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監察部網】河南湯陰嶽飛:精忠昭日月,正氣貫古今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7-12-05 23:32:34
標簽:

河南湯陰嶽飛:精忠昭日月,正氣貫古今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月十八日丙寅

         耶穌2017年12月5日

 

 

嶽 飛

 

嶽飛(1103-1142年),字鵬舉(ju) ,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xiang) 孝悌裏(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程崗村)人,著名軍(jun) 事家、戰略家、詩人。

 

嶽飛自幼師從(cong) 周同、陳廣學劍學槍,武藝高強,從(cong) 1128年投軍(jun) 起,十餘(yu) 年間,率領嶽家軍(jun) 同金軍(jun) 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他揮師北伐,先後於(yu) 郾城、潁昌大敗金軍(jun) ,進軍(jun) 朱仙鎮。不料,宋高宗、秦檜等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嶽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被殺害。宋孝宗時,嶽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yu) 杭州西湖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嶽飛紀念館

 

  


嶽飛紀念館(嶽飛廟)原名精忠廟,也稱“宋嶽忠武王廟”,始建時間無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建,距今已有500多年曆史。廟宇八進院落,建築100多間,占地麵積為(wei) 6300餘(yu) 平方米,彩塑30餘(yu) 尊,曆代名人碑刻300餘(yu) 通。2001年,被列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嶽飛家風家訓

 

 嶽飛一生並未留下成文家規家訓,但其“精忠報國”“不愛錢,不惜死”等家風軍(jun) 紀流傳(chuan) 後世,影響深遠。

 

“精忠報國”。嶽飛母親(qin) 嶽母是曆史上有名的賢母。《宋史·嶽飛傳(chuan) 》記載:“(嶽)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這是史書(shu) 對嶽飛背上所刺文字的確切記載。英雄心跡,動人心魄,從(cong) 此,“盡忠報國”四字便融入嶽飛的靈魂,成為(wei) 他終生行動的指南,也成為(wei) 嶽家世代相傳(chuan) 的家訓。明清以後,曆經傳(chuan) 說演變,“盡忠報國”慢慢變成了“精忠報國”。

 

“不愛錢,不惜死”。嶽飛為(wei) 人忠勇,清白廉潔,率領嶽家軍(jun) 南征北戰,馳騁沙場,立下赫赫戰功。所得朝廷賞賜,嶽飛“一錢不私藏”,“有賞必勻”,均如數分給將士們(men) ,有著“清貧大將軍(jun) ”的美譽。

 

嚴(yan) 格管教家人。嶽飛不僅(jin) 在戰場上身先士卒,而且對家人和子女的要求也極為(wei) 嚴(yan) 格。他要求子女們(men) 每天完成學業(ye) 後,到菜園裏勞動,並對他們(men) 說:“稼穡艱難,不可不知也!”長子嶽雲(yun) 12歲即被嶽飛送到部將張憲手下當了一名普通士兵。經過嚴(yan) 格錘煉,嶽雲(yun) 迅速成長為(wei) 嶽家軍(jun) 中卓有聲望的一位將領。

 

●視頻腳本

 

河南湯陰嶽飛: 精忠昭日月 正氣貫古今

 

春秋故國、漢唐置縣,湯水之南靈秀地;周公演易、武穆從(cong) 戎,風流人物越千年。湯陰,地處豫北平原,隸屬中國古都安陽,是英雄嶽飛的故鄉(xiang) 。

 

嶽飛,字鵬舉(ju) ,生於(yu) 1103年,卒於(yu) 1142年,他的一生雖短暫,卻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千百年來,嶽飛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家喻戶曉,其“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的至理名言,千載傳(chuan) 頌;其嚴(yan) 於(yu) 律己、廉潔奉公、愛國愛民的偉(wei) 大精神,深深影響著嶽氏後代,形成了良好家風,並融入民族血脈,成為(wei) 中華兒(er) 女修身、立業(ye) 、報效祖國的崇高典範。

 

嶽母刺字傳(chuan) 佳話

 

北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農(nong) 曆二月十五日,嶽飛出生於(yu) 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永和鄉(xiang) 孝悌裏(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

