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芳桐】回儒會通是實現伊斯蘭教中國化的重要途徑

欄目:儒回(伊)對話
發布時間:2017-10-31 13:42:01
標簽:


回儒會(hui) 通是實現伊斯蘭(lan) 教中國化的重要途徑

受訪者:季芳桐

采訪者:馬翰堯

來源:“端莊文藝”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九月十二日辛卯

            耶穌2017年10月31日

 

   

 

回儒精神的當代價(jia) 值——端莊書(shu) 院第二屆“新回儒對話”係列訪談

 

  

 

受訪人:季芳桐,漢族,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hui) 思想史學會(hui) 常務理事,江蘇省民俗學會(hui) 理事。長期從(cong) 事跨宗教文化比較研究,主要研究中國伊斯蘭(lan) 教史、儒家思想史、中國社會(hui) 思想史,發表相關(guan) 論文40餘(yu) 篇,出版著作8部。

 

采訪人:馬翰堯,端莊書(shu) 院創辦人,新回儒對話倡導者。

 

馬翰堯:季先生您好,您從(cong) 2005年開始涉足回儒思想研究領域,十多年來成果豐(feng) 碩,諸多觀點已然獲得學界認可,在十多年的學術高峰攀登曆程中,您最深刻的體(ti) 會(hui) 是什麽(me) ?

 

季芳桐:宗教學奠基人繆勒有一句名言:隻知其一,一無所知。這就是說,隻懂一種宗教的人,其實不懂宗教。我覺得隻有不斷融會(hui) 貫通各種宗教才能真正懂得某種宗教,並取得較好的成果。

 

馬翰堯:我們(men) 都知道,您早期專(zhuan) 注於(yu) 研究儒家泰州學派,而後轉向回儒研究,從(cong) “儒”到“回”,促成您轉向的動機何在?您覺得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泰州學派和回儒思想的路徑有何異同?

 

季芳桐:若問轉向伊斯蘭(lan) 教研究或回儒研究的“動機”?實際上,起初並不清晰,隻是對不了解的宗教有興(xing) 趣。以前,我學過佛教、儒教、道教,也出版過上述宗教的論著,可是偏偏不懂伊斯蘭(lan) 教,興(xing) 趣使我走上了學習(xi) 、研究中國伊斯蘭(lan) 教思想的道路。

 

思想史的研究主要是人物思想的研究。學派研究、回儒研究,實質都是人物的思想研究。隻是,學派研究側(ce) 重一群人的思想研究,回儒研究是側(ce) 重人物的有關(guan) 回儒會(hui) 通方麵的思想研究。換言之,兩(liang) 者區別隻是側(ce) 重點、觀察點的區別。

 

馬翰堯:您覺得促使您十幾年如一日傾(qing) 力於(yu) 回儒研究的動力何在,回儒先賢的道德文章對您的治學思考有何裨益?

 

季芳桐:若說動力,就是不斷探新,並不斷地闡述新的發現。這就是動力。

 

回儒先賢的道德文章我影響很大,回儒先賢都非常重視“誠”。朱熹說:不二,為(wei) 誠。實際上,這是最簡單、最精確的界定。換言之,“誠”是求身與(yu) 心、內(nei) 與(yu) 外、表與(yu) 裏的一致,即所謂“不二”。劉智《天方三字經》說:“道之根,在誠意,意既誠,百事濟”。達浦生說,伊斯蘭(lan) 教功修的根本是表裏一致(即誠意)。受先賢的影響,“誠”也是我為(wei) 人處事的原則與(yu) 目標。

 

馬翰堯:今日我們(men) 以對話交流等方式來繼承和闡揚回儒對話精神,有人稱此種交流對話脫離現實,亦有人擔心回儒會(hui) 通與(yu) 伊斯蘭(lan) 教旨相悖,您如何看待?

 

季芳桐:探討、闡述先賢們(men) 回儒對話的思想理論,正是聯係實際,是聯係現實的關(guan) 鍵所在。現在從(cong) 中央到地方都強調伊斯蘭(lan) 中國化,回儒會(hui) 通恰恰是實現中國化的重要途徑。所以,這是對現實的關(guan) 照。

 

伊斯蘭(lan) 教教旨是什麽(me) ?誰能說清楚?其實,達浦生《伊斯蘭(lan) 教六書(shu) 》闡述得極為(wei) 清晰,大家看下就會(hui) 明白。而達浦生又是繼承劉智等回儒會(hui) 通精神的學者。可見回儒會(hui) 通這條道路,恰恰是堅持伊斯蘭(lan) 教義(yi) 或教旨的重要途徑之一。所以,這類擔心是多餘(yu) 的,沒必要的。實際上,隻要經學水平提高了,就不會(hui) 產(chan) 生類似的擔心。

 

4、記得您在之前的訪談中言及,若是沒有心性的會(hui) 通,回儒之間的會(hui) 通就不是根本的會(hui) 通,隻有這個(ge) 根本範疇方麵能夠會(hui) 通,回儒之間的交流才進入真正的會(hui) 通。根據您的研究,明清回儒在心性會(hui) 通方麵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工作是留待今天的穆斯林去承續和完成的?

