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監察部網】江蘇江陰徐霞客:壯遊山川十萬裏 人與梅花一樣清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7-11-28 22:50:01
標簽:


江蘇江陰徐霞客:壯遊山川十萬(wan) 裏 人與(yu) 梅花一樣清

作者:劉漢俊(《黨(dang) 建》雜誌社社長)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月十一日己未

           耶穌2017年11月28日

 

“千古奇人”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明南直隸江陰縣(今江蘇省江陰市)人,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被譽為(wei) “千古奇人”。他經30年考察撰寫(xie) 而成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共計60萬(wan) 字,被譽為(wei) “千古奇書(shu) ”。

 

徐霞客出生在一個(ge) 貲財豐(feng) 厚的詩禮之家,卻自小摒棄科舉(ju) ,醉心於(yu) 旅行考察。自22歲起,到去世前一年的30多年中,他共步行10萬(wan) 餘(yu) 裏,足跡遍及今江蘇、浙江、河南、河北、廣西、貴州、雲(yun) 南等21個(ge) 省區市,“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2011年3月,《徐霞客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wei) 中國旅遊日。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坐落於(yu) 江蘇省江陰市徐霞客鎮南暘岐村,北距江陰長江公路大橋35公裏,南臨(lin) 無錫15公裏。

 

徐霞客故居始建於(yu) 明代,是徐霞客出生和生活的地方,由故居、仰聖園、晴山堂石刻和徐霞客墓組成,原有房屋十三進,每進九間,共有房舍一百一十七間。明末清初,故居遭到大劫,破壞嚴(yan) 重。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對其進行修繕,於(yu) 1987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2001年,故居及晴山堂石刻被列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氏家規家訓

 

徐霞客祖輩世代詩禮傳(chuan) 家,簪纓不絕。在數百年的家族興(xing) 衰榮辱變化中,徐氏形成了以立誌有品、忠孝仁愛、誠信篤行等為(wei) 核心的家風家訓。徐家人以結交賢士俊傑為(wei) 榮,以歌頌梅花來表達高潔的情懷。徐氏在江南積善行德,廣修路橋,荒年賑濟災民,贏得了很高的聲望。徐氏忠於(yu) 誠信,《梧塍徐氏家譜》載有:“信之一字是行己處世之關(guan) 鍵。”

 

徐氏家規可分為(wei) 四禮(冠、婚、喪(sang) 、祭)、六諭(孝、弟、信、忍、勤、儉(jian) )、七戒(鬥、訟、賭、酒、遊、比、竊)三部分,其所倡導的忠義(yi) 之心、孝悌之道、仁愛之本、誠信之楷、智者之光等深深影響著徐氏後人。

 

●視頻腳本

 

江蘇江陰徐霞客:誌存高遠 勤勉致知

 

【學生朗讀《題小香山梅花堂詩·得橫字》】

 

“春隨香草千年豔,人與(yu) 梅花一樣清。”

 

這是明朝末年的一位老人,窮盡一生所留下的鴻篇巨著中的詩篇。四百多年前,他用雙腳丈量了大半個(ge) 中國的土壤山脈,並詳盡記錄下這些地方自然地理的迥異風貌。如今,他的文章被收錄進中學語文課本,而《徐霞客遊記》的開篇之日——5月19日,更被定為(wei) “中國旅遊日”。

 

江蘇江陰,地處長江咽喉,自古枕山負水,以“大江之陰”得名。七百多年前,一名徐姓男子為(wei) 保“南州高士之風”,與(yu) 子孫相約“俱誓不仕元”,偕同家人親(qin) 眷從(cong) 熱鬧繁華的蘇州府,遷入江陰一處偏遠僻靜的小村落,並自詡為(wei) “梧塍徐氏”,在此繁衍生息。

 

  

 

徐霞客故居·仰聖園

 

無錫市徐霞客研究會(hui) 理事 周忠良:

 

這名徐姓男子就是徐霞客的五世祖千十一(徐世名),“梧塍”是他們(men) 搬遷所至的地方。在之後的六十多年裏,徐氏一直秉承著“拒元不仕”,就是不去元朝當官的祖訓和“詩禮傳(chuan) 家、耕讀為(wei) 業(ye) ”的家訓,過著隱跡鄉(xiang) 野的自得生活。

 

