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懷明】守護正在坍塌的“唐君毅故居”

欄目:紀念追思
發布時間:2018-03-11 23:23:34
標簽:


守護正在坍塌的“唐君毅故居”

作者:何懷明(文史學者)

來源:《南方周末》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正月廿四日壬寅

          耶穌2018年3月11日

 

 

舉(ju) 國上下倡言文化複興(xing) ,一位東(dong) 方人文賢哲的故居梁木,卻成了燒製臘肉的舊柴

 

最近,我發起了一項守護唐君毅先生故居的倡議。在中華民族文化花果飄零之際,唐先生護住人文之道統,夜以繼日發憤著述,闡明舊邦文化之精義(yi) ,會(hui) 通中印西哲學,以讀書(shu) 人之兩(liang) 袖清風,振臂呼號,號召海內(nei) 外華夏兒(er) 女共同發心,正視中華文化,保存文化之血脈,有“中國文化守護人”之稱,但他在宜賓市宜賓縣普安鎮周壩村的故居,卻已坍塌了很大一部分。


   


2018年2月9日,唐君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後七日,我與(yu) 三位川內(nei) 朋友一行三人,驅車前往唐君毅先生出生地。同行一位朋友三年前專(zhuan) 程來拜謁過唐先生故居,他很有感觸地說:三年前提及唐君毅三個(ge) 字,當地很少人知曉。

 

順鄉(xiang) 民所指路徑,我們(men) 找到一所破敗荒蕪的舊院子,現存完好的還有前堂、左右廂房和西側(ce) 堂房。由於(yu) 年久失修,裏麵多片已經坍塌,僅(jin) 存牆垣,屋梁倒地或被左鄰右舍搬去當作柴火。眼前荒蕪之景,與(yu) 唐君毅先生學貫古今,淹通東(dong) 西,人文殿堂宗師之名實,形成了一種戲劇性的張力,令人唏噓不已。


   


院子裏現住一戶人家,是村中別姓。據史料記載,此地是唐氏先祖在清朝時看中,花重金購置田產(chan) 而得。從(cong) 此,唐家在此繁衍生息,耕讀傳(chuan) 家。到民國年間,周壩唐氏已富甲一方,成為(wei) 柏溪遠近聞名的名門望族。據現在的女主人介紹,幾年前她的婆婆在世時,還常與(yu) 人講一些唐氏家族的往事,她婆婆是跟唐家的孩子從(cong) 小在一起長大的玩伴。

 

朋友介紹,之前在院子門口,掛有一塊“唐君毅故居”字樣的木牌。女主人說,住宅是文保單位,房子經年失修,也不能翻修、重建,很麻煩。一次刮風被吹倒就沒有再掛了。沒了這塊木牌,也免去了許多慕名前來尋訪唐君毅故居的遊人打擾他們(men) 平靜的村居生活。


女主人讓兒(er) 子打開了右側(ce) 廂房的門,裏麵是婆婆生前住的地方,婆婆走後就再也沒有人住過了,裏麵還有老人家當年居家生活的陳設,不同的是如今堆滿了雜物,落滿了厚厚的塵埃,據說唐君毅先生就是在這間屋子裏出生,開啟了他人生之體(ti) 驗和畢生為(wei) 守護中華人文精神的奮鬥之旅。

 

走出庭院,在村邊一棵大樹下麵,赫然發現兩(liang) 塊醒目的石碑。其中一塊是宜賓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公示標誌,在一間狹小的土坯房前麵立著,石碑前麵是一塊丟(diu) 棄的尼龍篷布。宜賓市政府在2011年3月23日正式公布唐君毅故居為(wei) 宜賓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宜賓縣政府是2015年10月1日立保護石碑和保護範圍標誌。石碑的後麵是故居的簡介和保護範圍,在法定的文物保護範圍之內(nei) ,映現眼簾的情境是多處屋梁倒塌,斷垣殘壁,荒煙蔓草。


   


這裏的臘肉很是出名。一位村人說,他家熏製用的柴是唐君毅家塌掉的屋子上的屋梁,並親(qin) 手指著作坊大鍋旁邊一個(ge) 棚子,一堆整整齊齊碼放的梁木,已經被鋸子鋸斷成一截一截。從(cong) 外麵的色澤完全可以清晰地辨別出來,它來自唐家的老屋是確鑿無疑。舉(ju) 國上下倡言文化複興(xing) ,一位東(dong) 方人文賢哲的故居梁木,卻成了燒製臘肉的舊柴。

 

唐君毅先生曾在夜闌靜思:“我常想隻要現在我真能到死友的墳上,先父的墳上,祖宗的墳上,與(yu) 神位前,進進香,重得見我家門前南來山色,重聞我家門前之東(dong) 去江聲,亦就可以滿足了。”在《懷鄉(xiang) 記》中,他寫(xie) 道,“宜賓的古跡,有吊黃樓、流杯池,是蘇東(dong) 坡與(yu) 黃山穀同遊之地。中國過去的古人,足跡無論到哪裏,當地的人,都修建祠堂,加以紀念。”他也曾極力提倡:“建祠廟以紀念曆史上有功之人物與(yu) 成道之人物,使後來者徜徉其中,精神可得提高,誌氣可得興(xing) 發,不但可以延續民族文化,維係斯文於(yu) 不墜,更重要的是人生可以有一個(ge) 成長的空間,潛移默化。”斯人已矣,他估計也想不到,自己的故居如今已是這副模樣。


修繕守護唐君毅故居,不能再拖了。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