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鄉賢李惠廣:一部《論語》倒背如流,傳統文化根植血脈

欄目:公益事功
發布時間:2018-04-11 19:29:31
標簽:


原標題《李惠廣:耄耋之軀著就“曆史的濟陽”,傳(chuan) 承弘揚濟陽傳(chuan) 統文化》

作者:張鑫

來源:“新濟陽”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二月初四日辛亥

            耶穌2018年3月20日

 

  

 

今年一月,85歲的李惠廣老人手捧還散發著墨香味的《曆史的濟陽》一書(shu) ,如釋重負,隨著該書(shu) 的正式出版發行,自己終於(yu) 了卻了多年來的一件心事。

 

  

 

不僅(jin) 是這部23萬(wan) 字的新書(shu) ,自1994年退休以來,因為(wei) 對濟陽傳(chuan) 統文化的摯愛,李惠廣老人筆耕不輟、潛心治學,在20多年的時間裏,一筆一劃完成了近50萬(wan) 字的三本書(shu) 稿——《曆史的濟陽》、《閑話蒿庵——經學大師張爾岐(稷若)評傳(chuan) 》、《論語熟語百例淺解》,為(wei) 弘揚傳(chuan) 統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為(wei) 傳(chuan) 承和挖掘濟陽文化根脈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李惠廣同誌的文章一如其人——平和中正,既有史學家的嚴(yan) 謹,亦有詩人的激情;既充滿哲學睿智的思辨,又有文學家的優(you) 美飛揚。李惠廣同誌退休後,不慕榮利,潛心學問,筆耕不輟,為(wei) 濟陽的文化建設貢獻良多,精神難能可貴。”——時任濟陽縣委書(shu) 記的張新文為(wei) 《閑話蒿庵——經學大師張爾岐(稷若)評傳(chuan) 》親(qin) 自作序,更為(wei) 李惠廣多年來默默無聞的工作做出了最客觀和真實的評價(jia) 。

 

一部《論語》倒背如流傳(chuan) 統文化根植血脈

 

曆史上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傳(chuan) 說,無論史實可考不可考,但充分說明了《論語》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典籍中的重要性。

 

而對李惠廣來說,《論語》這部儒家經典自己也是倒背如流。“《論語》總共20篇,492章,年輕的時候我可以從(cong) 最後一章倒著往前背誦。通過熟讀和背誦,越來越感覺《論語》的語言簡練質樸、內(nei) 涵豐(feng) 富、意味雋永,‘言必信、行必果’、‘三十而立’這些已經成為(wei) 常用語,為(wei) 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這些熟語,編寫(xie) 了《論語熟語百例淺解》這本書(shu) 。”

 

不僅(jin) 是《論語》,《四書(shu) 五經》等古文李惠廣也是熟讀多遍,甚至80多歲高齡還能流利的背誦其中的文章。走進他的書(shu) 房兼臥室,濃濃的書(shu) 香味撲鼻而來。簡單而狹小的房間,除了一張床以外,絕大部分被《元曲鑒賞辭典》、《漢魏六朝詞賦與(yu) 駢文精品》等一本本泛黃的書(shu) 所包圍,不大的書(shu) 桌上放著一副老花鏡和一盞早已過時的台燈。

 

在老人床頭枕邊上有兩(liang) 本用牛皮紙包著的書(shu) ——《論語直講》、《孟子》,翻看書(shu) 的內(nei) 容,每一頁上都密密麻麻的寫(xie) 滿了文字,紙張破損處用白紙仔細粘好,白紙上寫(xie) 上了漏掉的文字。“這兩(liang) 本書(shu) 都是80年代買(mai) 的,現在我還經常翻著複習(xi) ,裏麵的文字都是每次翻看這些書(shu) 留下的,是自己當時的讀書(shu) 心得。這一輩子和書(shu) 有緣,真是離不開了,特別是傳(chuan) 統文化方麵的書(shu) 籍,隻要拿起來就舍不得放下。”李惠廣介紹說。

 

“父親(qin) 一直愛看書(shu) ,也從(cong) 小教育我們(men) 多讀書(shu) 、多背誦,直到現在《古文觀止》裏麵的文言文我和父親(qin) 都能背過。通過讀書(shu) ,豐(feng) 富了自己的知識儲(chu) 備,更學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確實受益匪淺。”談起讀書(shu) ,李惠廣的孩子深有感觸。

 

  

 

  

 

尋根,尋找濟陽傳(chuan) 統文化之根

 

自公元1129年置縣,濟陽已走過了880多年的曆程,在這片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的沃土上,既有經學大師張爾岐等曆史文化名人,也有西周劉台遺址、盧永祥故居等文化遺產(chan) ,多年來,濟陽人對這些豐(feng) 富的曆史資源情有獨鍾、津津樂(le) 道。

 

李惠廣便是其中之一,《曆史的濟陽》一書(shu) 也由此而生。談起創作這本書(shu) 的初衷,他告訴記者,通過多年的《濟陽縣誌》編撰工作,對傳(chuan) 承濟陽曆史和文化有了更多的認識,曆史文化就是一個(ge) 地方的根和魂,如果把曆史文化丟(diu) 了,就是把濟陽自己的魂丟(diu) 了。縣誌是記錄和傳(chuan) 承濟陽曆史的重要資料,但幾百年前的縣誌保存不易,存量極少。另外,縣誌隻是記錄一個(ge) 片,而曆史是一條線,通過縣誌隻能了解濟陽在某個(ge) 階段、每個(ge) 方麵的發展情況,相關(guan) 資料是支離破碎的,無法形成一個(ge) 係統和整體(ti) 。為(wei) 此,他重點把大家不熟悉的濟陽明、清兩(liang) 代曆史重新進行了歸納和整合,讓大家能係統了解濟陽這500餘(yu) 年的人文曆史。