“梧塍徐氏”更早可以追溯至北宋末年,始祖徐錮曾任開封府尹,在金兵南侵、宋室南渡時,徐錮攜帶大量“文獻古籍”前往杭州隱居,並立下子孫後代務必博覽群書(shu) 的家訓。延續到九世祖徐麒時,徐氏已成為(wei) 江陰梧塍一帶頗負盛名的書(shu) 香世家,當地百姓更以“辟田若幹頃,藏書(shu) 數千卷”的詞句來形容他們(men) 。

 

無錫市徐霞客研究會(hui) 理事 周忠良:

 

徐氏最鼎盛的時候,有田地十多萬(wan) 畝(mu) , 一度成為(wei) “江南首富”。此外,徐氏一直熱衷於(yu) 藏書(shu) 。徐霞客的高祖徐經曾修建了一座“萬(wan) 卷樓”,顧名思義(yi) ,樓裏有藏書(shu) 萬(wan) 卷。據說“萬(wan) 卷樓”有三層,一樓用於(yu) 閱覽 ,二樓用來藏書(shu) ,三樓則是保管朝廷詔書(shu) 和一些名人書(shu) 畫。

 

正因為(wei) 深受先祖書(shu) 香傳(chuan) 家思想的熏陶,幼年的徐霞客也喜歡埋首書(shu) 閣,尤其癡迷自然界的“川嶽之精,鬼神之秘”。他甚至不滿足於(yu) “萬(wan) 卷樓”中的藏書(shu) ,時常去集市尋找更多不曾讀過的好書(shu) 。明萬(wan) 曆二十九年(1601年),徐霞客年滿15歲,長輩們(men) 開始催促他參加科舉(ju) 考試。可是,僅(jin) 僅(jin) 第一輪科考,徐霞客就落榜了。父親(qin) 徐有勉見兒(er) 子無意功名,也不再勉強,隻是敦促他:“誌行純潔,做一個(ge) 有學問的人。”此後,徐霞客一心沉醉於(yu) 地經圖誌,並暗自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宏圖遠誌。

 

四年後,19歲的徐霞客計劃著人生的第一次“冒險”。然而,正當他收拾行囊時,父親(qin) 徐有勉突然病故,一家子的生計全部落到年近六旬的母親(qin) 身上。一時間,徐霞客麵臨(lin) 進退兩(liang) 難的抉擇,最終,他放棄了出遊,幫著母親(qin) 經營一個(ge) 家庭式紡織作坊。不過,閑暇之餘(yu) ,徐霞客都會(hui) 悄悄地去江邊駐足遠望,而他的這一舉(ju) 動,也引起了母親(qin) 的注意。

 

  

 

徐霞客故居·徐母教子像

 

中國徐霞客研究會(hui) 常務理事、副秘書(shu) 長 唐漢章:

 

徐母心胸豁達,通情達理,她“勤勉達觀”的思想對徐霞客的影響非常直接。她認為(wei) 男子漢應該誌在四方,所以鼓勵徐霞客遠遊,但要求他回來後,把所到過的地方和觀察到的景象都講給自己聽。

 

“養(yang) 鞠育不可以言盡,子雖終身承顏致養(yang) 尚不能報其萬(wan) 一。孝是天經地義(yi) 古今不磨之理。”這是《梧塍徐氏宗譜》中世代相傳(chuan) 的箴言祖訓,也是徐霞客在往後的每一次出遊時,必定銘記在心的話。明萬(wan) 曆三十六年(1608年),22歲的徐霞客在母親(qin) 的支持下,將“泛遊太湖”作為(wei) 了人生的第一次旅程。出門前,母親(qin) 特意為(wei) 兒(er) 子縫製了一頂“遠遊冠”,並再三叮囑他“萬(wan) 事謹慎”。為(wei) 了不讓母親(qin) 擔憂,徐霞客從(cong) 不出遠門,出行地點也多以家鄉(xiang) 附近的名山大川為(wei) 主。他與(yu) 母親(qin) 約定“春草初萌時離家,秋葉染霜時歸來。”

 

之後的數年裏,徐霞客始終“定向而往,如期而返。”直到他38歲這年,年過八旬的母親(qin) 離世。撫摸著母親(qin) 為(wei) 自己製作的“遠遊冠”,徐霞客悲痛萬(wan) 分,為(wei) 母守孝三年。而後的幾年時間裏,他的兩(liang) 個(ge) 兒(er) 子相繼完婚,孫子也已經降生。此時的徐霞客,感到一身輕鬆,遂決(jue) 心完成一項期待許久的大事——考察祖國地勢最為(wei) 奇特的西南地區。

