

這裏有一些例子。古代巴比倫(lun) 的首批重要城市通過與(yu) 阿拉伯半島南部城市的貿易贏得最偉(wei) 大的經濟繁榮,東(dong) 邊最遠到達印度洋沿岸如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Balochistan)。從(cong) 四千年前到一千年之前,埃及人、羅馬人、希臘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中國人、蒙古人、印度人、班圖人、馬裏人、印加人、阿尼士納阿比人等建立起遍布各大洲的貿易網絡和機構。

 

在商業(ye) 速度、數量、和商品多樣性上,當今全球化與(yu) 從(cong) 前有不同。現在可能在一天的旅行中,你就能到飛到地球的另一邊,乘坐飛機旅行稀鬆平常,每年都有數千萬(wan) 人這樣旅行。多虧(kui) 了衛星網絡和海底光纜,現在已經實現了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實時交流。在2015年的時候,國際貿易中所有商品和商業(ye) 服務的總體(ti) 物質價(jia) 值已經高達21兆美元。如果與(yu) 前一年的最高值24兆美元相比,這個(ge) 數字還有所下降。[1]

 

在整個(ge) 人類曆史上,旅行、交流和生產(chan) 從(cong) 來沒有像如今這樣規模巨大和深刻。全球經濟的主要控製中心不再集中在少數殖民帝國手中,而是全球眾(zhong) 多經濟中心,依據具體(ti) 產(chan) 業(ye) 不同而有差異。從(cong) 北京、莫斯科、孟買(mai) 、拉各斯、伯林到東(dong) 京、華盛頓、堪薩斯、達科塔州、阿爾伯塔省、伊拉克的油田,再到剛果、哈薩克斯坦和中國的鈳鉭鐵礦(Coltan)、鈦、鉭礦等,無不如此。

 

所有這些迅速增長的清單表達了一個(ge) 簡單的真理---世界上的所有文化現在都合法合理地聲稱相互承認人人平等,我們(men) 人類社會(hui) 共享這個(ge) 地球,我們(men) 也在將其掏空。世界各地的哲學是承認人人平等的主張的組成部分。

 

過程思想的傳(chuan) 統

 

因此,這就是拒不服從(cong) 的、思想反動的學界被迫擴展其課程範圍的處境---就像人類社會(hui) 中的公民平等一樣,在全球文明中,存在著多樣的文明中心,它們(men) 都是平等的,如果拒絕這樣做,你就將被拋棄。這就是萬(wan) 百安本人留給我們(men) 的話。幸運的是,他明白擁有確切項目的論辯結尾很快變成了空洞的教條,這個(ge) 結論玷汙了論證的可靠性。他的要點很簡單---學科的涵蓋範圍必須擴大,但他留下了更加複雜的問題需要解決(jue) ,那就是哲學傳(chuan) 統本身如何作為(wei) 真正的全球共同體(ti) 而發展。

 

過程哲學是一種相對新的哲學傳(chuan) 統,它能采用道家哲學經典作為(wei) 廣泛的框架結構和指導原則。所謂的過程哲學,我指的是圍繞法國後現代主義(yi) 哲學家吉爾•德勒茲(zi) Gilles Deleuze)和菲利克斯•瓜達希(Félix Guattari)作為(wei) 思想模式的主要革新者成長起來的研究者共同體(ti) ---與(yu) 生態後人文主義(yi) 哲學結合起來的過程哲學。下麵是過程思考新學派的一些基本方麵,其每個(ge) 原則都與(yu) 道家《道德經》和《莊子》等經典文本的核心概念保持一致。

 

生態後人文主義(yi) 過程哲學是徹底的唯物主義(yi) ,也是抗還原性的唯物主義(yi) 。所有存在的東(dong) 西都是物質和力量場域,其潛力包括西方哲學家常常覺得有必要確定下來作為(wei) 淩駕於(yu) 物質之上的單獨實體(ti) 的一切東(dong) 西,無論稱之為(wei) 心智、精神還是靈魂。

