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關(guan) 係性的存在——安樂(le) 哲“儒家互係性思維”解讀
作者:李文娟(山東(dong) 社會(hui) 科學院助理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月廿二日庚午
耶穌2017年12月9日
安樂(le) 哲 資料圖片
在傳(chuan) 統西方哲學中,自亞(ya) 裏士多德開始,實體(ti) 性思維一直占據主流。啟蒙運動後,人和現實成為(wei) 焦點問題,實體(ti) 性思維卻使西方哲學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頻繁失誤,他們(men) 意識到,主體(ti) 要認識和把握客體(ti) ,不能僅(jin) 從(cong) 兩(liang) 者的實體(ti) 性存在出發,還要承認兩(liang) 者之間的關(guan) 係,實體(ti) 性思維並不是終極思維,於(yu) 是轉向關(guan) 係性思維尋求答案。(陶濟:《試論現代西方哲學的基本特征》)西方的關(guan) 係性思維由來已久,可追溯至中古時期奧古斯丁的教父哲學,到近代伏爾泰、萊布尼茨、笛卡爾、斯賓諾莎為(wei) 代表的人文主義(yi) ,再到現代詹姆斯、杜威的實用主義(yi) ,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yi) ,匯聚成一股極富生命力的支流,正在蓬勃發展。歐洲學者葛蘭(lan) 言、葛瑞漢從(cong) 關(guan) 係性思維角度研究中國哲學,為(wei) 西方認識中國找到一個(ge) 可靠起點。受關(guan) 係性思維及杜威、葛瑞漢影響,安樂(le) 哲以“儒家角色倫(lun) 理”和“互係性思維模式”深度詮釋儒家哲學,消除了中西方哲學之間的隔閡,進一步發展了儒學的世界價(jia) 值。
“焦點/場域”是“互係性思維”的生發模式。焦點,即焦點自我,包含兩(liang) 個(ge) 特征:一是具有一定家庭角色;二是經過傳(chuan) 統禮儀(yi) 訓練。這就預設了在儒家哲學中,人的關(guan) 係是本質性的。拋開西方那種“人的本質是固定、既成、自足的靈魂”的傳(chuan) 統觀點,安樂(le) 哲認為(wei) “家庭角色是人類經驗的協和與(yu) 秩序的最基本始源”。(安樂(le) 哲:《儒學與(yu) 杜威實用主義(yi) 關(guan) 於(yu) “人”觀念上的對話》)簡言之,人自家庭關(guan) 係而來。從(cong) 中西人倫(lun) 關(guan) 係來看,古希臘倫(lun) 理觀強調尊重個(ge) 人利益,柏拉圖《斐多》篇和亞(ya) 裏士多德《論靈魂》都提到“人性是被上帝給定的”,在實現這種個(ge) 人本性時,一切以自我為(wei) 中心,人與(yu) 人之間是一種以憲法和法律為(wei) 主要形式的“契約”關(guan) 係。由於(yu) 原始人倫(lun) 關(guan) 係被打破,所以海德格爾認為(wei) 人出生就是“被拋”到這個(ge) 世界,對於(yu) 他所處時代、曆史、國家、身世、家人和朋友等都無法選擇,這種“被給定”會(hui) 讓人產(chan) 生“煩”感,並且會(hui) 伴隨一生。儒家以“仁者愛人”為(wei) 出發點,把社會(hui) 理解為(wei) 一種人倫(lun) 關(guan) 係的存在,禮是一種儒家式生活狀態,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在儒家傳(chuan) 統中,幾乎體(ti) 會(hui) 不到海德格爾的被拋感,孩子一出生就擁有了身份,是兒(er) 子或女兒(er) ,是弟弟或妹妹,這些身份本身即是“被接納”的存在。所以,安樂(le) 哲先生在其新書(shu) 《儒家角色倫(lun) 理學》中表明,儒家“互係性思維”源自因家庭角色而形成的關(guan) 係性。