 

相傳(chuan) ,嶽飛出生時,正好有一隻大鳥落在屋頂。為(wei) 此,其父嶽和特意為(wei) 兒(er) 子起名“嶽飛”,取字曰“鵬舉(ju) ”。名以正體(ti) ,字以表德,嶽和希望自己的兒(er) 子具有展翅高飛、鵬程萬(wan) 裏的遠大誌向。

 

古語雲(yun) :“家貧出孝子,國亂(luan) 顯忠臣。”北宋欽宗年間,金兵大舉(ju) 南侵,徽欽二帝被俘,中原生靈塗炭。此時,自幼立誌報國的青年嶽飛,長跪母親(qin) 麵前,表達了意欲告別母親(qin) ,決(jue) 心以身許國的意願。大義(yi) 凜然的嶽母,值此生死難定的離別之際,毅然決(jue) 然,在兒(er) 子背上刺下了“盡忠報國”四個(ge) 大字,作為(wei) 母訓。

 

此後十數年間,嶽飛率領嶽家軍(jun) 百戰疆場,曆經艱險,所向披靡。可歎宋高宗、秦檜等一意求和,竟自毀長城,陷害嶽飛致死。直至數十年後,嶽飛才得平反冤獄,改葬西湖棲霞嶺,追諡武穆。

 

  


嶽母刺字像

 

千百年來,嶽飛的英雄事跡,民間廣為(wei) 流傳(chuan) 。“嶽母刺字”,勉勵兒(er) 子盡忠報國的故事,更是世人皆知,成為(wei) 千古佳話。

 

“嶽母刺字”始見於(yu) 元人所編的《宋史》:“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湯陰縣嶽飛紀念館館長 關(guan) 寶英:

 

《宋史》記載,1133年,宋高宗召見嶽飛,親(qin) 筆禦書(shu) 了四個(ge) 大字“精忠嶽飛”,繡成一麵戰旗賜給嶽飛。此後,“精忠嶽飛”大旗,成為(wei) 嶽家軍(jun) 的主要標誌,後人因此有“飛白精忠早賜旗”的詩句。由於(yu) 嶽飛曾得到過這一殊榮,故而後世寫(xie) 他的小說、戲曲便常常以精忠為(wei) 名:唱詞如《精忠八角鼓》,戲劇如《精忠記》,小說如《精忠全傳(chuan) 》等等,也正是由於(yu) 這些作品的廣泛流傳(chuan) ,後人逐漸將“盡忠報國”演變為(wei) “精忠報國”。

 

“盡忠報國”是嶽飛的夙願,而“精忠報國”則是900年來上自朝廷下到百姓對嶽飛的高度讚賞和評價(jia) ,兩(liang) 者之間一脈相承。“盡忠報國”原本是嶽母勉勵嶽飛的家訓,同時也正是這深入肌膚的四個(ge) 大字激勵,才鑄就了嶽飛“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的高尚情操,成為(wei) 億(yi) 萬(wan) 中華兒(er) 女所尊奉的“國規國訓”。

 

第一功名不愛錢

 

河南湯陰縣嶽飛廟,曆史悠久,古樸厚重。500多年來,來自全國的瞻仰者絡繹不絕,是人們(men) 緬懷英雄、傳(chuan) 承愛國情懷的重要勝地。

 

   


嶽飛廟大殿前楹聯

 

嶽飛廟大殿前,有這樣一副楹聯:“人生自古誰無死,第一功名不愛錢”,橫批是“乃武乃文”。對聯為(wei) 清朝同治年間榜眼何金壽所題。

 

湯陰縣嶽飛紀念館講解員 李莎莎:

 

上聯“人生自古誰無死”,最早見於(yu) 文天祥祥興(xing) 二年(1279年)正月所作的《過零丁洋》詩中;下聯“第一功名不愛錢”,出自明代著名諫臣楊繼盛被害前的詩句。作者何金壽是清代的才子,按理,書(shu) 寫(xie) 嶽飛廟前的楹聯,他完全有能力自己來編,不必取自古人的詩句。但他不用自己的話,而是引用了文天祥和楊繼盛的名言,以彰顯這三個(ge) 人,雖然生不同時,實則同命運共呼吸、一脈相承的孤忠大節。

