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來作者簡介:陳來,男,西元一九五二年生於(yu) 北京,祖籍浙江溫州。一九七六年中南礦冶學院(現名中南大學)地質係本科畢業(ye) 。一九八一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研究生畢業(ye) ,哲學碩士。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研究生畢業(ye) ,哲學博士。一九八六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副教授,一九九〇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生導師,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中央文史館館員、國務院參事。著有《朱熹哲學研究》《宋明理學》《古代宗教與(yu) 倫(lun) 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現代儒家哲學研究》《孔夫子與(yu) 現代世界》《近世東(dong) 亞(ya) 儒學研究》《仁學本體(ti) 論》《中華文明的核心價(jia) 值》《儒學美德論》《儒家文化與(yu) 民族複興(xing) 》等。 |
事皆是理 ——陳傅良與(yu) 永嘉學派再認識
作者:陳來
來源:《溫州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月十四日壬戌
耶穌2017年12月1日
《溫州日報》編者按:本文為(wei) 作者在上周瑞安舉(ju) 辦的紀念陳傅良誕辰880周年學術研討會(hui) 上的發言。陳來,祖籍溫州,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導,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哲學史家。
我想談一下對永嘉學派和永嘉學術的幾點認識。
關(guan) 於(yu) 宋代哲學思想史的分派。二十世紀的學術研究在吸收了西方哲學史的脈絡線索後,中國學者提出了理學、心學、氣學三分法的看法,在日本學界也得到了呼應,一直以來都被學者所認可。然而,若從(cong) 學術思想史來看,中國近世本來就有一種三分法,不是專(zhuan) 就哲學史而言,而是就儒學思想史而言,這就是全祖望曾說的:“乾淳諸老既歿,學術之會(hui) ,總為(wei) 朱陸兩(liang) 派,而水心齗齗於(yu) 其間,遂稱鼎足。”這就是說,南宋學術思想分為(wei) 三派:朱子理學、陸氏心學、永嘉之學。這是中國學術史的內(nei) 在分別標準。全祖望雖然以葉適為(wei) 永嘉事功之學的代表,但我們(men) 知道,在南宋時,朱熹對陳傅良的評價(jia) 更高,說“永嘉之學,理會(hui) 製度,惟君舉(ju) 為(wei) 有所長”。全祖望也承認“永嘉諸子,止齋最稱淳恪”。所以,與(yu) 朱、陸同時的永嘉之學,至少應說是“陳葉之學”,才能正確反映陳傅良的地位。清四庫叢(cong) 書(shu) 提要亦雲(yun) :“朱子喜談心性,季宣兼重事功,永嘉之學遂為(wei) 一派”。《朱子年譜》特別重視朱子與(yu) 陳傅良、葉適的論學,也說明在南宋紹熙時代朱子學內(nei) 部對永嘉之學的重視,不是以之為(wei) 一般的一派,而是與(yu) 朱、陸並立的一派。
近三十年,“實學”研究漸漸流行,晚、近實學研究的活動,尤其活躍。但什麽(me) 是“實學”?學者看法不同。事實上,曆史上各家都用過實學的概念,所以很難從(cong) 誰使用過實學一詞來定義(yi) 實學。我以為(wei) ,真正接近於(yu) 現代學術史研究所使用的“實學”概念,在南宋應為(wei) 永嘉之學。薛季宣倡導“確實有用”之學便是明證。陳傅良的門人敘述其師及永嘉諸人之學“諸先生所以要教人就事上理會(hui) 教著實,緣是向時諸公多是清談”,四庫提要談及樓鑰也說永嘉之學是“究心於(yu) 實學”。永嘉實學,有其理論宗旨。我以為(wei) ,永嘉之學的精神要旨在一個(ge) “事”字上。若從(cong) 哲學和理論上概括兩(liang) 宋學術各派的主張,程、朱主張“性即理”,二陸主張“心即理”,而永嘉學術可以以“事即理”來表出。陳傅良、葉適雖未明確提出此義(yi) ,但內(nei) 在地包含了此義(yi) 。如陳傅良學生所言“自年二十從(cong) 陳先生,其教人讀書(shu) ,但令事事理會(hui) ……器便有道,不是兩(liang) 樣,須是識禮樂(le) 法度皆是道理。”此說正為(wei) “事即理”思想的表達。故永嘉之學的中心命題有二,一是“事皆是理”,二是“事上理會(hui) ”。
永嘉之學或永嘉實學,具體(ti) 體(ti) 現在對製度研究的重視。葉適講過,薛士龍獨究體(ti) 統製度,至陳傅良尤號精密。永嘉的經世實學,集中於(yu) 古代的經製治法,即治國理政的製度研究。故朱熹總其說為(wei) “永嘉之學,理會(hui) 製度”。葉適自己更說過“時儒方為(wei) 製度新學,抄記周官、左傳(chuan) ”。這也很好地概括了永嘉學術的趨向。這也說明,從(cong) 儒學史的角度看,永嘉之學偏重在“製度儒學”,而與(yu) 朱陸二家的“心性儒學”有所不同,顯現出儒學的曆史發展本來就是有不同方向、麵向,是很豐(feng) 富的。就曆史而言,心性儒學是宋明儒學的主體(ti) ,心性儒學亦自覺堅持其優(you) 越性,但在今天看來,則不必受此影響,而平心論評儒學各派的特點與(yu) 貢獻。製度儒學有其深遠的根源,在當代儒學中仍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