 

作為(wei) 過程哲學,任何本體(ti) 論分析的重點都在運動、變化和關(guan) 係之上,而非有關(guan) 身份認同和充分性等的更加傳(chuan) 統的西方焦點。如果我能提到希臘西方哲學起源的例子,過程思考是地下運動,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和巴門尼德(Parmenides)發出了批判主流哲學的聲音。生成(Becoming)而非存在成為(wei) 本體(ti) 論分析的焦點。

 

因此,過程思考首先關(guan) 心的是勢和潛能。在過程哲學中,知識作為(wei) 結果變得天生與(yu) 行動綁在一起。這就把學界常識意義(yi) 上的“大陸”哲學學派與(yu) 實用主義(yi) 哲學關(guan) 注的話題統一起來。分析哲學撿起了20世紀初期實用主義(yi) 在約翰•杜威(John Dewey)死後幾十年的很多概念。但是,這些繼承者仍然無法克服困擾傳(chuan) 統實用主義(yi) 途徑的悖論,尤其是如何在真理與(yu) 知識之間達成和解,因為(wei) 知識在行動和成就中是有目的的。

 

2000年,巴裏•艾倫(lun) (Barry Allen)在著作提出了知識與(yu) 行動之間問題的解決(jue) 辦法。艾倫(lun) 的認識論描述根源於(yu) 當今有關(guan) 動物行為(wei) 、人類神經的研究和斯蒂芬•傑伊•古爾德(Steven Jay Gould)和理查德•萊旺頓(Richard Lewontin)等著作中對進化論的理論闡釋。

 

雖然在闡述人類知識如何刺激了技術和文明發展的動態中焦點集中,但他的首個(ge) 分析仍然屬於(yu) 人文主義(yi) 傳(chuan) 統。可塑性強的人類大腦在兒(er) 童時期受到環境互動的影響很大,艾倫(lun) 從(cong) 這個(ge) 發現指出,世俗意義(yi) 上的成功的或生產(chan) 性的行動本身成為(wei) 知識與(yu) 世界之間的溝通紐帶。知識不是反映世界事態的私有信息庫,而是人與(yu) 構成事態的周圍過程和物體(ti) 之間的身心互動過程。人類大腦的可塑性和我們(men) 的社會(hui) 協調能力為(wei) 文明技術的獨特人類模式負責,但通過活動構成事態的同樣力量在所有過程和物體(ti) 中都是屢見不鮮的。[2]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wan) 物而不爭(zheng) ,處眾(zhong) 人之所惡,故幾於(yu) 道。《道德經》第8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道德經》第43章)天下莫柔弱於(yu) 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經》第78章)

 

全過程階段的行動:無為(wei)

 

互動的運動構成了世界。這是實用主義(yi) 過程哲學的核心原則,這派思想與(yu) 道家傳(chuan) 統一致。《道德經》中的本體(ti) 論分析全部集中在生成的矢量上,它就是通過變化、運動、流動來理解這個(ge) 世界,因為(wei) 這些過程中的每一個(ge) 都與(yu) 事態的複雜性融合在一起。

 

《道德經》不僅(jin) 首先是過程哲學傳(chuan) 統的基礎文本而且是實用主義(yi) 者的文本。作者老子將本體(ti) 論論證置於(yu) 實際議題的框架內(nei) ,他寫(xie) 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道德經》第43章。這是反對巴門尼德身份概念的現實論證和倫(lun) 理論證,因為(wei) 身份認同要求穩定性作為(wei) 必要條件。

 

不能改變的東(dong) 西無法持久存在,存在的動蕩不定將破壞和消除僅(jin) 存於(yu) 當下的東(dong) 西,它們(men) 最終都將不複存在。而存在於(yu) 變形和轉化中的東(dong) 西將具有突出的彈性,因為(wei) 它能從(cong) 世界變化中汲取力量。這是道家原則,在德勒茲(zi) 和菲利克斯•瓜達希有關(guan) 轄域(territorializations)互動的著作中用抽象的術語表達出來。