 

季芳桐:這個(ge) 問題比較複雜,我在一些文章裏已經闡述過(回儒修養(yang) 論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5、4),大家可以看下。我覺得回儒兩(liang) 家最為(wei) 重要的相似是:他們(men) 的功修重點都是向內(nei) 的,也都希望通過心性功修而達到更高的境界。當然,彼此的境界又不盡相同:一個(ge) 是希望通過修養(yang) 成為(wei) 聖人,一個(ge) 是通過功修回歸真主。拋開差異,彼此可以溝通地方是很多的。王岱輿、劉智的著作裏有好多篇幅闡述“清心”、“盡性”,儒家思想家王陽明這方麵的闡述也比較充分。探討彼此的異同,會(hui) 通彼此的思想,對於(yu) 回儒的理論發展都有積極意義(yi) 。當然,若欲從(cong) 事這方麵的研究,最好具備儒家的理論知識,以及心理學的理論知識。這樣更易出成果。

 

馬翰堯:您覺得當今重提回儒對話的曆史契機何在?回儒對話又麵臨(lin) 哪些時代挑戰?您對當代回儒對話的未來發展有何期待?

 

季芳桐:目前,社會(hui) 都倡導宗教的中國化。伊斯蘭(lan) 教的中國化包含許多層麵。就理論層麵而言,伊斯蘭(lan) 教中國化一個(ge) 路徑,就是與(yu) 中國的儒道佛文化進行對話,進行會(hui) 通。所以,從(cong) 事這方麵的研究,現在是非常好的曆史契機。

 

最近海外一些大學、學者做這方麵研究的人很多,他們(men) 的研究或探討對於(yu) 我們(men) 來講是一個(ge) 挑戰。國外都重視這方麵研究,都來國內(nei) 尋找資料,尋找合作者,而我們(men) 還在進行一些無謂的爭(zheng) 論,還不抓緊這方麵的推進,將會(hui) 大大落後於(yu) 人。

 

我期望通過當代的回與(yu) 儒(傳(chuan) 統文化的)對話、會(hui) 通,更有利於(yu) 漢語伊斯蘭(lan) 教文化體(ti) 係的構建,更有利於(yu) 中國穆斯林自信心的增強。

 

馬翰堯:伊斯蘭(lan) 經堂教育的開創者胡登州與(yu) 心學創始人王陽明同時代而略晚,泰州學派的活動時期也與(yu) 明末回儒群體(ti) 的出現時代相同。在您看來,這兩(liang) 個(ge) 思想流派之間,是否共享某種共同的時代思想背景?二者之間是否存在思想上的影響或交流?

 

季芳桐:胡登洲是專(zhuan) 心伊斯蘭(lan) 教教門的教育家,王陽明是專(zhuan) 心於(yu) 儒家(心學)的思想家,二人生活在不同的地區,處於(yu) 不同的年代,彼此並無交集,起碼沒見這方麵的資料,故無從(cong) 探討相互影響。

 

至於(yu) 儒家的泰州學派、伊斯蘭(lan) 的金陵學派,從(cong) 他們(men) 活動的範圍以及時間方麵看,彼此應該有交集。不過,在儒家的資料中沒有發現這方麵的內(nei) 容,而在王岱輿、劉智等人的著作中,卻發現回儒的對話、會(hui) 通內(nei) 容。可見,在會(hui) 通方麵回回先賢是主動的,積極的。這充分反映了他們(men) 的睿智、遠見和胸襟。這些品質值得今天學者效仿。

 

馬翰堯:事實上,中國回教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中國回儒国际1946伟德史,結合回儒發展曆程,展望未來,您覺得中國穆斯林在接續和構建中國本土伊斯蘭(lan) 文化(知己)以及與(yu) 世界伊斯蘭(lan) 文化(知彼)的交流會(hui) 通方麵,如何發揮自身優(you) 勢?應當扮演什麽(me) 角色?

 

季芳桐:這是一個(ge) 很好問題。這方麵的見解發表在“論王岱輿對伊斯蘭(lan) 教漢語話語體(ti) 係的構建及貢獻”(《西北民族研究》2017.3,)一文中,大家可以看下,這裏不重複。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