 

“人生天地間萬(wan) 事成於(yu) 此誌。有誌則有品,有品則忠孝廉節事事可做。”

 

——《梧塍徐氏宗譜》

 

  

 

勝水橋

 

公元1636年,徐霞客與(yu) 一名家仆,從(cong) 江陰祝塘馬鎮(今徐霞客鎮)南暘岐勝水橋畔出發,沿水路開啟西南萬(wan) 裏征程。這一年,他已經50歲了。好友靜聞和尚為(wei) 了能將一份親(qin) 手抄錄的《法華經》,供奉於(yu) 雲(yun) 南雞足山,也決(jue) 定與(yu) 徐霞客結伴同行。一行人途徑江蘇、浙江、江西等地,並於(yu) 一年後來到湖南一處名為(wei) “麻葉洞”的神秘洞穴。“洞中有神龍”是明代茶陵人對麻葉洞的描述。早前,曾有幾名大膽的村民試圖進洞一探究竟,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他們(men) 都不曾活著把秘密帶出來。於(yu) 是,探索“麻葉洞”的奧秘,便成為(wei) 徐霞客此番遠行的計劃之一。

 

江陰徐世後人 徐偉(wei) 忠:

 

據《徐霞客遊記》記載,當地村民聽說一個(ge) 從(cong) 外地來的讀書(shu) 人要進麻葉洞,無論男女老少紛紛跑來圍觀。大家都認為(wei) 麻葉洞裏有蛟龍、有鬼怪,去不得。但徐霞客脫掉外套,點了兩(liang) 根火把,就和仆人進了麻葉洞。

 

“兩(liang) 壁石質光潔如玉,垂下的石柱如同倒懸的菱花,花紋宛如雕刻的一般。”這是徐霞客對麻葉洞的描述。他和仆人在洞穴裏走了大約一千米後,原路返回。他告訴當地百姓,洞裏沒有鬼怪,而且景色宜人。這也是徐霞客對洞穴學的一次探知。

 

徐霞客一生中共探尋306個(ge) 洞穴,被公認為(wei) 中國洞穴探險第一人,而《徐霞客遊記》則被認為(wei) 是世界上最早的洞穴學著作。

 

“信者,言之有實也,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則信之一字是行已處世之關(guan) 鍵。”

 

——《梧塍徐氏宗譜》

 

領略山川之美的同時,徐霞客深入考證、追求真知,糾正了許多前人著作中的錯誤,也開創了實地考察自然地理的新學風。在我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尚書(shu) ·禹貢》中,對長江源頭有著“岷山導江”的記載。因此,直到明朝,絕大多數學者都認定長江的正源在四川岷江。可是,徐霞客卻對這一說法提出了質疑。

 

中國徐霞客研究會(hui) 常務理事、副秘書(shu) 長 唐漢章:

 

他認為(wei) 岷江比同處長江上遊的金沙江流域範圍要小很多,那為(wei) 何長江源頭不是金沙江呢?彼時他已一路走到了雲(yun) 南,而恰好金沙江中段和下段的一部分就在雲(yun) 南,所以他決(jue) 定去考證自己的論斷。當時的雲(yun) 南,自然條件相當惡劣,而徐霞客也已經年過五十了。

 

在古代,人們(men) 多把雲(yun) 南稱作蠻荒之地,因為(wei) 那裏充滿了未知與(yu) 不測。徐霞客進入雲(yun) 南半年後,他的身體(ti) 便出現了各種不適。由於(yu) 沒有多餘(yu) 的錢財來求醫問藥,徐霞客隻能借助土辦法來緩解病痛的折磨——泡溫泉。不過,這些艱難險阻都不曾打消他尋找長江正源的念頭。

 

公元1639年,徐霞客從(cong) 雲(yun) 南武定,穿越當地瘴癘之氣最為(wei) 嚴(yan) 重的元謀,途徑麗(li) 江等地,最終抵達雞足山悉檀寺。

 

在此前的旅途中,因為(wei) 路遇強盜,再加上接連數日風餐露宿,靜聞和尚不幸病逝於(yu) 廣西南寧崇善寺。遵循他的遺願,徐霞客將靜聞的骨灰和經書(shu) 一並供埋在了悉檀寺中。同時,他也準備在這裏完成《溯江紀源》這篇聞名後世的長江考察專(zhuan) 文。