 

嶽飛的一生,忠誠、廉潔、一身正氣,其不愛錢的為(wei) 官理念,堪稱中國曆史上清廉為(wei) 官的楷模。

 

據嶽飛之孫嶽珂編寫(xie) 的《金佗稡編·卷九遺事》記載,嶽飛平日“奉身儉(jian) 薄,不二胾(zì)。居家惟禦布素,服食器用,取足而已,不求華巧。”如其所述,嶽飛生活儉(jian) 樸,他在家衣著都是麻布做的衣服,和一般平民沒有兩(liang) 樣。家裏的菜肴、用具等,滿足生活基本需要就可以了,不刻意追求華巧。

 

著名曆史學家、中國宋史研究會(hui) 會(hui) 長 王曾瑜:

 

當時,嶽飛的收入是很高的,除了俸祿,還有各種各樣的賞賜,他個(ge) 人要享受完全沒有問題,但他個(ge) 人生活一直很儉(jian) 樸,經常穿的都是粗麻布的衣服。

 

由於(yu) 嶽家軍(jun) 在抗金戰場上屢建奇功,所以經常得到朝廷的賞賜,有時一次多達數十萬(wan) 貫。嶽飛始終堅持與(yu) 戰士們(men) 同甘共苦,將獎賞如數分給將士,從(cong) 未私藏一錢。所以當時人們(men) 常稱嶽飛為(wei) “清貧大將軍(jun) ”。

 

不愛錢,不置私產(chan) ,光明磊落,一心為(wei) 公,是嶽飛為(wei) 官一生的光輝寫(xie) 照。北宋袁褧所著《楓窗小牘》記載:嶽飛遇害時,被勒令沒收全部家產(chan) 。可他的全部家當,僅(jin) 止朝廷所賜鑲玉腰帶數條,作戰鎧甲數件,幾件習(xi) 武兵器,幾件絲(si) 織衣衫,糧食約數鬥,銀錢若幹串,以及藏書(shu) 而已。

 

父子上陣不惜死

 

嶽飛一生精忠報國,舉(ju) 家同赴國難,英雄氣概,彪炳千秋。

 

郾城大捷,是北宋抗金戰爭(zheng) 中的一次著名戰役,也是嶽飛以少勝多的一次經典傑作。

 

著名評書(shu) 表演藝術家 劉蘭(lan) 芳:

 

郾城大戰是宋金戰爭(zheng) 史上最著名的戰略決(jue) 戰之一。在這次大戰中,金兵將領金兀術動用了他的精銳部隊“鐵浮圖”。即,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其衝(chong) 擊力就如同飛速行進的一堵牆,勢不可擋。戰鬥異常酷烈。值此關(guan) 鍵時刻,嶽飛披堅執銳,親(qin) 臨(lin) 陣前,極大地鼓舞了嶽家軍(jun) 的士氣。他指揮步兵上陣,手持長長的快刀和大斧,上砍騎兵,下砍馬腿。這樣,隻要一匹馬倒地,其它兩(liang) 匹馬也就失去了戰鬥力。終使戰局扭轉,成為(wei) 嶽家軍(jun) 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又一次光輝戰例。

 

   

 

嶽飛像

 

據《金佗稡編·卷八》記載,在郾城大戰最激烈的時刻,黃塵蔽天,殺聲動地。嶽飛親(qin) 率四十騎突出陣前。都訓練霍堅急忙上前挽住戰馬說:“相公為(wei) 國重臣,安危所係,奈何如此輕敵!”嶽飛一馬鞭抽脫了霍堅挽馬之手,說:“非爾所知!”他躍馬馳突於(yu) 陣前,左右衝(chong) 擊,箭無虛發。將士們(men) 看到統帥親(qin) 自出馬,士氣倍增。

 

在戰場上,嶽飛不僅(jin) 自己身先士卒,而且對兒(er) 子嶽雲(yun) 也要求嚴(yan) 格。《金佗稡編》記載:“潁昌之役,嶽雲(yun) 出入虜陣,左右衝(chong) 突,體(ti) 被百餘(yu) 創,甲裳為(wei) 赤。”

