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學典作者簡介:王學典,男,西曆1956年生,山東(dong) 滕州人。現任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兼《文史哲》雜誌主編、教授。2018年3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hui) 常務委員。著有《曆史主義(yi) 思潮的曆史命運》《20世紀中國曆史學》《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翦伯讚學術思想評傳(chuan) 》《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men) 》等。 |
原標題:中華文化再出發的偉(wei) 大時刻已經到來
作者:王學典(山東(dong) 大學教授)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臘月十七日乙醜(chou)
耶穌2018年2月2日
《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作進行了頂層設計,具有裏程碑意義(yi) 。這標誌著我國終於(yu) 有了一個(ge) 確定的文化發展戰略,中華文化再出發的偉(wei) 大時刻已經到來。
中華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與(yu) 中華文化密不可分,是中華文化從(cong) 根本上塑造了中華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feng) 厚滋養(yang) 。這深刻揭示出了一個(ge) 基本事實:中華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
世界曆史上大多數民族都重視種族血緣,具有種族排他性,而中華民族卻秉承“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的精神。曆史上的中華民族是一個(ge) 跨越了血緣種族、跨越了地緣界限的文化國度。從(cong) 深層來看,中國是一個(ge) 文化概念、文明概念,絕非一個(ge) 純粹的版圖和疆域概念。中華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一個(ge) 由許多部族組成的複合體(ti) ,在漫長的發展曆程中更是與(yu) 各少數民族不斷融合,終於(yu) 形成現在多個(ge) 民族和諧統一的大家庭,聯結這個(ge) 大家庭的主要紐帶就是共同的文化:中華文化。這種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隨著曆史進程的延展而不斷加深加固,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根基與(yu) 血脈。可以說,沒有中華文化就沒有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根源在於(yu) 中華文化。文化是一個(ge) 民族的靈魂,是民族存續的命脈所在。世界上許多曾經在人類曆史上寫(xie) 下輝煌篇章的大國,如羅馬帝國、波斯帝國、拜占庭帝國、土耳其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它們(men) 之所以在短暫輝煌之後即歸於(yu) 消泯,而且沒有再爬起來的可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wei) 缺乏強有力的文化紐帶;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人類曆史上成為(wei) 文明傳(chuan) 統從(cong) 未中斷、不斷再創輝煌的民族,重要原因就是擁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中華民族盡管經曆了所謂“五胡亂(luan) 華”那樣長達近400年的大分裂,但最終仍能重新聚合在一起,而且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是罕見的。其根源在於(yu) 中華文化的“化合”“凝聚”功能,消弭、整合了民族和國家的分裂。對此,英國著名曆史學家湯因比曾指出,世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其他三國都消亡了,惟有中國源遠流傳(chuan) 至今,這是什麽(me) 樣的凝聚力?這是儒家(忠孝仁義(yi) )教育的結果。否則,早已七零八落,不知變成多少個(ge) 小國家了,中國就成為(wei) 第二個(ge) 印第安,納入歐洲人的版圖了。一句話,沒有中華文化就沒有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存續和發展的根本維係力量。
文化自信包含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自信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首先來源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正如《意見》所指出,“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nei) 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但近代以來,由於(yu) 西方文化的強勢衝(chong) 擊,中華文化的發展麵臨(lin) 嚴(yan) 峻挑戰,甚至被視為(wei) 一種邊緣文化、落後文化。西方文化備受推崇,傳(chuan) 統文化遭到猛烈批判,被視為(wei) 社會(hui) 發展的包袱和障礙。可以說,在較長一段時期內(nei) ,傳(chuan) 統文化處境艱難,我們(men) 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自信出現了動搖。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們(men) 恢複和重建了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自信。2013年8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宣傳(chuan) 思想工作會(hui) 議上重要講話中強調弘揚傳(chuan) 統文化,提出“四個(ge) 講清楚”:講清楚每個(ge) 國家和民族的曆史傳(chuan) 統、文化積澱;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講清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ou) 勢;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植根於(yu) 中華文化沃土。這“四個(ge) 講清楚”實質上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理論和製度植根於(yu) 中華文化之中,為(wei) 文化自信的提出作了鋪墊。