 

中國徐霞客研究會(hui) 常務理事、副秘書(shu) 長 唐漢章:

 

不管從(cong) 流程長度還是從(cong) 水流量來看,徐霞客認為(wei) 金沙江都遠超岷江。綜合其他事實判斷,“因此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wei) 首”。這一論述徹底顛覆了《尚書(shu) ·禹貢》對於(yu) 長江發源於(yu) 岷山的記載。其實,徐霞客並不是第一個(ge) 產(chan) 生疑問的人,但卻是第一個(ge) 敢於(yu) 堅持真理否定權威經典的人。

 

徐霞客故居文物保護管理所主任 馬莉:

 

徐霞客22歲遊太湖,55歲從(cong) 雲(yun) 南雞足山病歸,三十多年間曾經三次遭遇強盜,幾度絕糧。但是,每回他都淡然地說:“吾荷一鍤耒,何處不可埋吾骨耶?”意思是,我帶著一把鐵鍬來,有什麽(me) 地方不能埋我的屍骨呢?徐霞客正是基於(yu) 這份對自然界探究的執著信念,對地理考察的無盡熱情,才成就了中國旅遊業(ye) 的鼻祖,推動了中國地理學的進步,也成為(wei) 子孫後代的楷模。

 

公元1640年,徐霞客重返闊別數年的家鄉(xiang) ,可此時的他,已經無法站立行走。第二年正月,當江陰百姓還沉浸在春節的喜慶之中時,徐霞客——中國近代地理研究先驅悄然離世。不久,人們(men) 把他遺留的幾十篇遊記、專(zhuan) 文,編纂成傳(chuan) 世巨作——《徐霞客遊記》。

 

“聞奇必探,見險必截。”徐霞客耗費半生光陰,途經今天中國21個(ge) 省(區、市)份,用足跡開拓出一條與(yu) 近代地理學相通的道路。而他“義(yi) 無反顧的人生,追尋真理的步伐”,正是恪守著徐氏族人“立誌、忠孝、誠信、恪勤”的祖訓。如今,這一沿襲了七百多年的家訓,經徐霞客傳(chuan) 承和延續,也成為(wei) 江陰祝塘乃至江南地區人們(men) 拳拳服膺的修身典範和治家良策。

 

  

 

徐霞客故居·晴山堂石刻

 

●徐氏家訓摘編

 

立誌有品

 

人生天地間萬(wan) 事成於(yu) 此誌。有誌則有品,有品則忠孝廉節事事可做。無誌則無恥,無恥則辱身賤行無所不為(wei) 。

 

——摘自《梧塍徐氏宗譜》

 

【譯文】

 

所有事情的成功都源於(yu) 有遠大的誌向。有了誌向,人就有了高尚的品格,有了高尚的品格也就具備忠孝廉節的美德。如果沒有誌向,人就沒有羞恥之心,沒有羞恥之心就什麽(me) 事都做得出來。

 

忠孝仁愛

 

養(yang) 鞠育不可以言盡,子雖終身承顏致養(yang) 尚不能報其萬(wan) 一。孝是天經地義(yi) 古今不磨之理。

 

——摘自《梧塍徐氏宗譜》

 

【譯文】

 

養(yang) 育之恩難以用言語來說清楚,子女就算侍奉父母終身也報答不了養(yang) 育恩情的萬(wan) 分之一。孝順父母是自古以來做人不變的真理。

 

誠信篤行

 

信者,言之有實也,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則信之一字是行己處世之關(guan) 鍵。

 

——摘自《梧塍徐氏宗譜》

 

【譯文】

 

誠信的人,說話、做事都講求實事求是,如果不守信、不務實,那就得不到別人肯定。所以,為(wei) 人處世的關(guan) 鍵是重事實、守信用。

 

恪勤匪懈

 

業(ye) 精於(yu) 勤而荒於(yu) 嬉,士農(nong) 工商定要各習(xi) 一業(ye) 。人生不論貴賤不可一日不勤,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摘自《梧塍徐氏宗譜》

 

【譯文】

 

學業(ye) 由於(yu) 勤奮而精通,由於(yu) 遊戲玩耍而荒廢。所以,任何人都需要有一技之長。不論從(cong) 事的是什麽(me) 工作,都要勤勤懇懇堅持去做。勤奮終會(hui) 有所成就,遊手好閑一點好處也沒有,要始終勉勵自己持之以恒。 

 

●名家觀點

 