 

1994年,在完成《濟陽縣誌》修編工作後,李惠廣正式退休,他也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濟陽曆史和文化資料整理匯總工作中。為(wei) 了寫(xie) 好這本書(shu) ,他廣泛收集資料,細心查閱文獻,為(wei) 一個(ge) 細節、一個(ge) 表述,也常多方求證、字斟句酌;無論寫(xie) 人記事、還是名勝典籍,均史出有據、持之有故。

 

“讀了李惠廣先生的《曆史的濟陽》,真正對濟陽的曆史有了係統的認識,整部書(shu) 既有濟陽建置、縣城、縣令等方麵的介紹,又有風土人情、名勝名賢、民間傳(chuan) 說等內(nei) 容,可以說是一部高度凝練、內(nei) 容全麵的濟陽發展史。”一名讀者談起出了自己的閱讀感受和理解。

 

曆史對於(yu) 現在和未來,永遠是一種無形、無盡的財富。特別是在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的濟陽,珍惜和牢記濟陽傳(chuan) 統曆史文化,對優(you) 化濟陽人文環境和社會(hui) 發展要素,對年輕一輩了解乃至熟悉濟陽人文曆史更顯得尤為(wei) 重要,在傳(chuan) 承和弘揚濟陽傳(chuan) 統文化的路上,李惠廣用個(ge) 人微薄之力寫(xie) 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生情一輩子

 

從(cong) 小背誦三字經、詩詞歌賦,早早就在心中種下了傳(chuan) 統文化的種子;工作中從(cong) 事了近10年的《濟陽縣誌》編纂工作,對保護濟陽傳(chuan) 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退休20餘(yu) 年的時間裏,把傳(chuan) 承和弘揚濟陽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己任,筆耕不輟、潛心治學,走過了85年風風雨雨,李惠廣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和他生活了一輩子,年輕時為(wei) 了編縣誌,大年初一都在家裏忙活,本來以為(wei) 退休了能好好休息一下,但他從(cong) 來不閑著,查資料、寫(xie) 文章,晚上還經常熬夜,我和孩子們(men) 有時候也勸他但是不管事,他這麽(me) 喜歡,願寫(xie) 就寫(xie) 吧。”談起丈夫,老伴既心疼又無奈。

 

如果把濟陽800餘(yu) 年的曆史比作奔騰不息的河流,張稷若作為(wei) 濟陽縣曆史第一人,無疑是河流裏最為(wei) 耀眼的浪花。在編寫(xie) 《曆史的濟陽》一書(shu) 的同時,李惠廣還創作了《閑話蒿庵——經學大師張爾岐(稷若)評傳(chuan) 》,以其文寫(xie) 其人,為(wei) 我們(men) 還原了張稷若先生的真實曆史,反映了他在清代崇高的學術地位和弘揚儒學的過人功績。

 

李惠廣說,小時候,人人都能講出張稷若的傳(chuan) 說和故事,都稱他為(wei) “活神仙”,所以從(cong) 小就對他很感興(xing) 趣。從(cong) 事縣誌工作之後,才真正了解到張稷若的曆史,才知道他是一位真正的經學大師。明朝顧炎武也說過“獨精‘三禮’,卓然經師,吾不如張稷若”,充分證明他在當時的地位和影響。但對這樣一位重大的曆史人物,人們(men) 知之甚少,甚至沒有一部專(zhuan) 門的評傳(chuan) 。為(wei) 此,他把以前收集到的資料進一步整理和匯總,創作了這本書(shu) 。

 

從(cong) 1994年退休後開始創作,直到2018年1月份近50萬(wan) 字的三本書(shu) 全部付梓印刷李惠廣老人一寫(xie) 就是20餘(yu) 年。這期間,他遇到了老伴摔傷(shang) 、自己身體(ti) 不適等種種困難,但他努力堅持了下來了。“過去的曆史文化是濟陽發展的寶貴財富,需要好好的傳(chuan) 承和弘揚,能在有生之年把這些珍貴的資料整理好,這輩子也不遺憾了。”李惠廣說。

 

創作這幾本書(shu) 時,李惠廣老人已是70、80歲的高齡。他不會(hui) 用電腦打字,很多文章都是老人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守著一盞台燈,一筆一劃、一字一句寫(xie) 出來的。多年來老人還飽受眼疾之痛、頭暈之苦,看書(shu) 時間稍微一長,就會(hui) 頭暈眼花,眼睛甚至完全看不見。每當此時,他都是努力的閉一閉眼,眼睛稍微舒服一點了接著寫(xie) 作。為(wei) 了不受外界打擾,多年來老人經常熬夜寫(xie) 作,經常忙到晚上11、12點。

 

多年來,懷著對家鄉(xiang) 的熱愛和眷戀,李惠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講述曆史、傳(chuan) 承文化,實現了自己為(wei) 家鄉(xiang) 文化建設做一點貢獻的願望,更以自己的身體(ti) 力行在濟陽學界乃至整個(ge) 濟陽樹立了榜樣,向老人致敬!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