 

中國傳(chuan) 統的中知識作為(wei) 概念由實現與(yu) 行動者的環境和諧互動的理想所決(jue) 定。知道事態的事實---包括其關(guan) 係和自發的和不斷增強的變化趨勢---是全麵性知識的重要元素。但是,老子描述這種目錄友好型事實知識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經第81章)。僅(jin) 僅(jin) 知道事實是遠遠不夠的,這還不足以知道這些事實如何限製和打開了行動潛力。完美和諧的行動是道家無為(wei) 概念的模式---知道構成世界領域的所有物體(ti) 和過程的因果聯係,對這些領域的深刻了解已經讓人們(men) 對它們(men) 的自覺意識變得可有可無。[3]

 

事實知識隻是贏得知識目的的條件之一:將你的行動完美地適用於(yu) 世界的變化。所有有機體(ti) 的行動都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創造出物質上獨特的轄域:若不是因為(wei) 我的行動就可能有所不同的地方。與(yu) 西方的二元論自然概念相反,道家思想中的世界是有重疊轄域的複雜領域,它們(men) 的緊張關(guan) 係和衝(chong) 突構成這些地方的特征。在此本體(ti) 論背景下的充分知識是直接確定你自己的行動條件和領地特征知識,讓總是圍繞你本人流動的行動和轄域和諧共存,並產(chan) 生最佳效果。

 

和諧生活的政治

 

西方傳(chuan) 統,尤其是在當今概念和話語被學科細分的情況下,已經將知識問題當作獨立於(yu) 倫(lun) 理學、道德、政治和根本性本體(ti) 論的領域。社會(hui) 認識論是人文學科的跨學科領域,將知識與(yu) 政治議題結合起來,但其途徑在保守的主流學界中仍然引起爭(zheng) 議。自從(cong) 2300年前戰國時期道家思想被人廣泛認識到之後,中國傳(chuan) 統在根本上將知識、道德哲學和政治學尤其是政治經濟學的所有領域都統合起來。從(cong) 此後,整個(ge) 東(dong) 亞(ya) 的哲學著作都在這個(ge) 思想領域內(nei) 操作。

 

因此,受到道家影響的哲學能夠為(wei) 當今進步派政治思想提供很多啟發,尤其是當今社會(hui) 運動的新社群主義(yi) ,其根源就在於(yu) 本土的去殖民化過程,主張種族的、生物性別和社會(hui) 性別的解放,還有21世紀社會(hui) 主義(yi) 者反對經濟不平等的日漸猖獗現狀。就用來理解和行動的哲學工具和概念而言,這些運動都有稠密的祖先和新近的傳(chuan) 統。

 

爭(zheng) 取經濟平等和公平全球化的運動使用了安東(dong) 尼奧•葛蘭(lan) 西(Antonio Gramsci)將激進的曆史偶然性介紹進馬克思主義(yi) 傳(chuan) 統的觀點。雖然其現象學的檢驗性的原則和概念異常強大,內(nei) 在地紮根於(yu) 被壓迫者的生活體(ti) 驗---即德勒茲(zi) 和菲利克斯•瓜達希所說的少數派(minoritarian)---作為(wei) 群體(ti) 和個(ge) 人的人,但當今女權主義(yi) 的明顯資源可能是世紀之久的話語倉(cang) 庫。本土的解放傳(chuan) 統從(cong) 持續千年的眾(zhong) 多哲學傳(chuan) 統中吸取營養(yang) ,但進行中的係統性和係統化複興(xing) 則幾乎完全是21世紀的產(chan) 物。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家安東(dong) 尼奧•內(nei) 格裏(Antonio Negri)、羅西•布拉伊多蒂(Rosi Braidotti)、伊莎貝爾•斯坦格(Isabelle Stengers)的傑出著作將人性對地球的破壞性技術和生態轉化的分析和我們(men) 結合起來以找到解決(jue) 那些根源於(yu) 社群主義(yi) 道德和政治問題的辦法,一方麵尋找和諧,同時要講個(ge) 人自由和社會(hui) 自由最優(you) 化。道家提供了數千年的研究著作,他們(men) 用最抽象的形而上學術語闡明和諧與(yu) 自由的本質以及適應偶然性的靈活性。這種概念資源對這些哲學潮流和相關(guan) 派別具有重要的價(jia) 值,而在西方傳(chuan) 統中這種明顯的形式和看得見的規模才剛剛開始形成。