真正讀懂徐霞客

 

公元1607年春天,徐霞客揮別鶯飛草長的家鄉(xiang) 江陰,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科考之旅。他到過今天21個(ge) 省(區、市)份的100多座城市,探過500多個(ge) 岩洞,遊記中提及的橋有1000多處。

 

現存《徐霞客遊記》的第一篇是5月19日所作,這一天,被確定為(wei) “中國旅遊日”。

 

徐霞客是旅行家,但把他僅(jin) 僅(jin) 當作“遊聖”來供奉,是一種誤讀。徐霞客是文學家,但把《徐霞客遊記》隻當作文學作品來欣賞,是一種淺讀。

 

徐霞客首先是科學家,是在地質學、地理學、生態學領域都有獨特發現、突出貢獻的專(zhuan) 家。《遊記》內(nei) 容涉及文化、經濟、曆史、民族、宗教、地理、地礦、水文、氣象、動物、植物、風俗等多個(ge) 領域,既是文學著作,更是科學著作、哲學著作。徐霞客是中國古代科學精神的集大成者。

 

讓我們(men) 追尋400多年前,那個(ge) 遊曆於(yu) 崇山峻嶺之間孤獨而偉(wei) 岸的身影。

 

  

 

徐霞客故居·仰聖園

 

以求是態度踏上實證研究之旅

 

遊覽黃山,不應該忘記先行者徐霞客。

 

公元1616年、1618年,徐霞客兩(liang) 次遊曆黃山。是他最早發現並記錄了光明頂、鼇魚背等處是黃山最高處的古夷平地,考證出黃山是長江水係和錢塘江水係的分水嶺;是他第一個(ge) 詳細、係統勘測並記錄下天都峰、蓮花峰、光明頂、飛來峰等諸多標誌點的地形地貌。登頂天都峰,徐霞客感覺“萬(wan) 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yu) 抗耳”,再爬上蓮花峰頂,果真發現“其巔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峰居黃山之中,獨出諸峰上”,因而得出蓮花峰是黃山最高峰的結論。這一偉(wei) 大發現令今天的測繪專(zhuan) 家們(men) 都嘖嘖稱奇,因為(wei) 現代化技術測定,蓮花峰海拔為(wei) 1864米、天都峰海拔為(wei) 1810米,兩(liang) 峰高度相差54米,而兩(liang) 者相距1100米,一般人是很難通過目測發現這一差距的。

 

他是中外曆史上第一個(ge) 係統考察丹霞地貌的專(zhuan) 家。他深入考察湖南茶陵“靈岩八景”、浙江天台赤城山、福建武夷山接筍峰、江西餘(yu) 江馬祖岩層、廣西容縣都嶠山等25處紅層盆地丹霞地貌,對山川地貌、火山溶洞、動植物生長、村落形成及變遷等作了詳細記錄。他深入考察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特征、分布等,發現岩洞是由於(yu) “水衝(chong) 刷侵蝕”而成,洞中的鍾乳石是由含鈣質高的水滴蒸發凝聚而成,等等。外國學者認為(wei) ,徐霞客關(guan) 於(yu) 岩溶地貌的考察,比歐洲科學家要早150到200年。法國洞穴聯盟專(zhuan) 家讓·皮埃爾·巴赫巴瑞說,“徐霞客是早期真正的喀斯特學家和洞穴學家”,美國科學家甚至以“近代岩溶地貌之父”“最卓越的地理地質學奠基者”來讚譽徐霞客。

 

徐霞客通過實地考察,證明長江的源頭是金沙江,而不是《尚書(shu) ·禹貢》中記載的岷江;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瀾滄江等多條水道的源流;他對沿途有詳盡的生態記錄,如“崖南峽中,箐木森鬱,微霜乍染,標黃疊紫,錯翠鋪丹,令人恍然置身丹碧中”。閱讀《遊記》,如研讀國土資源調查報告、百科全書(shu) 。梁啟超說,中國實地調查的地理書(shu) 當以《徐霞客遊記》為(wei) 第一部。

 

如果屈原的《天問》是對神秘世界的叩問,柳宗元的《天對》是試圖對《天問》的哲學回答,徐霞客則力圖在自然世界裏尋找實證解答。實證要求親(qin) 眼所見、現場目擊,需要積累直接經驗、第一手材料。他每到一地,名山必登,名川必訪,無論是目測山的高度、丈量洞的深度,還是探究江河的源頭、地形的走勢,他都是登就登頂,“從(cong) 石萼叢(cong) 錯中攀躋山頂”;到就到底,“直迸東(dong) 底,深峻不可下”。追本溯源,腳踏實地,徐霞客三十年一以貫之。