2013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臨(lin) 曲阜考察並發表重要講話。重要講話把有5000多年曆史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當代文化貫通起來,把當代中華文化根基建立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上。中國道路、中國方案、中國文化、中國思想、中國學術等一切帶有中國標簽、中國印記的事物,都具有了無比廣闊的發展前景。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再闡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強調“我們(men) 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從(cong) “四個(ge) 講清楚”到“四個(ge) 自信”可謂一脈相承,把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提升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戰略高度。“四個(ge) 自信”理論的提出,宣示了黨(dang) 中央在新時代治國理政實踐中對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高度重視。
2017年年初出台的《意見》充分體(ti) 現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係列講話精神,為(wei) 重建文化自信提供了具體(ti) 的實施方案。《意見》闡明了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重要意義(yi) ,確定了深入闡發文化精髓、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保護傳(chuan) 承文化遺產(chan) 、滋養(yang) 文藝創作、融入生產(chan) 生活、加大宣傳(chuan) 教育力度、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等幾大任務,規定了有效的組織領導和保障措施。這是繼“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之後,黨(dang) 在思想文化領域實施的又一項重大工程,既合乎形勢又順應人心。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將由此開啟新的航程。
迎接中華民族的文化興(xing) 盛
中華文化的創造發展,將推動人類文明的重新定向,有望迎來中華民族的文化興(xing) 盛。
中華文明曾長期代表著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地,但是明代中後期以來,中華文明卻走了下坡路。近500年的人類文明演進和全球化進程,基本上是在西方文明主導下完成的。而目前,西方文明麵臨(lin) 重大挑戰和危機,生態危機、道德危機、霸權主義(yi) 、個(ge) 人主義(yi) 、享樂(le) 主義(yi) 等使人類社會(hui) 衝(chong) 突不斷,嚴(yan) 重威脅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危機是由西方文明的思想基因和內(nei) 在邏輯決(jue) 定的,單靠西方文明自身難以根本克服。而中華文明將在新時代為(wei) 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中華民族的文化興(xing) 盛首先要立足於(yu) 中國,以中國為(wei) 本位。我們(men) 不能搬用模仿西方的人文主義(yi) 、自由主義(yi) ,而拋棄否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價(jia) 值體(ti) 係。要使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基本價(jia) 值再生。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yi) 、尚和合、求大同的社會(hui) 理念,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hui) 風尚,自強不息、敬業(ye) 樂(le) 群、扶危濟困、見義(yi) 勇為(wei) 、孝老愛親(qin) 的傳(chuan) 統美德,都是中華文化價(jia) 值理念的表征。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基本價(jia) 值的再生,不僅(jin) 有助於(yu) 中國夢的實現,也將有助於(yu) 人類共同價(jia) 值的重塑,為(wei) 世界的和平與(yu) 發展作出貢獻。
中華民族的文化興(xing) 盛要求中華文化必須與(yu) 世界其他文化展開積極對話。當今世界,文明對話正逐漸成為(wei) 世界文化發展的主旋律。中華文明與(yu) 世界文明曾經有過輝煌的文明對話與(yu) 交流史,絲(si) 綢之路、鄭和下西洋乃是曆史上世界文明對話與(yu) 交流的佳話。今天,中華文化亟須加強與(yu) 其他文明的對話,積極參與(yu) 推動世界文明新秩序的建構。中華文化要獲得世界性地位,必須與(yu) 西方文化就當前人類社會(hui) 麵臨(lin) 的一係列問題展開深度對話,用中華文化的獨特智慧提供一套解決(jue) 人類社會(hui) 問題的可行性方案。中華文化在未來世界文明的演進中必將發揮引領作用。
中華民族的文化興(xing) 盛不是向傳(chuan) 統的簡單回歸而是更高層次的創造發展。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要在與(yu) 一切人類文明積極成果的交流互鑒中,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意見》對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中華文化現代化,意義(yi) 深遠。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將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中華文化的複興(xing) 傳(chuan) 承,不僅(jin) 有中國意義(yi) ,更有世界意義(yi) ,中華文明將與(yu) 世界各國文明一道為(wei) 人類社會(hui) 發展提供精神資源,揭開世界曆史新的一頁。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