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競恒】“古今之爭”與原儒之道

欄目:《原道》第32輯
發布時間:2018-03-21 21:26:59
標簽:
李競恒

作者簡介: 李競恒,字久道,西元一九八四年生,四川江油人,複旦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師。出版專(zhuan) 著有《愛有差等:先秦儒家與(yu) 華夏製度文明的構建》《幹戈之影:商代的戰爭(zheng) 觀念、武裝者與(yu) 武器裝備研究》《論語新劄:自由孔學的曆史世界》《早期中國的龍鳳文化》。


“古今之爭(zheng) ”與(yu) 原儒之道

作者:李競恒(複旦大學曆史係、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來源:《原道》第32輯,陳明、朱漢民主編,湖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二月初五壬子

         耶穌2018年3月21日

 

一、儒學起源和君子之道聯係密切

 

關(guan) 於(yu) “原儒”的考察,曆代學者頗有嚐試,如章太炎先生在《國故論衡》中有“原儒”一篇,考證儒在遠古和術士為(wei) 一類,不僅(jin) 限於(yu) 傳(chuan) 經,而是以書(shu) 、數為(wei) 本。胡適先生延續此一思路,在《說儒》中以“儒”為(wei) 殷遺民的職業(ye) ,掌管禮樂(le) 祭祀,並以孔子為(wei) 殷民族的“彌賽亞(ya) ”。徐中舒先生《論甲骨文中所見的儒》一文則以甲金文字考察,推測儒為(wei) 需,乃宗教人員祭祀前沐浴之形,屬於(yu) 商代有組織的宗教團體(ti) 。方述鑫《殷墟卜辭和〈周易〉中的儒》、白川靜《常用字解》都有類似觀點,將最初的“儒”解釋為(wei) 一種宗教性的職業(ye) 。

 

盡管諸說不同,但他們(men) 都有一種傾(qing) 向,可能受到了劉歆“王官”說的暗示或影響,均預設“儒”有一個(ge) 最初的職業(ye) 原型,再從(cong) 此種職業(ye) 演化為(wei) 傳(chuan) 經文士。我比較傾(qing) 向於(yu) 陳來先生的觀點,即考證儒為(wei) 求雨術士就和考證“道”最初是攜異族首級而行一樣,其實對於(yu) 說明先秦“儒”的概念意義(yi) 並不特別重大。從(cong) 發生學而言,儒的起源有多種可能,當然也不排除早期的宗教巫史色彩,但真正奠定了思想史中“儒”之含義(yi) 的,仍然應當追溯到孔子,即馬王堆帛書(shu) 《要》中孔子所謂“吾與(yu) 巫史同歸而殊途”,儒的核心要義(yi) ,正在此“殊途”之中。

 

孔子主張成為(wei) “君子儒”而非“小人儒”的劃分,本身意味著儒學起源和君子之道的密切聯係,而“君子”一詞實為(wei) 當時貴族德性與(yu) 倫(lun) 理精神的載體(ti) 。盡管在孔子那裏,“君子”一詞和西周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不是簡單和世襲貴族的血統、位祿等同,而是更多指貴族德性,因此“衛之鄙人”子路、子貢(《荀子•大略》),也以成為(wei) 君子作為(wei) 人生目標。孔子的開放教育,顯然給庶人接受貴族教育提供了契機。但在相當多的語境中,“君子”仍然保留著古老貴族的原初含義(yi) ,如“君子信而後勞其民”(《論語•子張》),“君子篤於(yu) 親(qin) ,則民興(xing) 於(yu) 仁”(《泰伯》),均以“君子”和“民”對舉(ju) ,這些語境下的“君子”顯然仍然保留著西周封建貴族的原始含義(yi) ,即治民的大人。儒和儒家君子的概念,與(yu) 其說是古文字學家所說求雨的巫祝,毋寧說是西周以來治民的封建貴族。

 

二、原儒的精神文化根基在於(yu) 德性傳(chuan) 承

 

現代普通人說起儒,更多的印象是研究科舉(ju) 考試,希望成為(wei) 官僚的形象,孔子也是文弱不堪的白胡子老頭。但儒家的君子,最初乃武裝化的封建軍(jun) 事貴族,熟諳不鼓不成列、不重傷(shang) 、不擒二毛的騎士戰鬥禮儀(yi) ,《公羊》讚宋襄公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正是此種精神文化的餘(yu) 續。在韋伯的筆下,孔子的“君子”被描述為(wei) 有過習(xi) 武的“騎士”,當時中國與(yu) 中古西歐一樣,存在著等級騎士風範,還有“車戰騎士封臣”(韋伯:《儒教與(yu) 道教》)。《左傳(chuan) •哀公十一年》中記載,孔門弟子冉有、樊遲作為(wei) 季氏的車戰騎士,參加了與(yu) 齊國的戰鬥,冉有勇敢戰鬥的貴族精神,獲得了孔子“義(yi) ”的高度評價(jia) 。