 

求是態度是科學精神的內(nei) 涵。徐霞客治學態度嚴(yan) 謹,線路選擇正確,求證方法細致,分析判斷準確。從(cong) 最初的風光旅行到向科學考察轉變,徐霞客的實踐主題實現了升華。他通過實地比較兩(liang) 條溪流的速度,得出“程愈迫則流愈急”的結論,符合流體(ti) 力學原理。他通過周密實測,得出桂林七星岩“一山凡得十五洞雲(yun) ”的結論,與(yu) 今天實地勘測結果一致。科考探險需要技巧,徐霞客發明製作了布帶、鐵杖等登山器材。他的考察嚴(yan) 、細、深、實,堪稱科學方法的寶典、科學態度的典範。

 

批判思維是科學精神的品質。沒有批判思想的武器缺乏力量,沒有批判能力的學科不是科學。徐霞客走出書(shu) 齋,選擇了迥異傳(chuan) 統的人生道路,就是批判精神的初顯。他尊重經典,但不迷信經典,敢於(yu) 訂正《大明一統誌》等權威典籍。他尊重事實,但不滿足於(yu) 定論,認為(wei) “山川麵目多為(wei) 圖經誌籍所蒙”。他尊重權威,但不屈從(cong) 權勢,對官方結論敢於(yu) 質疑。他敬畏生靈,但不迷信神靈,敢於(yu) 登山入洞驚動“神龍精怪”。他把科學、哲學、文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又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把自然科學研究從(cong) 社會(hui) 科學研究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學科體(ti) 係。考證意味勘正,確定亦是否定,重構必先解構,先行者往往是犧牲者,徐霞客的精神不亞(ya) 於(yu) 伽利略、哥白尼、布魯諾等科學先烈。

 

  

 

徐霞客故居·晴山堂

 

科學精神崛起於(yu) 曆史與(yu) 現實之間

 

徐霞客的科學思想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在那個(ge) 年代?他的科學精神緣何而來?

 

首先,讓我們(men) 從(cong) 幾千年的中國科技史中來尋找曆史的縱坐標——

 

中國是一個(ge) 科技成果豐(feng) 富、科學巨擘眾(zhong) 多的國度。四大發明無疑是世界科技和人類文明的高峰,除此之外,先秦以來的古籍經典中保有大量科技知識、科學思想,許多科技成果世界領先。

 

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發展形成過三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二次高峰出現在宋元時期。最後一個(ge) 高峰則出現在晚明,以李時珍、徐光啟、宋應星、徐霞客等四位偉(wei) 大科學家的出現為(wei) 標誌。

 

讓我們(men) 再回到徐霞客所處的晚明社會(hui) ,聚焦現實的橫坐標——

 

中國晚明社會(hui) 有過開放的萌動,西學東(dong) 漸有過短暫的風景。1598年6月,意大利傳(chuan) 教士利瑪竇到達南京。他發現中國有豐(feng) 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科學思想,而且中國人渴望與(yu) 西方人交流,於(yu) 是他找到兩(liang) 個(ge) 打開中國的突破口。一個(ge) 是與(yu) 中國思想家、科學家徐光啟合作翻譯出版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另一個(ge) 是與(yu) 南京大報恩寺的大和尚僧雪浪展開了一場關(guan) 於(yu) 科學思想的辯論。與(yu) 此同時,利瑪竇向人們(men) 展示他帶來的自鳴鍾、三棱鏡、地球儀(yi) 、日晷、《坤輿萬(wan) 國全圖》等,介紹西方的天文、地理、曆算、建築、造船、機械原理和地圖測繪等知識,引起了中國社會(hui) 的關(guan) 注,也激活了晚明社會(hui) 的科學思想。這一年,徐霞客12歲。

 

徐霞客成長時期,距徐霞客家鄉(xiang) 一箭之遙的東(dong) 林書(shu) 院十分活躍,書(shu) 院士子所倡導經世致用的求實學風、崇實黜虛的實證思想、知行合一的哲學理念、追求理想敢於(yu) 犧牲的精神深深影響著徐霞客。

 