 

對於(yu) 作為(wei) 大學學科的哲學和西方學界這個(ge) 頑固的分支而言,萬(wan) 百安寫(xie) 出的這本書(shu) 是一種叫醒呼叫。你周圍的世界正在發生變化,如果你依然死抱著傳(chuan) 統的偶然性邊界不放,你的領地將被覆蓋、被踐踏、被撕成碎片。與(yu) 正在到來的變化和諧相處吧,並據此生活和行動。改變自我。

 

作為(wei) 開始,閱讀老子的著作或許不太困難。

 

參考文獻:

 

Allen, Barry. Knowledge and Civilization. Boulder, Colorado:Westview Press, 2004.

Allen, Barry. Striking Beauty: A Philosophical Look at the AsianMartial Art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5.

Allen, Barry. Vanishing Into Things: Knowledge in Chinese Tradition.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Bennett, Jane. Vibrant Matter: A Political Ecology of Things.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

Betasamosake Simpson, Leanne. As We Have Always Done: IndigenousFreedom Through Radical Resista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17.

Bogost, Ian. Alien Phenomenology, Or What It’s Like to Be a Thing.Minneapolis: 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2012.

Braidotti, Rosi. The Posthuma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3.

Deleuze, Gilles. Bergsonism. Translated by Hugh Tomlinson andBarbara Habberjam. New York: Zone Books, 1988.

Chew, Sing C. World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ccumulation,Urbanization, and Deforestation, 3000 B.C. – A.D. 2000. Walnut Creek: Altamira Press,2001.

Negri, Antonio, and Michael Hardt. Assembly. 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17.

Parikka, Jussi. A Geology of Media.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Minnesota Press, 2015.

Riggio, Adam. Ecology, Ethics,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y.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15.

Stengers, Isabelle. Cosmopolitics I. Translated by Robert Bononno.Minneapolis: 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2010.

Stengers, Isabelle. Cosmopolitics II. Translated by Robert Bononno.Minneapolis: 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2011.

Van Norden, Bryan. Taking Back Philosophy: A MulticulturalManifesto.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7.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 2016.Retrieved from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wts2016_e/wts2016_e.pdf

 

注釋:

 

[1] 國際貿易三兆美元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人類文明的最基本商品原油價(jia) 格的突然下降的增值性影響,其價(jia) 格已經不足2014年石油價(jia) 格的一半。

 

[2] 艾倫(lun) 的學生得出這個(ge) 結論是在生態問題和生態哲學思考中結合了他的科學實用主義(yi) 和德勒茲(zi) 和瓜達希的法國過程本體(ti) 論。

 

[3] 知識作為(wei) 完美和諧但非自我意識的行動的結合體(ti) 的概念也與(yu) 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的本能概念吻合,這是將野蠻動物本質的行動與(yu) 人類理解的自我反省和係統化思考能力完美結合起來的知識的最高形式。這是另外一種創造性哲學途徑的生產(chan) 方式---簡•班尼特(Jane Bennett)等思想家的著作中的活力論者和唯物主義(yi) 者觀點的結合體(ti) ,結合了亞(ya) 洲哲學傳(chuan) 統,以便從(cong) 中吸取多個(ge) 世紀之久的哲學資源。對此問題,筆者將另外撰文詳述。

 

譯自:Riggio,Adam. “Action in Harmony with a Global World.” Social EpistemologyReview and Reply Collective 7, no. 3 (2018): 20-26.

 

https://social-epistemology.com/2018/03/13/action-in-harmony-with-a-global-world-adam-riggio/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