 

正如餘(yu) 英時先生所言,周代的“士”,屬於(yu) 允文允武之輩,貴族禮儀(yi) 的修煉學習(xi) ,包括了禮儀(yi) 紋飾與(yu) 騎士精神的戰鬥能力。君子必須能操作封建軍(jun) 事貴族的戰車縱橫,以射禮陶冶德性,參與(yu) 大搜禮養(yang) 成貴族戰鬥的習(xi) 慣,而“師旅能誓”乃君子大人為(wei) 政的必備技能(《隋書(shu) •經籍誌》)。《尚書(shu) 》中從(cong) 甘誓、泰誓、牧誓到費誓、秦誓,都是作為(wei) 軍(jun) 事貴族的君子大人傳(chuan) 承具有武德精神的修習(xi) 文本。孔門師徒作為(wei) 傳(chuan) 承禮樂(le) 信仰的精神共同體(ti) ,本身也具有相當的戰鬥力,這體(ti) 現在衛國公叔氏在蒲地的叛亂(luan) ,與(yu) 孔門弟子車馬的戰鬥,也體(ti) 現為(wei) 他們(men) 要求孔門師徒不要前往幫助衛國。因此孔子所言“殺人之中,又有禮焉”(《禮記•檀弓》)的話語,表明他對封建貴族的戰爭(zheng) 禮儀(yi) 非常熟悉。但原儒的精神文化根基,在於(yu) 通過培育大人德性——包括仁愛、誠實、勇敢、戰鬥、節製、忍讓等貴族美德在內(nei) 的修為(wei) ,以家族或類似孔門師徒這樣跨血緣的共同體(ti) 為(wei) 基本單位不斷傳(chuan) 承下去。在封建貴族製的君子德性中,戰鬥的意誌與(yu) 武德,屬於(yu) 構成原始儒學產(chan) 生背景的氛圍,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正因勇敢與(yu) 武德構成了原儒時代類似空氣、陽光和雨露一樣的常識,孔子才有必要反對暴虎馮(feng) 河之類的蠻勇。

 

三、秦-西漢儒學的大共同體(ti) 本位色彩

 

封建製和貴族小共同體(ti) 社會(hui) 必然養(yang) 育武德與(yu) 生機蓬勃的戰鬥精神,而秦製利維坦則必然鏟除貴族與(yu) 私鬥,俠(xia) 以武犯禁,因此收繳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鑄為(wei) 金人十二。秦漢以來的官僚科層製,以“文吏”掌管利維坦的治理,在經曆了秦對封建貴族和儒者的巨大破壞後,文吏和《鹽鐵論》中的“大夫”們(men) 實際上成為(wei) 韋伯和福山意義(yi) 上那種“現代國家”的實際執行者,即通過祛魅和理性化的法律知識進行治理。當然,以封建貴族和小共同體(ti) 治理為(wei) 本位的儒家,在這一時期相當邊緣,除了為(wei) 張湯們(men) 緣飾獄政之外,鹽鐵抗爭(zheng) 之類並未取得實際效果。

 

鹽鐵論戰中,具有原儒立場的“文學”為(wei) 民營鹽鐵辯護,實際上是捍衛自發秩序產(chan) 生的自然精英,由於(yu) 先秦時代原生態的貴族世家被秦斬斷,在編戶齊民與(yu) 國權下鄉(xiang) 的秦-西漢體(ti) 製下重新衍生的自然精英及其團體(ti) ,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此前貴族大人作為(wei) 社會(hui) 治理凝結核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儒學,其實也帶有強烈的大共同體(ti) 本位色彩。除了董仲舒們(men) “屈君以伸天”,借助天人感應約束皇權之外,眭弘、李尋、白賀良、解光們(men) 一直到王莽,他們(men) 所言再受命、禪讓,仍然是在大共同體(ti) 的“秦製”框架下解決(jue) 問題。因此,王莽會(hui) 將西周小共同體(ti) 本位的井田理解為(wei) 大共同體(ti) 的王田,諸如此類而導致失敗。因為(wei) ,西周的井田實際上屬於(yu) 小共同體(ti) 所有,是各級貴族宗族的私田,大量金文材料表明西周存在著貴族小共同體(ti) 之間的土地交易,李峰在《西周的滅亡》中研究認為(wei) ,“封建”一詞的“封”字是用於(yu) 描述貴族、宗族之間的土地轉讓,而“建”才是建立新氏和諸侯國。李學勤先生釋讀西周金文,指出有“賈田”的記載,李零先生也認為(wei) 西周貴族的“賈田”屬於(yu) 土地交換。這種貴族及其所屬小共同體(ti) 可以自由交換的土地,顯然不是包括王莽在內(nei) 一般後人理解的“國有”,不許買(mai) 賣。恰恰相反,這種土地屬於(yu) 私有,是貴族世家及其所屬小共同體(ti) 的私有財產(chan) ,國家無權剝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記載,其實更類似於(yu) “香港皇家警察”的稱號,並不意味著香港“皇家”警察是英國女王的私有財產(chan) 。王、皇家是其合法性的來源,但這些土地是私有財產(chan) ,而非王莽和尊《周官》者們(men) 理解的“國有”。由於(yu) 不深諳周秦之變的內(nei) 核,王莽錯誤地將西周小共同體(ti) 的規則強加於(yu) 他時代的龐大郡縣製大共同體(ti) 之上,要用“今”的手段去實現“古”的目的,所謂牛頭不對馬嘴,因而導致全盤的潰敗。