曆史雲(yun) 卷雲(yun) 舒,現實忽明忽暗,為(wei) 英雄的出場鋪設了場景,徐霞客科學精神的崛起,是曆史的必然。

 

  

 

徐霞客故居·徐霞客遊記碑廊

 

鍾情山水的行走者,開創知識分子新活法

 

徐霞客科學精神的豐(feng) 碑有三個(ge) 支撐:奮鬥意誌、人文情懷和哲學實踐。

 

頑強的奮鬥意誌鑄造了徐霞客科學精神的本質——

 

徐霞客幼讀詩書(shu) 、飽覽史誌,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他立足於(yu) 格物、致知,專(zhuan) 注於(yu) 誠意、正心,有誌於(yu) 修身、齊家,雖然沒有治國之心,卻有走天下之誌。20歲左右開啟探險之旅,26歲到46歲完成第二階段跋涉,49歲開始人生的最後一次出發,直到4年後因“兩(liang) 足俱廢”而東(dong) 歸,回家一年後去世。他一輩子隻做一件事,而且是特立獨行的事。

 

實現理想需要堅定信念,戰勝困難需要堅強意誌。徐霞客是一位野外地質調查科學家,但是他沒有必要的安全保障、作業(ye) 條件,缺乏足夠的自救能力、避險知識。他遭遇過“路棘雪迷,行甚艱”,攀登過“闊僅(jin) 尺餘(yu) ,鑿級其中,仰之直若天梯倒”的懸崖,潛入過“陷身沒頂,手足莫施”的深澗。電閃雷鳴的雨夜叢(cong) 林中,衣衫襤褸的他靠野果充腹,盼風歇雨停。風雨如磐的斷路絕壁前,瘦骨嶙峋的他咬緊牙關(guan) ,胼手胝足而行。他逢險必探,遇洞必入。在株洲探險,洞深水湍,“歸途莫辨”,當地人“無敢導者”“無肯為(wei) 前驅者”,但徐霞客毅然“解衣伏水,蛇行以進。”他到過老虎“月傷(shang) 數人”的梁隍山;深入過“豺虎晝遊,山田盡蕪”“俱不敢入”的雲(yun) 嶁山“虎窟”;在河南嵩山“忽見虎跡大如升”、湖北武當山“且聞虎暴”;闖蕩過“十人去,九不還”的廣西北流“鬼門關(guan) ”;穿越過“瘴癘甚毒”的雲(yun) 南瀾滄江畔;舉(ju) 燭進入柳州真仙洞,猛然發現“石下有巨蛇橫臥,以火燭之,不見首尾”,何等驚悚!他五次遇劫,在湘江水麵被盜賊“刀戟亂(luan) 戳”,但僥(jiao) 幸跳水逃命,而隨行的靜聞和尚為(wei) 了保護經書(shu) 和徐霞客的手稿等,受了兩(liang) 處致命傷(shang) 。

 

徐霞客科考的成果,是生命的代價(jia) 。無數次履險臨(lin) 危,一路上窮困潦倒,甚至“臥處與(yu) 豬畜同穢”,但他隻留下“無可奈何”寥寥幾字便不再糾結。他長期過著“足泥衣垢”“煨濕薪,臥濕草”的生活,受到“足痛未痊”“膝腫痛不能升”的折磨;在過箐篁瘴地時不幸皮膚中毒,苦不堪言,“久涉瘴地,頭麵四肢俱發疹塊,累累叢(cong) 膚理間,左耳左足,時時有蠕動狀。而苦於(yu) 無藥”,切身之痛,彰然紙麵,讀來令人心痛。

 

科學精神不能沒有人文滋養(yang) 。三十功名,萬(wan) 裏遐征,廣博而深厚的人文情懷是徐霞客最原始的精神底質、最本真的情感底色,這種情懷體(ti) 現在他對人與(yu) 自我、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社會(hui) 三大矛盾關(guan) 係的處理中。

 

人與(yu) 自我的關(guan) 係,是徐霞客人文情懷的起點。他的先祖是東(dong) 漢高士,北宋末年從(cong) 開封落戶江陰。南宋覆滅後,徐家拒絕做元朝的官員,歸隱鄉(xiang) 野,保持了“讀書(shu) 不仕”“不染勢利”“務農(nong) 為(wei) 本”“耕讀傳(chuan) 家”的祖風,幾百年來家境平安。徐霞客繼承了父親(qin) “誌行純潔”和母親(qin) “勤勉達觀”的秉性,15歲就藏身書(shu) 樓,遍覽四書(shu) 五經,尤好圖經誌籍。以高士為(wei) 伍,與(yu) 賢德為(wei) 友,注定了徐霞客的人生不落俗套,這是一種智慧的人生設計。