 

嶽飛一生堅持抗金,在其戎馬生涯中,親(qin) 自指揮了一百二十餘(yu) 仗,未嚐一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jun) 。嶽飛之所以能從(cong) 一個(ge) 普通士兵,成長為(wei) 支撐南宋半壁河山的著名將帥,這當然有他謀略出眾(zhong) 、作戰勇敢的因素,然而更重要的是,嶽飛培育了一支軍(jun) 紀嚴(yan) 明,作戰勇猛,同時始終與(yu) 廣大人民血肉相連,深受百姓支持和愛戴的嶽家軍(jun) 。

 

著名評書(shu) 表演藝術家 劉蘭(lan) 芳:

 

嶽家軍(jun) 上下同心,軍(jun) 容嚴(yan) 整,軍(jun) 紀嚴(yan) 明,深得民心。軍(jun) 中見“有踐民稼,傷(shang) 農(nong) 功,市物售直不如民欲之類,其死不貸”。意思是有踐踏損害百姓莊稼、損害百姓勞動果實以及與(yu) 百姓買(mai) 賣交易不公平等,一經查出立即斬首,絕不姑息遷就。

 

當時,嶽家軍(jun) “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口號,在中原大地廣為(wei) 流傳(chuan) 。可謂軍(jun) 民同心,上下一體(ti) ,故能每戰必勝,所向披靡。就連金兀術也感歎:“撼山易,撼嶽家軍(jun) 難!”

 

精忠報國承典範

 

【童聲朗誦】

 

“怒發衝(chong) 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yu) 土,八千裏路雲(yun) 和月……”

 

  


嶽飛廟·山門

 

天地英雄氣,精忠承典範。“盡忠報國”的信念不僅(jin) 烙在嶽飛脊背上,也鐫刻在嶽飛的心中,成就了嶽飛精忠報國的傳(chuan) 奇一生,也成為(wei) 嶽氏家族的傳(chuan) 世家訓。

 

嶽母以“盡忠報國”要求嶽飛,而嶽飛也身體(ti) 力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後人。在嶽飛的兒(er) 輩中,有像嶽雲(yun) 這樣名垂青史的青年將領,在嶽飛的孫輩中,又出了嶽珂這樣著名的學者。

 

嶽珂為(wei) 嶽飛第三子嶽霖所生,他是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史學家。他積極收集嶽飛生前的資料加以整理,著有《金佗稡編》二十八卷和《金佗續編》三十卷。

 

嶽姓子孫,世世代代以嶽母之深明大義(yi) 、嶽飛之以身許國,作為(wei) 激勵自己的典範和楷模,勤勉踐行、代代相傳(chuan) ,形成了令人稱道的良好家風。

 

新中國第一代女飛行員少將嶽喜翠,是嶽飛第28世後人。她展翅藍天36年,是我國女飛行員中飛行年齡最長、飛行時間最多、執行急難險重任務最多的一位。2003年7月28日,嶽喜翠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空軍(jun) 少將軍(jun) 銜,成為(wei) 我國第一位女飛行員將軍(jun) 。

 

更多嶽氏後人中的普通人也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對國家對社會(hui) 有益的事情。他們(men) 或盡心盡職、勤勞創業(ye) ,或見義(yi) 勇為(wei) 、樂(le) 於(yu) 助人,或致富不忘鄉(xiang) 鄰,大力支持公益慈善事業(ye) ,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著名曆史學家、中國宋史研究會(hui) 會(hui) 長 王曾瑜:

 

嶽飛最崇高的精神品質在於(yu) 他的愛國主義(yi) ,也就是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嶽飛的一生,不貪財、不好色,嚴(yan) 於(yu) 律己,盡忠報國,他是一個(ge) 表裏如一、心口如一的偉(wei) 大愛國主義(yi) 者。

 

2014年5月3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北京市海澱區民族小學看望少年兒(er) 童,當他看到孩子們(men) 寫(xie) 的“精忠報國”四個(ge) 大字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有感而發。他說:“精忠報國,是我一生的目標!”