 

四、作為(wei) 治理凝結核的儒者與(yu) 儒學

 

高全喜先生強調古今之爭(zheng) 大於(yu) 中西之別,我非常讚同。但由於(yu) 各種原因,很多人將中國的古今之爭(zheng) 劃界定在鴉片戰爭(zheng) ,或是辛亥革命。我比較傾(qing) 向於(yu) 白彤東(dong) 先生、柯小剛先生的劃分,以秦作為(wei) 今,以先秦作為(wei) 古。在這個(ge) 意義(yi) 上,西漢屬於(yu) 今,但古的元素或者叫種子,並未全然毀滅。西漢宗族、豪族等小共同體(ti) 的重建,以超自然力量“天人感應”限製祛魅的皇權,都屬於(yu) 給“今”的現實注入了“古”的元素。王莽以今的手段去求古,導致自己毀滅,因此東(dong) 漢的儒者有冷峻現實之感,即閻步克先生所謂儒士而兼任文吏。此種狀態下的儒者,雖然明習(xi) 大共同體(ti) 的律令,但又組建地方豪族與(yu) 小共同體(ti) 這一類似封建貴族的治理係統,類似“不古不今”的狀態。正因此種不古不今的結構中有封建貴族的水密隔艙結構,既作為(wei) 地方與(yu) 基層社會(hui) 基本治理的凝結核,又是培育武德與(yu) 元氣的單位。

 

正因如此,黃巾之亂(luan) 後,科層製利維坦的潰敗卻並未導致社會(hui) 的全麵解體(ti) ,地方豪族與(yu) 儒士仍然扮演者治理的凝結核角色。類似的情況,其實也見於(yu) 永嘉之亂(luan) 後。如果沒有吳地顧榮、紀瞻等地方性貴族大人的支持,則東(dong) 晉華夏秩序保有半壁是極其困難的。江淮之間流民帥作為(wei) 防範胡人南下的隔離帶,其組織凝聚力同樣高度依賴於(yu) 儒學貴族的大人之道,如祖逖、郗鑒,他們(men) 的最初武力也以“宗族鄉(xiang) 曲”對其人格之認同為(wei) 最基本組織基礎。《晉書(shu) •孝友傳(chuan) 》記田疇率“宗族他附從(cong) 數百人”躲避徐無山。又如八王之亂(luan) 後庾袞“率其同族及庶姓保於(yu) 禹山”,“勒部曲,整行伍”,又屬於(yu) 重建武德的範疇。永嘉之亂(luan) 後,又通過言忠信,行篤敬而獲得林慮之人的歸附,躲避石勒的攻掠。此種以貴族大人德性“來民”的踐行,屬於(yu) 封建君子之道。穀川道雄所謂“中古豪族共同體(ti) ”的觀察,正是注意到這些新封建單位的治理功能,依靠地方性君子大人的儒學修養(yang) 和德性,吸引眾(zhong) 多難民歸附,並依靠貴族君子重建武德來組織自衛,《北齊書(shu) •楊愔傳(chuan) 》言“楊氏儒生,今遂為(wei) 武士,仁者必勇,定非虛論”,以孔子“仁者必勇”的概括,描述了中古亂(luan) 世中君子武德的重要含義(yi) 。“古”的元氣存在,因此形成洶湧海嘯中若幹避難的孤島,雖不時有島嶼被海嘯所吞噬,但文明的火種卻不至於(yu) 熄滅。

 

華夏文明延續至今數千年,雖經曆過類似古埃及文明中央集權崩潰後天下大亂(luan) 的幾次“中間期”,但基本文明的治理與(yu) 血脈未曾中斷,而不同於(yu) 後者在經曆三次“中間期”後最終被波斯化、希臘化、羅馬化、基督教化和阿拉伯化。如果說秦以後華夏曆史進入了“今”,具有不可逆性(白彤東(dong) 先生觀點),那麽(me) 我認為(wei) 儒學守護和不斷輸入的“古”元素,則是其保有元氣,在各種潰敗與(yu) 災難中延綿不絕,不至於(yu) 被印度化(佛教)和波斯化(祆教、摩尼教)的重要原因所在。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