 

徐霞客開啟了一場說走就走的人生模式,但他不是煢煢孑立、踽踽獨行,而是誌在天下、躊躇滿誌,創造了那個(ge) 時代知識分子的新活法。

 

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是徐霞客人文情懷的亮點。翻讀《遊記》,猶如參閱生態樣本。一部遊記,遍地開花,菊花桂花桃花梅花蘭(lan) 花玉蘭(lan) 花山茶花山鵑花;滿篇文字,到處生綠,山綠水綠樹綠草綠崖綠山寨綠田野綠青苔綠。他用最精美的文字,描摹最奇妙的世界,表達最深沉的情感。尊重天人關(guan) 係,追求文化意蘊,崇尚自然法則,遵從(cong) 客觀規律,成為(wei) 徐霞客一生的遵循。

 

人與(yu) 社會(hui) 的關(guan) 係,是徐霞客人文情懷的高點。《遊記》是科學巨著,也是調研筆記,記錄了眾(zhong) 生百相,宛如明朝版的《清明上河圖》。他有佛緣聖心,到過許多佛教聖地、道教名山,入佛出道、出佛入道,一路上與(yu) 僧侶(lv) 為(wei) 伴,以寺、廟、觀、齋、庵為(wei) 居。《遊記》中述及的僧侶(lv) 道人150多位,“寺”一詞出現1100多次,寺名205個(ge) 、庵名230多個(ge) 、廟名120多個(ge) 。無論是風雨孤旅,還是臨(lin) 危涉險,總有僧侶(lv) 護佑,總有無需報答的惠贈,使他既有儒家的仁愛,又有釋家的智慧,更有道家的天性。

 

最讓人動容的是徐霞客與(yu) 靜聞和尚的友誼。他在《遊記》中240多次寫(xie) 到靜聞。靜聞一路隨行,既是旅伴、向導,也是仆人、保安,佛心相吸,生死相托。湘江遇盜,靜聞和尚挺身而出受了刀傷(shang) ,到達南寧後一病不起。二人相約,徐公繼續前行,靜聞原地等候。臨(lin) 行前徐公專(zhuan) 往崇善寺惜別,本已十分拮據的他留了些錢,托寺裏僧人照顧靜聞和尚。靜聞自知來日無多,恐一去永訣,便討得徐公的布鞋、茶葉等留作紀念。75天後徐公返回崇善寺,方知就在分別的第二天,靜聞即長辭人世。徐公悲痛難已,“拜而哭之”,一連寫(xie) 下六首《哭靜聞禪侶(lv) 》,“含淚痛君仍自痛,存亡分影不分關(guan) ”“黃菊淚分千裏道,白茅魂斷五花煙”,可謂痛斷肝腸。徐公遵從(cong) 靜聞的遺願,背上他的骨灰匣,曆時一年護送到靜聞生前向往的雞足山悉檀寺安放。生死情誼感天動地。

 

古代科學的最高境界是哲學,科學家往往也是哲學家。讀《遊記》能感受到徐霞客文字背後的思想之重、科學深處的哲學之力。

 

他的哲學思想體(ti) 現在實踐中。他試圖在山形地貌的本原中發現特殊的因子、共同的要素,從(cong) 多樣性中提煉同一性、特殊性中發現普遍性。這些實踐特征,符合恩格斯對樸素唯物主義(yi) 的描述。徐霞客的科考成果也是哲學成果,是實踐哲學的生動展示。他與(yu) 西方“科學和哲學之祖”、公元前7—6世紀古希臘科學家、哲學家泰勒斯一樣,同為(wei) 鍾情山水的行走者,有著跨越2000年時空的感應,都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yi) 的代表人物。

 

徐霞客的科考之旅揭示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質,而非超物質、超自然神力這一真理;揭示了世界是運動的結果、變化的產(chan) 物,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這一規律,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沒有思想的民族走不遠,沒有精神的民族立不住。曆數先賢,不應該忘記作為(wei) 科學家的徐霞客。回望430年前的時空,當遙祭萬(wan) 山叢(cong) 中那一尊精神的豐(feng) 碑,讓徐霞客的科學精神霞映古今長天、照耀當今時代,是我們(men) 的文化自信。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