 

今天,無論是在河南湯陰還是在杭州,嶽飛廟前,來自五湖四海的參拜者絡繹不絕。國人瞻仰和憑吊這位偉(wei) 大的英雄,傳(chuan) 頌著嶽飛的英雄故事。嶽飛的愛國主義(yi) 精神,正激勵著華夏兒(er) 女,在振興(xing) 中華的偉(wei) 大征程中,砥礪前行。

  

●嶽飛家風家訓摘編

 

愛國

 

初命何鑄①鞫②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摘自《宋史·嶽飛傳(chuan) 》

 

【注釋】

 

①何鑄:字伯壽,浙江餘(yu) 杭人。嶽飛蒙冤下獄時,何鑄時任禦史中丞,被命主持審訊。

 

②鞫(jū):審訊,審問。

 

【解讀】

 

這段話意思是,朝廷開始時命令何鑄審問嶽飛,嶽飛撕開衣裳把後背給何鑄看,背上有“盡忠報國”四個(ge) 大字,字跡刻得很深。

 

這是嶽飛後背有字的最早記載。據傳(chuan) ,北宋晚期,嶽飛在母親(qin) 的支持下應征入伍。為(wei) 了堅定兒(er) 子抗戰決(jue) 心,嶽母在嶽飛脊背正中刺下“盡忠報國”四個(ge) 大字,意在激勵嶽飛為(wei) 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

 

  

 

毛澤東(dong) 手書(shu) 《滿江紅》

 

怒發衝(chong) 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yu) 土,八千裏路雲(yun) 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lan) 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cong) 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嶽飛《滿江紅·怒發衝(chong) 冠》

 

【解讀】

 

這首詞最早見於(yu) 明徐階所編的《嶽武穆遺文》,是根據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所書(shu) 嶽墳詞碑收入。詞分上下兩(liang) 片,上片寫(xie) 作者悲憤中原重陷敵手,痛惜前功盡棄的局麵,表達自己繼續努力,爭(zheng) 取壯年立功的心願。下片抒寫(xie) 詞人對於(yu) 敵人的深仇大恨,表達了統一國家的殷切希望和忠於(yu) 祖國的赤誠之心。整首詞慷慨激昂,充分表現了作者憂國報國的壯誌胸懷,是一首氣壯山河、傳(chuan) 誦千古的名篇。

 

清廉

 

  


帝初為(wei) 飛營第,飛辭曰:“敵未滅,何以家為(wei) ?”或問天下何時太平,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摘自《宋史·嶽飛傳(chuan) 》

 

【解讀】

 

這段話意思是,宋高宗當初想為(wei) 嶽飛建造府邸,嶽飛推辭說:“敵人還沒有被消滅,憑什麽(me) 安家立業(ye) 呢?”有的人問天下什麽(me) 時候太平,嶽飛說:“文臣不吝惜錢,武臣不吝惜死,天下就太平了。”

 

明朝末年,山西布政使吳鍾英仰慕嶽飛,將“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兩(liang) 句勒石刻碑,立於(yu) 湯陰嶽飛廟之中,供世人瞻仰,其後這兩(liang) 句便廣為(wei) 流傳(chuan) 。

 

忠勇

 

還我河山——嶽飛廟匾額

 

【解讀】

 

據史料記載,“還我河山”四字是清末秀才周承忠從(cong) 嶽飛手書(shu) 的《吊古戰場文》碑拓中摘字集鉤而成。作為(wei) 偉(wei) 大的英雄,嶽飛用他的一生履行著“精忠報國”的使命,他的碧血也為(wei) “還我河山”而流。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還我河山”引起了當時全中國人的愛國共鳴,傳(chuan) 遍了中華大地,從(cong) 此成為(wei) 愛國精神的代表作。

 

  

人生自古誰無死,第一功名不愛錢。——湯陰嶽飛廟大殿楹聯

 

【解讀】

 