在家庭關(guan) 係中,人的仁義(yi) 禮智信等道德元素不斷生成。家庭是教育子女的第一課堂,是滋養(yang) 道德情感的沃土。在古代,八歲孩童就要開始學習(xi) 言語、飲食、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之文。“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禮,是成人之前的必修課目,《禮記》中的《內(nei) 則》《曲禮》《少儀(yi) 》等篇有詳細記載:“子事父母,雞初鳴,鹹盥漱”,“出必告,反必麵”,“立必正方,不傾(qing) 聽,長者與(yu) 之提攜,則兩(liang) 手奉長者之手”,“不越路人而與(yu) 言”,“遭先生於(yu) 道,趨而進,正立拱手”,“毋不敬,儼(yan) 若思,安定辭”等等。人有多個(ge) 角色,在家庭關(guan) 係中,要做到對父母的“孝”,對尊長的“敬”,對兄弟的“恭”,對朋友的“義(yi) ”,將來才能做到對國家的“忠”。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有人質疑他不為(wei) 政,孔子言能孝於(yu) 親(qin) ,友於(yu) 兄弟,又能廣推此心以為(wei) 一家之政,也是為(wei) 政。(程樹德:《論語集釋》第1冊(ce) )孔子認為(wei) ,在家庭中建立秩序,本身就是一種從(cong) 政行為(wei) 。
另外,西方思維慣於(yu) 把自然從(cong) 倫(lun) 理中切割出去,而中國哲人卻把一切個(ge) 人行為(wei) 都納入自然界的循環反複中去理解,“仁者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二程集》),儒家將自我放置到一個(ge) 隻有宗教情感才能達到的無限宇宙場域,在互動關(guan) 係中實現內(nei) 在超越。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氣”,指的就是人和宇宙之間的關(guan) 係,它是人和宇宙融為(wei) 一體(ti) 的氣概。(馮(feng) 友蘭(lan) :《中國哲學簡史》)“浩然之氣”由義(yi) 與(yu) 道助力,將會(hui) 達到至大至剛的境界,充盈於(yu) 人體(ti) 之內(nei) 和天地之間。雖然這種思想充滿神秘色彩,但是,孟子認為(wei) ,隻要有恒心堅持正義(yi) 行為(wei) ,人人都可以成為(wei) 聖人。依照朱熹理氣哲學理論,人性稟賦於(yu) 天理,才智稟賦於(yu) 氣;氣清則才清,氣濁則才濁,才智有善有不善,而人性無不善。也就是說,天理規製著人的欲望、感情、意誌和行為(wei) ,氣的清濁厚薄影響和蒙蔽著人的才智。人與(yu) 自然之間是一個(ge) 充滿關(guan) 係的場域,“天人合一”“陰陽互補”是萬(wan) 物和諧相處的理想狀態,儒家創造出一個(ge) 道德的宇宙,既增加了人生意義(yi) ,也增加了宇宙意義(yi) 。
成“仁”,是儒家的道德理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安樂(le) 哲認為(wei) ,“仁”字從(cong) 人從(cong) 二,首先具有關(guan) 係性喻意,是自我與(yu) 他人的圓成;其次,“仁”的獲得必須通過共同群體(ti) 下的人際交往;最後,“仁者”至善至德,擁有強大的“自我領域”(重要人際關(guan) 係的總和),是社會(hui) 群體(ti) 中的權威代表。(安樂(le) 哲,羅思文:《〈論語〉的哲學詮釋》)誠然,在儒家文化視野中,社會(hui) 關(guan) 係的存在得到了一致認可,大部分中國人都按部就班地在努力學習(xi) 各種禮節,使得自己更熟練地處理各種關(guan) 係,更快適應自己存在的群體(ti) 。需要補充的是,“仁”固然強調社會(hui) 關(guan) 係性,但更傾(qing) 向於(yu) 對社會(hui) 的擔當,陳來教授指出“儒家‘以天地為(wei) 一體(ti) ’的境界指向社會(hui) 責任與(yu) 現實憂患,從(cong) 而使它與(yu) 佛老的純粹逍遙之境區分開來”(陳來:《有無之境》)。宋代理學家張載以“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作為(wei) 畢生誌向,範仲淹“居廟堂之上憂其民,處江湖之遠憂其君”(範仲淹:《嶽陽樓記》),最能體(ti) 現仁者的社會(hui) 擔當和治世情懷。
