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入新階段——談《章太炎全集》的出版意義(yi)
作者:許嘉璐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九月廿六日乙巳
耶穌2017年11月14日
太炎先生過世81年了。
這81年可大略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階段,每個(ge) 階段40年。前40年我們(men) 經曆了抗戰、解放戰爭(zheng) 、新中國成立,以及在探索中國道路過程中所受到的挫折和顛簸。40年的變化之大,可以用《周易》說的“匪夷所思”形容:天翻地覆啊。在那樣一個(ge) 並沒有完全安定的時代,編《章太炎全集》無疑是天方夜譚。後40年,中國漸漸地、越來越明確地走上了自己的道路。《章太炎全集》在這後40年結出了碩果,雖然也經過了很多波折,但終於(yu) 完成了這項了不起的工程。最近十幾年,除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還有一個(ge) 優(you) 勢:太炎先生親(qin) 炙弟子和再傳(chuan) 弟子在。如果延後十年,整理的難度還要加大許多。讓我們(men) 永遠牢記那些傳(chuan) 承章學的前輩。
《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從(cong) 某個(ge) 角度,可以說標誌著中華民族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工程進入了一個(ge) 新階段。
近些年,各級出版單位紛紛重視重著、重譯、重印古代著名典籍和本地鄉(xiang) 賢著作。這一風氣的延伸,就是更加重視現代學術偉(wei) 人、革命先驅的論著。談近代革命,談中華民國,甚至了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繞開章太炎先生就將是不完整的。現在《全集》出版了,這是一個(ge) 不小的飛躍,也是一個(ge) 信號。
如果沒有《章太炎全集》,我們(men) 不但在曆史研究和學術傳(chuan) 承資料方麵闕然不具,更可惜的是對了解清末民初的革命事業(ye) 、社會(hui) 狀況、學術水平,是一種短缺或曰空白。《章太炎全集》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這個(ge) 空白。
《章太炎全集》的搜集、整理花了40年。這40年裏,經濟年年增長,城鄉(xiang) 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中華民族的民風、官風、社會(hui) 結構和人的思維卻在不斷地、激烈地起伏著,曲曲折折向前。這說明我們(men) 的時代在轉折。出現種種忽視文化隻重物質、欣賞技術忘卻靈魂的現象,幾乎是任何處於(yu) 轉折期的國家都不可避免的命運之坎。編輯、出版《章太炎全集》尤其需要鍥而不舍、精益求精。出版機構能夠沉靜下來,一字句、一標點、一附注,一再校刊,這是中華民族寧靜反思、誌存久遠精神的體(ti) 現。
現在出版的《章太炎全集》的水平已經超過了上世紀80年代的那8卷。這意味著我們(men) 不是僅(jin) 僅(jin) 承接和重複前人的工作,而是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站在時代變革的前沿,就必須創新,這正是太炎精神的重要核心。《章太炎全集》從(cong) “懷孕”到“養(yang) 胎”再到“出生”,在眾(zhong) 多參與(yu) 者心中貫穿著一條紅線,這就是太炎先生的精神。
《章太炎全集》的出版適逢其時。今年年初,中辦、國辦發布《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尤應關(guan) 注的是裏麵提到,要“重視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jia) 值和傳(chuan) 承意義(yi) 的‘絕學’、冷門學科”。“絕學”和“冷門”是學界的常用語,第一次出現在中央文件裏,非同小可。太炎先生的學問就是民族絕學的一部分。上世紀30年代,太炎先生在蘇州留園定期給公眾(zhong) 開講座,蘇州、上海的青年紛紛跑來聽講。此景今日“何處尋”?作為(wei) 一個(ge) 被冷落了甚至冷卻了多年的學者,應該慢慢地熱起來。先生創造和傳(chuan) 承的絕學,智者應該為(wei) “往聖”而繼之——張橫渠的22字“箴言”是完整的一體(ti) ,“繼絕學”是從(cong) “為(wei) 天地立心”到“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的銜接關(guan) 鍵。在即將斷或已斷的學問中,飽含著“往聖”的也就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太炎先生是“有學問的革命家”,學問和革命就是跨越19世紀和20世紀的民族精神。曆代聖賢,誰不是關(guan) 注民生、關(guan) 注國家,而後學有所成?太炎先生一生守護、傳(chuan) 承民族之根,他是傳(chuan) 遞民族精神之火的火炬手。
古人常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xing) ”,其實作為(wei) 一個(ge) 時代標誌的學者、思想家,同樣是500年才能出現一位或幾位。從(cong) 先秦到兩(liang) 漢,從(cong) 兩(liang) 漢到唐,再從(cong) 唐到南宋,從(cong) 南宋到明代中葉,從(cong) 王陽明再到章太炎,大約都是五六百年。我相信,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在世界變小、步伐加快的時代,也許用不了500年就會(hui) 有一個(ge) 時代標誌性的“學者+革新者”出現。這一位或一群人物的出現也將有賴於(yu) 今天的學者好好護著火炬,薪傳(chuan) 絕學。
我們(men) 已經坐而論道了,如果不能廣而告之,起而行之,太炎先生的影響、他這一支薪火就難以有繼。既冷又絕的學問,知道的人少,能深入其中、跳越其外的人更是太少太少。當代在金錢、地位種種世俗生活壓力和引力下的年輕人,能像當年到留園聽太炎先生講演的,全國不知有幾?
讓太炎先生重新熱起來,是一個(ge) 艱難的過程。這是時代轉折中的艱難,也是文化沉淪多年又抬頭再起時的必然。但是,中華文化的特點就是生生不息,日日新、又日新。回顧80年來中國的變化,看看今天的世界風雲(yun) 起伏,應該增強我們(men) 的信心。我們(men) 會(hui) 繼續努力,讓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包括太炎先生的精神,傳(chuan) 承有人,騰飛有期!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