“人生自古誰無死,第一功名不愛錢”,出自清榜眼、翰林院編修何金壽之手。上聯出自文天祥的七律《過零丁洋》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下聯出自楊繼盛的七絕《言誌詩》:“男兒(er) 欲畫淩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何金壽用兩(liang) 位忠臣的名言來讚揚嶽飛“不愛錢,不惜死”,以身報國的崇高精神。

 

至孝

 

若內(nei) 不能克事親(qin) 之道,外豈複有愛主之忠?——嶽飛《奏乞終製劄子》

 

【解讀】

 

這句話意思是,如果連孝敬親(qin) 人都做不到,還談什麽(me) 報國忠心?嶽飛以“忠孝”名揚天下。史載,嶽母有痼疾,嶽飛“嚐藥進餌”,晨昏侍候,親(qin) 自調藥換衣,無微不至;為(wei) 照顧其休息和調養(yang) ,連走路和咳嗽都不敢出聲;四季衣被器用視節令更換,盡量使母親(qin) 愉悅。紹興(xing) 六年,北伐在即,嶽母與(yu) 世長辭。嶽飛三天水漿不沾,哭紅雙眼,和兒(er) 子嶽雲(yun) 一起扶母親(qin) 靈柩,赤腳從(cong) 鄂州出發,至江州南康(今江西九江縣獅子鎮株嶺村)安葬。

 

   

 

嶽飛廟·“精忠報國”匾額

 

●專(zhuan) 家觀點

 

“撼山易撼嶽家軍(jun) 難”是如何煉成的?

 

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無數愛國仁人誌士為(wei) 挽救國家危亡,發揮了巨大作用。南宋傑出的愛國將領嶽飛,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位。

 

他是一麵愛國主義(yi) 旗幟,“精忠報國”的赤誠情懷跨越時空,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er) 女。他文武雙全、高風亮節,不朽詞作《滿江紅》長久地震撼著我們(men) 的心靈。

 

“當年惟說嶽家軍(jun) ,紀律森嚴(yan) 孰與(yu) 鄰”,能夠讓老百姓簞食壺漿來迎接,能夠讓對手發出“撼山易、撼嶽家軍(jun) 難”這樣的感慨,是因為(wei) 他把“精忠報國”融入了自己的靈魂,時刻準備著舍棄生命去踐行。作為(wei) 臣子,他為(wei) 君分憂、清正廉潔。宋高宗曾要在杭州為(wei) 嶽飛建府邸,嶽飛辭謝說:“敵未滅,何以家為(wei) ?”作為(wei) 統帥,他紀律嚴(yan) 格,體(ti) 恤百姓。“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是嶽家軍(jun) 的口號,也是真實的寫(xie) 照。所以,嶽家軍(jun) 所到之處,民眾(zhong) 無不歡欣,“舉(ju) 手加額,感慕至泣”。作為(wei) 父親(qin) ,他不忘出身,教子從(cong) 嚴(yan) ,常囑咐“稼穡艱難,不可不知也”,要求子女學習(xi) 之餘(yu) 必須參加勞動。其子嶽雲(yun) 十二歲從(cong) 軍(jun) ,訓練艱辛,他絲(si) 毫不給予特殊照顧。

 

正因為(wei) “精忠報國”已深深鐫刻在了嶽飛的心靈深處,所以他對國家一腔赤誠、忠心不二,用鐵的紀律造就了一支有靈魂的軍(jun) 隊。對自身,他克己奉公、嚴(yan) 格家風,用母親(qin) 刺下的“盡忠報國”作為(wei) 行為(wei) 規範,為(wei) 嶽氏後人留下了萬(wan) 世楷模。

 

 “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這是嶽飛的至理名言。簡潔的語言包含著治國平天下的深刻道理,是嶽飛“精忠報國”精神的具體(ti) 體(ti) 現。“精忠報國”不僅(jin) 是嶽飛的精神化身,也是嶽氏後人引以為(wei) 豪的價(jia) 值追求,更成為(wei) 一座曆史的豐(feng) 碑聳立在每一個(ge) 國人心間,成為(wei) 中華兒(er) 女修身、立業(ye) 、報效祖國的崇高典範。(河北大學教授 薑錫東(dong) ;安陽師範學院副教授 符海朝)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