那麽(me) ,孔子又對“仁者自愛”(《荀子·子道》)、“古之學者為(wei) 己”(《論語·憲問》)之言行讚不絕口,難道儒家所做的一切都是為(wei) 了滿足一己之私?當然不是。孔子所提倡的“自”“己”,與(yu) 西方個(ge) 體(ti) 性自我有很大區別。西方的“自我”具有“理性”“欲望”“意誌”等含義(yi) ,儒家的“自”“己”具有內(nei) 省的獨特意義(yi) ,與(yu) “自然”“修身”密不可分,它暗含著“焦點自我”與(yu) 所統攝“場域”之間的互動關(guan) 係。具體(ti) 而言,“仁者自愛”是道德生命的自我完善;“古之學者為(wei) 己”是通過學習(xi) 來修養(yang) 自己。這種自我的修養(yang) 完善是仁者家國情懷的基礎和出發點,是為(wei) 了更好地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這一過程,完成了由“小我”向“大我”的轉變。長久以來,西方人認為(wei) 中國人為(wei) 了“大我”犧牲了太多“小我”,甚至認為(wei) 被這種思想所禁錮。事實上,正是儒家維係著這種由自我、家庭、自然、社會(hui) 等要素所建構的一個(ge) 個(ge) 互相交織的“場域”的穩定,才是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秘訣。王陽明《大學問》開篇雲(yun) :“大人者,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者,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yu) 天地萬(wan) 物而為(wei) 一也。”仁者修身,為(wei) 達到自我與(yu) 家、國、萬(wan) 物一體(ti) ,視民眾(zhong) 如兄弟,視萬(wan) 物如夥(huo) 伴,立己立人,成己成物,這正是儒家“民胞物與(yu) ”的思想展現。
人是關(guan) 係性的存在,從(cong) 家庭關(guan) 係中來,到社會(hui) 實踐中去。安樂(le) 哲強調,儒家倡導以人為(wei) 中心與(yu) 以關(guan) 係為(wei) 本。(安樂(le) 哲:《儒家角色倫(lun) 理學》)在互係思維觀念下,人被賦予“造物主”一般的創造性與(yu) 神聖性,並從(cong) 中升華出一種宗教情感。這種宗教情感與(yu) 亞(ya) 伯拉罕傳(chuan) 統中的一神宗教有重大差別。首先,儒家宗教情感以人為(wei) 中心,不是以神為(wei) 中心。儒家認為(wei) ,萬(wan)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所以尊天敬祖,實際是一種建立在孝慈文化上的祖先崇拜;人人有追求成為(wei) 聖人的資格;隻要通過謙恭自我修養(yang) 和磨煉,都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次,儒家宗教情感關(guan) 注現世,不是救世主義(yi) 也不是末世主義(yi) 。儒學“不談死後,不講來世,懷疑鬼神,它所關(guan) 注的重心在現實人生社會(hui) ”(牟鍾鑒:《涵泳儒學》)。最後,儒家宗教情感依禮而行,不設定強製性、神秘性規約。儒家所推崇的禮義(yi) 與(yu) 禮儀(yi) 依靠人們(men) 自覺遵行,沒有神秘主義(yi) 的儀(yi) 式和條約,隻是通過誠敬地遵守“禮”來體(ti) 現人的神聖性;禮既普遍尋常,同時又具有龐大而神奇的凝聚力。安樂(le) 哲將儒家的宗教情感視為(wei) 社會(hui) 興(xing) 旺發達的產(chan) 物,認為(wei) 它在成就角色、關(guan) 係之禮的途徑中形成,能夠持續不斷地帶來生機勃勃的生活質量,所以將其稱為(wei) “積極的生命之花”(安樂(le) 哲:《儒家角色倫(lun) 理學》)。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王利民】作為(wei) 詩人的王陽明
【下一篇】【李誌國】趙秉文:儒之正理之主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